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合直动式常闭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6292发布日期:2019-08-23 22:1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拍合直动式常闭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拍合直动式常闭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直动式继电器,如申请号为201610276487.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磁路系统,包括U形轭铁、固定在U形轭铁内的下导磁筒、套设在下导磁筒外的线圈架、下端位于下导磁筒内的动铁芯,动铁芯上方设有轭铁板,轭铁板下端面与动铁芯上端面之间形成有行程间隙,行程间隙的外周上形成有呈环形设置的上导磁筒,动铁芯可在上导磁筒内做上下往复运动,上导磁筒与所述轭铁板相固定,动铁芯与推动杆下端固定,推动杆上段位于轭铁板以使并与动簧片固定,通过动铁芯的上下移动以带动动簧片的上下移动,以使动簧片上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分断。

由于动铁芯和下导磁筒的存在,线圈架势必做的很大,同时为了保证动铁芯能上下移动的顺利,线圈架上缠绕的线圈匝数较多,使得继电器体积较大、耗能较高,且继电器零部件较多,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耗能较低、体积较小、成本较低的拍合直动式常闭继电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拍合直动式常闭继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磁路部分、动触点部分和静触点部分,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和设置在线圈架上的线圈,所述线圈架形成有左右贯穿的通槽,通孔内设有铁芯,L形的轭铁的一端与铁芯固定,L形的轭铁的另一端位于线圈架上侧并与衔铁相配合,所述衔铁两端分别为触动端和吸引端,所述衔铁的吸引端位于铁芯左侧或右侧,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位于轭铁上侧并位于推动杆下端下侧,所述动触点部分包括固定于推动杆上的动簧片和设置在动簧片左右两端的动触点,所述静触点部分包括静簧片及与静簧片相固定的静触点,所述静触点与动触点一一对应并位于动触点下方,所述动簧片与主弹簧端部相接触,动簧片在所述主弹簧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所述线圈通电以使衔铁的吸引端向铁芯远离轭铁的一侧端部移动,并使衔铁的触动端向上移动以带动推动杆和动簧片向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衔铁的移动以替代动铁芯的移动,以使线圈架横向设置而不竖向设置,以降低继电器高度上的空间,同时线圈架内只设置有铁芯,没有导磁套筒,线圈架可做的更小,线圈的匝数和体积更小,使用时功耗更小以实现继电器体积的缩小。其中,衔铁与轭铁的连接固定方式采用常规拍合式继电器中衔铁的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磁路部分的零部件更少,制造生产装配成本更低,并能适应小体积外壳以使本实用新型继电器保持小型化。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只有当线圈通电情况下才会使衔铁活动,以使继电器在未通电情况下具有常闭功能。其中,主弹簧可采用压缩弹簧或拉伸弹簧,以保证未通电情况下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动簧片与壳体间连接有若干返力弹簧,所述返力弹簧一端拉钩为连接端并与动簧片连接,所述返力弹簧另一端拉钩为固定端并钩套在滑杆上,所述滑杆与壳体固定,所述返力弹簧的固定端位于动簧片上方。

其中,返力弹簧用于通电后辅助推杆的向上移动,以实现快速动静触点间的快速分断。返力弹簧上端的拉钩为固定端并钩套在滑杆上,若干返力弹簧上端拉钩能在滑杆上滑动从而进行自我位置调节,以保证动簧片的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杆上套设有托盘,所述托盘具有上下贯穿以供推动杆通过的上通孔,且所述托盘与壳体相固定,所述主弹簧设置于托盘与动簧片之间,所述主弹簧套设在推动杆上。

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托盘与壳体的固定,比如在壳体上形成对托盘的卡槽,或者进行壳体与托盘的一体成型制造,或将托盘点胶固定在壳体内等等。托盘用于主弹簧上端的限位,主弹簧套设在推动杆并位于托盘与动簧片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返力弹簧包括左返力弹簧和右返力弹簧,所述滑杆包括左滑杆和右滑杆,所述动簧片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左动簧片凸起和右动簧片凸起,所述左动簧片凸起和右动簧片凸起均形成有钩槽,所述钩槽位于所述动簧片上侧,所述左动簧片凸起的钩槽用于配合左返力弹簧连接端,所述右动簧片凸起的钩槽用于配合右返力弹簧连接端。

