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一种连接器。
日本特开2016-9619号公报的第一连接器具备:与第二连接器嵌合的第一壳体、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端子导通的多个第一端子、以及一对第一加强配件和一对屏蔽板部。一对第一加强配件具备覆盖第一壳体的一对端面的外侧连接部。
技术实现要素:
在日本特开2016-9619号公报的连接器中形成第一壳体的长边方向的端部通过外侧连接部从靠近第二连接器的一侧被覆盖的结构。因此,在将引导第二连接器的引导面形成于第一壳体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情况下,将外侧连接部配置在比引导面更靠外侧以使引导面不被覆盖。但是,在将外侧连接部配置在比引导面更靠外侧的情况下,为支承外侧连接部需要将第一壳体沿长边方向延伸,连接器变得大型化。即,在壳体中设置有屏蔽部件的连接器中,为了引导连接对象物并且抑制壳体的大型化,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壳体中设置有屏蔽部件的结构中引导连接对象物并且抑制壳体的大型化的连接器。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涉及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和屏蔽部件。所述壳体具有:被插拔部,连接对象物从其插拔部侧通过插拔口沿插拔方向被插拔;引导面,形成于所述被插拔部的周边部,并且向所述被插拔部引导所述连接对象物。所述屏蔽部件具有:一对屏蔽部,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夹着所述壳体而配置,抑制电磁波的传播;连结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连结所述一对屏蔽部,所述连结部与所述插拔方向上的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插拔口侧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接触,并且在沿所述插拔方向投影的情况下配置为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引导面重叠。
在第一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由于屏蔽部件的连结部与插拔方向上的壳体的与插拔口侧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接触,所以在壳体的插拔口侧不配置连结部。因此,不需要将连结部的配置空间相对于引导面向外侧偏离地设定。进一步地,连结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沿插拔方向投影的情况下配置为与引导面重叠。因此,与引导面以及连结部配置为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壳体的长度变长。如此,在第一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能够引导连接对象物并且抑制壳体的大型化。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所述屏蔽部件中,在沿所述插拔方向投影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配置为与所述连结部以及所述壳体的引导面重叠,并且设置有抑制电磁波的传播的辅助屏蔽部。
在第二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由于在一对屏蔽部中增加了辅助屏蔽部,因此,能够扩大抑制连接器中的电磁波的传播的范围。进一步地,辅助屏蔽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沿插拔方向投影的情况下配置为与连结部以及壳体的引导面重叠。因此,与辅助屏蔽部和连结部以及引导面配置为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壳体的长度变长,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大型化。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所述壳体中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限制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所述辅助屏蔽部的位移。
在第三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在因外力作用于屏蔽部件而使辅助屏蔽部位移的情况下,由于限制机构限制辅助屏蔽部的位移,所以与没有限制机构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辅助屏蔽部从壳体离开。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所述限制机构具有与所述辅助屏蔽部可接触地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接触面。
