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5712发布日期:2020-04-24 19:0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线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跨室内区域和室外区域地配置的线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多芯线缆的密封构造,具备:多芯线缆,利用护套将多个电线包围并从所述护套的端部导出所述多个电线;及橡胶栓,具有外嵌于所述护套的所述端部的护套外嵌部并具有电线贯通部,该电线贯通部具有供从所述护套的所述端部导出的所述多个电线分别贯通的多个贯通孔。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103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如图9所示,作为线束500,存在跨车身内侧的室内区域e1和车身外侧的室外区域e2地配置的线束。线束500贯通室内区域e1与室外区域e2之间的分隔壁w地配置。在线束500中的配置于室内区域e1的端部连接有连接器510,该连接器510与室内区域e1侧的电气设备等连接。在线束500中的配置于室外区域e2的端部连接有连接器520,该连接器520与室外区域e2侧的电气设备等连接。

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避免水顺着线束500内从室外区域e2侵入室内区域e1的情况。因此,可考虑采用如专利文献1公开那样在线缆的端部设置线间密封构造并将该线间密封构造及连接器520通过连接器罩覆盖的构造。

然而,如果在线缆的端部设置线间密封构造,则端部构造大型化。在室外区域e2中的连接器500的连接处的周边空间或电线端部的防水空间小的情况下,难以设置这样的线间密封构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线束的在室外区域的端部构造的小型化并抑制水从室外区域向室内区域的侵入。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案的线束是,跨室内区域和室外区域地配置,并与所述室外区域侧的连接对象部件连接,其中,具备:防水线缆,通过所述室内区域与所述室外区域的交界地配置,所述防水线缆被进行了线间防水;及非防水线缆,在所述室外区域与所述防水线缆连接,并能够与所述连接对象部件连接。

第二方案以第一方案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防水线缆包括多个第一电线、将所述多个第一电线的周围覆盖的护套、在所述护套中的与所述非防水线缆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对所述多个第一电线之间进行防水的线间防水部,在所述防水线缆中的与所述非防水线缆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中继连接器,所述非防水线缆包括以在端部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呈线状地聚合的多个第二电线,在所述非防水线缆中的与所述防水线缆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中继连接器,在所述非防水线缆中的与所述连接对象部件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对象连接器。

第三方案以第二方案的线束为基础,其中,在所述连接对象连接器设置有连接器防水部,该连接器防水部在所述第二电线被导向所述连接对象连接器的部分抑制水顺着所述第二电线向所述连接对象连接器内侵入。

第四方案以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线束为基础,其中,在所述防水线缆的中间部装配有套环,该套环配置于在将所述室内区域与所述室外区域分隔的板上形成的贯通孔。

第五方案以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非防水线缆包括在所述多个第二电线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分支的分支电线。

第六方案以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线束还具备第三电线,该第三电线在所述非防水线缆的连接对象连接器或所述连接对象部件的位置与所述多个第二电线中的一部分电连接并从所述连接对象连接器延伸出而与所述室外区域侧的其他的连接对象部件连接。

第七方案以第一至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防水线缆包括能够在所述室外区域以弯曲的状态配置的可弯曲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在能够与连接对象部件连接的非防水线缆也可以不设置防水构造。因此,能够实现线束的在室外区域的端部构造的小型化。而且,非防水线缆在室外区域与防水线缆连接,该防水线缆通过室内区域与室外区域的交界地被导向室内区域。因此,能利用防水线缆抑制水从室外区域向室内区域的侵入。由此,能够实现线束的在室外区域的端部构造的小型化,并抑制水从室外区域向室内区域的侵入。

根据第二方案,非防水线缆包括以在端部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呈线状地聚合的多个第二电线,因此也可以不设置防水构造。因此,能够实现线束的在室外区域的端部构造的小型化。而且,关于防水线缆,能够通过护套和线间防水部进行线间防水。

根据第三方案,能够利用连接器防水部抑制水向连接对象连接器内的侵入。

根据第四方案,顺着防水线缆的外周的水由套环遮挡,因此能抑制水向室内区域的侵入。

关于非防水线缆,可以省略线间防水构造。因此,如第五方案那样,非防水线缆设为包含在所述多个第二电线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分支的分支电线的构造也能够容易地实现。

