多功能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1622发布日期:2019-06-14 22:59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多功能耦合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破壁机作为健康厨房电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的破壁机一般包括有底座和杯体,杯体可拆卸设置在底座上,杯体上设置有不锈钢刀片。当杯体与底座连接时,底座的高速电机能够驱动杯体上的不锈钢刀片旋转,从而能够将杯体内的水果、蔬菜或者肉类等食材打碎。与破壁机底座配套使用的杯体一般有很多种类型,例如有干磨杯、加热杯等,人们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类型的杯体来实现破壁机的不同功能。随着智能设备的兴起,目前市面上很多破壁机上都设置有智能控制电路,能够对破壁机的加热温度、电机转速等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但对杯体是否连接就位以及对杯体种类的识别仍然缺少硬件的支持,无法实现更多的功能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耦合器,其能够用于破壁机上,以便于破壁机对杯体是否连接就位以及对杯体的种类进行识别。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耦合器,包括有与破壁机杯体配合安装的上耦合器、与破壁机底座配合安装的下耦合器,上耦合器包括两个第一插针和两个第二插针,两个第一插针之间相互电连,两个第二插针之间电连接有一电阻,该电阻的阻值与杯体种类相对应,所述下耦合器包括有与各第一插针和各第二插针分别对应插接的插孔,插孔中设置有与第一插针/第二插针配合接触导电的导电接触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上耦合器和下耦合器能够在破壁机的杯体与底座连接的同时相互插接。当上耦合器与下耦合器相插接时,上耦合器的两个第一插针和两个第二插针插入到下耦合器各插孔中,并使第一插针、第二插针能够与插孔中对应设置的导电接触片形成导电接触配合。由于两个第一插针相互电连,且两个第二插针之间电连接有具有与杯体种类相对应阻值的电阻,通过对与两个第一插针对应连接的导电接触片的导通情况进行识别能够判断杯体是否已经与底座连接就位,通过对两个第二插针对应连接的导电接触片的阻值进行识别能够判断该杯体的种类,从而增强了破壁机的智能化管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耦合器包括供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插装固定的安装板以及注塑形成在安装板上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呈盆状并包括有凹坑,安装板设置在凹坑中,且安装板与凹坑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两个第一插针的一端和两个第二插针的一端均穿过安装板后置于容置腔中,所述电阻设置在容置腔中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插针相电连,所述容置腔中还设置有导电片,该导电片的两端均套接固定在两个第二插针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通过安装板形成对第一插针和第二插针的固定,使注塑形成在安装板上的操作部与第一插针、第二插针之间能够保持稳定的固定,不容易出现晃动。由于安装板与凹坑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将电阻和导电片设置在容置腔中能够起到一定的隔绝和保护作用,能够延长上耦合器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板对应容置腔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一端封装固定在所述操作部上,安装板另一侧的四周边缘处设置有环状的缺口,所述凹坑内壁处形成有与安装板缺口配合嵌套的凸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支撑柱的设置能够起到垫高安装板的作用,便于操作部及容置腔的注塑形成。由于支撑柱的一端封装固定在所述操作部上,且凹坑内壁处形成有与安装板缺口配合嵌套的凸缘,从而使操作部与安装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进一步减少第一插针、第二插针的晃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耦合器底部对应各插孔处均设置有开口,插孔底部插装有保持架,所述保持架将导电接触片定位保持在插孔中,导电接触片的上端形成有与第一插针/第二插针配合接触导电的夹头,导电接触片的下端形成有接线母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通过保持架将导电接触片定位保持在插孔中,便于导电接触片的拆装。导电接触片上端的夹头能够与第一插针/第二插针插接夹持,使两者能够形成稳定的导电接触,导电接触片下端的接线母端便于与线路进行对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耦合器顶部套设有压紧盖,压紧盖对应各插孔处均设置有通孔,压紧盖与下耦合器之间压紧设置有橡胶垫,该橡胶垫对应各通孔处均一体设置有插装在通孔中的橡胶帽,橡胶帽上设置有瓣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压紧盖和下耦合器能够对橡胶垫起到夹紧定位作用,由于橡胶垫对应各通孔处均一体设置有插装在通孔中的橡胶帽,且橡胶帽上设置有瓣膜,当第一插针/第二插针插入通孔时能够促使瓣膜打开,方便第一插针/第二插针插入到插孔中;当第一插针/第二插针拔出时,瓣膜能够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复位,形成对插孔的封闭,从而能够提高下耦合器的防尘、防水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耦合器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耦合器的仰视图;

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板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耦合器的爆炸图1;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耦合器的爆炸图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耦合器的实施例如图1至8所示:包括有与破壁机杯体配合安装的上耦合器1、与破壁机底座配合安装的下耦合器2,上耦合器1和耦合器2分别设置在杯体和底座的连接处,使杯体和底座对接时能够形成相互插接,上耦合器2包括两个第一插针21和两个第二插针22,两个第一插针21之间相互电连,两个第二插针22之间电连接有一电阻23,该电阻23具有固定阻值,该电阻23的阻值与杯体种类相对应,所述下耦合器1包括有与各第一插针21和各第二插针22分别对应插接的插孔11,插孔11中设置有与第一插针21/第二插针22配合接触导电的导电接触片12,导电接触片12可以与破壁机上智能控制电路相电连接,各导电接触片12之间通过插孔11相互隔离。

所述上耦合器2包括供第一插针21和第二插针22插装固定的安装板24以及注塑形成在安装板24上的操作部25,所述操作部25呈盆状并包括有凹坑251,安装板24设置在凹坑251中,并位于靠近凹坑251最底部处,且安装板24与凹坑251之间形成有容置腔252,所述两个第一插针21的一端和两个第二插针22的一端均穿过安装板24后置于容置腔252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电阻23设置在容置腔252中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插针22相电连,电阻23与第二插针2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电连,所述容置腔252中还设置有导电片26,该导电片26的两端均套接固定在两个第二插针22上。

所述安装板24对应容置腔252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柱2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241为两个,支撑柱241的一端封装固定在所述操作部25上,安装板24另一侧的四周边缘处设置有环状的缺口242,所述凹坑251内壁处形成有与安装板24缺口242配合嵌套的凸缘253。

所述下耦合器1底部对应各插孔11处均设置有开口11a,插孔11底部插装有保持架13,保持架13与插孔11内壁之间通过卡扣形成插入后的定位,所述保持架13将导电接触片12定位保持在插孔11中,导电接触片12的上端形成有与第一插针21/第二插针22配合接触导电的夹头121,导电接触片12的下端形成有接线母端122,接线母端122可以采用187标准的端子。

所述下耦合器1顶部套设有压紧盖14,压紧盖14套设在下耦合器1顶部时其侧壁与下耦合器1的侧壁平滑连接,以便于上耦合器2251凹坑构成插接配合,压紧盖14对应各插孔11处均设置有通孔141,压紧盖14与下耦合器1之间压紧设置有橡胶垫15,该橡胶垫15对应各通孔141处均一体设置有插装在通孔141中的橡胶帽151,橡胶帽151上设置有瓣膜152,瓣膜152由橡胶帽151沿H型裁切形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耦合器为现有技术的破壁机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使破壁机能够对杯体是否连接就位以及对杯体的种类进行识别,以便于实现防止杯体未安装就位致使电机空转或者使破壁机能够根据杯体种类自动匹配工作模式等功能,有助于破壁机的智能化管理。

以上实例,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具体实例的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