在第四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仅在壳体形成接触面即可,因此,与限制机构作为与壳体不同的其他部件设置于壳体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
本公开的第五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限制机构形成于所述壳体,在沿所述插拔方向以及与所述交叉方向正交的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覆盖所述辅助屏蔽部的侧壁部。
在第五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能够限制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辅助屏蔽部的位移。进一步地,通过辅助屏蔽部不向壳体的外侧露出,能够限制其他部件或操作人员的手与辅助屏蔽部的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辅助屏蔽部的变形。
本公开的第六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具有:主体部,其端子面向所述交叉方向露出;突出部,其形成于比该主体部的所述插拔方向上的所述端子面更靠所述插拔部侧,并且向所述交叉方向突出。在所述屏蔽部件中设置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构成为:在比所述辅助屏蔽部更靠内侧可弹性变形地配置,在所述连接对象物从所述插拔口插入所述壳体时,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突出部接触之后与所述端子面接触以使按压力作用于所述连接对象物。
在第六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在连接对象物连接到壳体的情况下,通过突出部与按压部接触越过按压部之后,按压部与端子面接触。其中,在拉拔方向的外力作用于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下,通过按压部与突出部的接触,暂时限制了连接对象物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到连接器的连接对象物的不被期望的脱落。
在本公开的第七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所述壳体中形成有被安装部,在所述屏蔽部件中的所述按压部和所述辅助屏蔽部之间设置有沿所述插拔方向延伸且安装于所述被安装部的安装部。
在第七方式涉及的连接器中,相对于从按压部向辅助屏蔽部的力,屏蔽部件的刚性通过设置于按压部和辅助屏蔽部之间的安装部来提高。从而,在连接对象物连接到连接器的情况下,与在按压部和辅助屏蔽部之间没有安装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与按压部的位移相伴的辅助屏蔽部的位移。
根据本公开的各方式的连接器,在壳体中设置有屏蔽部件的结构中,能够引导连接对象物并且抑制壳体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屏蔽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屏蔽部件的展开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屏蔽部件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屏蔽部件的辅助屏蔽部侧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屏蔽部件的屏蔽部侧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辅助屏蔽部与对置面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屏蔽部件沿插拔方向投影且与壳体重叠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按压部与插头连接器的端子面接触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力作用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按压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插座连接器10和插头连接器12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为连接器的一个示例。在插座连接器10中插拔后述的插头连接器12(参考图2)。在后面的说明中,插座连接器10中的插拔插头连接器12的插拔方向称为z方向。在与z方向正交的面内(省略图示),插座连接器10的长边方向称为x方向,短边方向称为y方向。x方向、y方向与z方向互相正交。x方向是宽度方向的一个示例。y方向是交叉方向的一个示例。
