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极组件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1590发布日期:2019-07-13 08:3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输出极组件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出极组件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通常包括并排的多个电池、将所述多个电池串并联的多个连接巴片、采集电池温度和电压的FPC、将FPC电连接于控制系统的连接器(即电池模组的低压接口)以及将所述多个电池电连接于外部装置的输出极连接片(即电池模组的高压接口)。目前,为了固定连接器和输出极连接片,传统的电池模组通常设置有相互独立的两套零部件(即输出极底座和连接器安装底座)来分别安装输出极连接片和连接器,由于所述两套零部件均需要分别加工成型、再分别与输出极连接片和连接器进行装配,由此导致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低,且不利于电池模组的一体化。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极组件及电池模组,输出极组件的零部件少、集成化程度高,提升了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和一体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出极组件及电池模组,其包括电路板、连接器、输出极连接片以及固定座。连接器沿纵向设置于电路板一端,输出极连接片沿横向与连接器间隔设置。固定座具有:分隔壁,位于输出极连接片与连接器之间;第一安装部,沿横向形成于分隔壁一侧,且连接器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沿横向形成于分隔壁另一侧,且输出极连接片固定安装于第二安装部。

第一安装部具有:第一底壁,连接于分隔壁并沿横向延伸;第一前壁,连接于分隔壁和第一底壁;以及第一后壁,沿纵向与第一前壁间隔设置并连接于分隔壁和第一底壁。连接器收容于第一底壁、第一前壁、第一后壁与分隔壁形成的收容腔中。

第一安装部还具有:开口,设置于第一前壁和/或第一后壁;以及弹性卡扣,悬臂式设置于开口中,与第一后壁和/或第一前壁一起夹持连接器。

固定座还具有:过渡连接壁,连接于分隔壁和第一后壁;以及支撑部,连接于过渡连接壁并沿纵向延伸,且电路板支撑在支撑部上。

电路板设置有定位孔。固定座还具有:定位柱,设置于支撑部,且定位柱与定位孔配合以固定电路板。

电路板的所述一端具有:第一弯折部;过渡部;以及第二弯折部,与过渡部以及第一弯折部一起形成U型结构。输出极组件还包括:补强板,设置于第二弯折部与第一弯折部之间。连接器沿纵向位于第二弯折部一侧。

第二安装部具有:第二底壁,连接于分隔壁并沿横向延伸;侧壁,连接于第二底壁并沿横向与分隔壁间隔设置;以及第二后壁,连接于第二底壁并沿横向与分隔壁间隔设置。输出极连接片部分位于第二后壁与分隔壁之间、部分收容于第二底壁、侧壁、第二后壁与分隔壁形成的收容腔中。

输出极组件还包括:嵌入件,埋设于第二底壁,输出极连接片固定于嵌入件。

第二安装部还具有:第二前壁,连接于分隔壁和第二底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以及上述所述的输出极组件,输出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多个电池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固定座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以分别安装连接器与输出极连接片(即连接器与输出极连接片均固定在同一固定座上),此时固定座同时具有传统电池模组中的输出极底座和连接器安装底座两种零部件的功能,由此使得输出极组件的零部件数量少、集成化程度高,进而提升了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和一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图。

图2是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输出极组件 143 第二安装部

11 电路板 1431 第二底壁

111 第一弯折部 1432 侧壁

112 过渡部 1433 第二后壁

113 第二弯折部 1434 第二前壁

114 定位孔 144 过渡连接壁

12 连接器 145 支撑部

13 输出极连接片 146 定位柱

14 固定座 15 补强板

141 分隔壁 16 嵌入件

142 第一安装部 2 电池

1421 第一底壁 3 电连接片

1422 第一前壁 4 端板

1423 第一后壁 X 横向

1424 开口 Y 纵向

1425 弹性卡扣 Z 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或底)”、“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包括输出极组件1、多个电池2、多个电连接片3、两个端板4以及控制系统(未示出)。

参照图2至图4,输出极组件1设置于所述多个电池2上方,且包括电路板11、连接器12、输出极连接片13、固定座14、补强板15以及嵌入件16。

电路板11内设有电路,用于采集电池2的温度和电压。其中,电路板11可为柔性印制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缩写为FPC)。

