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的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97356发布日期:2019-07-06 11:07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的卡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针脚保护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连接器的卡扣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各种数据云的发展,服务器和个人电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服务器和个人电脑的主板也越来越多,主板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就需要用一些线缆将相关的功能连接出去,而连接这些线缆一般都使用header这种连接器,故header连接器的应用就越来越多。

在实际应用时,由于header连接器是由高度很高的铜针和连接器底座组成,在运输过程中,裸露的铜针非常容易与其它物体发生磕碰,极易造成铜针的磨损,铜针磨损后继续使用会造成造成连接线路短路的问题,而且由于铜针又长又细,非常容易扎破外箱等包装材料,在安装到主板其他零件上时,也容易戳伤工人的身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卡扣装置,用于解决连接器上裸露的铜针既不方便运输,也存在安全扎人风险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接器的卡扣装置,包括支撑杆、立柱、第一夹紧件、第二夹紧件、下压开关和卡套;连接器底座的四个角上分别的固定有一个支撑杆,每一个支撑杆的上部均设有一个立柱,每一个立柱上均设有一个第一夹紧件和一个第二夹紧件,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的下部均与支撑杆卡接,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通过下压开关连接在一起,下压开关向上穿过卡套并在卡套的上侧设有延伸端,所述卡套固定在四个立柱的上部。

所述支撑杆为矩形杆,支撑杆的下端面固定在连接器底座上,支撑杆的左侧面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为贯穿支撑杆的矩形槽,所述卡槽内卡接有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所述第一夹紧件设在卡槽的左侧,所述第二夹紧件设在卡槽的右侧。

所述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为相同的结构件,所述第一夹紧件包括夹紧头、紧固板、转轴、定位圆板和扭簧,所述紧固板设有两个,两个紧固板分别设在连接槽的两侧,两个紧固板均固定在立柱的侧面上,所述转轴穿过两个紧固板和夹紧头并将夹紧头铰接在两个紧固板之间,转轴的两端分别的设有一个定位圆板,定位圆板和紧固板之间的转轴的外圆周面上套有一个扭簧,扭簧的一端卡住立柱的侧面,另一端卡在夹紧头的上部。

所述夹紧头包括连接板、连杆和卡块,连接板的上部固定有连杆,所述连杆穿入连接槽内,连接板的下部固定有卡块,所述卡块为矩形块,所述卡块卡入卡槽内。

连接板的上部设有第一铰接孔,紧固板上设有第二铰接孔,转轴从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穿过,转轴的两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定位圆板上设有螺孔,转轴通过的外圆周面上的外螺纹与所述定位圆板相连,连杆穿入连接槽的一端设有连接孔,下压开关的下部穿入导向槽,并依次穿过第一夹紧件的连接孔和第二夹紧件的连接孔将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连接在一起。

所述下压开关左右的设有两个,每一个下压开关均包括竖杆和横杆,所述横杆在竖杆的前侧和后侧各设有一个,每一个横杆均固定在竖杆的下部圆周面上,前侧的横杆穿入前侧设置的立柱内,其前端穿入立柱的导向槽内并连接设在前侧立柱上的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后侧的横杆穿入后侧设置的立柱内,其后端穿入立柱的导向槽内并连接设在后侧立柱上的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

所述卡套包括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顶板的左侧和右侧各固定有一个第一侧板,顶板的前侧和后侧各固定有一个第二侧板,顶板的下表面与四个立柱的固定在一起,顶板的上表面设有贯穿顶板的滑孔,两个下压开关的竖杆由滑孔向上穿出。

本发明内容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发明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卡扣装置,连接器铜针的上部设有卡套,卡套可以将铜针包覆在卡套的内部,防止铜针外露,既方便运输,又避免了因工人操作不慎时连接器铜针容易扎人的现象。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卡扣装置,卡套上固定有四个立柱,每一个立柱上均设有一个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可以直接扣在连接器底座上的支撑杆上,固定卡套时操作简单。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卡扣装置,卡套的上部设有下压开关,按压下压开关即可以将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同时打开,卡套取下时,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夹紧件、第二夹紧件和下压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夹紧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定位圆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下压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卡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器底座,2.支撑杆,21.卡槽,3.立柱,31.连接槽,32.导向槽,4.第一夹紧件,41.夹紧头,411.连接板,4111.第一铰接孔,412.连杆,4121.连接孔,413.卡块,42.紧固板,421.第二铰接孔,43.转轴,44.定位圆板,441.螺孔,45.扭簧,5.第二夹紧件,6.下压开关,61.竖杆,62.横杆,7.卡套,71.顶板,711.滑孔,72.第一侧板,73.第二侧板,8.铜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1至10,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发明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公知技术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发明。

