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的内部配线的连接中,使用专利文献1(第8~9图)所公开的连接器。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连接器b)具备壳体(第一壳体60)和收容在该壳体的内部的端子(第一端子金属件70)。端子在一端(端子连接部71)与连接对象物(第二端子金属件30)接触,在另一端(电线连接部72)与电线(电线50)连接。通过将壳体嵌合在对方侧壳体(第二壳体20)上,端子的一端与连接对象物导通连接。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41246号公报
但是,这样的连接器存在以下问题。
即,由于壳体与对方侧壳体嵌合,因此壳体相对于对方侧壳体有时会晃动。在该情况下,在保持于对方侧壳体的连接对象物与保持于壳体的端子的接点处有可能发生滑动(以下称为"接点滑动")。
另外,由于与端子的另一端连接的电线(电线束)具有挠性,所以电线有时会发生摇晃,在这种情况下,电线的摇晃的影响传递到端子,有可能引起接点滑动。
一旦发生接点滑动,例如,就会担心端子或连接对象物的镀层剥离。
另外,在上述那样的连接器中,可考虑与端子的另一端连接的对象不是电线,而是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基板,柔性印刷电路板)或ffc(flexibleflatcable,柔性扁平电缆)(换句话说,可考虑为fpc连接用连接器、ffc连接用连接器)。fpc或ffc也与电线同样具有挠性,因此有时会产生摇晃,在这种情况下,与电线的情况相同,该摇晃的影响会传递到端子,有可能引起接点滑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与对方侧壳体的晃动或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电线或fpc、ffc等)的摇晃而引起的接点滑动的连接器。
第一方式的连接器具备:外侧壳体,其与保持连接对象物的对方侧壳体嵌合;内侧壳体,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外侧壳体在规定的可动区域内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外侧壳体;以及端子,其收容于所述外侧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前端部、基端部、以及位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基端部之间的弹簧部,所述前端部具有与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插拔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以及保持于所述内侧壳体的前端侧被保持部,所述基端部具有与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连接的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以及保持于所述外侧壳体的基端侧被保持部。
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在端子与连接对象物导通连接的状态下,成为外侧壳体与对方侧壳体嵌合的状态。因此,相对于对方侧壳体,外侧壳体有可能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晃动。
在此,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端子的前端部具有与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插拔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以及保持于内侧壳体的前端侧被保持部。即,端子的前端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并且保持在内侧壳体上。并且,保持前端部的内侧壳体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在规定的可动区域内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移动。
因此,即使在外侧壳体相对于对方侧壳体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晃动的情况下,通过内侧壳体相对于外侧壳体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移动,也能够抑制连接对象物与接触部的接点滑动。
另外,端子的基端部具有与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连接的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和保持于外侧壳体的基端侧被保持部。即,端子的基端部与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电线、fpc、ffc等)连接,并且被保持在外侧壳体中。因此,由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的摇晃引起的影响传递到端子的基端部。
在此,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端子具有位于前端部与基端部之间的弹簧部。
因此,即使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摇晃、压入或拉拽端子,通过位于基端部与前端部之间的弹簧部弹性变形,也能够抑制端子的前端部受到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的摇晃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因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的摇晃而引起的接点滑动。
第二方式的连接器,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外侧壳体具有:壳体组装口,其形成在该外侧壳体的连接器后侧的表面上,并且与收容所述内侧壳体的壳体收容部连接;以及卡止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收容部上,所述内侧壳体具有被卡止部,该被卡止部在该内侧壳体从所述壳体组装口向所述壳体收容部压入时弹性变形,并且该被卡止部在到达所述卡止部时弹性变形解除而卡止在所述卡止部上,通过所述被卡止部卡止在所述卡止部上,所述内侧壳体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
在第二方式的连接器中,在组装连接器时,通过从形成于外侧壳体的连接器后侧的表面的壳体组装口向壳体收容部压入内侧壳体,能够将内侧壳体收容于外侧壳体。
