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水冷板。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能源应用,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电动汽车的动力由电池提供,电池在充电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电池散热不做好,对于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水冷板作为电池散热的主要部件,应用越来越广泛。现有的电池水冷板多采用板料冲压、钎焊而成,通过汽车电池热管理试验,已满足电池热控要求。
尽管现有技术中解决了电池水冷板冷却问题,但是,冲压成型的水冷板不仅自身重量较大而且不能承重,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重较轻同时不易损坏的电池水冷板。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水冷板采用的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水冷板,包括前端集流体、散热板和后端集流体,所述前端集流体为一侧开口的壳体,前端集流体开口侧形状与散热板前端匹配,前端集流体贴合套接于散热板前端,所述前端集流体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散热板包括多个型材拉伸板和用于多个型材拉伸板之间连接的连接块,所述型材拉伸板包括中间的流道和两侧的侧壁,侧壁具有通孔,所述侧壁壁厚与高度分别大于流道的壁厚与高度,所述流道和侧壁均由型材拉伸而出,所述连接块的插接端与侧壁通孔匹配并可同时插入两个相邻的型材拉伸板的侧壁中,所述后端集流体为一侧开口的壳体,后端集流体开口侧形状与散热板后端匹配,后端集流体贴合套接于散热板后端。侧壁壁厚较厚,可以承受重量,中间流道高度低于两侧侧壁,不易被压伤,单位型材拉伸板重量比冲压板轻,降低电池水冷板整体重量。
所述流道为多个并联的直流道。流道中无转弯且流道长度短,整体压降减小,同时流道与外界接触面更多,散热性能好。
所述前端集流体和后端集流体两侧设置有与侧壁通孔配合的插接部。用插接部插入侧壁中,便于安装。
所述前端集流体包括上盖、与上盖配合的下盖和设置于上盖和下盖之间的镶块,所述镶块两侧端部设置有与侧壁通孔配合的插接部,镶块将前端集流体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腔,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两个空腔连通。安装方便,两个独立的空腔能够限制内部冷却液流向,使从进水口进入的冷却液必须经过散热板一侧到达后端集流体后再通过散热板另一侧到达出水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自重较轻同时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为沿图2A-A的剖视图;
图4为型材拉伸板的正视图;
图5为连接块的立体图。
其中,1前端集流体,11进水口,12出水口,13上盖,14下盖,15镶块,2型材拉伸板,21侧壁,211通孔,22直流道,3连接块,31插接端,4后端集流体,5插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外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5所示,一种电池水冷板,包括前端集流体1、散热板和后端集流体4,前端集流体为一侧开口的壳体,前端集流体开口侧形状与散热板前端匹配,前端集流体贴合套接于散热板前端,前端集流体设置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散热板包括多个型材拉伸板2和用于多个型材拉伸板之间连接的连接块3,型材拉伸板包括中间并联的直流道22和两侧的侧壁21,侧壁壁厚与高度分别大于流道的壁厚与高度,直流道和侧壁均由型材拉伸而出,侧壁具有通孔211,连接块的插接端31与侧壁通孔匹配并可同时插入两个相邻的型材拉伸板的侧壁中,后端集流体为一侧开口的壳体,后端集流体开口侧形状与散热板后端匹配,后端集流体贴合套接于散热板后端。
前端集流体和后端集流体两侧设置有与侧壁通孔配合的插接部5。
前端集流体包括上盖13、与上盖配合的下盖14和设置于上盖和下盖之间的镶块15,镶块两侧端部设置有与侧壁通孔配合的插接部,镶块将前端集流体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腔。
多个型材拉伸板通过连接块组装成散热板,前端集流体和后端集流体分别套接于散热板前端与后端,组装成电池水冷板整体,然后再进行钎焊加固并封堵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