由于动簧片两端分别被拉紧作用在滑杆上,因此,左返力弹簧和右返力弹簧始终具有一个阻止动簧片水平转动的作用力,从而保证动触点和静触点的精确对准,保证动静触点能可靠精准地接触,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性能。其中,钩槽位于动簧片上侧,即返力弹簧的任何部位都不位于动簧片与静簧片之间,动静触点分断产生的电弧不会对返力弹簧造成影响,返力弹簧不会受损。的任何部位都不位于动簧片与静簧片之间,动静触点分断产生的电弧不会对返力弹簧造成影响,返力弹簧不会受损。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由壳体本体和盖板构成,所述壳体本体形成有用于容纳磁路部分、动触点部分和静触点部分的容纳腔,所述左滑杆和右滑杆之间连接有连接杆以构成U形结构,所述左滑杆的一端和右滑杆的一端均与壳体本体固定,所述左滑杆的另一端与右滑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杆,所述壳体本体形成有用于定位左滑杆端部和右滑杆端部的固定孔,所述壳体本体的容纳腔内形成有第一壳体凸起,所述第一壳体凸起具有左右贯穿并朝盖板侧开口的连接杆定位槽,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连接杆定位槽内;或所述左滑杆和右滑杆分别为一个固定杆上的一部分,所述固定杆呈U形,且固定杆两端与壳体固定,所述壳体本体形成有用于定位固定杆端部的固定孔;所述左滑杆和右滑杆均为同一个固定杆上的一部分;所述固定杆至少有一端与壳体本体固定。

当左滑杆和右滑杆通过一根连接杆连为一体以构成U形时,连接杆可以做的更短,以降低零部件耗材,此时返力弹簧倾斜;第一壳体凸起的连接杆定位槽用于连接杆的上下限位,以避免左滑杆和右滑杆倾斜;当左滑杆和右滑杆分别为一个U形的固定杆的一部分时,便于返力弹簧的装配,不需要将返力弹簧拉开以使返力弹簧倾斜,以能采用弹力更小的返力弹簧;当左滑杆和右滑杆为同一个固定杆上的一部分时,以使固定杆与壳体的固定更为方便,此时的固定杆根据需要选择形状和固定方式,固定杆可选择一”字形或U形或L形等各种形状。其中,可通过点胶固定的方式实现左右滑杆与壳体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衔铁的触动端固定有绝缘块,所述绝缘块上端面形成有下凹的弧面槽,所述推动杆下端呈球面型,所述推动杆下端始终位于所述弧面槽内。

绝缘块的设置用于增加爬电距离,绝缘块上弧面槽的设置以避免推动杆下端与绝缘块相脱离,以使绝缘块的向上移动能立马使推动杆向上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上形成有若干向外凸出的第一定位凸起,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上形成有若干内凹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绝缘块固定在所述衔铁的触动端上,且所述绝缘块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绝缘块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凸起;所述轭铁上端面下凹以形成有沉槽,所述沉槽用于对绝缘块下端的让位。上述设置以使绝缘块不会脱离衔铁的触动端,以使绝缘块与衔铁的固定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壁上固定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壳体内壁与衔铁吸引端之间,当线圈通电时,所述衔铁的吸引端向远离铁芯侧移动以与弹性件接触。

片簧的设置用于对衔铁进行限位,以对衔铁进行定位,以防止继电器断电后衔铁复位后的晃动。其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方式进行片簧端部与壳体的固定,如插槽式紧配、点胶固定、紧固件固定等。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形成有上下贯穿以供推动杆通过的下通孔,固定板下端面向下延伸或上端面向上延伸以形成有环形的导向凸起;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二壳体凸起,所述第二壳体凸起形成有容纳所述固定板的固定板定位槽,所述第二壳体凸起形成有上下贯穿以对推杆让位的下让位槽,所述下让位槽与所述固定板定位槽相通。

固定板和导向凸起用于对推动杆进行导向,以保证推动杆上下移动时的顺畅和稳定;其中,导向凸起的设置能使固定板做的更薄。

作为优选,所述动簧片上端面下凹以形成有环形槽,所述主弹簧下端位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推动杆上形成有与卡簧相配合的环形槽或弧形槽,所述动簧片支撑在所述卡簧上侧;或所述推动杆由上至下至少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直径小于第二段直径以形成有台阶结构,所述动簧片套设在第一段外并支撑在第二段上方,所述第一段外套设有支撑板,在主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支撑板被限制在第二段与动簧片之间。上述设置便于动簧片与推动杆的固定,支撑板或卡簧都用于对动簧片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具有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生产装配成本更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去掉盖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掉盖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去掉返力弹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本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左滑杆和右滑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由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拍合直动式常闭继电器,包括壳体,壳体由壳体本体1和盖板构成,壳体本体1形成有用于容纳磁路部分、动触点部分和静触点部分的容纳腔10。

由图1至图3所示,磁路部分包括线圈架2和设置在线圈架上的线圈,线圈架2形成有左右贯穿的通槽,通孔内设有铁芯21,L形的轭铁22的一端与铁芯21固定,L形的轭铁22的另一端位于线圈架2上侧并与衔铁23相配合,衔铁23两端分别为触动端231和吸引端232 ,衔铁23的吸引端232位于铁芯21左侧,衔铁23的触动端231位于轭铁22上侧并位于推动杆3下端下侧。

