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8234发布日期:2020-06-02 20:3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月15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005015的优先权及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本申请涉及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
背景技术
:近来,韩国已经由通过将先进的ict技术与led技术融合而在公园及城区创建了各种景观照明以及彩色标识牌来提供供城区居民参看的信息及事物。特别地,使用透明电极材料的透明led显示器具有施用在玻璃与玻璃之间的led,并且由于看不到导线而具有可以进行美观显示的优点。因此,透明led显示器被用于酒店、百货公司等的内部装饰,并且透明led显示器在实施建筑物的外墙的媒体立面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呈透明且供电力流动并因此用于触摸屏的透明电极由于智能设备的普遍使用而在需求上呈爆炸性增长。最广泛使用的透明电极为铟锡氧化物(indiumtinoxide,ito),其为铟与锡的氧化物。然而,作为ito透明电极材料的主要材料的铟在全世界的储量并不多,仅在诸如中国的部分国家生产,且生产成本较高。另外,由于电阻值较高且不经常使用,因而要显示的led灯的缺点在于:使用ito的透明led可能无法显示所需亮度且不是恒定的。因此,使用ito的透明led在用作高效能且低成本的透明电极材料方面存在限制。尽管事实上ito最广泛地用作透明电极材料,然而,由于经济效益、受限的性能等的限制,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及技术开发正在持续地进行中。作为下一代新型材料而引起关注的透明电极材料包括:金属网格、纳米线(ag纳米线)、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cnt)、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等。其中,金属网格是占取代ito的材料的85%的新型材料,成本低且导电性高。在利用金属网格方面的市场一直在扩展。使用金属网格的透明led显示器具有比相关技术的透明显示器的导电性好得多的导电性,容易维护,可大幅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并且由于制造成本减少而较为经济。另外,由于可以用于不同用途的扩展应用,因而使用金属网格的透明led显示器可以应用于不同产品并针对此等产品用作新透明电极材料。技术实现要素: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使用金属网格图案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技术方案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一种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包括:透明基板;至少两个发光装置,所述至少两个发光装置设置在透明基板上;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所述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所述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所述信号电极布线部分设置在透明基板上;电极极板部分,电极极板部分设置在透明基板与每个发光装置之间;以及电极极板连接部分,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电连接至电极极板部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包括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并且第一金属网格图案设置在具有透明基板的总面积的80%或大于80%的面积的区域中。电极极板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第二金属网格图案。所述至少两个发光装置串联地连接至信号电极布线部分。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独立地包括平行于串联连接的方向的平行布线和垂直于平行布线的竖向布线。由下述等式2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的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与由下述等式1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的比率为1.5至10。[等式1]每单位面积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p2×w1+p1×w2-w1×w2)/(p1×p2)]×100[等式2]每单位面积的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p4×w3+p3×w4-w3×w4)/(p3×p4)]×100在上述等式1和等式2中,w1为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竖向布线的线宽,p1为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竖向布线的间距,w2为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平行布线的线宽,并且p2为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平行布线的间距。w3为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竖向布线的线宽,p3为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竖向布线的间距,w4为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平行布线的线宽,并且p4为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平行布线的间距。技术效果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将闭合率比电极布线部分的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高的金属网格图案引入至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连接至电极极板部分的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并且因此可以防止电极的电阻的升高。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将竖向布线和平行布线的线宽、间距等经调整的金属网格图案施用于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从而减少对布线的识别。另外,金属网格图案设置在透明基板的顶表面的不包括供设置发光装置的区域的有效丝网部分的全部区域中,从而通过使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的面积最大化来降低电阻。另外,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使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的金属网格图案分隔开的断开连接部分的宽度最小化,从而减少对布线的识别。