此时,内侧壳体的被卡止部暂时弹性变形,当被卡止部到达形成于壳体收容部的卡止部时,弹性变形解除而卡止于卡止部。通过内侧壳体的被卡止部与外侧壳体的卡止部卡止,内侧壳体向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即,内侧壳体被防止从外侧壳体脱落)。
第三方式的连接器,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基端侧被保持部通过被压入至所述外侧壳体而被保持于所述外侧壳体,所述基端侧被保持部具有压入肩部,该压入肩部用于在压入该基端侧被保持部时从连接器后方向朝连接器前方向压入,所述基端侧被保持部位于所述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与所述弹簧部之间。
在第三方式的连接器中,基端侧被保持部通过被压入至外侧壳体而保持于外侧壳体。在此,为了将基端侧被保持部压入外侧壳体,需要通过治具等来压入端子。
在此,在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为电线连接部的情况下,考虑通过压入端子的电线连接部来压入。但是,在电线连接部中,在用治具等压入时,压入的部分(压入肩部)容易变小,另外,电线连接部成为与电线铆接的部分,所以有时会不平坦。因此,难以正确地压入。另外,铆接的部分有可能由于压入而变形或损伤。
另外,在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为电线连接部以外的情况下,例如在为fpc连接部的情况下,考虑通过压入端子的fpc连接部来压入。但是,fpc连接部大多只是与fpc弹性接触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合用治具等压入。
因此,在第三方式的连接器中,基端侧被保持部位于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与弹簧部之间,该基端侧被保持部具有压入肩部,该压入肩部用于在压入该基端侧被保持部时从连接器后方向朝连接器前方向压入。因此,能够适当地压入基端侧被保持部。
第四方式的连接器是在第三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外侧壳体具有治具插入孔,该治具插入孔贯通用于收容所述基端部的基端收容部的底面,并将所述基端收容部与所述外侧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
在第四方式的连接器中,基端侧被保持部相对于外侧壳体的压入较容易。
即,在第三方式的连接器中,在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为电线连接部的情况下,基端侧被保持部位于电线连接部与弹簧部之间,因此,即使想要从电线侧压入基端侧被保持部的压入肩部,电线连接部也容易成为干扰。因此,在第四方式的连接器中,外侧壳体具有治具插入孔,该治具插入孔贯通用于收容基端部的基端收容部的底面,并将基端收容部与外侧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因此,通过从治具插入孔插入治具等,能够在不受电线连接部干扰的情况下压入基端侧被保持部的压入肩部。
另外,当然可以理解,在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为电线连接部以外的情况下,例如即使是fpc连接部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该第四方式,基端侧被保持部相对于外侧壳体的压入也能够变得容易。
第五方式的连接器是在第一~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接触部的插拔轴与所述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大致平行,并且所述接触部的插拔轴与所述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在与连接器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错开。
在第五方式的连接器中,由于接触部的插拔轴与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大致平行,且接触部的插拔轴与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在与连接器前后方向(即插拔轴)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前后尺寸的扩大,并且能够确保弹簧部的变形的容易性。
第六方式的连接器是在第五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弹簧部包括向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即连接器后方向折回的折回部。
在第六方式的连接器中,除了插拔轴与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的位置错开以外,从基端部向前端部延伸的弹簧部包括向连接器后方折回的折回部。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弹簧部的容易变形。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抑制因与对方侧壳体的晃动或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的摇晃而引起的接点滑动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内侧壳体上组装了端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与电线连接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内侧壳体上组装了端子的状态的后视图(其中,省略了最左侧的端子)。
图6是图5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与图2相同状态的从侧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与图3相同状态(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的从侧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外侧壳体的后视图。
图10是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1是放大表示外侧壳体的电线配置部的剖视图(图8的11-11线剖视图)。
图12是放大表示外侧壳体的端子保持部的剖视图(图8的12-12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端子的基端侧被保持部压入到中途的状态的从侧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连接器与对方侧壳体嵌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连接器嵌合在对方侧壳体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的剖视图(从连接器侧方观察图18的图)。
