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80911发布日期:2019-12-21 03:19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指一种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内使用了大量的板对板连接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用于连接主板与摄像头、屏幕、触控、电池等组件,而连接方式为在主板上设置板对板插座,所述组件连接的软线或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板对板插头,再通过所述板对板插头与插座的对接实现电气连接。每个组件的连接均需配置两个板对板连接器,导致成本较高,且板对板组件的厚度无法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低成本、低高度的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包括绝缘本体及插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左右两侧及后侧向上延伸形成的卡爪,所述端子组包括延伸出所述主体部上表面的触点部,设有金手指的印刷电路板自所述插座上方压入并卡持于所述卡爪上,所述金手指电性接触所述端子组的触点部。

优选地,主体部在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有若干端子槽与固定孔,所述端子槽与所述固定孔在前后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端子槽前方为第一结构,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端子槽后方为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结构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端子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排端子组,所述两排端子组在前后方向上反向间隔设置,所述端子组的每个导电端子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第一端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的弹性臂、自所述基部第二端向上延伸形成的固持部及形成于所述基部底部的焊脚。

优选地,所述弹性臂自所述主体部的底部向上延伸出所述端子槽的上方,所述固持部插入所述固定孔内,所述固持部的侧缘设有倒刺,所述倒刺刺破所述固定孔的内壁面,所述触点部形成于所述弹性臂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弹性臂包括自所述基部反向折弯后与所述基部平行延伸形成的水平臂、自所述水平臂斜向上延伸形成的倾斜臂及自所述倾斜臂末端反向折弯朝向所述基部延伸形成的支撑臂,所述触点部形成于所述倾斜臂顶端。

优选地,两个反向设置的端子组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的两排触点部,所述印刷电路板设有两排对应所述触点部的金手指,所述印刷电路板压接于两排触点部上避免印刷电路板歪斜。

优选地,所述卡爪包括向上延伸形成的臂部、自所述臂部内侧凹陷形成的卡槽及形成于所述臂部顶端的倾斜导引面,所述印刷电路板自所述倾斜导引面压入,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侧边卡入所述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还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插装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卡持于所述固定部上,且所述固定件的底部还垂直折弯形成有焊接部。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l型的固定框、位于所述固定框内的孔结构及形成于所述孔结构底部的底壁,所述固定件包括搭接于所述卡爪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连接部及形成于所述连接部前后两端的板部,所述焊接部自所述板部垂直折弯形成,所述板部的前后两端插入所述孔结构内固定。

本申请插座通过在绝缘本体的主体部左右两侧及后端设置向上延伸形成的卡爪以直接卡持所述印刷电路板的边缘部,使所述印刷电路板直接连接于所述插座上,减少了传统设计还需要在印刷电路板上设置另一个插头而导致成本较高的缺陷。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申请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申请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的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的端子组的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的固定片的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的印刷电路板板的立体图;

图7为本申请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的连接印刷电路板的立体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绝缘本体-10;主体部-11;前端部-111;后端部-112;侧部-113;端子槽-12;固定孔-13;卡爪-14;臂部-141;卡槽-142;倾斜导引面-143;挡部-144;固定部-15;固定框-151;孔结构-152;底壁-153;避空部-16;端子组-20;基部-21;弹性臂-22;水平臂-221;倾斜臂-222;触点部-223;支撑臂-224;固持部-23;倒刺-231;拉紧部-24;焊脚-25,26;固定件-30;连接部-31;焊接部-32;倒刺-33;缺口-34;板部-35;限位部-36;印刷电路板-41,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以图1所示x方向为前方,y方向为左方,z方向为上方。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直连印刷电路板的插座包括绝缘本体10、插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端子组20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的固定片30。

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自所述主体部11左右两侧及后侧向上延伸形成的卡爪14及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主体部11形成的端子槽12与固定孔13。

主体部11在前后方向上设有多组处于同一直线上的端子槽12与固定孔13,所述端子槽12与所述固定孔13之间相互独立。所述固定孔13位于所述端子槽12前端的结构定义为第一结构,所述固定孔13位于所述端子槽12后端的结构定义为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结构与所述第二结构间隔交替设置。

