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绝缘一体化组合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1354发布日期:2019-07-10 09:39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绝缘一体化组合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工程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气体绝缘一体化组合互感器。



背景技术:

组合互感器,用于户外计量或保护用,目前有二种使用结构,“三相三线模式—2只电流,2只电压成,V-V接线方式”、“三相四线的模式—3只电流,3只电压成,Y-Y接线方式”。

目前组合互感器采用的绝缘结构有以下两种方式:油浸式一体化组合互感器和环氧树脂分体式组合互感器浇注式:

油浸式一体化组合互感器,目前是三相三线模式—2只电流,2只电压成,V-V接线方式,不足之处是:产品体积庞大、笨重,容易渗漏油,且每年要进行维护检修成本高且安排停电户外检修麻烦。

环氧树脂分体式组合互感器浇注式,目前是三相三线模式—2只电流,2只电压成,V-V接线方式,且是由2只单相电流、2只单相电压,安装在一大块方形安装板上,在外部空气中进行相关电气连接,不足之处:产品结构复杂、如果接触不良或松动易引起产品放电,继而引发产品发热造成绝缘损伤,影响产品安全运行,同时该结构方式产品二次接线较麻烦,容易引起电压二次端子短路,造成产品刚试运行不久,发生因短路造成产品炸裂或烧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组合互感器普遍存在维护成本高,散热效应差,安全性差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绝缘一体化组合互感器,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气体绝缘一体化组合互感器,包括外壳、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所述外壳为金属材料,且外壳围成内部腔体;所述电流互感器包括第一线圈组;所述电压互感器包括第二线圈组;所述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均设置于内部腔体内;所述内部腔体内设置绝缘气体。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在外壳围成内部腔体内设置所有的线圈组,同时这些线圈组可以通过绝缘支座固定在内部腔体内,而在内部腔体内充入绝缘气体,通过绝缘气体对这些设备进行绝缘,相比于油式绝缘和树脂绝缘来说,通过绝缘气体进行绝缘可以在产品放电击穿绝缘后进行自恢复,有效的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发明人发现,在将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整合进同一个内部腔体时,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的发热量是不同的,在出现系统老化时,甚至会出现个别线圈组大量发热,而其他线圈组发热量较小,这样会使得线圈出现局部过热,降低线圈周围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所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绝缘气体的方式进行绝缘,当线圈出现局部过热时,过热气体膨胀并与其他绝缘气体发生对流,使得现有技术中散热手段的传导散热和辐射散热变为对流散热、传导散热和辐射散热三种手段,极大的增强了组合互感器的绝缘性能。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可以在产品放电击穿绝缘后进行自恢复,有效的降低了维护成本,并可以对互感器进行快速散热,极大的增强了组合互感器的绝缘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电流互感器还包括第一绝缘子和第一一次侧接线端;所述第一一次侧接线端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线圈组,另一端穿过外壳并延伸到外壳外部;所述第一绝缘子套装于第一一次侧接线端延伸到外壳外部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第一一次侧接线端伸出外壳外部,并由第一绝缘子进行绝缘,使得第一一次侧接线端方便接线同时保持绝缘。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互感器还包括第二绝缘子和第二一次侧接线端;所述第二一次侧接线端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线圈组,另一端穿过外壳并延伸到外壳外部;所述第二绝缘子套装于第二一次侧接线端延伸到外壳外部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第二一次侧接线端伸出外壳外部,并由第二绝缘子进行绝缘,使得第二一次侧接线端方便接线同时保持绝缘。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外壳外表面的接线板;所述接线板上设置多个接线孔,所述多个接线孔分别连接于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接线端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接线端。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由于所有的线圈均设置在内部腔体内部,所以在二次侧接线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接线板上的接线孔进行二次侧接线,可以有效的提高接线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气体采用SF6或CF3I。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气体采用SF6,且SF6的气压采用0.2~0.4MPa。

进一步的,所述电流互感器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电压互感器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电压互感器均设置于内部腔体内,且三个电压互感器为Y-Y接线方式;三个电压互感器构成三相四线模式。

本实用新型应用时,现有技术中由于绝缘和结构设计问题,所以组合式互感器多为三相三线制;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将三个电压互感器全部整合进内部腔体内,并结合内部腔体中的绝缘气体进行绝缘,从而实现了组合互感器的三相四线模式,即可以保证绝缘,又可以保证散热。

Y-Y接线方式是采用三台互感器分别连接至三个相电压的两端,其中每个相电压有一端连接在一起,一次侧称中性点,二次侧该点通常接地。一次侧和二次侧的连接型式都呈Y型(或称星型)。