在区分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中的z方向的中央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情况下,靠近插头连接器12(参考图2)的一侧称为z侧,远离插头连接器12的一侧称为-z侧。在区分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中的x方向的中央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情况下,在正面观察后述的基准面34a的状态下,右侧称为x侧,左侧称为-x侧。在区分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中的y方向的中央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情况下,在正面观察基准面34a的状态下,里侧称为y侧,近身侧称为-y侧。另外,在各图中,为了方便看图进行说明,有时省略一部分的标记。
插座连接器10安装于作为基板的一个示例的第一基板14。在第一基板14中形成有沿z方向被贯穿的未图示的贯通孔。插头连接器12安装于第二基板16(参考图2)。其中,通过插座连接器10与插头连接器12连接(嵌合),第一基板14的未图示的电路与第二基板16的未图示的电路导通。
<插头连接器>
图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12是连接对象物的一个示例。另外,插头连接器12构成为包括:作为主体部的一个示例的插头壳体18、形成于插头壳体18的突出部24、包括电源端子的多个端子部25、以及接地端子28。插头壳体18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具有沿第二基板16配置的底板部19和从底板部19向z方向直立的直立部21。
直立部21形成为以y方向为短边方向,x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状。在直立部21上形成有沿x方向排列且安装有多个端子部25的多个凹部23。多个端子部25中也可以包含电源端子。在直立部21中的相对于多个凹部23的x侧和-x侧设置有接地端子28。
如图13所示,突出部24形成于插头壳体18的直立部21。具体地,在插座连接器10与插头连接器12连接的状态下,突出部24为在沿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从直立部21的-z侧端部中的y侧及-y侧的侧面21a向y方向的外侧呈大致梯形状突出的部位。在相对于直立部21中的突出部24的z侧配置有接地端子28。进一步地,在相对于直立部21中的接地端子28的z侧形成有从侧面21a向y方向的外侧突出的辅助突出部29。
接地端子28形成为具有端子面28a的板状。端子面28a是沿x-z面的平面,相对于直立部21向y方向露出。另外,接地端子28配置在z方向上的突出部24和辅助突出部29之间。换句话说,突出部24形成于比插头壳体18的z方向上的端子面28a更靠前端侧(后述的被插拔部38(参考图1)侧),向y方向突出。
〔主要部分的结构〕
接着,对插座连接器1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具有:固定于第一基板14的1个壳体30、安装于壳体30的多个端子部件76、以及1个屏蔽部件80。此外,插座连接器10相对于y方向的中央形成为在y侧和-y侧相同(对称)的结构。另外,插座连接器10相对于x方向的中央形成为在x侧和-x侧相同(对称)的结构。因此,在后面的说明中,对于插座连接器10的-y侧和x侧的结构进行说明,有时省略y侧和-x侧的结构的说明。
<壳体>
图3所示的壳体30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另外,作为一个示例,壳体30具有:沿x-y面扩展的底壁32(参考图5)、从底壁32向z方向的z侧直立且在y方向上对置的一组侧壁34、以及从底壁32向z方向的z侧直立且在x方向上对置的一组侧壁36。即,壳体30形成为在z侧开口的长方体状。另外,壳体30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y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外形。进一步地,在壳体30中设置有限制部50,所述限制部50作为限制后述的辅助屏蔽部98(参考图11)的位移的限制机构的一个示例。
图5所示的底壁32的-z侧的面称为下表面33。下表面33沿x-y面配置。在下表面33上,除外缘部以外,还形成有从下表面33向-z侧隆起的隆起部35。作为一个示例,隆起部35构成为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5a和在延伸部35a的x方向两端部向y侧与-y侧伸出的伸出部35b。
由图3所示的一组侧壁34的内侧面和一组侧壁36的内侧面构成的部位称为被插拔部38。被插拔部38的x方向与y方向的内侧为中空。另外,被插拔部38中的z侧端部的开口称为插拔口39。在被插拔部38中,插头连接器12(参考图2)通过插拔口39沿z方向插拔(插入及拔出)。
侧壁34以y方向为厚度方向沿x方向延伸。另外,侧壁34在沿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z方向为短边方向的矩形状。另外,在-y侧的侧壁34中,-y侧的侧面称为基准面34a。另外,侧壁34的z侧的面称为上表面34b。在侧壁34的被插拔部38中形成有由多个分隔壁42沿x方向划分的多个小室43。在构成小室43的壁的一部分中安装有后述的端子部件76(参考图1)。从而,端子部件76的一部分向被插拔部38露出。
在图4所示的侧壁34中,在相对于多个小室43的x侧和-x侧,形成有沿z方向贯穿侧壁34的贯通部44。贯通部44形成为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y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另外,贯通部44的端部沿z方向贯穿底壁32。