另外,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存在下述特性:可以通过减小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竖向布线的闭合率而在不降低电阻的情况下增加金属网格图案的孔径比。另外,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发光装置极板部分以有限的面积设置在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的边缘处。在此情况下,作为用于减小竖向布线的闭合率的示例,在竖向布线的间距增大的情况下,网格图案可以不连接至发光装置极板部分,并且因此可能出现电短路。通过将与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分隔开的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连接部分用作用于防止电短路的坚固设计可以防止电短路。附图说明图1和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布线的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1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2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3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4至实验示例6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7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8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9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10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11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12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实验示例13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的图。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申请的金属网格图案的平行布线和竖向布线的图。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线高以及间距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0:平行布线20:竖向布线30: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40: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50:信号电极布线部分60:断开连接部分70:第一共用电极极板80:第二共用电极极板90:信号电极极板100:第一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110:第二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120:第一金属网格图案130:第二金属网格图案140: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150:金属网格图案的线高160:金属网格图案的间距170:透明基板180:金属网格图案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本申请。透明led显示器通过信息供应服务及景观创建为城区居民提供各种显示方式,并且在各种领域中需求正日益增长。事实是,目前为止,ito被最广泛地用作透明电极材料。然而,由于经济效益、受限的性能等的限制,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及技术开发正不断进行。更具体地,在实施相关技术的透明led显示器时,将ag纳米线或透明金属氧化物(ito、izo或类似物)引入以形成透明电极布线。然而,由于ag纳米线或透明金属氧化物(ito、izo等)具有较高电阻,因而对led驱动的数目存在限制。因此,对将透明led显示器的尺寸增加至较大尺寸存在限制。另外,在增加ag纳米线或透明金属氧化物的厚度以降低电阻的情况下,存在透明led显示器的透射率降低的缺点。因此,在本申请中,为了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电阻特性、能见度等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将金属网格图案施用于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透明电极布线。在金属网格图案中,为了增加透射率,可以使用增加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或增大金属网格图案的间距的方法。然而,在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增加或间距增大的情况下,存在电阻可能增大的缺点。因此,在本申请中,通过减小垂直于电流方向的布线的闭合率,在不损失电阻的情况下增加金属网格图案的开孔率。另外,由于电连接发光装置和电极布线的电极极板以较小尺寸设置在电极布线的边缘上而不是设置在电极布线的整个线宽上,因而在电极布线与电极极板之间的网格线的连接受到限制,并且在电极极板处对电流流动的电阻略微增加。特别地,在垂直于电流方向的布线的闭合率减小的情况下,电极极板处的电阻会进一步迅速增加,从而增大每个发光装置的通道电阻并降低发光装置的亮度。因此,在本申请中,电极布线连接至电极极板的区域所施用的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比电极布线的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高,从而防止电阻增大。一种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包括:透明基板、至少两个发光装置,所述至少两个发光装置设置在透明基板上;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设置在透明基板上;电极极板部分,该电极极板部分设置在各个透明基板与发光装置之间;以及电极极板连接部分,该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电连接至电极极板部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包括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并且第一金属网格图案设置在具有透明基板的总面积的80%或大于80%的面积的区域中。电极极板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第二金属网格图案。至少两个发光装置串联地连接至信号电极布线部分。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独立地包括平行于串联连接的方向的平行布线和垂直于平行布线的竖向布线。由等式2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与由等式1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的比率为1.5至10。