根据第六方案,能够不使非防水线缆在中途分支,使第二电线中的一部分作为第三电线分支而与其他的连接对象部件连接。

根据第七方案,通过将防水线缆弯曲,能够应对各种布局,或者能够进行余长的吸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防水线缆的端部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表示非防水线缆的端部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非防水线缆的端部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室外区域中水施加于线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线束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另一变形例的线束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又一变形例的线束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设有线间防水构造的线束跨室内区域和室外区域地配置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线束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线束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

该线束10跨室内区域e1和室外区域e2地配置,与室外区域e2侧的连接对象部件连接。

室内区域e1例如是车辆车身内侧的区域等,是由该车辆车身等以避免水从外部施加的方式进行保护的区域。

室外区域e2例如是包含发动机室的车辆车身外侧的区域,是水有可能从外部施加的区域。在室外区域e2配置具有防水构造的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驱动源(电动机等)等连接对象部件60。

在室内区域e1与室外区域e2之间设置由车辆车身的一部分等构成的板70,利用该板70划分室内区域e1与室外区域e2。在板70形成有用于供线束10通过的贯通孔72。

线束10具备防水线缆20和非防水线缆40。

防水线缆20是通过室内区域e1与室外区域e2的交界地配置并进行了线间防水的线缆。在此,进行了线间防水的线缆是指具有抑制水向防水线缆20中包含的多个第一电线22之间的侵入的防水构造的线缆。

防水线缆20的一端部在室内区域e1中与在该室内区域e1内配置的电气部件或其他的线束等连接。防水线缆20从室内区域e1通过形成于板70的贯通孔72而朝向室外区域e2被引导。防水线缆20的另一端部配置在室外区域e2内。

非防水线缆40是在室外区域e2中与防水线缆20连接并与室外区域e2内的连接对象部件60连接的线缆。在此,非防水线缆40是指不具有抑制水向该非防水线缆40中包含的多个第二电线之间的侵入的防水构造的线缆或即使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水构造但是该防水构造与防水线缆20的防水构造相比也简化、小型化,水向该第一电线22之间的侵入抑制效果比防水线缆20的防水构造的水侵入抑制效果低的线缆。

非防水线缆40的一端部在室外区域e2内与防水线缆20的另一端部连接。非防水线缆40的另一端部与在室外区域e2内配置的连接对象部件60连接。

因此,配置在室外区域e2内的连接对象部件60经由包含防水线缆20和非防水线缆40的线束10与室内区域e1内的电气部件或其他的线束连接。

在室外区域e2内,水会施加于非防水线缆40,因此水有时会侵入该非防水线缆40的第二电线42之间。然而,侵入到该非防水线缆40的第二电线42之间的水在室外区域e2内被向外部排出。

另外,在室外区域e2内,水能施加于防水线缆20。然而,防水线缆20是进行了线间防水的线缆,因此能抑制水向第一电线22之间的侵入。并且,防水线缆20通过板70的贯通孔72被导向室内区域e1内。因此,能抑制水顺着防水线缆20的第一电线22之间侵入室内区域e1内的情况。

另外,对于非防水线缆40来说,由于是防水构造被省略或简化、小型化的构造,因此其端部构造被小型化。因此,即使在室外区域e2内的区段,特别是连接对象部件60附近的配置区段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防水线缆20的配置区段。

图2是表示防水线缆20的端部的概略剖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防水线缆20具备多个第一电线22、护套24及线间防水部26。

第一电线22具备芯线和将该芯线的周围覆盖的包覆。芯线是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形成的线状的构件。包覆是通过在芯线的周围挤压包覆树脂等而形成的绝缘包覆。多个第一电线22被汇总成线状。多个第一电线22是信号线、电源线、接地线中的任一个。多个第一电线22可以是相同外径的电线,也可以是不同外径的电线。

护套24是将多个第一电线22的周围覆盖的筒状的构件。护套24通过在多个第一电线22的周围挤压包覆树脂等而形成。分别在护套24的两端部,多个第一电线22的端部延伸出。

线间防水部26构成为在上述护套24中的与非防水线缆40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对多个第一电线22之间进行防水。

更具体而言,线间防水部26具备栓构件27和罩28。

栓构件27由通过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的柱状(在此为圆柱状)的构件形成。在栓构件27形成有从其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贯通的多个贯通孔27h。多个贯通孔27h对应于多个第一电线22而形成,形成为与分别对应的第一电线22的外径相同或比分别对应的第一电线22的外径小的(稍小的)内径。并且,多个第一电线22分别向对应的贯通孔27h贯通而插入。由此,成为多个第一电线22之间由栓构件27密封的状态。栓构件27尽可能地配置于护套24的开口缘部的附近。

