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6368发布日期:2019-07-10 09:5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连接器的作用是在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两个电路之间架起电信号导通的桥梁,以进行电流或信号的导通传输。传统的连接器的容差性较差,导致连接器的使用方便性较差;此外,上述的连接器的导电片收容于底座上,连接器仅能通过壳体或裸露于壳体外侧的导电片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热量累积较严重的问题,导致连接器的使用寿命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连接器的使用方便性较差及使用寿命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器。

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杆、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杆两侧的第一母座和第二母座;

所述连接杆包括连接杆主体及连接杆端子,所述连接杆主体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连接杆主体还开设有插接孔和中间通风孔,所述插接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连接杆端子穿设于所述插接孔内,所述中间通风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

所述第一母座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座体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座体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一通风孔均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卡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连接杆端子的一端还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母座包括第二座体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座体位于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座体开设有第二安装槽和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安装槽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均与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卡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连接杆端子的另一端还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杆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滑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连接杆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连接杆端子还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沿所述连接杆主体轴向滑动,所述连接杆主体轴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上述的连接器,第一座体位于第一卡槽内,第二座体位于第二卡槽内;第一导电端子卡设于第一安装槽内并与连接杆端子滑动连接,使第一座体相对于第一导电端子滑动;第二导电端子卡设于第二安装槽内并与连接杆端子滑动连接,使第二座体相对于第二导电端子滑动;由于连接杆主体、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两相互垂直,使第一座体相对于连接杆主体滑动的方向与第二座体相对于连接杆主体滑动的方向各不相同,实现连接器的多方向容差,提高了连接器的容差性,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使用方便性较好;由于连接杆主体上开设有中间通风孔,第一座体上开设有与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通风孔,第二座体上开设有与第二卡槽连通的第二通风孔,又由于中间通风孔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通,使中间通风孔分别与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连通,从而使第一通风孔通过中间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连通;连接器外围的空气可通过第一通风孔进入第一卡槽内,并通过中间通风孔、第二卡槽和第二通风孔排出,实现空气流通于连接器中,由于插接孔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通,第一安装槽与第一卡槽连通,第二安装槽与第二卡槽连通,使进入第一卡槽内的空气能够对第一导电端子和连接杆端子进行散热,同时进入第二卡槽内的空气能够对第二导电端子和连接杆端子进行散热,使空气不仅在连接器外围进行热交换还可以在连接器内部进行热交换;连接器外围的空气也可通过第二通风孔进入第二卡槽内,并通过中间通风孔、第一卡槽和第一通风孔排出,同理,进入第一卡槽内的空气能够对第一导电端子和连接杆端子进行散热,同时进入第二卡槽内的空气能够对第二导电端子和连接杆端子进行散热,使空气不仅在连接器外围进行热交换还可以在连接器内部进行热交换;上述的连接器不仅具有较好的容差性,而且具有较好地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端子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使连接杆端子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较好地滑动连接;此外,由于连接杆端子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使第一导电端子设于第一座体上以较短长度即可与连接杆端子滑动连接,第二导电端子设于第二座体上以较短长度即可与连接杆端子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单元和第二端子单元,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电连接;所述插接孔包括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一插接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二插接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穿设于所述第一插接孔内,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穿设于所述第二插接孔内;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数目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数目至少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数目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数目至少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相应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

