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1644发布日期:2019-12-14 00:2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一些电器设备,例如:接线板、电源适配器、电风扇、空调等均带有电源线缆,以通过电源线缆连接到电源插座上,得到远距离的供电。

电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线缆的绝缘外皮受到设备移动、机器震动,以及拖拽、扭转和弯折等外力的长期作用,容易在与电器设备的壳体连接处产生断裂,导致电器设备出现漏电、短路等安全问题。因此,为了保护线缆,在电器设备的壳体与线缆连接处通常会设置有线缆护套,使线缆从线缆护套中穿过,以避免壳体与线缆直接接触,达到保护线缆的目的。以接线板为例,目前的一些接线板在壳体的上、下壳分型处各形成一半孔型,线缆护套安装在上、下壳分型处,利用上、下壳各一半孔型将线缆护套卡位固定,当线缆护套材料老化、或者分型处有轻微扩张或松动时,线缆护套很容易被拉扯出壳体外,导致线缆护套对线缆的保护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能够将线缆护套固定在电器设备的壳体上,降低线缆护套出现滑动和松脱的可能性,使电器设备的线缆得到有效的保护。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线缆护套;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壳面和第二壳面;第二壳面设置在第一壳面的一侧,一端与第一壳面连接,另一端向远离第一壳面的方向延伸,第二壳面设置有进线孔,线缆护套穿设与进线孔内;进线孔沿着线缆护套的穿入方向依次包括限位孔和止旋孔;线缆护套沿着穿入进线孔的方向依次包括限位套肩和止旋套肩;限位套肩和限位孔形成孔轴配合,限制线缆护套相对第一壳体产生位移;止旋套肩和止旋孔形成孔轴配合,限制线缆护套相对第一壳体产生旋转;第二壳体与第二壳面远离第一壳面的一端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止旋孔和止旋套肩的孔轴配合,防止线缆护套相对于第一壳体发生旋转。利用限位套肩和限位孔的孔轴配合,防止线缆护套沿着穿入进线孔的方向产生移动。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对线缆护套实现可靠地固定,降低线缆护套相对电器设备出现滑动和松脱的可能性,使电器设备的线缆得到有效的保护。

可选的,止旋孔为“d”型孔;止旋套在垂直于线缆护套的穿入方向具有与止旋孔相配合的“d”型截面。由此,由于止旋孔和止旋套肩均为“d”型结构,当止旋套肩受到扭转力而产生在止旋孔内转动的趋势时,止旋孔和止旋套肩会产生干涉,从而限制止旋套肩发生转动。

可选的,第一壳面设置有第一线缆支座;第一线缆支座和第二壳面设置于第一壳面的同一侧;第一线缆支座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一支撑筋,第一支撑筋一端与第一壳面连接,另一端向远离第一壳面的方向延伸。

可选的,线缆护套设置有穿线孔;穿线孔沿着线缆护套穿入进线孔的方向贯穿线缆护套;电器设备的线缆从穿线孔穿入到第一壳体内;线缆位于第一壳体内的一端架设在第一支撑筋上。

可选的,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线缆支座,第二线缆支座包括定位筋,定位筋一端与第二壳体连接,另一端向靠近第一壳面的方向延伸;止旋套肩还设置有限位槽,定位筋嵌入安装到限位槽内。由此,利用定位筋和限位槽形成的嵌入配合,可以进一步降低线缆护套出现滑动或松脱的可能性,提高线缆护套固定的可靠性。

可选的,第二线缆支座还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支撑筋;第二支撑筋与定位筋沿着线缆护套穿入进线孔的方向并列设置;第二支撑筋一端与第二壳体连接,另一端向靠近第一壳面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筋靠近第一壳面的一端压接在线缆上。

由此,第一壳体的第一支撑筋和第二壳体的第二支撑筋从相对的两个方向夹紧线缆,能够阻止线缆相对线缆护套产生位移和旋转,防止线缆从线缆护套中脱出。

可选的,该电气设备还包括压线板;压线板包括压紧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设置在压紧部的两侧;第一线缆支座设置有与第二固定部相配合的第一固定部;压线板压接在线缆上,并通过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与第一线缆支座固定连接。