图20是另一个实施例的外侧壳体的后视图。
图2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进行说明。
<连接器10>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外侧壳体70、内侧壳体60、多个(6个)端子20。在内侧壳体60上组装多个端子20(参照图2),然后,将端子20和内侧壳体60组装于外侧壳体70,由此组装连接器10(参照图3)。
<端子20>
以下,对端子20进行说明。多个端子20具有相同的结构。图4是表示多个端子20中的一个端子20的立体图。图4表示与电线80连接的状态的端子20。
在以下对端子20的说明中,将图4所示的箭头x作为端子前方向,将箭头y作为端子宽度方向一侧(左方向),将箭头z作为端子上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而使用前后、上下、宽度(左右)这样的用语,就表示端子前后方向的前后、端子上下方向的上下、端子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左右)。另外,在组装了连接器10的状态下,端子2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与连接器1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大致一致。
端子20例如通过对板材进行冲裁加工后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端子20的材质例如是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材质。
端子20从其一端朝向另一端依次具有基端部30、弹簧部40和前端部50。
(基端部30)
基端部30从端子20的后端20b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基端部30整体上宽度方向两侧向上方(板厚方向内面侧)弯曲,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向上方开放的大致u字状或大致c字状。基端部30从其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具有电线连接部31和基端侧被保持部32。
电线连接部31是与作为"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的电线80连接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电线连接部31具有:被覆压接部31a,其压接在电线80的被覆84上;以及芯线压接部31b,其压接在电线80的芯线82上。
另外,电线连接部31具有与芯线压接部31b的另一端侧连续形成的加强部31c。加强部31c形成为向上方开放的截面u字形状,对电线连接部31进行加强。
基端侧被保持部32是被外侧壳体70保持的部分。基端侧被保持部32形成为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平板状,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卡止突起32k。
连结部33在前后方向上连结电线连接部31和基端侧被保持部32。连结部33的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在前后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连结部33从其一端到另一端为相同的宽度尺寸,其宽度尺寸比电线连接部31、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宽度尺寸小,具体而言为3分之1以下的尺寸。
连结部33的另一端(前端)与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后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连接。由此,在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后端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压入肩部32r。左右一对的压入肩部32r隔着连结部33形成在其左右。压入肩部32r是朝向端子后方的表面,通过使治具等与压入肩部32r抵接,能够将基端侧被保持部32向前方适当地压入。
(弹簧部40)
弹簧部40与其他部分相比较容易弹性变形。通过弹簧部40弹性变形,前端部50能够相对于基端部30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弹簧部40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具有第一直线部41、倾斜部42、第一弯曲部43、第二直线部44及第二弯曲部45。弹簧部40从其一端到另一端为相同的宽度尺寸,其宽度尺寸比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宽度尺寸小,具体而言为3分之1以下的尺寸。
第一直线部41从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前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向前方延伸。第一直线部41的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向前方直线状地延伸。第一直线部41的延伸方向与端子前后方向平行。第一直线部41的另一端侧经由向板厚方向内面侧稍稍弯曲的弯曲部与倾斜部42连接。
倾斜部42的板厚方向大致朝向上下方向,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往前方向稍微朝上方倾斜的方向(前方及上方的斜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倾斜部42的延伸方向与端子前后方向所成的角度为小于45度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20度的角度。倾斜部42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与第一弯曲部43连接。
第一弯曲部43向板厚方向内面侧弯曲,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第一弯曲部43从其一端到另一端的延伸方向转换了大致160度的方向。第一弯曲部43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与第二直线部44连接。