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位于另外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和另外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相应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由于第一端子单元与第二端子单元电连接,且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第二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使连接杆端子的两端能同时与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和两个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均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使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较好地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位于另外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位于另外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使第二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较好地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抵接,使第一端子单元与第二端子单元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之间形成有通风腔体,所述通风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使进入第一通风孔的空气还可以通过通风腔体流入第二通风孔,或进入第二通风孔的空气还可以通过通风腔体流入第一通风孔,从而使进入连接器内空气除通过中间通风孔进行散热之外还可以通过通风腔体进行散热,提高了连接器内的空气流通速率,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散热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一体成型,使连接杆端子的结构较紧凑且制造难度较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上设有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弹片抵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孔内壁上,使第一端子单元牢固插接于第一插接孔内;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上设有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弹片抵接于所述第二插接孔内壁上,使第二端子单元牢固插接于第二插接孔内,实现第一端子单元和第二端子单元的牢固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座体上设有限位台,所述连接杆主体的邻近所述第二座体的端部开设有滑槽,所述限位台位于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连接杆主体滑动连接,起到导向作用,使连接杆主体更好地相对于第二导电端子沿连接杆主体轴向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第一母座的爆炸图;

图6为图5所示第一母座的第一座体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第二母座的爆炸图;

图8为图1所示连接器的连接杆的连接杆端子的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10为再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12为图10所示连接器的连接杆端子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0所示连接器的连接杆端子的散热仿真示意图;

图14为图10所示连接器的另一爆炸图;

图15为不同尺寸的连接器安装于线路板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连接器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连接器的首选实施例。但是,连接器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连接器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连接器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实施例是,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杆、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杆两侧的第一母座和第二母座;所述连接杆包括连接杆主体及连接杆端子,所述连接杆主体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连接杆主体还开设有插接孔和中间通风孔,所述插接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连接杆端子穿设于所述插接孔内,所述中间通风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一母座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座体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座体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一通风孔均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卡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连接杆端子的一端还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母座包括第二座体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座体位于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座体开设有第二安装槽和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安装槽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均与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卡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连接杆端子的另一端还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其中,所述连接杆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滑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连接杆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连接杆端子还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沿所述连接杆主体轴向滑动,所述连接杆主体轴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包括连接杆100、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杆两侧的第一母座200和第二母座300。

如图2与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100包括连接杆主体110及连接杆端子120。同时参见图4,所述连接杆主体110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111和第二卡槽11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主体呈长方体状。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分别开设于连接杆主体的两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还可以分别开设于连接杆主体的两侧或其他位置。所述连接杆主体110还开设有插接孔113和中间通风孔114。所述插接孔113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111和所述第二卡槽112连通,所述连接杆端子120穿设于所述插接孔113内。所述中间通风孔114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111和所述第二卡槽11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分别开设于连接杆主体的两端,插接孔和中间通风孔均沿连接杆主体的轴向贯穿,使中间通风孔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通,且插接孔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通。

如图4与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母座200包括第一座体210和第一导电端子220。所述第一座体210位于所述第一卡槽111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母座位于第一卡槽内。第一座体与连接杆主体间隙配合,且第一座体相对于连接杆主体运动。所述第一座体210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11和第一通风孔212,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一通风孔均与所述第一卡槽111连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0卡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11内。所述连接杆端子120的一端还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11内并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0滑动连接。同时参见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220开设有第一卡口222,第一安装槽211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一卡口相适配的第一卡台213,使第一导电端子卡设于第一安装槽内。

如图4与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母座300包括第二座体310和第二导电端子320,所述第二座体310位于所述第二卡槽112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母座位于第二卡槽内。第二座体与连接杆主体间隙配合,且第二座体相对于连接杆主体运动。所述第二座体310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11和第二通风孔312,所述第二安装槽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均与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0卡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311内。所述连接杆端子120的另一端还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311内并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0滑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端子开设有第二卡口322,第二安装槽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二卡口相适配的第二卡台,使第二导电端子卡设于第二安装槽内。

其中,所述连接杆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滑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连接杆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连接杆端子还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沿所述连接杆主体轴向滑动。所述连接杆主体轴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端子相对于第二导电端子滑动的方向分别为第二方向和连接杆主体轴向,且第二方向与连接杆主体轴向相互垂直。第一方向与连接杆主体端面的一边平行,第二方向与连接杆主体端面的另一边平行,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如图3所示,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第二方向为Y轴方向,连接杆主体轴向为Z轴方向。