一种连接器的卡扣装置,包括支撑杆2、立柱3、第一夹紧件4、第二夹紧件5、下压开关6和卡套7;连接器底座1的四个角上分别的固定有一个支撑杆2,每一个支撑杆2的上部均设有一个立柱3,每一个立柱3上均设有一个第一夹紧件4和一个第二夹紧件5,第一夹紧件4和第二夹紧件5的下部均与支撑杆2卡接,第一夹紧件4和第二夹紧件5通过下压开关6连接在一起,下压开关6向上穿过卡套7并在卡套7的上侧设有延伸端,所述卡套7固定在四个所述的立柱3的上部。

连接器底座1上设有多个铜针8,由于铜针8又长又尖,既不利于运输,也容易扎到安装人员。

所述支撑杆2为矩形杆,支撑杆2的下端面固定在连接器底座1上,支撑杆2的左侧面设有卡槽21,所述卡槽21为贯穿支撑杆2的矩形槽,所述卡槽21内卡接有第一夹紧件4和第二夹紧件5,所述第一夹紧件4设在卡槽21的左侧,所述第二夹紧件5设在卡槽的右侧。

所述立柱3为矩形杆,立柱3的左侧面设有连接槽31,所述连接槽31为贯穿立柱3的矩形通槽,立柱3的前侧面设有导向槽32,所述导向槽32为贯穿立柱3的矩形通槽,所述连接槽31和导向槽32相贯通,第一夹紧件4的上部由左侧穿入连接槽31内,第二夹紧件5的上部由右侧穿入连接槽31内,下压开关6的下部设在导向槽32内。

所述第一夹紧件4和第二夹紧件5为相同的结构件,所述第一夹紧件4包括夹紧头41、紧固板42、转轴43、定位圆板44和扭簧45,所述紧固板42设有两个,两个紧固板42分别设在连接槽31的两侧,两个紧固板42均固定在立柱3的侧面上,所述转轴43穿过两个紧固板42和夹紧头43并将夹紧头43铰接在两个紧固板42之间,转轴43的两端分别的设有一个定位圆板43,定位圆板43和紧固板42之间的转轴43的外圆周面上套有一个扭簧45,扭簧45的一端卡住立柱3的侧面,另一端卡在夹紧头41的上部。

所述夹紧头41包括连接板411、连杆412和卡块413,连接板411的上部固定有连杆412,所述连杆412穿入连接槽31内,连接板411的下部固定有卡块413,所述卡块412为矩形块,所述卡块412卡入卡槽21内。

连接板411的上部设有第一铰接孔4111,紧固板42上设有第二铰接孔421,转轴43从第一铰接孔4111和第二铰接孔421穿过,转轴43的两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定位圆板44上设有螺孔441,转轴43通过的外圆周面上的外螺纹与所述定位圆板44相连,所述定位圆板44可起到定位扭簧45的作用,连杆412穿入连接槽31的一端设有连接孔4121,下压开关6的下部穿入导向槽32,并依次穿过第一夹紧件4的连接孔4121和第二夹紧件5的连接孔4121将第一夹紧件4和第二夹紧件5连接在一起。

所述下压开关6左右的设有两个,每一个下压开关6均包括竖杆61和横杆62,所述横杆62在竖杆61的前侧和后侧各设有一个,每一个横杆62均固定在竖杆61的下部圆周面上,前侧的横杆62穿入前侧设置的立柱3内,其前端穿入立柱3的导向槽32内并连接设在前侧立柱3上的第一夹紧件4和第二夹紧件5;后侧的横杆62穿入后侧设置的立柱3内,其后端穿入立柱3的导向槽32内并连接设在后侧立柱3上的第一夹紧件4和第二夹紧件5。

所述卡套7包括顶板71、第一侧板72和第二侧板73,顶板71的左侧和右侧各固定有一个第一侧板72,顶板71的前侧和后侧各固定有一个第二侧板73,顶板71的下表面与四个立柱3的上端面固定,顶板71的上表面上设有贯穿顶板71的滑孔711,所述滑孔711为圆孔,两个下压开关6的竖杆61由滑孔711向上穿出。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卡套7卡在钢针8的上侧,将钢针8卡在卡套7内,保护了钢针8,在将卡套7取下时,下压下压开关6,下压开关6的横杆62下移,带动夹紧头41沿夹紧头41的第一铰接孔4111顺时针转动,扭簧45储存扭力,夹紧头41的卡块413由卡槽21转出,取下卡套7即可,在套入卡套7时,夹紧头41的卡块413在扭簧45的作用下会一直卡在支撑杆2的侧面上,当卡套7下移一定距离后,卡块413卡进卡槽21内即实现了卡套7的固定。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