由此,第一壳体的第一线缆支座和压线板从相对的两个方向夹紧线缆,能够阻止线缆相对线缆护套产生位移和旋转,防止线缆从线缆护套中脱出。

可选的,限位槽为“u”型槽,定位筋具有与“u”型槽形状相匹配的“u”型弧面,定位筋的“u”型弧面嵌入安装到“u”型槽内。当线缆护套受到拖拽时,限位槽与定位筋会产生受力接触,该受力接触用于抵抗拖拽产生的拉力。限位槽和定位筋的“u”型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受力接触面积,从而在相同拉力的作用下,限位槽与定位筋单位面积的受力更小,有利于提高线缆护套抵抗外力拖拽破坏的能力。

可选的,多个第一支撑筋沿线缆护套穿入进线孔的方向并列设置;第一线缆支座还包括第一连接筋,第一连接筋设置于第一支撑筋的两侧,第一连接筋与多个第一支撑筋连接成一体结构。由此,第一线缆支座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易发生损坏,保证第一线缆支座能够对线缆施加可靠的压紧力。

可选的,第二线缆支座还包括第二连接筋,第二连接筋设置于定位筋和第二连接筋的两侧,第二连接筋与定位筋和第二支撑筋连接成一体结构。由此,使第二线缆支座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易发生损坏,保证第二线缆支座能够对线缆施加可靠的压紧力。

可选的,止旋孔为非圆形孔;止旋套肩在垂直于线缆护套的穿入方向具有与止旋孔相配合的非圆形截面。由此,由于止旋孔和止旋套肩均为非圆形结构,当止旋套肩受到扭转力而产生在止旋孔内转动的趋势时,止旋孔和止旋套肩会产生干涉,从而限制止旋套肩发生转动。

可选的,止旋孔为圆形孔;止旋套肩在垂直于线缆护套的穿入方向具有与止旋孔相配合的圆形截面;止旋孔与限位孔的圆心不重合。由此,当线缆护套试图在限位孔和止旋孔内发生旋转时,由于止旋孔与限位孔的圆心不重合,并且线缆护套又不可能同时绕两个圆心旋转,因此线缆护套的旋转被锁死,从而实现了防止线缆护套转动的目的。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线缆护套;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壳面和第二壳面;第一壳面设置电源按钮,电源按钮用于使电器设备通电或者断电;第一壳面还设置有一组或者多组插孔,插孔用于与用电设备的插头连接;第二壳面设置在第一壳面的一侧,一端与第一壳面连接,另一端向远离第一壳面的方向延伸,第二壳面设置有进线孔,线缆护套穿设与进线孔内;进线孔沿着线缆护套的穿入方向依次包括限位孔和止旋孔;线缆护套沿着穿入进线孔的方向依次包括限位套肩和止旋套肩;限位套肩和限位孔形成孔轴配合,限制线缆护套相对第一壳体产生位移;止旋套肩和止旋孔形成孔轴配合,限制线缆护套相对第一壳体产生旋转;第二壳体与第二壳面远离第一壳面的一端连接;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线缆支座,第二线缆支座包括定位筋,定位筋一端与第二壳体连接,另一端向靠近第一壳面的方向延伸;止旋套肩还设置有限位槽,定位筋嵌入安装到限位槽内。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止旋孔和止旋套肩的孔轴配合,防止线缆护套相对于第一壳体发生旋转。利用限位套肩和限位孔的孔轴配合,以及定位筋和限位槽的嵌入配合,防止线缆护套沿着穿入进线孔的方向产生移动。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对线缆护套实现可靠地固定,降低线缆护套相对电器设备出现滑动和松脱的可能性,使电器设备的线缆得到有效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目前一些电器设备的线缆护套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面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和线缆护套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线缆护套和第二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的f向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止旋孔和止旋套肩沿d向的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止旋孔限制止旋套肩旋转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筋和限位槽的e向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筋和限位槽的其他结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压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和压线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限位孔和止旋孔的孔位关系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接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