上述的连接器,第一座体位于第一卡槽内,第二座体位于第二卡槽内。第一导电端子卡设于第一安装槽内并与连接杆端子滑动连接,使第一座体相对于第一导电端子滑动。第二导电端子卡设于第二安装槽内并与连接杆端子滑动连接,使第二座体相对于第二导电端子滑动。由于连接杆主体、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两相互垂直,使第一座体相对于连接杆主体滑动的方向与第二座体相对于连接杆主体滑动的方向各不相同,实现连接器的多方向容差,提高了连接器的容差性,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使用方便性较好。由于连接杆主体上开设有中间通风孔,第一座体上开设有与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通风孔,第二座体上开设有与第二卡槽连通的第二通风孔,又由于中间通风孔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通,使中间通风孔分别与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连通,从而使第一通风孔通过中间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连通。

连接器外围的空气可通过第一通风孔进入第一卡槽内,并通过中间通风孔、第二卡槽和第二通风孔排出,实现空气流通于连接器中,由于插接孔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通,第一安装槽与第一卡槽连通,第二安装槽与第二卡槽连通,使进入第一卡槽内的空气能够对第一导电端子和连接杆端子进行散热,同时进入第二卡槽内的空气能够对第二导电端子和连接杆端子进行散热,使空气不仅在连接器外围进行热交换还可以在连接器内部进行热交换。连接器外围的空气也可通过第二通风孔进入第二卡槽内,并通过中间通风孔、第一卡槽和第一通风孔排出,同理,进入第一卡槽内的空气能够对第一导电端子和连接杆端子进行散热,同时进入第二卡槽内的空气能够对第二导电端子和连接杆端子进行散热,使空气不仅在连接器外围进行热交换还可以在连接器内部进行热交换。上述的连接器不仅具有较好的容差性,而且具有较好地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在第一方向上滑动的位移为-0.5mm~+0.5mm,使连接杆端子与第一座体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允许+/-0.5mm的偏差,即使连接杆端子与第一座体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实现+/-0.5mm的容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在第二方向上滑动的位移为-0.5mm~+0.5mm,使连接杆端子与第二座体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允许+/-0.5mm的偏差,即使连接杆端子与第二座体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实现+/-0.5mm的容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沿所述连接杆主体轴向滑动的位移为-1.2mm~+1.2mm,使连接杆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在连接杆主体轴向上允许+/-1.2mm的偏差,即使连接杆端子与第二座体之间在连接杆主体轴向上实现+/-1.2mm的容差。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端子120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卡槽111和所述第二卡槽112内,使连接杆端子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较好地滑动连接。

如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端子120包括第一端子单元121和第二端子单元122,所述第一端子单元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电连接。同时参见图4,所述插接孔113包括第一插接孔1131和第二插接孔1132,所述第一插接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111和所述第二卡槽112连通,所述第二插接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连通。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穿设于所述第一插接孔内,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穿设于所述第二插接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数目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数目至少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数目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数目至少为两个,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位于相应的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相应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位于另外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和另外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相应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由于第一端子单元与第二端子单元电连接,且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第二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使连接杆端子的两端能同时与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和两个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单元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均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使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较好地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第一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使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夹持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第一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分别弹性抵接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使两个第一导电端子更好地夹持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位于同一第二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使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夹持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第二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弹性抵接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使两个第二导电端子更好地夹持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单元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位于另外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端子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位于另外一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使第二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均较好地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第一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使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夹持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第一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分别弹性抵接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使两个第一导电端子更好地夹持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位于同一第二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使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夹持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第二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弹性抵接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使两个第二导电端子更好地夹持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

如图4与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122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20均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使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可靠地抵持于第二端子单元上。同时参见图7,且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122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0均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使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可靠地抵持于第二端子单元上。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第一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位于同一第二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