在侧壁34的z侧端部中,在相对于贯通部44的y方向的外侧,形成有从侧壁34向外侧(y侧或-y侧)伸出的伸出部46。伸出部46是被安装部的一个示例。另外,伸出部46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梯形状且以z方向为厚度方向的块状。在侧壁34中的伸出部46的基端部形成有沿z方向贯穿侧壁34和伸出部46的安装孔48。安装孔48形成为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x方向上长的矩形状。
图3所示的侧壁36配置于比贯通部44更靠x方向的外侧(x侧或-x侧)。另外,侧壁36以x方向为厚度方向并沿y方向延伸。进一步地,侧壁36在沿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z方向为短边方向的矩形状。侧壁36的z侧的面称为上表面36a。
如图5所示,侧壁36具有在x方向上对置的纵壁37和纵壁52。另外,关于纵壁52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纵壁37配置于比纵壁52更靠近被插拔部38的一侧。另外,纵壁37的z侧端部与纵壁52的z侧端部通过上壁部41连接。进一步地,在纵壁37上形成有向被插拔部38侧凹陷的凹部62(参考图11)。其中,纵壁37和纵壁52之间的空间部63和凹部62统称为收容部61。收容部61在y侧、-y侧及-z侧开口。
如图11所示,在凹部62中形成有在侧壁36的y方向中央部从z侧端部向-z侧延伸的划分壁64。而且,凹部62由划分壁64划分为y侧的第一凹部65和-y侧的第二凹部66。划分壁64具有沿x-z面的一组侧面64a。第一凹部65和第二凹部66构成为相对于划分壁64对称且除配置以外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于第一凹部65进行说明,省略了第二凹部66的说明。
第一凹部65中在沿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有与侧面64a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对置的对置面54以及与对置面54的z侧端和侧面64a的z侧端连接的上部下表面69。
(限制部)
作为一个示例,限制部50具有纵壁52(参考图5)和对置面54。另外,所谓的“在壳体30中设置有限制部50”包括在壳体30中形成限制部50以及在壳体30中设置其他部件作为限制部50。
图5所示的纵壁52是侧壁部的一个示例,形成于壳体30。另外,纵壁52配置在壳体30中的x方向的两侧端。进一步地,纵壁52沿y-z面扩展。纵壁52中的z方向上的与壳体30的插拔口39(参考图3)侧相反的一侧(-z侧)的部位称为下端部52a。如图1所示,纵壁52在沿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覆盖后述的辅助屏蔽部98。
图11所示的对置面54是接触面的一个示例。另外,对置面54与侧面64a的z侧端部在y方向上对置配置,与后述的辅助屏蔽部98可接触地形成于壳体30。换句话说,对置面54在与z方向交叉(正交)的y方向上构成为限制辅助屏蔽部98的y方向的位移的结构。另外,对置面54在沿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z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状。作为一个示例,对置面54的z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划分壁64的z方向的长度的1/3左右。
(引导部)
在图3所示的壳体30的插拔口39侧(z侧)且被插拔部38的周边部71中形成有引导部72。另外,周边部71不仅包括插拔口39的周缘,还包括上表面34b与上表面36a。
引导部72是跨越上表面34b和上表面36a而形成的部位。另外,引导部72相对于壳体30的x方向中央于沿x侧和-x侧对称配置。进一步地,引导部72由从上表面34b和上表面36a向z侧隆起的隆起部73、以及包括比隆起部73更靠内侧的上表面34b和上表面36a的底面部75构成。进一步地,引导部72在从z方向的z侧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大致u字状。
壳体30具有引导面74。作为一个示例,引导面74由形成于隆起部73的倾斜面73a、上表面34b和上表面36a以及形成于构成插拔口39的内壁面的倾斜面45构成。倾斜面73a从隆起部73的z侧端面向上表面34b和上表面36a沿相对于z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倾斜面45从上表面34b和上表面36a的内侧端向内侧(被插拔部38侧)以内侧比外侧低的方式沿相对于z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另外,引导面74是在插头连接器12(参考图2)连接到插座连接器10的情况下通过插头连接器12被接触从而向被插拔部38引导插头连接器12的面。
如图4所示,引导面74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通过沿x方向直线状延伸的两个部位和沿y方向直线状延伸的部位整体形成为大致u字状。
<端子部件>
图1所示的多个端子部件76在弹性变形的同时与多个端子部25(参考图2)连接。另外,多个端子部件76在多个小室43内分别设置一个(安装)。
<屏蔽部件>
