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固定装置及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869739发布日期:2020-02-08 05:43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导线固定装置及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导线固定,特别涉及导线固定装置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导线和电路板的电气连接中,通常使用焊接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的不足在于:

1.连接效率低;需要将导线初步固定在电路板上,如利用镊子按到焊接处,然后再通过焊接方式最后固定;

2.可靠性差;通过焊接方式将导线固定在电路板上,虚焊的几率较大,降低了连接的可靠性;

3.对操作人员或设备要求高;需要精准地将导线按到焊接处,再焊接固定,对操作人员的视力、操作精准度均有较高要求,新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训才能达到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定效率高、可靠性好、对操作人员要求低的导线固定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导线固定装置,所述导线固定装置包括:

本体,相对设置的本体承载夹持部;

夹持部,相对设置的夹持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部,夹持部间的缝隙的宽度不大于导线的外径;

导向部,自外向内地,相对设置的导向部的间距变小;导线适于穿过所述导向部之间的区域,卡在所述缝隙中。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工艺简单的导向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冲压步骤:

在片状导电体上冲压出基体,所述基体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连接部和第二部分;

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分别设置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外侧;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到导向部的远离连接部的外侧;

(a2)弯曲步骤:

弯曲所述导向部,使得夹持部和本体相对设置;

再弯曲所述连接部,使得二个夹持部处于本体的内侧,二个夹持部间的缝隙的宽度不大于导线的外径;二个导向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工艺简单的导向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冲压步骤:

在片状导电体上冲压出基体,所述基体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连接部和第二部分;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上侧;

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远离连接部的一侧;

(a2)弯曲步骤:

弯曲连接部,使得本体呈“π”形;

向外弯曲导向部,使得导向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弯曲的夹持部间的缝隙的宽度不大于导线的外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固定效率高;

导向部的间距外宽内窄的设计,使得导线非常准确、容易地进入和穿过导向部之间外宽内窄的区域,从而准确、快速地导入到较窄夹持部间的缝隙内,整个过程无需专门对准较窄的缝隙,显著地提高了固定效率,且准确、可靠;

2.可靠性好;

夹持部缝隙的设计,使得导线牢固地卡在缝隙内,提高了导线固定的可靠性;

夹持部上端的内凹形设计,有效地阻挡了卡在缝隙中的导线的移动,防止导线脱离缝隙,提高了导线固定可靠性;

3.对操作人员或设备要求低;

对于操作人员或设备而言,利用导向部外宽内窄的设计,导线容易、准确地进入和穿过导向部之间外宽内窄的区域,从而准确、快速地导入到较窄缝隙内,整个过程无需专门对准较窄的缝隙,显著地降低了对操作人员或设备的要求,无需经过专门培训即可上岗。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体的结构简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导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发明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发明。为了教导本发明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发明的多个变型。由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实施例1:

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所述导线固定装置包括:

本体11-13,相对设置的本体呈“π”形,形成的空间适于容纳导线,所述本体的侧部具有第一开口;

夹持部21-22,相对设置的夹持部21-22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部,如本体的上侧,或左右侧,夹持部21-22间的缝隙不大于所述导线的外径;所述夹持部的侧部具有第二开口;

导向部31-32,自外向内地,所述导向部31-32的宽度变小,便于导向通过导向部方便、快捷地穿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导线适于穿过所述导向部31-32围成区域、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卡在所述缝隙中,并处于本体之间。

为了便于固定装置固定在承载件如电路板上,进一步地,所述导线固定装置还包括:

安装部41-42,所述安装部41-42设置在本体的下侧。

为了形成适于容纳导线的“π”形,以方便地卡入缝隙中,并(连接部)阻挡导线的进一步移动,防止错过缝隙,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

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所述连接部13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

为了(连接部)阻挡导线的进一步移动,防止滑出缝隙,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13的高度不低于第一部分11和夹持部21的高度之和,所述连接部13和夹持部21-22间具有缝隙。

为了形成缝隙以适于卡入导线,进一步地,二个夹持部21-22向着所述本体围成区域的内部弯曲。

为了方便、准确地将导线导入缝隙内,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夹持部的侧部。

放了稳固地固定导线,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21-22的远离本体的一端为内凹形。

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冲压步骤:

在片状导电体上冲压出基体,如图2所示,所述基体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11、连接部13和第二部分12;

安装部41-42,所述安装部41-42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下侧;

夹持部21-22,所述夹持部21-2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上侧;所述夹持部21-22和连接部13间具有缝隙;

导向部31-32,所述导向部31-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远离连接部的一侧;

(a2)弯曲步骤:

弯曲本体,相对设置的本体形成一侧开口的且适于容纳导线的空间,本体呈“π”形;