罩28是通过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的筒状构件,以将护套24的端部的外周部及栓构件27的外周部覆盖的方式配置。罩28相对于护套24的端部的外周部及栓构件27的外周部以抑制水的侵入的方式尽可能地紧贴。通过该罩28,能抑制水经由护套24的开口缘部与栓构件27之间的侵入。

栓构件27对多个第一电线22之间进行防水,罩28对护套24的开口缘部与栓构件27之间进行防水,由此抑制水向防水线缆20内的侵入。

在防水线缆20中的与非防水线缆40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置第一中继连接器30。第一中继连接器30是用于将防水线缆20与非防水线缆40连接的连接器。在此,第一中继连接器30具备连接器壳体32和连接器防水栓36。

连接器壳体32是利用树脂等形成的构件,形成有多个用于将与多个第一电线22的各自的端部连接的端子23收容的腔室33a。而且,在连接器壳体32的前侧形成有连接器护罩34。并且,通过将各端子23插入配置于腔室33a内而将各端子23保持成使前端部向连接器护罩34内突出的姿势。

连接器防水栓36是利用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的环状构件,外嵌于多个第一电线22的各自的端部。在端子23由腔室33a保持的状态下,连接器防水栓36嵌入于腔室33a的后端部内。由此,能抑制水从第一中继连接器30中的第一电线22延伸出的一侧向连接器壳体32内的浸入。

上述罩28从栓构件27也向连接器壳体32侧延伸出,覆盖连接器壳体32的外周围。由此,也能抑制水向连接器壳体32与栓构件27之间的侵入。罩28也可以在栓构件27与连接器壳体32之间弯曲。罩28并非必须覆盖连接器壳体32。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在防水线缆20的一端部设置内侧连接器38。内侧连接器38自身的结构可以设为与上述第一中继连接器30同样的结构。而且,在防水线缆20的一端部设置与上述线间防水部26同样结构的线间防水部39。不过,在防水线缆20的一端部,也可以省略线间防水部39。

图3是表示非防水线缆40的端部的概略剖视图。如图1及图3所示,非防水线缆40包括以在端部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呈线状地聚合的多个第二电线42。

与上述第一电线22同样,第二电线42具备芯线和将该芯线的周围覆盖的包覆。与多个第一电线22同样,多个第二电线42是信号线、电源线及接地线中的任一个。多个第二电线42可以是相同外径的电线,也可以是不同外径的电线。

为了将多个第二电线42保持为呈线状聚合的状态并从外部进行保护,在多个第二电线42的周围设置保护包覆44。

保护包覆44例如可以由在多个第二电线42的周围装配的波纹管、与上述护套24同样地在多个第二电线42的周围挤压包覆树脂等而成的构件、在多个第二电线42的周围卷绕的粘着带、树脂片等构成。保护包覆44也可以省略。

分别在保护包覆44的两端部,多个第二电线42的端部延伸出。

与上述防水线缆20不同,在保护包覆44的端部未设置线间防水部。因此,在非防水线缆40的两端部,在多个第二电线42之间存在有未夹有固体的间隙,水会浸入多个第二电线42之间。由于在防水线缆20的两端部未设置线间防水部,因此与设有上述线间防水部26的构造相比,能实现简化及小型化与栓构件27对应的量。

在非防水线缆40中的与防水线缆20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置第二中继连接器50,在防水线缆20中的与连接对象部件60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设置连接对象连接器56。

连接对象连接器56是用于将非防水线缆40与连接对象部件60连接的连接器,构成为能够与设置在该连接对象部件60的接受侧连接器64连接。在此,连接对象连接器56具备连接器壳体57和连接器防水栓59。