作为一个示例,图6所示的屏蔽部件80具有一对屏蔽部82、4个中间部84、一对连结部86、4个脚部88、4个按压部92、4个安装部96、4个辅助屏蔽部98。另外,作为一个示例,屏蔽部件80形成为磷青铜制。此外,屏蔽部件80只要具有抑制电磁波的传播的功能,不限于磷青铜制,也可以由其他材料构成。
在图7中示出了屏蔽部件80被折弯加工前的展开状态。展开状态的屏蔽部件80通过未图示的冲压装置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示例,屏蔽部82、中间部84、连结部86、脚部88、按压部92、安装部96以及辅助屏蔽部98被一体化。虽然刚冲压后搬运用的支架部81与一对连结部86中的一方连接,但通过未图示的切断装置支架部81被切断,从而屏蔽部件80从支架部81分离。从支架部81分离出的屏蔽部件80通过用未图示的加工装置折弯预先设定的折弯部位来完成。
(屏蔽部)
图6所示的一对屏蔽部82在y方向上夹着壳体30(参考图3)而配置,具有抑制电磁波(插座连接器10的内外的噪声)的传播的功能。具体地,屏蔽部82在沿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z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矩形状。作为一个示例,屏蔽部82的大小在沿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覆盖基准面34a(参考图3)的2/3左右的范围的大小。
(中间部)
4个中间部84在沿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为四边形状。另外,4个中间部84以在y侧两个1组,在-y侧两个1组的方式配置。具体地,中间部84在相对于屏蔽部82的x侧和-x侧分别配置一个,与屏蔽部82在x方向上连接。另外,中间部84在沿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覆盖基准面34a(参考图3)的一部分。
(连结部)
作为一个示例,图7所示的连结部86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向x方向内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具体地,连结部86具有:与中间部84在y方向上连接的两个板部86a、从两个板部86a向x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两个板部86b、以及在y方向上连接两个板部86b的一个板部86c。即,连结部86经由中间部84在y方向上连结一对屏蔽部82。板部86b的x方向的长度比伸出部35b(参考图5)的x方向的长度更长。板部86c的y方向的长度比伸出部35b的y方向的长度更长。
另外,连结部86的大小在屏蔽部件80组装于壳体30(参考图3)的状态下设定为连结部86与下端部52a能够接触的大小。另外,连结部86在屏蔽部件80组装于壳体30的状态下,在沿z方向投影的情况下配置为至少一个部分与引导面74(参考图3)。此外,将在下文描述连结部86的配置的详细情况。
(脚部)
作为一个示例,图8所示的脚部88在沿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从板部86c的y方向两端部沿y方向在y侧与-y侧延伸。如图9所示,脚部88在沿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与板部86c相比位于-z侧的方式屈曲成曲柄状。脚部88焊接在第一基板14(参考图1)的未图示的接地线上。
(按压部)
如图6所示,按压部92在比后述的辅助屏蔽部98更靠x方向的内侧(中央侧)至少沿y方向可弹性变形地配置。另外,4个按压部92在屏蔽部件80中的x侧配置两个、-x侧配置两个。x侧和-x侧的按压部92相对于在x方向的中央沿z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对称轴线对称地配置。因此,对于x侧的两个按压部92进行说明,省略对-x侧的两个按压部92的说明。两个按压部92相对于在屏蔽部件80的y方向的中央沿z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对称轴线对称地配置。即,两个接触部95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
图7所示的按压部92在弯曲加工前的状态下,由从中间部84中的与连结部86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靠近屏蔽部82侧的端部沿y方向直线状延伸的板状部构成。而且,用未图示的加工装置对按压部92进行弯曲加工。
如图9所示,作为一个示例,按压部92构成为具有支承部93、弹性部94、接触部95的结构。支承部93在沿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连结部86几乎平行向y方向的内侧延伸。弹性部94在沿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在-z侧开口的逆u字状。弹性部94的一个端部与支承部93连接。弹性部94的其他端部与接触部95连接。接触部95在沿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向与支承部93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屈曲成山形。
如图13所示,在使插头连接器12连接到插座连接器10的情况下,按压部92构成为:通过在与插头连接器12的突出部24接触之后与端子面28a接触,以使y方向的按压力作用于插头连接器12。
