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低温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9983发布日期:2019-06-21 23:15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双低温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低温散热器。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尤其在高温条件下,不仅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散热,而且需要对动力电机、控制器等大功率电器进行散热。

目前,由于水的比热容高,对动力电池和对大功率电器的散热大多采用水冷系统进行散热,因此,需要两个散热器分别对动力电池的水路和大功率电器的水路进行散热。但是,两个散热器不仅十分占用车辆有限的内部空间,而且装配效率较低,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两个散热器不仅空间占用大,而且装配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低温散热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低温散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进液集流管和出液集流管,其要点在于:所述进液集流管的内部分隔为电器散热进液腔和电池散热进液腔,在所述进液集流管上设置有与电器散热进液腔连通的电器散热进液口和与电池散热进液腔连通的电池散热进液口,所述出液集流管的内部分隔为电器散热出液腔和电池散热出液腔,在所述出液集流管上设置有与电器散热出液腔连通的电器散热出液口和与电池散热出液腔连通的电池散热出液口,所述电器散热进液腔和电器散热出液腔之间通过并排设置的电器散热扁管连通,所述电池散热进液腔和电池散热出液腔之间通过并排设置的电池散热扁管连通。

采用以上结构,本实用新型集成了两个独立散热器的功能,通过电器散热进液腔、电器散热扁管连通和电器散热出液口能够对大功率电器的水路进行高效地散热,通过电池散热进液口、电池散热扁管连通和电池散热出液口能够对动力电池的水路进行高效地散热;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不仅体积小巧,节约了安装空间,而且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进液集流管和出液集流管的内部分别由至少一个隔板分隔为电器散热进液腔和电池散热进液腔以及电器散热出液腔和电池散热出液腔。采用以上结构,能够很好地分隔进液集流管和出液集流管的内部腔室,简单可靠。

作为优选:在所述电器散热进液口和电池散热进液口上均设置有排气口。采用以上结构,以便于对大功率电器的水冷系统和动力电池的水冷系统进行排气,保证水路的正常循环。

作为优选:在所述出液集流管上设置有两个分别用于测量电器散热出液腔水温和测量电池散热出液腔水温的温度传感器。采用以上结构,实时监测出液温度,保护大功率电器和动力电池。

作为优选:在距电池散热扁管最远的一根电器散热扁管的外侧和距电器散热扁管最远的一根电池散热扁管的外侧均安装有边板。采用以上结构,结构强度高,以起到保护扁管的作用。

作为优选:在所述进液集流管和出液集流管上均安装有安装板。采用以上结构,以便于双低温散热器的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低温散热器,集成了两个独立散热器的功能,结构新颖,易于实现,设计巧妙,简单可靠,不仅体积小巧、紧凑,节约了安装空间,而且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一种双低温散热器,包括相对正对设置的进液集流管1和出液集流管2,所述进液集流管1的内部分隔为电器散热进液腔11和电池散热进液腔12,所述出液集流管2的内部分隔为电器散热出液腔21和电池散热出液腔22,所述电器散热进液腔11和电器散热出液腔21正对,所述电池散热进液腔12和电池散热出液腔22正对。

请参见图1和图2,在所述进液集流管1上设置有电器散热进液口13和电池散热进液口14,所述电器散热进液口13与电器散热进液腔11连通,所述电池散热进液口14与电池散热进液腔12连通。在所述出液集流管2上设置有电器散热出液口23和电池散热出液口24,所述电器散热出液口23与电器散热出液腔21连通,所述电池散热出液口24与电池散热出液腔22连通。其中,在所述电器散热进液口13和电池散热进液口14上均设置有排气口15。在所述出液集流管2上设置有两个分别用于测量电器散热出液腔21水温和测量电池散热出液腔22水温的温度传感器25,并且,为提高温度监测的可靠性,其中一个温度传感器25紧靠电器散热出液口23,另一个温度传感器25紧靠电池散热出液口24。

请参见图1和图2,所述电器散热进液腔11和电器散热出液腔21之间通过并排设置的电器散热扁管3连通,所述电池散热进液腔12和电池散热出液腔22之间通过并排设置的电池散热扁管4连通。风从电器散热扁管3和电池散热扁管4上吹过,能够快速高效地带走热量。进一步地,为保护电器散热扁管3和电池散热扁管4,在距电池散热扁管4最远的一根电器散热扁管3的外侧和距电器散热扁管3最远的一根电池散热扁管4的外侧均安装有边板6。

请参见图2,所述进液集流管1和出液集流管2的内部分别由至少一个隔板5分隔为电器散热进液腔11和电池散热进液腔12以及电器散热出液腔21和电池散热出液腔22。本实施例中,在进液集流管1和出液集流管2中均设置有两个并排的隔板5,以保证可靠地分隔腔室。

在所述进液集流管1和出液集流管2上均安装有安装板7,每个安装板7上均加工有安装孔71,以通过螺栓进行安装,简单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对大功率电器的水路进行散热:

流过大功率电器的高温水先从电器散热进液口13流入电器散热进液腔11,然后分别流入各个电器散热扁管3中,由于电器散热扁管3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大,能够通过风快速高效地带走电器散热扁管3上的热量,冷却电器散热扁管3中的高温水,冷却后的水流入电器散热出液腔21后,从电器散热出液口23流出,再次流向大功率电器,吸收大功率电器发出的热量,依次循环。

对动力电池的水路进行散热:

流过动力电池的高温水先从电池散热进液口14流入电池散热进液腔12,然后分别流入各个电池散热扁管4中,由于电池散热扁管4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大,能够通过风快速高效地带走电池散热扁管4上的热量,冷却电池散热扁管4中的高温水,冷却后的水流入电池散热出液腔22后,从电池散热出液口24流出,再次流向动力电池,吸收动力电池发出的热量,依次循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