连接器壳体57是利用树脂等形成的构件,形成有多个用于将与多个第二电线42的各自的端部连接的端子43收容的腔室58a。连接器壳体57的前端部构成为能够向在接受侧连接器64形成的接受用凹部内插入连接。优选的是,在连接器壳体57向接受侧连接器64内插入连接的状态下,设有用于抑制水向它们之间的侵入的密封构件。并且,通过将各端子43插入配置于腔室58a内而各端子43被保持于连接器壳体57内的一定位置。在连接器壳体57插入连接于接受侧连接器64内的状态下,各端子43在接受侧连接器64内与对应的端子连接。如果端子43是具有筒部的阴型端子,则设置于接受侧连接器64的端子是具有薄片或销状的插入连接部的阳型端子。连接对象连接器56与接受侧连接器64的插入、被插入关系(凹凸关系)、端子43与接受侧连接器64的端子的阳型阴型关系也可以相反。

连接器防水栓59是利用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的环状构件,外嵌于多个第二电线42的各自的端部。在端子43由腔室58a保持的状态下,连接器防水栓59嵌入于腔室58a的后端部内。由此,能抑制水从连接对象连接器56中的第二电线42延伸出的一侧向连接器壳体57内的浸入。即,连接器防水栓59是如下连接器防水部:在第二电线42被导向连接对象连接器56的部分抑制水顺着第二电线42向连接对象连接器56内的侵入。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如图4所示,设置将从保护包覆44的端部的外周部至连接器壳体57的外周部的部分覆盖的罩55。罩55是利用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的筒状构件。由此,也能抑制水向连接器壳体57与保护包覆44之间的侵入。罩55也可以在连接器壳体57与保护包覆44之间弯曲。

即使是这样设有罩55的结构,与上述设有进行线间防水的栓构件27的结构相比,也能够将防水构造简化及小型化与省略了栓构件27对应的量。

第二中继连接器50是用于将非防水线缆40与防水线缆20连接的连接器,构成为能够与上述第一中继连接器30连接。

作为第二中继连接器50,与上述连接对象连接器56同样,可以采用具备连接器壳体和连接器防水栓的结构。

在连接对象部件60的附近的区域窄且在防水线缆20的第一中继连接器30的附近能够确保比较宽的空间的情况等,也可以在第二中继连接器50设置与上述线间防水部39同样的线间防水部。在线缆的一端部设置线间防水部且在另一端部未设置线间防水部的结构也是非防水线缆的一种。

另外,在防水线缆20的延伸方向中间部装配有套环80。套环80由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形成为能够嵌入于在板70形成的贯通孔27h内的环状形状。在套环80形成有贯通其两端的贯通孔81,能够将防水线缆20贯通配置于贯通孔81。

并且,当使防水线缆20贯通于贯通孔27h并将装配于该防水线缆20的套环80向贯通孔27h嵌入时,防水线缆20的外周与贯通孔27h的内周之间由套环80闭塞。由此,能抑制室外区域e2的水顺着防水线缆20的外周向室内区域e1内传递的情况。而且,防水线缆20经由该套环80相对于板70被保持于一定位置。

上述线束10例如如下那样组装于作为组装对象的车辆等。

即,在防水线缆20中的第一中继连接器30侧的部分安装托架82,在非防水线缆40中的第二中继连接器50侧的部分安装托架84。托架82、84是由金属板、树脂等形成的构件,通过压接固定、螺纹紧固固定、卷缠固定等而固定于防水线缆20或非防水线缆40。托架82、84通过螺纹紧固、嵌入构造、焊接等而固定于车辆车身等,线束10中的由托架82、84支承的支承部位被支承于一定位置。

另外,通过装配于防水线缆20的套环80向贯通孔27h嵌入,从而防水线缆20中的套环80的装配部位相对于板70被支承于一定位置。

此外,通过将连接对象连接器56与连接对象部件60的接受侧连接器64连接,而非防水线缆40中的连接对象部件60侧的端部被支承于一定位置。

在上述线束10的组装状态下,作为一例,防水线缆20在室外区域e2以弯曲的状态配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防水线缆20中的由套环80支承的支承部位与由托架82支承的支承部位之间的部分作为可弯曲部20v,以弯曲成弧状的方式垂下。防水线缆20自身是在能够弯曲变形的多个第一电线22的周围形成有树脂制的护套24的结构,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以弯曲的状态配置。

图5是表示在室外区域e2水施加于线束10的状态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水l施加于非防水线缆40中的与连接对象连接器56接近的部分。这种情况下,在连接对象连接器56设置连接器防水栓59,因此能抑制水向该连接对象连接器56等的侵入。而且,水能浸入非防水线缆40的第二电线42之间。即使水通过第二电线42浸入到保护包覆44内,该水l也从保护包覆44的任一端部向外部排出。因此,侵入到非防水线缆40内的水不会向防水线缆20侧传递。在此,为了容易地将水l排出,也可以设为通过将非防水线缆40的一端配置于比另一端高的位置或低的位置而引导水l的结构。