第二直线部44的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向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第二直线部44的延伸方向与端子前后方向平行。第二直线部44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与第二弯曲部45连接。
第二弯曲部45向板厚方向外面侧弯曲,成为向后方凸出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弯曲部45包含两个弯曲了大致90度的弯曲部45c。第二弯曲部45从其一端到另一端的延伸方向转换了大致180度的方向。第二弯曲部45的延伸方向另一端侧与前端部50连接。
(前端部50)
前端部50具有前端侧被保持部51和接触部52。前端侧被保持部51是被内侧壳体60保持的部分。接触部52是与连接对象物94(参照图8)接触的部分。
前端侧被保持部51的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向左侧开放的大致u字形状(大致u字形状)。具体而言,前端侧被保持部51由下板部51b、从下板部51b的右端向上方延伸的右板部51r、从右板部51r的上端向左侧延伸的上板部51t构成。其中,在下板部51b的后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连接有弹簧部40。前端侧被保持部51的宽度尺寸比弹簧部40的宽度尺寸大,具体而言为3倍以上的尺寸。
在前端侧被保持部51的下板部51b的左端及上板部51t的左端分别形成有卡止突起51k。
接触部52具有一对接触片部52a。一对接触片部52a分别从前端侧被保持部51的上板部51t及下板部51b的前端的宽度方向中央向前方延伸。通过一对接触片部52a从上下方向与连接对象物94接触,端子20与连接对象物94导通连接。
<内侧壳体60>
接着,对内侧壳体60进行说明。
在以下对内侧壳体60的说明中,将箭头x作为内侧壳体前方向,将箭头y作为内侧壳体宽度方向一侧(左方向),将箭头z作为内侧壳体上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而使用前后、上下、宽度(左右)这样的用语,就表示内侧壳体前后方向的前后、内侧壳体上下方向的上下、内侧壳体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左右)。另外,在组装了连接器10的状态下,内侧壳体6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与连接器1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大致一致。
如图1和图2所示,内侧壳体60具有收容并保持端子20的前端部50的前端收容部62。根据端子20的数量设置多个(6个)前端收容部62,前端收容部62在内侧壳体60的宽度方向上并列形成。多个前端收容部62彼此具有相同的结构。
如图1所示,前端收容部62是在内侧壳体60的后表面60r朝向后方开口的空间。将该开口部分称为前端组装口。通过将端子20的前端部50从前端组装口插入前端收容部62,能够将端子20的前端部50收容并保持在内侧壳体60的前端收容部62中(参照图2)。
图5是从后方观察内侧壳体60的放大图。图6是图5的6-6线剖视图。另外,仅省略了多个前端收容部62中与最左侧的前端收容部62对应的端子20。
如图5和图6所示,前端收容部62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具有上壁62t、下壁62b、左壁62l、右壁62r和前壁62f。
在前壁62f上形成有供连接对象物94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插入孔63。连接对象物插入孔63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前壁62f,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如图7所示,将连接对象物插入孔63分为前部和后部时的前部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扩大的锥部63f。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前端收容部62的左壁62l上形成有向右方向突出的突出部62ld。突出部62ld是从左壁62l中除了上端部和下端部以外的部分向右方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分。如图6所示,突出部62ld从前端组装口(前端收容部62的后端)到前壁62f遍及前端收容部62的前后方向整体地形成。
如图5所示,在端子20的前端部50被前端收容部62保持的状态下,在突出部62ld的上侧配置端子20的前端侧被保持部51的上板部51t的左端,在突出部62ld的下侧配置端子20的前端侧被保持部51的下板部51b的左端。
如图6所示,在前端收容部62的右壁62r上形成有台阶部64,前端收容部62的宽度尺寸在夹着台阶部64的前后变化。由此,在前端收容部62的比台阶部64靠前侧(前部62a)的宽度尺寸变小、在比台阶部64靠后侧(后部62b)的宽度尺寸变大。
更详细地说,台阶部64由与前端收容部62的后部62b的右壁62r垂直连接的垂直面64a、和倾斜地连接于前端收容部62的前部62a的右壁62r的角面64b构成。角面64b成为将前端收容部62的前部62a的右壁62r与垂直面64a之间倒角的倾斜面。
另外,在端子20的前端部50收容于前端收容部62的状态下,前端侧被保持部51的右板部51r与前端收容部62的后部62b的右壁62r接触。另一方面,前端侧被保持部51的上板部51t及下板部51b的卡止突起51k切入前端收容部62的后部62b的左壁62l。由此,前端侧被保持部51被压入并保持在内侧壳体60中。
如图1和图5所示,内侧壳体60的外形是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详细地说,内侧壳体60的下部相对于其以外的部分(比下部靠上侧部分),其宽度尺寸较大。换言之,内侧壳体60由下部的宽幅部60b和下部以外的一般宽度部60a构成。
另外,内侧壳体60具有与后述的外侧壳体70的卡止部75(参照图7、8)卡止的被卡止部65。
本实施方式的被卡止部65形成在内侧壳体60的上表面60u侧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内侧壳体60的上表面60u上,在其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66。而且,被卡止部65从凹陷部66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突出。如图7所示,被卡止部65具备向后方延伸的弹簧片部65a和形成于弹簧片部65a的前端(后端)的主体部65b。主体部65b形成为相对于弹簧片部65a、内侧壳体60的上表面60u向上方突出。通过对主体部65b施加向下方向的载荷,弹簧片部65a弹性变形,主体部65b向下方向位移。
<外侧壳体70>