优选地,由等式2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与由等式1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的比率为1.5至6,然而,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中,平行于串联连接方向的平行布线并不仅仅是指完全平行于串联连接方向的布线,而是也可以包括布线的偏差在±2°内的情况。另外,垂直于平行布线的竖向布线并不仅仅是指完全垂直于平行布线的布线,而是也可以包括布线的偏差在±5°内的情况。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电极极板部分中的每个电极极板部分可以包括两个信号电极极板、一个第一共用电极极板、一个第一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一个第二共用电极极板以及一个第二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两个信号电极极板部分可以作为发光装置的信号进出(signalin-out)极板部分而分别设置在信号电极布线部分的端部处,并且且第一共用电极极板部分和第二共用电极极板部分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的端部处。电容器极板部分是供附接电容器的极板,并且电容器可以发挥使供应至发光装置的电流稳定的作用。第一共用电极极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极板部分、信号电极极板部分以及电容器极板部分可以不包括金属网格图案,并且每个极板部分的全部区域可以包括金属。更具体地,由于第一共用电极极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极板和信号电极极板部分被待焊接的发光装置所覆盖,因而第一共用电极极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极板部分和信号电极极板部分可以不包括金属网格图案,并且每个极板部分的全部区域可以包括金属。在信号电极极板、第一共用电极极板、第一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第二共用电极极板以及第二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中的相邻极板之间的距离为0.1mm至1mm。通过具有上述距离,可以防止稍后所述的由于用来形成发光装置的焊锡膏的丝网印刷中的公差而引起的短路。信号电极极板、第一共用电极极板、第一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第二共用电极极板以及第二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制,并且可以呈矩形形状。另外,信号电极极板、第一共用电极极板、第一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第二共用电极极板以及第二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的尺寸独立地为0.1mm2至1mm2,但不限于此。两个信号电极极板、一个共用电极极板和一个第二共用电极极板可以结合至一个发光装置。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多个发光装置设置在透明基板上的情况下,发光装置中的每个发光装置可以结合至两个信号电极极板、一个共用电极极板和一个第二共用电极极板。另外,第一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和第二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中的每一者可以结合至一个电容器。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可以包括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电连接至第一共用电极极板和第一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的第一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并且所述第一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可以包括第二金属网格图案。此时,供设置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区域的面积是第一共用电极极板和第一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中的每一者的面积的1.5倍至3倍,但不限于此。另外,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可以包括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电连接至第二共用电极极板和第二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的第二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并且第二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可以包括第二金属网格图案。此时,供设置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区域的面积是第二共用电极极板和第二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中的每一者的面积的1.5倍至3倍,但不限于此。通过具有上述面积比率可以使连接部分的面积最小化,并且因此可以使布线的识别最小化。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供设置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区域的面积可以等于或小于两个信号电极极板、一个第一共用电极极板、一个第一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一个第二共用电极极板以及一个第二共用电极电容器极板的总面积的3倍,但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由下述等式4表示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平行布线的闭合率与由下述等式3表示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竖向布线的闭合率的比率为1至10。此外,由下述等式6表示的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平行布线的闭合率与由下述等式5表示的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竖向布线的闭合率的比率为0.1至1。[等式3]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竖向布线的闭合率(%)=(w1/p1)×100[等式4]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平行布线的闭合率(%)=(w2/p2)×100[等式5]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竖向布线的闭合率(%)=(w3/p3)×100[等式6]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平行布线的闭合率(%)=(w4/p4)×100在等式3至等式6中,w1、w2、w3、w4、p1、p2、p3以及p4的定义与在等式1和等式2中的定义相同。