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结温LED芯片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868877发布日期:2020-02-08 05:37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结温LED芯片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发光二极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结温led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led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半导体的p-n结。实验指出,当电流流过led元件时,p-n结的温度将上升,严格意义上说,就把p-n结区的温度定义为led结温。通常由于元件芯片均具有很小的尺寸,因此我们也可把led芯片的温度视之为结温。

led芯片的最高结温可以用来计算在给定功耗下led封装器件外壳至环境的热阻,这可以用来选定合适的散热装置。如果led封装器件工作温度超过led芯片的最高结温,led封装器中的晶体管就容易被破坏,led封装器也随之失效。

led芯片结温的估计值(tj)的计算方法如下:

tj=ta+(rθja×pd),

ta=封装的环境温度(℃),

rθja=p-n结至环境的热阻(℃/w),

pd=封装的功耗(w)。

若提高led芯片结温的最大额定值,即使环境温度非常高,芯片也能正常工作。

近年来,led应用范围普及化,已经大部分取代目前的生活照明。在特殊大功率的应用中,led所产生的高温与droop效应,影响了led的应用。现有的led芯片结温(tj)在140℃以下,已经不足以满足封装的需求。市场上对led芯片的结温要求在200℃以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结温led芯片及其制作方法,有效提高芯片的结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结温led芯片,包括衬底、设于衬底上的第一半导体层、设于第一半导体层上的有源层和第一电极、设于有源层上的第二半导体层、以及设于第二半导体层上的第二电极,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一电极之间设有第一接触层,第二半导体层和第二电极之间设有第二接触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依次包括反射层、阻绝层和打线接触层,所述反射层由第一金属制成,所述阻绝层由第二金属制成,所述打线接触层由第三金属制成,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小于cr的金属活性,且第一金属的反射率大于80%,所述阻绝层用于阻挡反射层的金属迁移。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二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为rh,所述第二金属为pt或pd,所述第三金属为au。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为rh,所述第二金属为w或tiw,所述第三金属为au。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接触层和第二接触层均为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由氧化铟锡或铟锌氧化物制成,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厚度为300~3000埃。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1000~5000埃,所述阻绝层的厚度为300~3000埃。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结温led芯片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在衬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二、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刻蚀,刻蚀至第一半导体层,形成裸露区域;

三、在裸露出来的第一半导体层上形成第一接触层和第一电极,在第二半导体层上形成第二接触层和第二电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依次包括反射层、阻绝层和打线接触层,所述反射层由第一金属制成,所述阻绝层由第二金属制成,所述打线接触层由第三金属制成,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小于cr的金属活性,且第一金属的反射率大于80%。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二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所述第一金属为rh,所述第二金属为pt或pd,所述第三金属为au。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金属为rh,所述第二金属为w或tiw,所述第三金属为au。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结温led芯片,电极包括反射层、阻绝层和打线接触层,所述反射层由第一金属制成,所述阻绝层由第二金属制成,所述打线接触层由第三金属制成,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小于cr的金属活性,所述第一金属的反射率大于80%。

本发明通过对电极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本发明选用金属活性比cr小且反射率大的金属作为底层结构和反射结构,通过控制电极金属活性,减少电极金属在高温时的迁移,有效将芯片的结温tj(忍受度)从140度,提升到200~250度。

此外,本发明电极中的反射层用于反射电极下方光,防止光被电极本身吸收,阻绝层用于阻挡反射层的金属迁移,接触层用于封装打线。本发明的电极通过多层结构的相互配合,在提高芯片结构的同时并提高芯片的出光效率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一电极之间设置一层接触层,不仅可以将电流更好地扩散到第一半导体层,还可以提高第一电极和第一半导体层的欧姆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led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结温led芯片,包括衬底10、设于衬底10上的第一半导体层20、设于第一半导体层20上的有源层30和第一电极60、设于有源层30上的第二半导体层40、以及设于第二半导体层40之间的第二电极70。

本发明的第一半导体层20和第一电极60之间设有第一接触层51,第二半导体层40和第二电极70之间设有第二接触层52。

本发明的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70均依次包括反射层61、阻绝层62和接触层63,所述反射层61由第一金属制成,所述阻绝层62由第二金属制成,所述接触层63由第三金属制成,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小于cr的金属活性,第一金属的反射率大于80%。