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导电端子22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主体部223和第一弯折部224。第一弯折部224上形成有第一弯折腔225,由于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使每一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弯折腔位于第一弯折部224背离第二端子单元122的一侧。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第二导电端子320包括相连接的第二主体部323和第二弯折部324,第二弯折部324上形成有第二弯折腔325,由于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使每一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弯折腔325位于背离第二端子单元122的一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还可以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折,使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折,使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二端子单元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弯折腔位于邻近第二端子单元的一侧,每一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弯折腔位于邻近第二端子单元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使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可靠地抵持于第一端子单元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使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可靠地抵持于第一端子单元。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第一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位于同一第二安装槽内的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由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使每一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弯折腔位于背离第一端子单元的一侧。同理,由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使每一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弯折腔位于背离第一端子单元的一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还可以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折,使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滑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弯折,使两个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抵接于第一端子单元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弯折腔位于邻近第一端子单元的一侧,每一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弯折腔位于邻近第一端子单元的一侧。

如图4与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121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122抵接,使第一端子单元与第二端子单元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单元和第二端子单元均为弯折状结构。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使第一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不同平面上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第二端子单元的两端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使第二端子单元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不同平面上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滑动连接。具体地,第一端子单元的第一端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端子单元的第一端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第一端子单元的第二端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端子单元的第二端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第一插接孔与第二插接孔连通。

如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杆主体110上还开设有第三通风孔116,第三通风孔116位于第一端子单元121与第二端子单元122之间。第三通风孔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112连通,使空气通过第一卡槽进入第三通风孔流至第二卡槽内,或空气通过第二卡槽进入第三通风孔流至第一卡槽内,这样空气除通过中间通风孔之外还可以通过第三通风孔进行散热,提高了连接器的散热速率。进一步地,第一座体210上还开设有与第三通风孔连通的第四通风孔(图9中被连接杆主体所遮挡),第二座体310上还开设有与第三通风孔连通的第五通风孔316,使外界的空气依次通过第四通风孔、第三通风孔及第五通风孔,更好地提高了连接器的散热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子单元设有卡凸,第二端子单元开设有凹槽,卡凸卡入凹槽内,使第一端子单元与第二端子单元卡扣连接,实现第一端子单元和第二端子单元快速拆装。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子单元也可以与第二端子单元焊接于一起,使第一端子单元与第二端子单元牢固连接。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121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122之间形成有通风腔体123。所述通风腔体123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111和所述第二卡槽112连通,使进入第一通风孔的空气还可以通过通风腔体流入第二通风孔,或进入第二通风孔的空气还可以通过通风腔体流入第一通风孔,从而使进入连接器内空气除通过中间通风孔进行散热之外还可以通过通风腔体进行散热,提高了连接器内的空气流通速率,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散热性能。图13为连接器的连接杆端子的散热模拟仿真示意图,由该图可见,在模拟仿真测试时,在连接杆端子内形成有通风腔体,可使连接器的整体温度降低6~10摄氏度,连接器内较多热量可由通过连接杆端子内通风腔体的空气带走,承担着连接器内较为主要的散热渠道,使连接器因此具有更好地散热效果作用。这样,连接杆端子不仅起到增强通风散热的作用,即热量除连接杆端子的中间的通风腔体散去之外还可以从连接杆端子的外侧散去,而且能够实现滑动容差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单元与第二端子单元共同围成套筒结构,套筒结构内具有通风腔体。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连通并形成与套筒结构相适应的通孔。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套筒结构为矩形套筒结构。将连接杆端子做成环形的矩形体状结构,不仅可以增大连接器的散热效果,也可以实现XY轴方向的正交容差。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筒结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改变。

如图12与图1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121与所述第二端子单元122一体成型,使连接杆端子的结构较紧凑且制造难度较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单元与第二端子单元通过弯折工艺一体成型而成,使连接杆端子的制造成本较低。