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由于电阻仅与平行于串联连接方向的平行布线有关,因而可以在不损失金属网格图案的电阻的情况下增加开孔率。在由等式4表示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平行布线的闭合率与由等式3表示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竖向布线的闭合率的比率小于1的情况下,提高透射率或提高电阻的效果会是微小的。另外,在由等式4表示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平行布线的闭合率与由等式3表示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竖向布线的闭合率的比率大于10的情况下,会增加短路隐患或者不能实施图案,并且可能出现图案经视觉识别的问题。优选的是由等式4表示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平行布线的闭合率与由等式3表示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每单位面积竖向布线的闭合率的比率为1至6,但不限于此。在本申请中,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平行布线的线宽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竖向布线的线宽。另外,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竖向布线的线宽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平行布线的线宽。另外,由等式1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可以为5%至30%。在由等式1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小于5%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不能驱动led的问题,并且在由等式1表示的每单位面积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大于30%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透射率降低以及可能无法发挥透明电极的作用的问题。优选的是由等式1表示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为5%至20%,但不限于此。在本申请中,两个或更多个发光装置可以设置在透明基板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发光装置可以串联地连接至信号电极布线。发光装置的数目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考虑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用途等来适当地选择,但没有特别限制。更具体地,发光装置的数目与电极的电阻有关,并且在电极的电阻足够低且显示器的面积较大时可以增加发光装置的数目。在发光装置的数目在相同面积中增加的情况下,分辨率提高。在发光装置的数目以相同间隔增加的情况下,由于显示器的面积增加并且因此供电单元的导线线路会减少,发光装置的数目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考虑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用途等来适当地选择。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或更多个发光装置可以串联地连接至信号电极布线部分,并且可以并联地连接至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由于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提供足够量的电流来驱动发光装置并且发光装置的颜色信号可以仅由低电流传输,因而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可以串联地连接至信号电极布线部分。在发光装置并联地连接至供电单元的每个电极而不是本申请的用于驱动所有发光装置并向所有发光装置发送信号的结构的情况下,要求电极中的每个电极的宽度彼此不同以根据发光装置的布置距离来匹配电阻值(连接至最远的发光装置的电极的宽度最大),并且由于因设置多个发光装置的特性而造成的电极布置区域的空间局限性而难以构造具有低电阻的电极。在本申请中,信号电极布线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与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之间。在本申请中,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可以为(+)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并且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可以为(-)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另外,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可以为(-)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并且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可以为(+)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极布线。根据本申请,在信号电极布线部分在(+)共用电极布线部分与(-)共用电极布线部分之间通过的结构中形成有通道。因此,并未对每个发光装置单独地提供电极布线,并且电极布线可以作为共用电极连接至(+)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包括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并且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可以设置在透明基板的顶表面的不包括设置有发光装置的区域的有效丝网部分的全部区域中。更具体地,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可以设置在具有透明基板的总面积的80%或大于80%的面积的区域中,并且可以设置在99.5%或小于99.5%的面积中。另外,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可以基于透明基板的总面积设置在具有不包括设置在透明基板上的fpcb极板部分区域和发光装置极板部分区域的面积的80%或大于80%的面积的区域中,并且可以设置在99.5%或小于99.5%的面积中。在本申请中,fpcb极板部分区域可以包括用于施用外部电源的fpcb极板部分,并且fpcb极板部分区域的面积可以等于或大于fpcb的总面积且可以等于或小于fpcb极板部分区域的总面积的3倍。另外,在本申请中,发光装置极板部分区域包括上述电极极板部分,并且发光装置极板部分区域的面积可以等于或大于电极极板部分的总面积的1.5倍且可以等于或小于电极极板部分的总面积的3倍。