接着,对外侧壳体70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对外侧壳体70的说明中,将箭头x作为外侧壳体前方向,将箭头y作为外侧壳体宽度方向一侧(左方向),将箭头z作为外侧壳体上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而使用前后、上下、宽度(左右)这样的用语,就表示外侧壳体前后方向的前后、外侧壳体上下方向的上下、外侧壳体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左右)。另外,外侧壳体7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与连接器1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
如图7和图9所示,外侧壳体70具有向后方开口的空间即收容部71。通过将组装有多个端子20的内侧壳体60从外侧壳体70的后面70r的开口部分向收容部71的里侧插入,从而组装连接器10。
如图9所示,收容部71由在宽度方向上相连的收容上部72和被划分为多个(6个)空间的收容下部73构成。
(收容上部72)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收容上部72收容有内侧壳体60。具体而言,如图7和图8所示,内侧壳体60从收容上部72的后端的壳体组装口72rr插入,通过收容上部72的后部72r,收容在收容上部72的前部72f。即,收容上部72的前部72f成为收容内侧壳体60的壳体收容部72f。另外,收容上部72的后部72r成为内侧壳体60通过的壳体通过部72r。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从外侧壳体70的后侧观察收容上部72的情况下,其形状成为与从后侧观察内侧壳体60的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即,收容上部72由内侧壳体60的一般宽度部60a通过并收容的一般宽度部72a、和内侧壳体60的宽幅部60b通过并收容的宽幅部72b构成。
收容上部72保持壳体组装口72rr的形状并向前方形成。即,收容上部72在所有作为其前部的壳体收容部72f、作为其后部的壳体通过部72r、和作为其后端的壳体组装口72rr中具有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但是,在壳体组装口72rr上形成有用于引入内侧壳体60的锥面(倒角形状的面)。
在收容部71的前端形成有前壁71f。在前壁71f上,在与连接对象物9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6个)连接对象物插入孔74。连接对象物插入孔74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收容部71的前壁71f。如图7所示,将连接对象物插入孔74分为前部和后部时的前部成为朝向前方逐渐扩大的锥部74f。
如图10所示,收容上部72的上下尺寸和宽度尺寸均形成为比内侧壳体60的外形状的尺寸稍大。由此,壳体收容部72f的上下尺寸和宽度尺寸也比内侧壳体60的外形状的尺寸稍大。因此,内侧壳体60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70在规定的可动区域内在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上移动。
(卡止部75)
另外,如图7、8所示,在收容上部72的前部(壳体收容部72f)形成有卡止部75。卡止部75是在上下方向贯通壳体收容部72f的上壁71u(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的孔。
在内侧壳体60收容于外侧壳体70的状态下,内侧壳体60的被卡止部65的主体部65b配置在卡止部75内。因此,当内侧壳体60向后方移动时,被卡止部65的主体部65b与卡止部75抵接。即,被卡止部65被卡止部75卡止,限制了内侧壳体60向后方向的移动范围。即,防止内侧壳体60从外侧壳体70脱落。
另一方面,当内侧壳体60向前方移动时,内侧壳体60与收容部71的前壁71f抵接。由此,限制了内侧壳体60向前方向的移动范围。
其结果,内侧壳体60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70在规定的可动区域内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8、10所示,在未与连接对象物94连接的自由状态(以下称为自由状态)下,内侧壳体60通过端子20成为浮游在收容上部72内的状态。换言之,在自由状态下,内侧壳体60位于可动区域中的中间位置,能够在上下左右前后的任意方向上移动。
(收容下部73)
如图9所示,收容下部73由在宽度方向上排列形成的多个(6个)端子收容部73(使用与收容下部73相同的参照符号)构成。多个端子收容部73相互划分,并具有相同的结构。
端子收容部73是向上方的收容上部72侧开放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空间,具有底壁73u和左右一对侧壁73s。
如图8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端子收容部73中,从后方向前方依次配置有电线80、端子20的电线连接部31、基端侧被保持部32、和弹簧部40。
在端子收容部73的后部(电线配置部73c)配置有电线80和电线连接部31。
图11是图8的11-11线剖视图。如图11所示,电线配置部73c的上端部的宽度尺寸w1形成为比端子20的电线连接部31的宽度尺寸小,电线连接部31配置在比电线配置部73c的上端部靠下侧的部分。另外,电线配置部73c的上端部的宽度尺寸w1形成得比弹簧部40的宽度尺寸大。由此,电线配置部73c的上端部能够使弹簧部40(的第二弯曲部45)在前后方向上通过。
另外,电线配置部73c的下端部的宽度尺寸w2比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宽度尺寸w3大,其宽度尺寸w2比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包括了卡止突起32k在内的宽度尺寸还大。由此,电线配置部73c的下端部能够使宽度尺寸比电线连接部31大的基端侧被保持部32在前后方向上通过。
在端子收容部7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端子保持部73b)保持有端子20的基端侧被保持部32。
图12是图8的12-12线剖视图。如图12所示,端子保持部73b的下端部的宽度尺寸w4比电线配置部73c的下端部的宽度尺寸w2(参照图11)小,其宽度尺寸w4比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包含了卡止突起32k的宽度尺寸小。由此,通过将基端侧被保持部32压入端子保持部73b的下端部,卡止突起32k切入端子保持部73b的下端部的左右侧壁73s。如此一来,基端侧被保持部32被压入外侧壳体70中。
比电线配置部73c的下端部靠上侧的宽度尺寸w5为弹簧部40能够在前后方向上通过的尺寸,具体而言,与电线配置部73c的上端部的宽度尺寸w1相同。
在端子收容部73的前部(弹簧配置部73a)配置有端子20的弹簧部40。弹簧配置部73a从下端到上端形成为相同的宽度尺寸,其宽度尺寸与电线配置部73c的下端部以外的宽度尺寸w5或电线配置部73c的上端部的宽度尺寸w1相同。
