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78844发布日期:2019-07-03 04:4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片。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接线盒大多包括底座、中座和上盖,底座上设有接线端子,中座上设有电连接片,电连接片上架设有PCB板,PCB板通过电连接片与接线端子相连接,目前的电连接片为一片状体,先将电连接片与接线端子相焊接,然后在盖上中座,电连接片直接穿过中座,再将PCB板架设于电连接片上,最后盖上上盖完成接线盒的组装,这种电连接片存在一定的缺点:即需要进行焊接,组装程序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化组装程序的电连接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电连接片,包括片状本体,所述片状本体上端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远离片状本体一端设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弹性接触臂,所述片状本体下端设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弹性接触臂。

进一步,所述连接座与第二弹性接触臂分别位于片状本体两侧。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具有背离片状本体方向凸伸的V形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连接座垂直于片状本体。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的宽度小于片状本体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片状本体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分别位于所述片状本体两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部为限位片,所述限位片垂直于片状本体,所述限位片与第二弹性接触臂位于片状本体同一侧。

进一步,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弹性片。

进一步,所述弹性片自片状本体向连接座方向倾斜延伸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进,电连接片可以通过第二弹性接触臂与接线端子弹性连接,不再需要进行焊接,大大简化了组装程序,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电连接片,包括片状本体1,所述片状本体1上端设有连接座2,所述连接座2垂直于片状本体1,所述连接座2远离片状本体1一端设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弹性接触臂3,所述片状本体1下端设有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弹性接触臂4,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4与连接座2分别位于片状本体1的两侧。

在片状本体1上端设置连接座2,并且使连接座2与片状本体1相垂直,有利于电连接片在中座上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接触臂4具有背离片状本体1方向凸伸的V形接触部41,所述V形接触部41与接线端子弹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4的宽度小于片状本体1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3上设有第一开槽31,所述第一开槽31延伸至连接座2,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4上设有第二开槽42,所述第二开槽42延伸至片状本体1的下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片状本体1、连接座2、第一弹性接触臂3以及第二弹性接触臂4一体成型。

为了更好的固定的电连接片,所述片状本体1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分别位于所述片状本体两侧。

所述第一限位部为限位片5,所述限位片5垂直于片状本体1,所述限位片5与第二弹性接触臂4位于片状本体1同一侧。本实施例中,限位片5为一对,且分布与片状本体1两侧。

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弹性片6,所述弹性片6自片状本体1向连接座2方向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片状本体1上设有与所述弹性片6相对应的对应孔11。

在组装时,先将电连接片卡设于中座上,第二弹性接触臂4的V形接触部41与接线端子弹性连接,第一弹性接触臂3与PCB板弹性连接,从而不需要对接线端子与电连接片进行焊接,简化了组装程序,降低了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