如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单元121上设有第一弹片124,所述第一弹片抵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孔内壁上,使第一端子单元牢固插接于第一插接孔内。所述第二端子单元122上设有第二弹片125,所述第二弹片抵接于所述第二插接孔内壁上,使第二端子单元牢固插接于第二插接孔内,实现第一端子单元和第二端子单元的牢固安装。

如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座体310上设有限位台315,所述连接杆主体110的邻近所述第二座体310的端部开设有滑槽115。所述限位台位于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连接杆主体滑动连接,起到导向作用,使连接杆主体更好地相对于第二导电端子沿连接杆主体轴向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孔沿所述连接杆主体的轴向开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均沿连接杆主体的轴向开设,使第一端子单元和第二端子单元均沿连接杆主体的轴向安装设置。

可以理解,根据第一母座和第二母座之间的不同距离调整连接杆轴向长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母座和第二母座分别与两个线路板连接于一起。如图15所示,根据两个线路板20之间的不同距离,调整连接杆100轴向长度,图15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线路板。根据第一母座200和第二母座300之间不同距离,调整连接杆不同的轴向长度,图15示出的连接杆轴向长度分别为15mm、20.1mm、25mm、28.5mm、30mm、38.5mm及60mm等。

为了满足不同规格使用需求,可对连接器的横向或纵向的通道数量进行扩展。连接器可以由如图2所示的1*2Pin扩展为1*4Pin、如图14所示的2*2Pin、如图11所示的2*3Pin和2*4Pin等。

如图14所示,为了便于使用者快速拼装连接器,同时实现连接器的通道数量拓展,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杆100包括至少两个连接杆单元100a,每一连接杆单元包括连接杆主体单元110a及连接杆端子单元120a,相邻两个连接杆单元的连接杆主体单元之间滑动连接,使相邻连接杆单元滑动拼接于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连接杆单元的连接杆主体单元之间通过插台和插槽滑动配合,实现相邻两个连接杆单元的连接杆主体单元之间滑动连接。具体地,对于相邻两个连接杆单元的连接杆主体单元,其中一个连接杆单元的连接杆主体单元120a上设有第一插台121a,另外一个连接杆单元的连接杆主体单元上开设有与第一插台相适配的第一插槽122a,使相邻两个连接杆单元的连接杆主体单元之间通过第一插台和第一插槽滑动配合。

第一母座20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母座单元200a,每一第一母座单元200a包括第一座体单元210a和第一导电端子单元220a,相邻两个第一母座单元的第一座体单元之间滑动连接,使相邻第一母座单元滑动拼接于一起。每一第一母座单元的第一导电端子单元与相应的连接杆单元的连接杆端子单元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母座单元的第一座体单元之间通过插台和插槽滑动配合,实现相邻两个第一母座单元的第一座体单元之间滑动连接。具体地,对于相邻两个第一母座单元的第一座体单元,其中一个第一母座单元的第一座体单元210a上设有第二插台211a,另外一个第一母座单元的第一座体单元上开设有与第二插台相适配的第二插槽212a,使相邻两个第一母座单元的第一座体单元之间通过插台和插槽滑动配合。

第二母座30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母座单元300a,每一第二母座单元包括第二座体单元310a和第二导电端子单元320a,相邻两个第二母座单元的第二座体单元之间滑动连接,使相邻第二母座单元滑动拼接于一起。每一第二母座单元的第二导电端子单元与相应的连接杆单元的连接杆端子单元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母座单元的第二座体单元之间通过插台和插槽滑动配合,实现相邻两个第二母座单元的第二座体单元之间滑动连接。具体地,对于相邻两个第二母座单元的第二座体单元,其中一个第二母座单元的第二座体单元310a上设有第三插台311a,另外一个第二母座单元的第二座体单元310a上开设有与第三插台相适配的第三插槽312a,使相邻两个第二母座单元的第二座体单元之间通过插台和插槽滑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母座位于第一卡槽内,第二母座位于第二卡槽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