(治具插入孔76)
如图8所示,在收容下部73的底壁73u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底壁73u的治具插入孔76。治具插入孔76形成在端子保持部73b的正后侧、电线配置部73c的正前侧。如图13所示,在将端子20的基端侧被保持部32压入一定程度的状态下,将治具从治具插入孔76插入端子保持部73b,由此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压入肩部32r能够通过治具被压入。
(与对方侧壳体92的嵌合)
如图14、15所示,外侧壳体70构成为与保持连接对象物94的对方侧壳体92嵌合。具体而言,在外侧壳体70的上表面侧形成有被卡止部77,通过将外侧壳体70从前面侧插入对方侧壳体92的嵌合口95,如图15所示,外侧壳体70嵌合于对方侧壳体92。由此,多个连接对象物94与多个端子20导通连接。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在端子20与连接对象物94导通连接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成为外侧壳体70与对方侧壳体92嵌合的状态。因此,存在外侧壳体70相对于对方侧壳体92晃动的可能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如图4所示,端子20的前端部50具有与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插拔的连接对象物94接触的接触部52、和保持于内侧壳体60的前端侧被保持部51。即,端子20的前端部50与连接对象物94接触并且保持在内侧壳体60上。并且,如图8和图10所示,保持前端部50的内侧壳体60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70在规定的可动区域内在连接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移动。
因此,即使在外侧壳体70相对于对方侧壳体92晃动的情况下,通过内侧壳体60相对于外侧壳体70移动,也能够抑制连接对象物94与接触部52的接点滑动。
另外,端子20的基端部30具有与电线80连接的电线连接部31、和保持于外侧壳体70的基端侧被保持部32。即,端子20的基端部30与电线80连接并且保持在外侧壳体70上。因此,电线80的摇晃的影响会传递到端子20的基端部3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端子20具有位于前端部50与基端部30之间的弹簧部40。
因此,即使电线80摇晃而压入或拉拽端子20,通过位于基端部30与前端部50之间的弹簧部40弹性变形,也能够抑制端子20的前端部50受到电线80的摇晃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电线80的摇晃而引起的接点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如图7、8所示,在组装连接器10时,通过从形成于外侧壳体70的连接器后侧的表面(后面70r)的壳体组装口72rr向壳体收容部72f压入内侧壳体60,能够将内侧壳体60收容于外侧壳体70。
此时,内侧壳体60的被卡止部65暂时弹性变形(参照图13),当被卡止部65到达形成于壳体收容部72f的卡止部75,则弹性变形解除而卡止于卡止部75。通过内侧壳体60的被卡止部65与外侧壳体70的卡止部75卡止,内侧壳体60的连接器后方向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即,防止内侧壳体60从外侧壳体70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基端侧被保持部32通过被压入至外侧壳体70而被保持在外侧壳体70中。在此,为了将基端侧被保持部32压入外侧壳体70,需要通过治具等压入端子20。
在此,考虑通过压入端子20的电线连接部31来压入。但是,在电线连接部31中用治具等压入时,压入的部分(压入肩部)容易变小,另外,电线连接部31成为与电线80铆接的部分,所以有时会不平坦。因此,难以正确地压入。另外,铆接的部分有可能由于压入而变形或损伤。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基端侧被保持部32位于电线连接部31与弹簧部40之间,该基端侧被保持部32具有压入肩部32r,该压入肩部32r用于在压入该基端侧被保持部32时从连接器后方向朝连接器前方向压入。因此,能够适当地压入基端侧被保持部3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基端侧被保持部32相对于外侧壳体70的压入较容易。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由于基端侧被保持部32位于电线连接部31与弹簧部40之间,因此,即使想要从电线80侧压入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压入肩部32r,电线连接部31也容易成为干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外侧壳体70具有治具插入孔76,该治具插入孔76贯通用于收容基端部30的基端收容部(包含电线配置部73c、端子保持部73b的部分)的底面(底壁73u),并将基端收容部与外侧壳体70的外部空间连通。因此,通过从治具插入孔76插入治具等,能够不受电线连接部31干扰的情况下压入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压入肩部32r。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如图8所示,由于接触部52的插拔轴ax1与电线连接部31的电线连接轴ax2("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大致平行,并且在与连接器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10的前后尺寸的扩大,并且能够确保弹簧部40的变形的容易性。进而,由于插拔轴ax1与电线连接轴ax2错开的方向是与多个端子20的列间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连接器上下方向),因此也能够抑制连接器10的宽度尺寸的扩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除了插拔轴ax1与电线连接轴ax2的位置错开以外,从基端部30向前端部50延伸的弹簧部40包括向连接器后方折回的折回部(第一弯曲部43、第二直线部44、第二弯曲部45)。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弹簧部40的容易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回部"的连接器前方向的端部(第一弯曲部43)向连接器前侧延伸到与端子20的接触部52的接点p(参照图8)相同的程度,因此更容易确保弹簧部40的变形。进而,端子20的"折回部"的连接器后方向的端部(第二弯曲部45)配置在内侧壳体60的后侧。