连接器12电连接于电路板11内的电路以及控制系统,用于实现电路板11与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参照图2,连接器12沿纵向Y设置于电路板11一端并在横向X上与输出极连接片13间隔设置,且连接器12与输出极连接片13均固定在固定座14上。

参照图3和图4,固定座14具有:分隔壁141,位于输出极连接片13与连接器12之间;第一安装部142,沿横向X形成于分隔壁141一侧,且连接器12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42;以及第二安装部143,沿横向X形成于分隔壁141另一侧,且输出极连接片13固定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43。

由于固定座14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42和第二安装部143,以分别安装连接器12与输出极连接片13(即连接器12与输出极连接片13均固定在同一固定座14上),此时固定座14同时具有传统电池模组中的输出极底座和连接器安装底座两种零部件的功能,由此使得输出极组件1的零部件数量少、集成化程度高,进而提升了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和一体化。

参照图3和图4,第一安装部142具有:第一底壁1421,连接于分隔壁141并沿横向X延伸;第一前壁1422,连接于分隔壁141和第一底壁1421;以及第一后壁1423,沿纵向Y与第一前壁1422间隔设置并连接于分隔壁141和第一底壁1421。连接器12收容于第一底壁1421、第一前壁1422、第一后壁1423与分隔壁141形成的收容腔中。

参照图3和图4,第一安装部142还具有:开口1424,设置于第一前壁1422和/或第一后壁1423;以及弹性卡扣1425,悬臂式设置于开口1424中。当连接器12置于第一底壁1421、第一前壁1422、第一后壁1423与分隔壁141形成的收容腔中时,弹性卡扣1425能够与第一后壁1423和/或第一前壁1422一起夹持连接器12,从而在电池模组的使用过程中,避免了连接器12由于晃动而带来的接触不良问题。

参照图2至图4,固定座14还具有:过渡连接壁144,连接于分隔壁141和第一后壁1423;以及支撑部145,连接于过渡连接壁144并沿纵向Y延伸,且电路板11支撑在支撑部145上。由于固定座14的支撑部145能够用于支撑电路板11,从而使得电池模组无需额外增设固定电路板11的结构,由此减少了电池模组的零部件,进一步提升了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和一体化。

参照图2和图3,电路板11设置有定位孔114。固定座14还具有:定位柱146,设置于支撑部145,且定位柱146与电路板11的定位孔114配合以固定电路板11。在输出极组件1的组装过程中,基于定位孔114和定位柱146的定位及配合作用,能够快速完成装配,由此提升了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

参照图2,电路板11的所述一端具有:第一弯折部111;过渡部112;以及第二弯折部113,与过渡部112以及第一弯折部111一起形成U型结构。补强板15设置于第二弯折部113与第一弯折部111之间,连接器12沿纵向Y位于第二弯折部113一侧并连接于第二弯折部113。这里,补强板15的设置,增强了第二弯折部113的强度,便于连接器12与第二弯折部113之间的连接。

参照图3和图4,第二安装部143具有:第二底壁1431,连接于分隔壁141并沿横向X延伸;侧壁1432,连接于第二底壁1431并沿横向X与分隔壁141间隔设置;以及第二后壁1433,连接于第二底壁1431并沿横向X与分隔壁141间隔设置。输出极连接片13部分位于第二后壁1433与分隔壁141之间、部分收容于第二底壁1431、侧壁1432、第二后壁1433与分隔壁141形成的收容腔中。嵌入件16埋设于第二安装部143的第二底壁1431,输出极连接片13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嵌入件16。

参照图3和图4,第二安装部143还具有:第二前壁1434,连接于分隔壁141和第二底壁1431。第二前壁1434与第二后壁433一起限定输出极连接片13的安装位置。

参照图1,多个电连接片3固定设置于输出极组件1的固定座14的支撑部145上,且各电连接片3电连接于对应的电池2,以实现所有电池2之间的电连接。

参照图1,两个端板4沿纵向Y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电池2两端,以夹紧固定所述多个电池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