另外,防水线缆20自身由线间防水部39进行线间防水,因此能抑制水向多个第二电线42之间的侵入。因此,在室外区域e2中即使水l施加于防水线缆20,也能抑制水顺着防水线缆20内侵入到室内区域e1的情况。而且,利用套环80也能抑制水顺着防水线缆20的外周的侵入。

根据如以上所述构成的线束10,在与连接对象部件60连接的非防水线缆40也可以不设置防水构造。因此,能够实现线束10的在室外区域e2的端部构造的小型化。而且,非防水线缆40在室外区域e2与防水线缆20连接,该防水线缆20通过室内区域e1与室外区域e2的交界被导向室内区域e1。因此,由防水线缆20能抑制水从室外区域e2向室内区域e1的侵入。由此,能够实现线束10的在室外区域e2的端部构造的小型化并抑制水从室外区域e2向室内区域e1的侵入。

另外,非防水线缆40包括以在端部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呈线状地聚合的多个第二电线42,因此也可以不设置防水构造。因此,能够实现线束10的在室外区域e2的端部构造的小型化。而且,关于防水线缆20,利用护套24和线间防水部39进行线间防水,由此能够抑制水向室内区域e1的侵入。

另外,在连接对象连接器56设有连接器防水栓59,因此通过该连接器防水栓59能够抑制水向连接对象连接器56的侵入。

另外,由于在防水线缆20装配有套环80,因此顺着防水线缆20的外周的水由套环80遮挡,由此抑制水向室内区域e1的侵入。

另外,防水线缆20在室外区域e2弯曲,因此能够应对贯通孔27h的位置、连接对象部件60的位置、它们之间的空间等的各种布局,或者,能够吸收贯通孔27h与连接对象部件60之间的线束10的余长。此外,水难以积存于防水线缆20中的在室外区域e2以弯曲的状态配置的部分的内部。而且,防水线缆20也可以配置于在线束10的组装状态下不是弯曲的状态、在车辆行驶时对应于悬架臂等的可动部的移动而弯折的部分。在该弯折的部分,即使在防水线缆20成为弯曲的状态的情况下,水也难以积存于防水线缆20内。

在线束10中,在接近连接对象部件60的部分使用非防水线缆40,因此能够省略保护包覆44。或者,即使保护该非防水线缆40,也可以不是防水线缆20中使用那样的密封性高的护套24而是将波纹管、卷绕的粘着带等设为保护包覆。因此,容易在非防水线缆40的中途使其他的电线分支。

对鉴于此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线束110的概略图。在该线束110中,与非防水线缆40对应的非防水线缆140包括在多个第二电线42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分支的分支电线142。

更具体而言,在多个第二电线42呈线状地聚合的状态下,在其外周卷绕粘着带而形成保护包覆144。在多个第二电线42的延伸方向中间部,至少1个分支电线142分支。分支电线142经由第二中继连接器50而与防水线缆20的第一电线22中的1个连接。保护包覆144以避开分支电线142从多个第二电线42分支的部分的方式卷绕于第二电线42的周围。

分支电线142的前端部与另一连接对象部件160连接。可以是分支电线142与连接对象部件160被连接器连接的结构,也可以在分支电线142的端部连接例如传感器等直接连接对象部件160,还可以将该直接连接对象部件160一体化。

这样,即使在室外区域e2存在多个连接对象部件60、160的情况下,在非防水线缆140中也能够省略线间防水构造,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包含有在多个第二电线42的中途分支的分支电线142的构造。而且,能够将与连接对象连接器56连接的第二电线42仅设为向连接对象部件60的连接所需的电线,能够实现连接对象连接器56的小型化。例如,不需要后述的变形例那样的短路用的母排244,相应地能够实现连接对象连接器56的小型化。而且,由于能够将分支电线142以最适的路径与其他的连接对象部件160连接,因此能够缩短分支电线142的电线长度。