所述主体部11包括前端部111、后端部112及位于所述主体部11左右两侧的侧部113。所述后端部112与所述侧部113上分别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卡爪14,所述卡爪14包括向上延伸的臂部141、自所述臂部141凹陷形成于所述主体部11上表面上方的卡槽142及形成于所述臂部141顶端的倾斜导引面143。

所述主体部11的侧部113位于所述卡爪14的两侧还设有固定所述固定件30的固定部15,所述固定部15包括呈l型结构的固定框151、形成于所述固定框151内侧的孔结构152及形成于所述孔结构152底部的底壁153,所述主体部11左右两侧的卡爪14内侧向下凹陷形成挡部144。所述主体部11的底部位于所述端子槽12与所述固定孔13位置处向上凹陷形成避空部16。

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端子组2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排端子组20a,20b,所述两排端子组20a,20b在前后方向上反向间隔设置。所述端子组20的每个导电端子包括基部21、自所述基部21第一端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的弹性臂22、自所述基部21第二端向上延伸形成的固持部23及形成于所述基部21第一、第二端底部的两个焊脚25,26。所述基部21第一端的折弯部处形成拉紧部24。所述弹性臂22包括位于所述基部21上方并与所述基部21平行延伸形成的水平臂221、自所述水平臂221自由端斜向上延伸形成的倾斜臂222、自所述倾斜臂222自由端反向折弯斜向所述基部21延伸形成的支撑臂224及形成于所述倾斜臂222顶部的触点部223。所述倾斜臂222靠近所述固持部23,所述固持部23的侧缘设有倒刺231。

所述两排端子组20a,20b分别在前后方向形成两排由所述触点部223构成的触点排列结构。所述端子组20自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部向上插入所述端子槽12与所述固定孔13内,其中,所述弹性臂22容纳于所述端子槽12并向上延伸出所述端子槽12上方,所述固持部23插入所述固定孔13内,所述固持部23侧缘的倒刺231与所述固定孔13的内壁面硬干涉固持,即所述倒刺231刺破所述固定孔13内壁面的表面。所述弹性臂22的倾斜臂222及触点部223露出于所述主体部11上表面,所述固持部23位于所述固定孔13内而不露出所述主体部11上表面。反向设置的两排端子组20a,20b分别与对应所述主体部上的第一、第二结构。

两排所述触点部223的设置有利于平衡压接于所述触点部223上方的印刷电路板41,避免印刷电路板41晃动。

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所述固定件30包括连接部31、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31两端的两个板部35、自所述板部35底部垂直向外折弯形成的焊接部32、形成于所述板部35前后侧缘上的倒刺33、位于两个板部35之间且位于所述连接部31下方的缺口34及形成于所述板部35前后两端下部的限位部36。

所述固定件30固定于所述主体部11左右两侧的固定部15上,其中,所述缺口34卡于所述卡爪14内的挡部144上方的,所述板部35的前后两端卡入所述固定框151内的孔结构152内,所述限位部36抵持于所述孔结构152底部的底壁153上,所述倒刺33与所述孔结构152的内壁面硬干涉。

请继续参阅图6、图7所示,本申请的插座焊接用于直接与印刷电路板41直接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41上设有与所述端子组20的触点部223电连接的金手指411,具体地,所述印刷电路板41自所述插座上方向下卡入,即所述印刷电路板41的左右两侧边与后边分别自所述卡爪14的倾斜导引面143卡入所述卡槽142内固定以使所述金手指411与所述触点部223电性接触。所述插座的端子组20的焊脚25,26及所述固定件30的焊接部32均焊接于另一印刷电路板42上。

所述印刷电路板41上设有一些电子设备中的组件。

本申请的插座可用于手持电子设备、笔记本电脑等领域用以替代传统的插座、插头组件,进一步降低成本。

本申请插座通过在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1左右两侧及后端设置向上延伸形成的卡爪以直接卡持所述印刷电路板41的边缘部,使所述印刷电路板41直接连接于所述插座上,减少了传统设计还需要在印刷电路板41上设置另一个插头而导致成本较高的缺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