弯曲安装部,使得安装部相对本体向外延伸;

弯曲导向部,使得导向部相对本体向外延伸;

弯曲夹持部,使得夹持部间形成缝隙,缝隙的宽度不大于导线的外径。

为了(连接部)阻挡导线的进一步移动,防止滑出缝隙,进一步地,在步骤(a1)中,所述连接部的下部分别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部分别与夹持部间形成缝隙。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导线固定装置在驱动电路中的应用例。

在本应用例中,如图1所示,本体的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的下侧分别具有弯曲向外的安装部41-42,适于固定如焊接在电路板上;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的上侧分别为夹持部21-22,相对设置的夹持部21-22的上端为内凹形,也即,两边高,中间低,二个夹持部均向内弯曲,从而形成适于导线卡入的缝隙,且自下而上地,二个夹持部21-22间的距离逐渐变小,缝隙处为最小;连接部13的上端位置不低于夹持部21-22上端的位置:连接部13的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连接,连接部12的上部与夹持部21-22间具有缝隙;相应地,设置在夹持部21-22的远离连接部13的一侧的上部的导向部31-32弯曲向外,自外向内以及自下而上地,二个导向部31-32的距离均逐渐变小。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冲压步骤:

在片状导电体上呈矩阵式地冲压出多个基体,如图2所示,所述基体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11、连接部13和第二部分12;所述连接部13的下部分别连接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上部分别与夹持部21-22间形成缝隙;

安装部41-42,所述安装部41-42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下侧;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与所述安装部的内侧和外侧的连接处为内凹形43-44,也即,连接处的宽度小于安装部的宽度,便于安装部的弯曲;

夹持部21-22,所述夹持部21-2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上侧,夹持部21-22的上端为内凹形,也即两边高,中间低;

导向部31-32,所述导向部31-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远离连接部13的一侧,导向部的非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连接的角为圆角;

(a2)弯曲步骤:

弯曲本体,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一侧开口的且适于容纳导线的空间,本体呈“π”形;

弯曲安装部,均向外弯曲,使得安装部相对本体向外延伸;

弯曲导向部,均向外弯曲,使得导向部相对本体向外延伸;

弯曲夹持部,均向内弯曲,使得夹持部间形成缝隙,缝隙的宽度不大于导线的外径;

通过上述弯曲步骤,从而形成本实施例中的导线固定装置。

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线固定装置,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

无需设置第一开口,夹持部和导向部相对本体外凸;连接部仅有用于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下部即可,无需上部;所述夹持部的远离导向部的一端形成的缝隙的宽度小于导线外径的0.5倍,如为零。

实施例4:

图3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简图,如图3所示,所述导线固定装置包括:

本体,本体包括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及连接部13,相对设置的本体呈“π”形,形成的空间适于容纳导线;

夹持部21-22,相对设置的夹持部21-22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侧,夹持部21-22间的缝隙的宽度不大于所述导线的外径,从而将导线牢固地卡在缝隙内;夹持部21的端部具有封堵缝隙的弯曲部28,该弯曲部28阻挡了导线在夹持部间缝隙内的进一步移动;

导向部31-32,水平方向上,弯曲成弧状的导向部的一端连接本体,另一端连接夹持部;自外向内地,所述导向部31-32间的距离变小,便于导线适于穿过所述导向部31-32围成区域,卡在所述缝隙中,并处于本体之间;导向部、夹持部和本体(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连接部)的上端齐平;

安装部41-42,所述安装部41-42设置在本体的下侧,并向着远离本体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安装部和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间的夹角为90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导线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冲压步骤:

在片状导电体上呈矩阵式地冲压出多个基体,所述基体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连接部和第二部分;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下侧;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远离连接部的一侧;第一夹持部的长度大于第二夹持部的长度;

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用于连接本体和夹持部,也即,第一夹持部、第一导向部、第一部分、连接部、第二部分、第二导向部和第二夹持部依次设置;导向部和本体的底部间具有缝隙,本体在缝隙处的宽度小于本体其它部分以及安装部的宽度;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连接部,整个安装部以及所述底部更加临近导向部;

(a2)弯曲步骤:

向下弯曲第一夹持部的端部,形成弯曲部;

向下弯曲安装部,;

向上弯曲所述导向部,使得每个夹持部和本体相对设置;

再向上弯曲所述连接部,使得本体呈“π”形,如图3所示,二个夹持部相对设置,且均处于本体的内侧,二个夹持部间的缝隙的宽度不大于导线的外径;第一夹持部端部的弯曲部封堵了夹持部间的缝隙;二个呈弧状的导向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适于导线越过导向部之间,之后卡在夹持部之间的缝隙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