其中:100-第一壳体,110-第一壳面,120-第二壳面,130-进线孔,131-限位孔,132-止旋孔,133-第一截面,140-第一线缆支座,150-第一支撑筋,151-第一弧面,152-第一斜齿,160-第一连接筋,170-第三支撑筋,180-第一固定部,191-插孔,192-金属插片,193-电源按钮,200-第二壳体,210-第二线缆支座,220-定位筋,221-第二弧面,230-第二支撑筋,231-第三弧面,232-第二斜齿,240-第二连接筋,300-线缆护套,310-延长部,320-限位套肩,321-第二截面,330-止旋套肩,331-限位槽,340-穿线孔,400-线缆,501-第一平直段,502-第二平直段,503-圆弧段,600-压线板,611-第四弧面,612-第三斜齿,610-压紧部,620-第二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1为目前一些电器设备的线缆护套固定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目前的一些电器设备在壳体的上、下壳分型处各形成一半孔型,线缆护套安装在上、下壳分型处,利用上、下壳各一半孔型将线缆护套卡位固定,当线缆护套材料老化、或者分型处有轻微扩张或松动时,线缆护套很容易被拉扯出壳体外,导致线缆护套对线缆的保护失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能够将线缆护套可靠地固定在电器设备的壳体上,降低线缆护套出现滑动和松脱的可能性,使电器设备的线缆得到有效的保护。

下面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结构分解图。如图2所示,该电器设备包括: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和线缆护套300。其中,第一壳体100包括第一壳面110和第二壳面120。第二壳面120设置在第一壳面110的一侧,第二壳面120一端与第一壳面110连接,另一端向远离第一壳面110的a方向延伸。第二壳面120远离第一壳面11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200连接。第二壳面120设置有进线孔130,线缆护套300穿设于进线孔130内。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面120的b向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进线孔130沿线缆护套300的穿入方向(即图3中的c向)依次包括限位孔131和止旋孔132,其中,止旋孔132的孔径小于限位孔131的孔径,使限位孔131和止旋孔13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截面133。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壳面110设置有第一线缆支座140,第一线缆支座140和第二壳面120位于第一壳面110的同一侧,并且第一线缆支座140和进线孔130沿c向并列设置。第一线缆支座140具体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一支撑筋150,第一支撑筋150的一端与第一壳面110连接,另一端沿a向延伸。第一支撑筋150远离第一壳面110的一端向a向的相反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弧面151。第一弧面151设置有第一斜齿152。当第一线缆支座14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筋150时,多个第一支撑筋150沿c向并列设置,并通过设置于第一支撑筋150两侧的第一连接筋160相连接形成一体结构。进一步如图4所示,第一壳面110与第二壳面120连接处还设置有第三支撑筋170,第三支撑筋170位于进线孔130和第一支撑筋150之间。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护套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线缆护套300沿c向依次包括延长部310、限位套肩320和止旋套肩330。其中,限位套肩320沿垂直于c向的截面厚度大于止旋套肩330沿垂直于c向的截面厚度,使限位套肩320和止旋套肩330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截面321。止旋套肩330还设置有限位槽331,限位槽331环绕设置于止旋套肩330的表面。线缆护套300沿c向还包括穿线孔340,该穿线孔340贯穿限位套肩320、止旋套肩330和延长部310。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2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二壳体200设置有第二线缆支座210,第二线缆支座210设置于第二壳体200面向第一壳体100的一侧。第二线缆支座210具体可以包括沿c向依次并列设置的定位筋220和一个或多个第二支撑筋230。其中,定位筋22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200连接,另一端沿a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定位筋220远离第二壳体200的一端向a向凹陷,形成第二弧面221。第二支撑筋230一端与第二壳体200连接,另一端沿a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第二支撑筋230远离第二壳体200的一端向a向凹陷,形成第三弧面231。第三弧面231设置有第二斜齿232,当第二线缆支座210包括多个第三弧面231时,第二斜齿232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三弧面231。定位筋220和第二支撑筋230两侧还设置有第二连接筋240,定位筋220和一个或多个第二支撑筋230通过第二连接筋240相连接形成一体结构。

图7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100和线缆护套300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便于描述第一壳体100和线缆护套300的装配关系,图7中对第一壳体100和线缆护套300沿c向进行了分解。如图7所示,线缆护套300沿c向穿设于第一壳体100的进线孔130内。其中,止旋套肩330具体穿设于止旋孔132内,使线缆护套300与第一壳体100不会产生相对转动;限位套肩320穿设于限位孔131内,使线缆护套300和第一壳体100不会沿垂直c向产生相对位移;第一截面133和第二截面321沿c向相互贴合,从而限制线缆护套300沿c向产生移动,使第一壳体100和线缆护套300实现沿c向的定位。进一步地,当线缆护套300穿设与进线孔130内时,第一壳体100的第三支撑筋170沿a向支撑止旋套肩330,使第一壳体100和线缆护套300实现沿a向的定位。