进一步的,三个所述电流互感器分别接入线路的A相、B相和C相。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气体绝缘一体化组合互感器,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可以在产品放电击穿绝缘后进行自恢复,有效的降低了维护成本,并可以对互感器进行快速散热,极大的增强了组合互感器的绝缘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线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相四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线原理图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外壳,2-接线板,3-电流互感器,4-电压互感器,5-内部腔体,31-第一线圈组,32-第一绝缘子,33-第一一次侧接线端,41-第二线圈组,42-第二绝缘子,43-第二一次侧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体绝缘一体化组合互感器,包括外壳1、电流互感器3和电压互感器4,所述外壳1为金属材料,且外壳1围成内部腔体5;所述电流互感器3包括第一线圈组31;所述电压互感器4包括第二线圈组41;所述第一线圈组31和第二线圈组41均设置于内部腔体内;所述内部腔体5内设置绝缘气体。

本实施例实施时,在外壳1围成内部腔体5内设置所有的线圈组,同时这些线圈组可以通过绝缘支座固定在内部腔体5内,而在内部腔体5内充入绝缘气体,通过绝缘气体对这些设备进行绝缘,相比于油式绝缘和树脂绝缘来说,通过绝缘气体进行绝缘可以在产品放电击穿绝缘后进行自恢复,有效的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发明人发现,在将电流互感器3和电压互感器4整合进同一个内部腔体5时,第一线圈组31和第二线圈组41的发热量是不同的,在出现系统老化时,甚至会出现个别线圈组大量发热,而其他线圈组发热量较小,这样会使得线圈出现局部过热,降低线圈周围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所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绝缘气体的方式进行绝缘,当线圈出现局部过热时,过热气体膨胀并与其他绝缘气体发生对流,使得现有技术中散热手段的传导散热和辐射散热变为对流散热、传导散热和辐射散热三种手段,极大的增强了组合互感器的绝缘性能。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可以在产品放电击穿绝缘后进行自恢复,有效的降低了维护成本,并可以对互感器进行快速散热,极大的增强了组合互感器的绝缘性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电流互感器3还包括第一绝缘子32和第一一次侧接线端33;所述第一一次侧接线端3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线圈组31,另一端穿过外壳1并延伸到外壳1外部;所述第一绝缘子32套装于第一一次侧接线端33延伸到外壳1外部的部分。

本实施例实施时,第一一次侧接线端33伸出外壳1外部,并由第一绝缘子32进行绝缘,使得第一一次侧接线端33方便接线同时保持绝缘。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电压互感器4还包括第二绝缘子42和第二一次侧接线端43;所述第二一次侧接线端4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线圈组41,另一端穿过外壳1并延伸到外壳1外部;所述第二绝缘子42套装于第二一次侧接线端43延伸到外壳1外部的部分。

本实施例实施时,第二一次侧接线端43伸出外壳外部,并由第二绝缘子42进行绝缘,使得第二一次侧接线端43方便接线同时保持绝缘。

实施例4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设置于外壳1外表面的接线板2;所述接线板2上设置多个接线孔,所述多个接线孔分别连接于电流互感器3的二次侧接线端和电压互感器4的二次侧接线端。

本实施例实施时,由于所有的线圈均设置在内部腔体内部,所以在二次侧接线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接线板上的接线孔进行二次侧接线,可以有效的提高接线效率。

实施例5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电流互感器3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电压互感器4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电压互感器4均设置于内部腔体5内,且三个电压互感器4为Y-Y接线方式;三个电压互感器4构成三相四线模式。

本实施例实施时,现有技术中由于绝缘和结构设计问题,所以组合式互感器多为三相三线制;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将三个电压互感器4全部整合进内部腔体内,并结合内部腔体中的绝缘气体进行绝缘,从而实现了组合互感器的三相四线模式,即可以保证绝缘,又可以保证散热。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如图1~5,外壳1中包裹形成内部腔体5,电流互感器3为两个,而电压互感器4为两个,接线方式见图7,为V-V-接线,内部腔体5内通过绝缘气体绝缘,本实施例相当于一个三相三线型组合互感器;

本实施例中电流互感器3二次侧的接线端子为as1~3和bs1~3,而电压互感器4的二次侧接线端子为a b c,这些端子可以接到图3中接线板2的接线孔上,从而方便接线。

实施例7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三个电压互感器4在内部腔体5内,三个电流互感器3的一次侧伸出外壳1,整体结构非常紧凑,便于安装,同时电流互感器3二次侧的接线端子为as1~4、bs1~4、cs1~4,所这些端子也可以接到接线板2的接线孔上,从而方便接线。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