因此,能够将弹簧部40的全长设定得更长,因此更易于确保弹簧部40的容易变形。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将端子20的基端侧被保持部32压入外侧壳体70而保持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的保持方法。另外,说明了通过将端子20的前端侧被保持部51压入内侧壳体60而保持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的保持方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内侧壳体60收容于外侧壳体70的状态下,内侧壳体60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70在规定的可动区域内在连接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上移动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内侧壳体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至少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移动即可,也可以构成为在连接器上下方向或连接器左右方向上实质上不能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插拔轴ax1和电线连接轴ax2在连接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错开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多个端子的列间方向)上错开位置。另外,例如,插拔轴ax1和电线连接轴ax2也可以配置在实质上一条直线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在将端子20的基端侧被保持部32压入到端子保持部73b中一定程度的状态下从治具插入孔76插入治具,能够利用治具压入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压入肩部32r的例子。但是,例如也可以使治具插入孔76比实施方式中的向后方形成得更大,由此,即使在端子保持部73b没有被完全压入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插入到治具插入孔76中的治具来压入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压入肩部32r。
[其他实施方式]
最后,使用图16~图21,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10(fpc连接用连接器)进行说明。
如图16、图18、图19等所示,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1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与端子120的一端侧(连接器后方侧)连接的对象("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不是电线80,而是fpc180("扁平型配线材料")。而且,与该不同点相关联,端子120的基端部30及外侧壳体170的收容下部7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不同。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相对于组装状态的连接器110,插拔自如地插入作为"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及"扁平型配线材料"的fpc180。
以下,对连接器110进行具体说明。
<端子120>
首先,对端子120进行说明。连接器110具备多个(6个)端子120。多个端子120皆具有相同的结构。图17是表示多个端子120中的一个端子120的立体图。
端子120例如通过对板材进行冲裁加工后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端子120的材质例如是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材质。
端子120从其一端朝向另一端依次具有基端部30、弹簧部40和前端部50。基端部30、弹簧部40以及前端部50中的弹簧部40以及前端部5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2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基端部30)
基端部30从其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依次具有fpc连接部131和基端侧被保持部32。
fpc连接部131是与fpc180连接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fpc连接部131具有与fpc180接触的接触部131a、和位于接触部131a与基端侧被保持部32之间的倾斜部131b。接触部131a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在该凸出弯曲的部分从上表面侧与fpc180接触。倾斜部131b以随着从基端侧被保持部32侧朝向接触部131a侧而向上方位移的方式倾斜。
通过相对于连接器110插入fpc180(参照图18和图19),fpc180的端部与向下方凸出地弯曲的接触部131a的下表面接触,使fpc连接部131弹性变形,fpc180进入接触部131a的下侧。而且,端子120的fpc连接部131的接触部131a与fpc180的上表面弹性接触。如图19所示,fpc180的与端子120连接的部分和端子120的基端侧被保持部32位于同一平面内(与连接器前后左右方向平行的平面内)。
基端侧被保持部32是被外侧壳体170保持的部分。基端侧被保持部32形成为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平板状,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卡止突起32k。另外,基端侧被保持部32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端侧被保持部32相同的结构。
连结部33在前后方向上连结fpc连接部131和基端侧被保持部32。连结部33的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在前后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连结部33从其一端到另一端为相同的宽度尺寸,其宽度尺寸比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宽度尺寸小,具体而言为3分之1以下的尺寸。