图8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100、线缆护套300和第二壳体200的装配示意图。其中,为了便于描述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壳体100和线缆护套300的装配关系,图8对第二壳体200沿a向进行了分解。如图8所示,线缆400沿c向经由线缆护套300穿入到第一壳体100内,并搭设到第一壳体100的第一支撑筋150之上。第二壳体200沿a向的相反方向扣合安装在第一壳体100上,与第二壳面120连接。其中,第二壳体200的定位筋220嵌入安装到线缆护套300的限位槽331内,限制线缆护套300沿c向移动。第二壳体200的第二支撑筋230与线缆护套300的限位套肩320沿c向的距离l1大于止旋套肩330沿c向的长度l2,由此,当第二壳体200扣合安装在第一壳体100上时,第二支撑筋230能够避开线缆护套300而压接在线缆400上。第一壳体100的第一支撑筋150与线缆护套300的限位套肩320沿c向的距离l3大于止旋套肩330沿c向的长度l2,由此,当线缆护套300沿c向安装在第一壳体100上时,止旋套肩330和第一支撑筋150之间会留有间隙而不会产生干涉。

图9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的f向剖视图。如图9所示,第一壳体100的第一支撑筋150沿a向对线缆400进行压紧,第二壳体200的第二支撑筋230沿a向的相反方向对线缆400进行压紧,使设置在第一支撑筋150的第一斜齿152和设置在第二支撑筋230的第二斜齿232与线缆400形成过盈配合,由此,第一斜齿152和第二斜齿232能够咬合线缆400,防止线缆400产生移动或转动。另外,进一步如图9所示,第一支撑筋150和第二支撑筋230沿c向交错设置,使第一斜齿152和第二斜齿232不会咬合在同一条直线上,确保线缆400不会同一直线内受到过大的咬合力,避免对线缆400造成伤害。

图10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沿d向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止旋孔132为“d”型孔,止旋套肩330的具有与“d”型孔形状相同的“d”型截面。其中,“d”型孔或“d”型截面由第一平直段501,从第一平直段501两端向第一平直段501一侧延伸的两个第二平直段502,以及与两个第二平直段502相连的圆弧段503围成。其中,第一平直段501靠近于第一壳面110,与第一壳面110平行设置;圆弧段503靠近于第二壳体200;第二平直段502垂直于第一平直段501,或者,两个第二平直段502之间的距离沿远离第一平直段501的方向逐渐缩小。“d”型截面的尺寸小于“d”型孔的尺寸,从而使止旋套肩330能够穿设在止旋孔132内,并形成间隙配合,该间隙配合可以为止旋套肩330提供一定膨胀空间,避免止旋套肩330受热膨胀后被止旋孔132压迫而损坏。

图1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止旋孔132限制止旋套肩330旋转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由于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均为“d”型结构,因此,当止旋套肩330受到扭转力而产生在止旋孔132内转动的趋势时,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会产生干涉,从而限制止旋套肩330发生转动。另外,由于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均为“d”型结构,在第一壳体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进行装配时,技术人员只需要将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的“d”型结构对准,就可以将止旋套肩330穿入到止旋孔132内,因此,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的“d”型结构还兼具防呆作用。

图1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筋220和限位槽331的e向剖视图。如图12所示,限位槽331为“u”型槽。与限位槽331的“u”型槽相对应地,定位筋220也具有“u”型弧面,该“u”型弧面嵌入到“u”型槽内,实现对止旋套肩330的固定。

根据图12所示的结构,当线缆护套受到拖拽时,限位槽331与定位筋220会产生受力接触(接触面积如图12中的点状阴影部分所示),该受力接触用于抵抗拖拽产生的拉力。限位槽331和定位筋220的“u”型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受力接触面积,从而在相同拉力的作用下,限位槽331与定位筋220单位面积的受力更小,有利于提高线缆护套抵抗外力拖拽破坏的能力。

图1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筋220和限位槽331的其他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止旋套肩330还可以包括“半圆”型、“梯形”型或“六边形”等其他非圆形的截面形状,定位筋220可以根据止旋套肩330可能实现的不同截面形状对应设置。上述设计均可以实现线缆护套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产生转动和松脱。

