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智能控制的压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1750发布日期:2019-06-14 23:0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智能控制的压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接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智能控制的压接机。



背景技术:

压接机是电力行业在线路基本建设施工和线路维修中进行导线接续压接的必要工具,压接机分为液压压接机,大吨位压接机(冲床),绝缘端子压接机,压接钳分体式压接机手摇式液压压接机,现有的压接机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需要工作人员时刻待在机器旁边对其进行监控,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疲劳,从而可能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智能控制的压接机,具备智能化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压接机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需要工作人员时刻待在机器旁边对其进行监控,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疲劳,从而可能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智能控制的压接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接机构,所述机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料机构,所述机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机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孔,所述底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腿,两个支腿之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

优选的,所述压接机构包括油箱、油泵、输油管和液压伸缩杆,所述油箱和油泵的底部均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油箱和油泵之间通过输油管连通,所述液压伸缩杆的顶部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油泵和液压伸缩杆之间通过输油管连通,所述液压伸缩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红外激光测距仪。

优选的,所述放料机构包括放料台,所述放料台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底部通过滑孔的内腔并延伸至底板的底部,所述滑板位于滑孔内腔一端表面的两侧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滑孔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滚轮配合使用的轮轨,所述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板,所述齿板的底部啮合有齿轮,两个齿轮之间固定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支腿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从动锥形齿轮,所述从动锥形齿轮的底部啮合有主动锥形齿轮,所述主动锥形齿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底部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右侧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外壳内腔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存储模块和联网模块,所述外壳内腔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接收模块和计时模块,所述外壳内腔右端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功率调节器,所述外壳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触控显示器;

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存储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与联网模块双向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入端与接收模块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接收模块的输入端与红外激光测距仪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入端与计时模块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功率调节器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功率调节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油泵和电机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与触控显示器双向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机架、压接机构、放料机构和控制器的配合使用,能够智能化自动化的对物料进行接压,工作人员只需要上下料即可,不会耗费大量的精神,更好的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红外激光测距仪,能够对压板下移距离进行监管,进而能够对压板的下压压力进行控制,更好的保证了压接工作的进行,通过设置滚轮和轮轨,能够减小滑板与滑孔之间的压力,更方便上下料工作的进行,通过设置联网模块,能够进行联网,进而更好的对压接机进行集中化管理,通过设置计时模块,能够对压接工作的时间进行管理,更好的保证了压接工作的持续进行,通过设置功率调节器,能够对油泵和电机的功率进行调节,进而能够调节压接机的工作速度,更好的保证了压接工作的有序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中:1机架、2压接机构、3放料机构、4控制器、5底板、6滑孔、7支腿、8支撑板、9支撑杆、10顶板、11油箱、12油泵、13输油管、14液压伸缩杆、15压板、16红外激光测距仪、17放料台、18滑板、19滚轮、20轮轨、21齿板、22齿轮、23传动杆、24从动锥形齿轮、25主动锥形齿轮、26电机、27外壳、28电路板、29处理器、30存储模块、31联网模块、32接收模块、33计时模块、34安装架、35功率调节器、36触控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可智能控制的压接机,包括机架1,机架1包括底板5,底板5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孔6,底板5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腿7,两个支腿7之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8,底板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10,机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接机构2,压接机构2包括油箱11、油泵12、输油管13和液压伸缩杆14,油箱11和油泵12的底部均与顶板10固定连接,油箱11和油泵12之间通过输油管13连通,液压伸缩杆14的顶部与顶板10固定连接,油泵12和液压伸缩杆14之间通过输油管13连通,液压伸缩杆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板15,压板15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红外激光测距仪16,通过设置红外激光测距仪16,能够对压板15下移距离进行监管,进而能够对压板15的下压压力进行控制,更好的保证了压接工作的进行,机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料机构3,放料机构3包括放料台17,放料台17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板18,滑板18的底部通过滑孔6的内腔并延伸至底板5的底部,滑板18位于滑孔6内腔一端表面的两侧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滚轮19,滑孔6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滚轮19配合使用的轮轨20,通过设置滚轮19和轮轨20,能够减小滑板18与滑孔6之间的压力,更方便上下料工作的进行,滑板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板21,齿板21的底部啮合有齿轮22,两个齿轮22之间固定连接有传动杆23,传动杆23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支腿7固定连接,传动杆23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从动锥形齿轮24,从动锥形齿轮24的底部啮合有主动锥形齿轮25,主动锥形齿轮2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26,电机26的底部与支撑板8固定连接,机架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4,控制器4包括外壳27,外壳27的右侧与支撑杆9固定连接,外壳27内腔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电路板28,电路板2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处理器29,处理器29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存储模块30和联网模块31,通过设置联网模块31,能够进行联网,进而更好的对压接机进行集中化管理,外壳27内腔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接收模块32和计时模块33,通过设置计时模块33,能够对压接工作的时间进行管理,更好的保证了压接工作的持续进行,外壳27内腔右端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架34,安装架3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功率调节器35,通过设置功率调节器35,能够对油泵12和电机26的功率进行调节,进而能够调节压接机的工作速度,更好的保证了压接工作的有序进行,外壳2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触控显示器36;

处理器29的输出端与存储模块30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处理器29与联网模块31双向电性连接,处理器29的输入端与接收模块32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接收模块32的输入端与红外激光测距仪16的输出端单向电性连接,处理器29的输入端与计时模块33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处理器29的输出端与功率调节器35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功率调节器35的输出端分别与油泵12和电机26的输入端单向电性连接,处理器29与触控显示器36双向电性连接,通过机架1、压接机构2、放料机构3和控制器4的配合使用,能够智能化自动化的对物料进行接压,工作人员只需要上下料即可,不会耗费大量的精神,更好的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使用时,通过触控显示器36将要加工产品的参数输入至存储模块30中,然后将物料放置在放料台17的表面,然后计时模块33规定的放置时间到达之后,处理器29控制电机26启动,电机26带动主动锥形齿轮25顺时针转动,主动锥形齿轮25带动从动锥形齿轮24转动,从动锥形齿轮24带动齿轮22转动,齿轮22带动齿板21向后移动,齿板21带动放料台17向后移动,当放料台17移动至压板15的下方时,规定的移动时间到达,此时电机26停止转动,然后处理器29启动油泵12,油泵12将油箱11中的液压油输送至液压伸缩杆14的内腔,然后液压伸缩杆14带动压板15向下移动,通过红外激光测距仪16将检测到的结果传输给接收模块32,接收模块32将接收结果传输给处理器29,处理器29将检测结果与存储模块30中的对比参数进行对比,当检测结果与对比参数符合时,油泵12停止工作,压板15停止向下移动,静止几秒后压接工作完成,规定时间到达之后,液压伸缩杆14带动压板15上移,电机26通过一系列传动将放料台17带向前方,工作人员即可下料。

综上所述:该可智能控制的压接机,通过机架1、压接机构2、放料机构3和控制器4的配合,解决了现有的压接机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需要工作人员时刻待在机器旁边对其进行监控,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疲劳,从而可能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