动触点部分包括固定于推动杆3上的动簧片4和设置在动簧片4左右两端的动触点41,静触点部分包括静簧片5及与静簧片5相固定的静触点51,静触点51与动触点41一一对应并位于动触点41下方,动簧片4与主弹簧31端部相接触,动簧片4在主弹簧31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线圈通电以使衔铁23的吸引端232向铁芯21远离轭铁22的一侧端部移动,并使衔铁23的触动端231向上移动以带动推动杆3和动簧片4向上移动。

动簧片4与壳体间连接有若干返力弹簧,返力弹簧包括左返力弹簧32和右返力弹簧33,返力弹簧一端拉钩为连接端321并与动簧片4连接,返力弹簧另一端拉钩为固定端331并钩套在滑杆上,滑杆轴线与推动杆轴线垂直设置,返力弹簧的固定端331位于动簧片4上方。滑杆包括左滑杆34和右滑杆35,动簧片4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左动簧片凸起42和右动簧片凸起43,左动簧片凸起42和右动簧片凸起43均形成有钩槽40,钩槽40位于动簧片4上侧,左动簧片凸起42的钩槽用于配合左返力弹簧32的连接端,右动簧片凸起43的钩槽用于配合右返力弹簧33的连接端。

由图2、图4、图5所示,左滑杆34和右滑杆35之间连接有连接杆36以构成U形结构,左滑杆34的一端和右滑杆35的一端均与壳体本体1固定,左滑杆34的另一端与右滑杆35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杆36,壳体本体1形成有用于定位左滑杆34端部和右滑杆35端部的固定孔19,壳体本体1的容纳腔10内形成有第一壳体凸起11,第一壳体凸起11具有左右贯穿并朝盖板侧开口的连接杆定位槽13,连接杆36位于连接杆定位槽13内。

由图1至图5所示,推动杆3上套设有托盘6,托盘6具有上下贯穿以供推动杆3通过的上通孔,第一壳体凸起11下端面向上延伸以形成有容纳托盘6的托盘容纳槽14,第一壳体凸起11形成有向下贯穿以对推动杆上端让位的上让位槽12,上让位槽12、托盘容纳槽14和连接杆定位槽13相通。托盘6卡在托盘容纳槽14内并点胶固定,主弹簧31设置于托盘6与动簧片4之间,主弹簧31套设在推动杆3上。动簧片4上端面下凹以形成有环形槽45,主弹簧31下端位于环形槽45内,推动杆3上形成有与卡簧30相配合的环形槽或弧形槽,动簧片4支撑在卡簧30上侧。

由图1至图3所示,衔铁23的触动端231固定有绝缘块7,绝缘块7上端面形成有下凹的弧面槽71,推动杆3下端呈球面型,推动杆3下端始终位于弧面槽71内。衔铁23的触动端231上形成有若干向外凸出的第一定位凸起,衔铁23的触动端231上形成有若干内凹的第一定位槽,绝缘块7注塑形成在衔铁23的触动端231上,绝缘块7形成有与第一定位凸起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槽,绝缘块形成有与第二定位槽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凸起。其中,轭铁22上端面下凹以形成有沉槽221,沉槽221用于对绝缘块7下端的让位。

壳体本体1容纳腔内壁上固定有弹性件8,弹性件位于容纳腔内壁与衔铁吸引端232之间,当线圈通电时,所述衔铁的吸引端向远离铁芯侧移动以与弹性件接触。本实施例的弹性件8为片簧,片簧8弯折以使片簧8的一端与壳体本体1固定,线圈通电时,衔铁的吸引端232向远离铁芯侧移动以与片簧另一端接触,片簧8弯折以构成V型结构,片簧8所构成V形的开口朝上设置。

壳体本体1的容纳腔10内固定有固定板9,固定板9形成有上下贯穿以供推动杆3通过的下通孔,固定板9下端面向下延伸以形成有环形的导向凸起91。壳体本体1形成有第二壳体凸起16,第二壳体凸起16形成有容纳固定板9的固定板定位槽17,第二壳体凸起16形成有上下贯穿以对推杆让位的下让位槽18,下让位槽18与固定板定位槽17 相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衔铁的移动以替代动铁芯的移动,以使线圈架横向设置而不竖向设置,以降低继电器高度上的空间,同时线圈架内只设置有铁芯,没有导磁套筒,线圈架可做的更小,线圈的匝数和体积更小,以实现继电器体积的缩小,使用时功耗更小。其中,衔铁与轭铁的连接固定方式采用常规拍合式继电器中衔铁的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磁路部分的零部件更少,制造生产装配成本更低,并能适应小体积外壳以使本实用新型继电器保持小型化。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只有当线圈通电情况下才会使衔铁活动,以使继电器在未通电情况下具有常闭功能。本实用新型具有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生产装配成本更低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