(安装部)
图7所示的安装部96在弯曲加工前的状态下,由从中间部84中的与连结部86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相对于按压部92与屏蔽部8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沿y方向直线状延伸的板状部构成。作为一个示例,在安装部96的前端侧(距中间部84远的一侧)形成有向按压部92加宽的加宽部96a。加宽部96a的x方向的大小形成为能够压入安装孔48(参考图3)的大小。
(辅助屏蔽部)
4个辅助屏蔽部98在屏蔽部件80中的x侧配置两个、-x侧配置两个。在弯曲加工前的状态下,x侧和-x侧的辅助屏蔽部98相对于在x方向的中央沿y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对称轴线对称地配置。另外,y侧和-y侧的辅助屏蔽部98相对于在y方向的中央沿x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对称轴线对称地配置。
辅助屏蔽部98在弯曲加工前的状态下具有:从安装部96的中间部84侧的端部向与按压部92侧相反的一侧沿x方向延伸的臂部98a、以及与臂部98a的x方向的端部连接的平板部98b。臂部98a与脚部88沿y方向排列。作为一个示例,平板部98b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状。平板部98b的板厚形成为能够插入空间部63(参考图5)的厚度。辅助屏蔽部98在屏蔽部件80中一体地设置(形成),具有抑制电磁波的传播的功能。
〈插座连接器的装配〉
通过使中间部84和连结部86之间的部位屈曲,屏蔽部82、按压部92、安装部96以及辅助屏蔽部98从图7所示的展开状态向z方向直立。另外,按压部92被弯曲加工。进一步地,辅助屏蔽部98以与连结部86在z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屈曲。而且,脚部88以曲柄状屈曲。如此,图6所示的屏蔽部件80形成。
如图8所示,在沿z方向观察屏蔽部件80的情况下,在屏蔽部件80中的按压部92和辅助屏蔽部98之间设置有安装部96。安装部96沿z方向延伸,通过被压入到壳体30的安装孔48(参考图3)中而安装于伸出部46(参考图3)。辅助屏蔽部98以与板部86c的x方向内侧端部在z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辅助屏蔽部98沿y-z面配置。按压部92在相对于辅助屏蔽部98的x方向的内侧沿y方向配置。
如图9所示,在沿x方向观察屏蔽部件80的情况下,两个辅助屏蔽部98沿y方向隔开间隔排列。两个辅助屏蔽部98的y方向的间隔比划分壁64(参考图11)的y方向的宽度更宽。另外,作为一个示例,两个辅助屏蔽部98在从x方向的外侧观察的情况下覆盖支承部93和接触部95。弹性部94相对于辅助屏蔽部98向z侧露出。两个接触部95在y方向上对置配置。
如图10所示,在沿y方向观察屏蔽部件80的情况下,屏蔽部82、按压部92、安装部96、辅助屏蔽部98以此顺序从x方向中央向外侧配置。作为一个示例,在z方向上安装部96的端部的高度比按压部92的端部的高度更高。此外,在沿x方向观察平板部98b的情况下的外周面中的、位于y方向的外侧且位于比臂部98a更靠z侧的面称为侧面99。
在图11所示的壳体30中安装有多个端子部件76。另外,屏蔽部件80从-z侧安装到壳体30中。具体地,按压部92被插入贯通部44中,辅助屏蔽部98被插入空间部63中。而且,通过将安装部96的加宽部96a(参考图7)被压入安装孔48中,从而屏蔽部件80安装到壳体30中,制造出插座连接器10。
在插座连接器10中,在相对于划分壁64的y侧和-y侧配置有辅助屏蔽部98。从而,辅助屏蔽部98的侧面99和壳体30的对置面54在y方向上对置。接触部95(参考图9)向被插拔部38的内侧露出。屏蔽部82和辅助屏蔽部98在x方向和y方向上包围多个端子部件76。多个端子部件76的-z侧端部和多个脚部88焊接在第一基板14(参考图1)的未图示的电路上。连结部86与下端部52a(参考图5)接触。
在图12表示相对于壳体30将屏蔽部件80沿z方向投影的状态。此外,在图12中,屏蔽部件80的外形用实线表示,壳体30的外形用双点划线表示。单点划线c表示插座连接器10的y方向中央位置。
在插座连接器10中,在将连结部86沿z方向投影的情况下,连结部86的一部分与引导面74重叠。具体地,板部86a和板部86b与引导面74的沿x方向延伸的部分重叠。另外,板部86c与引导面74的沿y方向延伸的部分重叠。此外,板部86c与辅助屏蔽部98也在z方向上重叠。
〔作用及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中,插头连接器12(参考图2)被插入被插拔部38中。在欲将插头连接器12相对于插拔口39向x侧或y侧偏离地插入的情况下,通过使插头连接器12的直立部21(参考图2)与引导面74接触,从而插头连接器12被向插拔口39引导。而且,插座连接器10与插头连接器12连接。