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中,可以使用本领域的图案形状。更具体地,金属网格图案可以包括矩形图案。由于第一金属网格图案设置在透明基板的上表面的不包括设置有发光装置的区域的有效丝网部分的全部区域中,因而可以确保最大容许布线区域,从而改善了透明发光装置显示器的电阻特性。更具体地,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表面电阻为0.1ω/sq(欧姆每平方)或小于0.1ω/sq。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中的每一者的间距可以独立地为100μm至1,000μm、可以独立地为100μm至600μm、可以独立地为100μm至300μm,并且这些间距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需透射率和导电性来控制。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材料不受特别限制,但优选地包括金属和金属合金中的至少一者。金属网格图案可以包含金、银、铝、铜、钕、钼、镍或它们的合金,但不限于此。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线高不受特别限制,但是就金属网格图案的导电性及形成方法的经济效益而言,可以为1μm或大于1μm、可以为20μm或小于20μm、并且可以为10μm或小于10μm。更具体地,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线高可以为1μm至20μm、并且可以为1μm至10μm。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可以为50μm或小于50μm、并且可以为40μm或小于40μm,但不限于此。在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较小时,就透射率及布线的识别而言是有利的,但电阻会降低。此时,在金属网格图案的线高增加的情况下,可以促进电阻降低。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可以为5μm或大于5μm。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开孔率、即未被图案覆盖的面积比率可以为70%或大于70%、可以为85%或大于85%、并且可以为95%或大于95%。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开孔率可以指基于透明基板的上部面积未被第一金属网格图案覆盖的面积比,并且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可以指基于透明基板的上部面积被第一金属网格图案覆盖的面积比。在本申请中,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中的每一者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可以通过未设置有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断开连接部分而彼此分隔开。断开连接部分是指第一金属网格图案的一部分断开连接并且电连接彼此断开连接的区域。断开连接部分的宽度可以指彼此分隔开的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与信号电极布线部分之间的最接近的相邻端部之间的距离。断开连接部分的宽度可以为80μm或小于80μm、可以为60μm或小于60μm、可以为40μm或小于40μm、并且可以为30μm或小于30μm,但不限于此。断开连接部分的宽度可以为5μm或大于5μm。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使得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分隔开的断开连接部分的宽度最小化,从而减少了对布线的识别。另外,图15中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140、线高150和间距160。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线高和间距可以使用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来测量。例如,可以使用下述方法:通过观察sem横截面来测量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线高以及间距的方法、通过非接触式表面形状测量装置(光学轮廓仪)来测量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线高和间距的方法、通过探针式表面台阶测量装置(α台阶或表面轮廓仪)来测量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线高和间距的方法等。在本申请中,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中的每一者可以由独立的印刷过程形成或者可以由单个印刷过程同时形成。因此,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可以具有相同线高。在本申请中,相同线高意味着线高的标准偏差为10%或小于10%、优选地为5%或小于5%、或者更优选地为2%或小于2%。在本申请中,为了形成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的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和线宽较细且较小的电极极板部分连接部分的第二金属网格图案可以通过使用印刷方法形成在透明基板上。印刷方法不受特别限制,并且可以使用诸如平版印刷、丝网印刷、凹版印刷、柔版印刷、喷墨印刷以及纳米压印的印刷方法,并且可以使用这些印刷方法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组合。印刷方法可以使用辊对辊方法、辊对板方法、板对辊方法或板对板方法。在本申请中,优选的是施用逆向平版印刷方法来实现精确的金属网格图案。为此,在本申请中,可以执行如下方法:将在蚀刻时能够充当抗蚀剂的墨液涂布在被称作橡皮布的硅基橡胶的整个表面上、通过对压印有被称作第一铅版的图案的凹雕将不必要的部分移除、然后将橡皮布上残留的印刷图案转印至其上沉积有金属或类似物的诸如薄膜或玻璃的基板上、然后执行烧制过程和蚀刻过程以形成所需图案。在使用此方法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金属沉积的基板来在所有区域中确保线高的一致性。因此,存在如下优点:可以一致地保持厚度方向上的电阻。另外,本申请可以包括通过直接印刷来形成所需图案、然后使用上述逆向平版印刷方法烧制导电墨液的直接印刷方法。此时,通过压制压力来使图案的线高平坦化,并且可以通过热烧制过程、微波烧制过程/激光部分烧制过程或用于通过金属纳米粒子的相互表面融合而连接的类似过程来赋予导电性的施加。在本申请中,本领域中已知的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可以用于透明基板,并且透明基板不受特别限制。在本申请中,设置在透明基板的上表面上的发光装置可以使用本领域中的已知材料和方法形成。在下文中,本文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将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说明。然而,实施方式的范畴不受以下示例的限制。<示例><实验示例1至实验示例3>以20mm的电极宽度及24mm的电极长度作为基本单位执行电阻模拟。在所施用的金属网格图案中,竖向布线的闭合率与平行布线的闭合率的比率为1,线宽等于20μm,线高为8μm,并且间距为300μm。施用呈大体正方形的金属网格图案来检查极板位置和连接类型的影响。