连结部33的另一端(前端)与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后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连接。由此,在基端侧被保持部32的后端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压入肩部32r。左右一对的压入肩部32r隔着连结部33形成在其左右。压入肩部32r是朝向端子后方的表面,通过使治具等与压入肩部32r抵接,能够将基端侧被保持部32向前方适当地压入。
<内侧壳体160>
由于内侧壳体160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内侧壳体6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外侧壳体170>
接着,对外侧壳体170进行说明。
如图16和图19所示,外侧壳体170具有向后方开口的空间即收容部71。通过将组装有多个端子120的内侧壳体160从外侧壳体170的后面70r的开口部分朝向收容部71的里侧插入,从而组装连接器110。
如图20所示,收容部71由在宽度方向上相连的收容上部72和被划分为多个(6个)空间的收容下部73构成。
(收容上部72)
收容上部72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外侧壳体70的收容上部72为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收容下部73)
如图20所示,收容下部73由在宽度方向上排列形成的多个(6个)端子收容部73(使用与收容下部73相同的参照符号)构成。多个端子收容部73相互划分,并具有相同的结构。
端子收容部73是向上方的收容上部72侧开放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空间,具有底壁73u和左右一对侧壁73s。
如图19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端子收容部73中,从后方向前方依次配置有fpc180、端子120的fpc连接部131、基端侧被保持部32、和弹簧部40。
在端子收容部73的后部配置有fpc180和fpc连接部131。即,外侧壳体170在端子收容部73的后部具有配置有作为"扁平型配线材料"的fpc180的扁平型配线材料配置部171。具体而言,在端子收容部73的后部,相互划分的多个(6个)端子收容部73彼此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通。多个端子收容部73连通的只有端子收容部73的下端。在比端子收容部73的后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通的部分)靠连接器前侧处,多个端子收容部被完全划分。因此,fpc180无法插入到比端子收容部73的后部更靠前方处。即,外侧壳体170具有限制"扁平型配线材料"向连接器前方的插入范围的插入范围限制部。另外,在扁平型配线材料配置部171的开口端附近(连接器后面侧端部),上下左右形成有用于将fpc180引导到连接器内的锥形部171a。
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外侧壳体70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10中,在端子120与连接对象物94导通连接的状态下,外侧壳体170成为与对方侧壳体92嵌合的状态。因此,存在外侧壳体170相对于对方侧壳体92晃动的可能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10中,如图19所示,端子120的前端部50具有与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插拔的连接对象物94接触的接触部52、和保持于内侧壳体160的前端侧被保持部51。即,端子120的前端部50与连接对象物94接触并且被保持在内侧壳体160上。并且,如图19和图21所示,保持前端部50的内侧壳体160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170在规定的可动区域内在连接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移动。
因此,即使在外侧壳体170相对于对方侧壳体92晃动的情况下,通过内侧壳体160相对于外侧壳体170移动,也能够抑制连接对象物94与接触部52的接点滑动。
另外,端子120的基端部30具有与作为"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的fpc180连接的作为"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fpc连接部13、和保持在外侧壳体170上的基端侧被保持部32。即,端子120的基端部30与fpc180连接并且保持在外侧壳体170上。因此,fpc180的摇晃的影响会传递到端子120的基端部3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10中,端子120具有位于前端部50与基端部30之间的弹簧部40。
因此,即使fpc180摇晃而压入或拉拽端子120,通过位于基端部30与前端部50之间的弹簧部40弹性变形,也能够抑制端子120的前端部50受到fpc180的摇晃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由fpc180的摇晃引起的接点滑动。
此外,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上述fpc180替换为ffc。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20端子
30基端部
31电线连接部(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
32基端侧被保持部
32r压入肩部
40弹簧部
43第一弯曲部(折回部)
44第二直线部(折回部)
45第二弯曲部(折回部)
50前端部
51前端侧被保持部
52接触部
60内侧壳体
65被卡止部
70外侧壳体
70r后表面(外侧壳体的连接器后侧的表面)
71收容部
72f壳体收容部
72rr壳体组装口
73b端子保持部(基端收容部)
73c电线配置部(基端收容部)
73u底壁(底面)
75卡止部
76治具插入孔
80电线(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
92对方侧壳体
94连接对象物
ax1插拔轴
ax2电线连接轴(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的连接轴)
110连接器
120端子
131fpc连接部(挠性配线材料连接部)
160内侧壳体
170外侧壳体
180fpc(具有挠性的配线材料)
2017年5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06298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