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首先,第一壳体100的止旋孔132和线缆护套300的止旋套肩330通过相互配合的“d”型孔和“d”型截面形成孔轴配合连接,利用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的“d”型结构防止线缆护套300相对于第一壳体100发生旋转。另外,第二壳体200的定位筋220和线缆护套300的限位槽331形成嵌入配合,实现对线缆护套300沿c向的定位,防止线缆护套300沿c向产生移动。另外,第一壳体100的第一支撑筋150和第二壳体200的第二支撑筋230从相对的两个方向夹紧线缆,能够阻止线缆400相对线缆护套300产生沿c向的位移,防止线缆400从线缆护套300中脱出。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对线缆护套300和线缆400实现可靠地固定,降低线缆护套300和线缆400相对第一壳体100出现滑动和松脱的可能性,使线缆400得到有效的保护。

下面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是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的电器设备的另一种可实现的方案,有关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未公开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

图1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100与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100的区别在于:第一壳体100的第一线缆支座140还包括第一固定部180,第一固定部180设置在第一支撑筋150两侧与第一连接筋160的连接处。第一固定部180例如可以是设置在第一支撑筋150两侧与第一连接筋160连接处的螺纹孔。

图1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2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200与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壳体200的区别在于:第二壳体200的第二线缆支座210可以只包括定位筋220。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还包括压线板。图1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压线板6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压线板600包括压紧部610和第二固定部620。其中,压紧部610包括用于压紧线缆的第四弧面611,第四弧面设置有第三斜齿612。第二固定部620设置在压紧部610的两侧,第二固定部620例如可以是设置在压紧部610两侧的通孔。

图1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100和压线板600的装配示意图。如图17所示,线缆400沿c向从线缆护套300穿入第一壳体100内,并架设第一线缆支座140上。压线板600沿a向的相反方向扣合在线缆400上,并通过螺钉与第一线缆支座140实现固定连接,由此压紧线缆400,防止线缆400产生位移或转动。

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相比,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利用压线板600和第一线缆支座140对线缆400进行压紧,实现了防止线缆400松脱的目的。

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首先,第一壳体100的止旋孔132和线缆护套300的止旋套肩330通过相互配合的“d”型孔和“d”型截面形成孔轴配合连接,利用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的“d”型结构防止线缆护套330相对于第一壳体100发生旋转。另外,第二壳体200的定位筋220和线缆护套300的限位槽331形成嵌入配合,实现对线缆护套300沿c向的定位,防止线缆护套300沿c向产生移动。另外,第一壳体100的第一线缆支座140和压线板600从相对的两个方向夹紧线缆,能够阻止线缆400相对线缆护套300产生沿c向的位移,防止线缆400从线缆护套300中脱出。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对线缆护套300和线缆400实现可靠地固定,降低线缆护套300和线缆400相对第一壳体100出现滑动和松脱的可能性,使线缆400得到有效的保护。

下面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是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的电器设备的另一种可实现的方案,有关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未公开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

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是通过止旋孔132和止旋套肩330的“d”型结构(或者其他非圆形结构)去防止线缆护套300转动;而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则是利用限位孔131和止旋孔132的孔位关系实现防止线缆护套300转动的目的。

图18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限位孔131和止旋孔132的孔位关系示意图。

如图18所示,第二壳面120的限位孔131和止旋孔132均为圆孔,限位孔131孔径大于止旋孔132的孔径,从而在限位孔131和止旋孔132的连接处形成用于阻止线缆护套沿c向运动的第一截面133。限位孔131具有圆心c1,止旋孔132具有圆心c2,c1和c2不重合,使限位孔131和止旋孔132呈现偏心状态。当线缆护套试图在限位孔131和止旋孔132内发生旋转时,由于c1和c2不重合,并且线缆护套又不可能同时绕c1和c2这两个旋转轴旋转,因此线缆护套的旋转被锁死,从而实现了防止线缆护套转动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接线板、电源适配器、电风扇、空调、电视机、显示器、音箱等。如图19所示,该电器设备为接线板,该接线板的第一壳体100包括电源按钮193以及一组或者多组插孔191;其中,电源按钮193用于使接线板通电或者断电,插孔191用于与其他用电设备的插头连接,为用电设备供电。如图20所示,该电器设备为电源适配器,该电源适配器的第二壳体200包括两个或者三个金属插片192。

关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其他电器设备中的应用,此处不再具体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构思的启示下,还能够想到将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应用到其他设计中,这些设计均没有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