在插座连接器10中,由于屏蔽部件80的连结部86和下端部52a接触,所以在壳体30的插拔口39侧不配置连结部86。因此,无需将连结部86的配置空间相对于引导面74向x方向外侧偏离地设定。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在插座连接器10中,连结部86的至少一部分在沿z方向投影的情况下配置为与引导面74重叠。因此,与引导面74和连结部86配置为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壳体的x方向的长度变长。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插座连接器10中能够引导插头连接器12且抑制壳体30的x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在图1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中,由于在一对屏蔽部82中增加了辅助屏蔽部98,因此,能够扩大抑制插座连接器10中的电磁波的传播的范围。进一步地,辅助屏蔽部98的至少一部分在沿z方向投影的情况下配置为与连结部86和引导面74重叠。因此,与辅助屏蔽部98和连结部86以及引导面74在z方向上配置为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壳体30的x方向的长度变长,因此,能够抑制插座连接器10的x方向的大型化。
如图13所示,在插座连接器10中,在插头连接器12插入(连接)被插拔部38(参考图1)的情况下,通过突出部24与按压部92的接触部95接触,弹性部94弹性变形。从而,突出部24在越过接触部95之后向-z侧移动,接触部95(按压部92)与端子面28a接触。此外,通过辅助突出部29向端子面28a的z侧突出限制了插头连接器12的过度插入。
其中,在拉拔方向的外力作用于插头连接器12的情况下,通过接触部95(按压部92)与突出部24的接触,暂时限制了插头连接器12向z侧的移动。该限制发挥作用直到作用于插头连接器12的外力超过预先设定的外力。即,通过接触部95与突出部24接触,暂时限制了插头连接器12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到插座连接器10的插头连接器12的不被期望的脱落。
对插头连接器12连接(插入)到插座连接器10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所示,通过作用于按压部92的力f(外力),中间部84向箭头y1所示的y方向外侧位移。而且,与中间部84连接的辅助屏蔽部98也向箭头y2所示的y方向的外侧位移。此外,在图14中,仅表示作用于-y侧的力f,作用于y侧的力f省略图示。
其中,如图11所示那样,在辅助屏蔽部98向y方向的两外侧位移的情况下,通过对置面54与辅助屏蔽部98的侧面99接触,插座连接器10的限制部50限制辅助屏蔽部98的y方向的位移。从而,与没有限制部50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辅助屏蔽部98从壳体30离开。
另外,在插座连接器10中,仅通过在壳体30中形成对置面54就能够限制辅助屏蔽部98的位移。因此,与限制部50作为与壳体30不同的其他部件设置于壳体30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
进一步地,在插座连接器10中,在辅助屏蔽部98相对于中间部84在x-y面内处于位移(旋转)状态的情况下,纵壁52(参考图5)和辅助屏蔽部98接触。从而,能够限制辅助屏蔽部98的以z方向作为轴向的旋转移动(x方向上的辅助屏蔽部98的移动)。并且,在沿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通过纵壁52覆盖辅助屏蔽部98辅助屏蔽部98不向壳体30的外侧露出。从而限制了其他部件或操作人员的手与辅助屏蔽部98的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辅助屏蔽部98的变形。
另外,在图14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中,相对于从按压部92向辅助屏蔽部98的力,中间部84(屏蔽部件80)的刚性通过设置于按压部92和辅助屏蔽部98之间的安装部96来提高。从而,在插头连接器12(参考图2)连接到插座连接器10的情况下,与在按压部92和辅助屏蔽部98之间没有安装部96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与按压部92的位移相伴的辅助屏蔽部98的位移。
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插座连接器10中,辅助屏蔽部98也可以在沿z方向投影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不与连结部86以及引导面74重叠。另外,在插座连接器10中,也可以不设置限制部50。限制部50不限于形成于壳体30的对置面54,也可以由设置于壳体30的其他部件构成。对置面54不限于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另外,对置面54也可以设置在纵壁52侧。限制部50也可以不具有纵壁52。
插头连接器12也可以不具有突出部24。屏蔽部件80也可以不设置按压部92。也可以使用与屏蔽部件80不同的部件按压插头连接器12。安装部96也可以不设置在按压部92和辅助屏蔽部98之间。例如,安装部96也可以设置于屏蔽部82。
屏蔽部82、中间部84、连结部86、脚部88、按压部92、安装部96、辅助屏蔽部98的数量也可以是分别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数量。安装部96的向壳体30的安装方法不限于加宽部96a的压入,也可以是使用粘接剂的方法、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的方法、或者将壳体30和屏蔽部件80一体成型的嵌入成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