实验示例1说明极板与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的宽度相同的情况,并且下面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实验示例1。另外,实验示例2说明极板定位在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的边缘处且整个极板连接至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的情况,且下面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实验示例2。另外,实验示例3说明极板定位在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的边缘处且极板经由单根导线连接至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的情况,并且下面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实验示例3。图3至图5的向量说明了电流向量,并且由于实验示例1至实验示例3之间的比例不同,因而电流的大小仅由颜色确定。在下面的表1中示出电源与极板之间的电阻值。[表1]实验示例1实验示例2实验示例3电源与极板之间的电阻值0.051ω0.11ω0.155ω实验示例1具有最低电阻,但由于电极结构而受到led尺寸和布置位置的限制。因此,极板定位在共用电极的边缘处,并且因此施用是不可能的。在实验示例2和实验示例3的情况下,在电流流动的初始阶段中,仅在平行于电流方向的方向上具有分量,而随着电流前进至接近极板的位置时,电流向量根据不对称几何形状而具有竖向方向分量。另外,在实验示例3中,出现单根导线的电阻的附加,并且因此电阻与实验示例2相比升高。<实验示例4至实验示例6>以20mm的电极宽度和24mm的电极长度作为基本单位执行电阻模拟。在施用的金属网格图案中,竖向布线的闭合率与平行布线的闭合率的比率为1,线宽等于20μm,线高为8μm,并且间距为300μm。在作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验示例4中,具有较高闭合率的金属网格图案被施用于电极极板连接部分,并且每个极板连接有十二根网格线。施用于电极极板连接部分的金属网格图案的线宽为20μm,线高为8μm,并且间距为100μm。另外,在实验示例5和实验示例6中,四根网格线和一根网格线分别连接至电极极板连接部分。这在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下面的表2中示出了电源与极板之间的电阻值。[表2]实验示例4实验示例5实验示例6连接至测量极板的网格的数目1241电源与极板之间的电阻值0.114ω0.124ω0.159ω作为上文所述的结果,在共用电极的边缘处的连接至极板的网格线减少时,电阻升高。作为实验示例1至实验示例3的结果,当极板为单根导线时,定位在电极的边缘处的极板会导致极限电阻升高。因此,作为连接至极板的竖向布线的数目为12、4和1的施用的结果,为防止电阻升高,在竖向布线的数目增加时,降低电阻。在施用1的情况下,如实验示例3中那样会导致极限电阻升高。然而,在连接部分的施用增至12的情况下,可以确保与实验示例2的电阻水平类似的电阻水平。<实验示例7及实验示例8>以3mm的电极宽度和72mm的电极长度作为基本单位执行电阻模拟。在施用的金属网格图案中,竖向布线的闭合率与平行布线的闭合率的比率为1,线宽等于20μm,线高为8μm,并且间距为300μm。具有单位网格的宽度:长度的比率为1:1的方形形状的电极和使连接在主电极与电极极板之间的单根导线的电极被施用于实验示例7。作为实验示例7的电极极板连接部分的单根导线的长度为300μm。另外,具有单位网格的宽度:长度的比率为1:1的方形形状的电极和由在主电极与电极极板之间具有紧密连接的网格形成的电极被施用于实验示例8。实验示例8的电极极板连接部分的金属网格图案具有20μm的线宽、8μm的线高和100μm的间距,并且为方形图案。实验示例7和实验示例8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在下面于图7和图8中示意性地示出,并且电源与极板之间的电阻值在下面的表3中示出。[表3]实验示例7和实验示例8是由于实际产品中布置有许多led而将在纵向方向上的长电极用作模型来模拟最后一个led极板部分的电阻的结果。作为上文所述的结果,与实验示例7相比,在施用有极板连接部分的实验示例8中电阻值减小了0.05ω。此电阻差指示与作为施用有极板连接部分的实验示例4与施用有单根导线的实验示例6之间的电阻差的0.045ω类似的值。因此,在实际电极长度建模时,极板连接部分的施用在降低led极板部分的电阻方面具有相同效果。<实验示例9至实验示例11>以20mm的电极宽度和24mm的电极长度作为基本单位执行电阻模拟。在施用的金属网格图案中,线宽等于20μm,并且线高为8μm。在实验示例9中,平行布线的间距为300μm,并且竖向布线的间距为300μm以使(平行布线的间距:竖向布线的间距)为1:1,并且在下面于图9中示意性地示出。另外,在实验示例10中,平行布线的间距为300μm,并且竖向布线的间距为600μm以使(平行布线的间距:竖向布线的间距)为1:2,并且在下面于图10中示意性地示出。另外,在实验示例11中,平行布线的间距为300μm,并且竖向布线的间距为2,400μm以使(平行布线的间距:竖向布线的间距)为1:8,并且在下面于图11中示意性地示出。电源与极板之间的电阻值在下面的表4中示出。[表4]作为极板1的电阻值的结果,可以确定的是电阻主要与平行布线、即平行于电流前进方向的布线有关,因为随着竖向布线的间距增大时电阻的增加较小。另外,作为极板2的电阻值的结果,随着竖向布线的间距增大时,极板周围的竖向布线减少,并且因此电阻快速增大。<实验示例12和实验示例13>以3mm的电极宽度和72mm的电极长度作为基本单位执行电阻模拟。在施用的金属网格图案中,线宽等于20μm,线高为8μm,平行布线的间距为300μm,并且竖向布线的间距为1,200μm。具有单位网格的宽度:长度的比率为1:4的矩形形状的电极和具有连接在主电极与电极极板之间的单根导线的电极被施用于实验示例12。作为实验示例12的电极极板连接部分的单根导线的长度为300μm。另外,具有单位网格的宽度:长度的比率为1:4的矩形形状的电极和由在主电极与电极极板之间具有紧密连接的网格形成的电极被施用于实验示例13。实验示例13的电极极板连接部分的金属网格图案具有20μm的线宽、8μm的线高和100μm的间距,并且为正方形图案。实验示例12和实验示例13的电极的电阻模拟结果在下面于图12和图13中示意性地示出,并且电源与极板之间的电阻值在下面的表5中示出。[表5]实验示例12实验示例13电源与极板之间的电阻值1.12ω1.06ω实验示例12和实验示例13是由于实际产品中布置有许多led而将在纵向方向上的长电极用作模型来模拟最后一个led极板部分的电阻的结果。作为上文所描述的结果,与实验示例12相比,在施用有极板连接部分的实验示例13中电阻值减小了0.06ω。此电阻差类似于实验示例7与实验示例8的差,并且即使主电极部分的竖向布线的闭合率减小,极板连接部分的电阻降低效果也独立地起作用并降低电阻。因此,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将闭合率比电极布线部分的金属网格图案的闭合率高的金属网格图案引入将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信号电极布线部分连接至电极极板部分的电极极板连接部分,从而防止电极的电阻升高。另外,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发光装置极板部分以有限的面积设置在第一共用电极布线部分和第二共用电极布线部分的边缘处。在此情况下,作为用于减小竖向布线的闭合率的示例,在竖向布线的间距增大的情况下,网格图案可以不连接至发光装置极板部分,并且因此可能出现电短路。通过将与第一金属网格图案分隔开的第二金属网格图案的连接部分用作用于防止电短路的坚固设计可以防止电短路。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