在上述例中,以在第二电线42卷绕粘着带而形成有保护包覆14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此外,也可以在第二电线42装配附带狭缝的波纹管,从该狭缝导出分支电线142。而且,也可以在第二电线42中的分支电线142分支的部位的前后装配不同的波纹管。而且,作为非防水线缆140,也可以使用通过挤压包覆等形成有护套的结构,使用将护套局部性地除去至使分支电线142分支的部位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关于除去了护套的部分,可以原样地放置,也可以装配其他的波纹管,还可以卷缠粘着带。

另外,对于从连接对象连接器56延伸出的第二电线42的周围未要求高的防水性,因此也适合于将从该连接对象连接器56延伸出的电线与第二电线42另行地引出的情况。

对鉴于此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线束210的概略图。在该线束210中,非防水线缆240还具备第三电线242,该第三电线242在与连接对象连接器56对应的连接对象连接器256中与多个第二电线42中的一部分电连接并从连接对象连接器256延伸出而与室外区域e2侧的其他的连接对象部件160连接。

即,多个第二电线42被导向连接对象连接器256内。至少1个第三电线242的一端部也配置在连接对象连接器256内。多个第二电线42的一部分在连接对象连接器256内与第三电线242连接。多个第二电线42的其余部分经由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子连接构造而与连接对象部件60内的电气电路连接。

多个第二电线42的一部分与第三电线242的连接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在连接对象连接器256内利用短路用的母排244将与多个第二电线42的一部分的端部连接的端子和与第三电线242的端部连接的端子连接。短路用的母排244例如通过将金属板冲压加工成包含能够与各端子连接的端子构造的形状而形成。上述的短路用的母排244可以是嵌入于连接对象连接器256的模具成形的结构,也可以是在模具成型后在端子装配之后设置的结构。

根据该变形例,能够使非防水线缆240在中途不分支,使多个第二电线42中的一部分与第三电线242连接而分支,从而与其他的连接对象部件160连接。

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线束310的概略图。在该线束310中,非防水线缆340还具备第三电线342,该第三电线342在连接对象部件60的位置与多个第二电线42中的一部分电连接并从与连接对象连接器56对应的连接对象连接器356延伸出而与室外区域侧e2的其他的连接对象部件160连接。

即,多个第二电线42被导向连接对象连接器356内。至少1个第三电线342的一端部也配置在连接对象连接器356内。多个第二电线42的一部分在连接对象部件60内与第三电线342连接。多个第二电线42的其余部分经由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子连接构造而与连接对象部件60内的电气电路连接。

多个第二电线42的一部分与第三电线342的连接可以通过连接对象部件60的接受侧连接器64或内部的电路(在内部的安装基板上形成的电路等)进行。

在利用连接对象部件60的接受侧连接器64进行多个第二电线42的一部分与第三电线342的连接的情况下,只要设为如下结构即可:在该接受侧连接器64中将与上述短路用的母排244同样结构的部件装入于接受侧连接器64内,通过连接对象连接器356与接受侧连接器64的连接,将多个第二电线42的一部分的端子与第三电线342的端子连接。

在利用连接对象部件60的内部的电路进行多个第二电线42的一部分与第三电线342的连接的情况下,只要将多个第二电线42和第三电线342经由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子连接构造而与连接对象部件60内的电气电路连接,并在该电气电路包含使多个第二电线42与第三电线342短路的电路346即可。由此,多个第二电线42通过连接对象部件60内的短路电路346与第三电线342连接。并且,第三电线342从连接对象连接器356的基端部向外部导出,在其前端部连接其他的连接对象部件160。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二电线42的其余部分与连接对象部件60内的电气电路连接。

由此,能够使非防水线缆340在中途不分支,使多个第二电线42中的一部分作为第三电线342分支而与其他的连接对象部件16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例如,也可以将图6所示的变形例的分支电线142与图7或图8的变形例的第三电线242、342组合而并用。

虽然如以上所述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上述的说明在全部的方面为例示而没有将本发明限定于此。可知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而能想到未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

标号说明

10、110、210、310线束

20防水线缆

20v可弯曲部

22第一电线

24护套

26线间防水部

27栓构件

28罩

30第一中继连接器

36连接器防水栓

40、140、240、340非防水线缆

42第二电线

44、144保护包覆

50第二中继连接器

56、256、356连接对象连接器

59连接器防水栓

60、160连接对象部件

64接受侧连接器

70板

72贯通孔

80套环

142分支电线

242、342第三电线

244母排

346短路电路

e1室内区域

e2室外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