本发明通过对电极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本发明选用金属活性比cr小且反射率大的金属作为底层结构和反射结构,通过控制电极金属活性,减少电极金属在高温时的迁移,有效将芯片的结温tj(忍受度)从140度,提升到200~250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电极中的反射层用于反射电极下方光,防止光被电极本身吸收;若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太高,反射层会容易形变,粗糙;若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太低,反射层的反射率会降低。本发明的阻绝层用于阻挡反射层的金属迁移,因此第二金属的金属活性要低于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本发明的接触层用于封装打线,因此第三金属本身需要柔软稳定,本发明对第三金属的金属活性没有要求。本发明的电极通过多层结构的相互配合,在提高芯片结构的同时并提高芯片的出光效率和稳定性。

优选的,第二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为了进一步降低电极金属的迁移,所述第三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二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

rh的金属活性为反射率可达85%以上,本发明的第一金属优选为rh。rh作为电极的底层结构,且作为反射结构,可同时代替现有电极结构中的cr层和al层。rh的金属活性远远低于现有电极中的cr和al,因此本发明的电极金属迁移率大大降低,有效将芯片的结温tj(忍受度)从140度,提升到200~250度。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第二金属优选为pt或pd,第三金属优选为au。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金属还可以为w或tiw。w与tiw不是靠金属活性低来阻挡第一金属迁移,而是依靠金属本身的刚硬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金属为rh,所述第二金属为w或tiw,所述第三金属为au。

现有芯片的电极结构一般为cr/al/ti/pt/au,其中,第一电极中的cr直接形成在第一半导体层上,由于cr的金属活性高,容易发生迁移,本发明的第一电极通过透明导电层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上,透明导电层的活性较低,也可以当n-gan接触层。

优选的,本发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为rh/w/au或rh/tiw/au,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rh的金属活性为w的金属活性为au的金属活性为透明导电层(ito)的金属活性为

金属rh的反射率可以达到85%以上,且金属活性相对稳定,因此可以本发明选用rh作为反射层。由于本发明选用了rh作为反射层,因此阻绝层的金属活性要低于rh,才能压制rh,避免其发生迁移,由此本发明选用了稳定性好的w或tiw合金作为阻绝层。

本发明对电极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通过控制电极金属活性,减少电极金属在高温时的迁移,有效将芯片的结温tj(忍受度)从140度,提升到200~250度。

本发明在第一半导体层20和第一电极60之间设置一层接触层51,不仅可以将电流更好地扩散到第一半导体层,还可以提高第一电极和第一半导体层的欧姆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层和第二接触层均为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由氧化铟锡或铟锌氧化物制成。

本发明透明导电层的厚度优选为300~3000埃。若透明导电层的厚度大于3000埃,则应力太大,透明导电层容易断裂,影响芯片的光电性能;若透明导电层的厚度小于300埃,则芯片的结温提高不大。

本发明反射层的厚度优选为1000~5000埃。若反射层的厚度大于5000埃,则应力太大,反射层容易断裂,影响芯片的光电性能;若反射层的厚度小于1000埃,则反射率低。

本发明阻绝层的厚度为300~3000埃。阻绝层的厚度在300埃及以上,才能对反射层进行阻挡,若阻绝层的厚度大于3000埃,则应力太大,厚度太厚,造成浪费。

本发明的第一半导体层为n-gan层,有源层为量子阱层,第二半导体层为p-gan层。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结温led芯片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在衬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二、对第二半导体层进行刻蚀,刻蚀至第一半导体层,形成裸露区域;

三、在裸露出来的第一半导体层上形成第一接触层和第一电极,在第二半导体层上形成第二接触层和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包括反射层、阻绝层和打线接触层。

具体的,反射层设置在第一接触层和第二接触层上,阻绝层设置在反射层上,打线接触层设置在阻绝层上。所述反射层由第一金属制成,所述阻绝层由第二金属制成,所述打线接触层由第三金属制成,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小于cr的金属活性,第一金属的反射率大于80%。

本发明通过对电极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本发明选用金属活性比cr小且反射率大的金属作为底层结构和反射结构,通过控制电极金属活性,减少电极金属在高温时的迁移,有效将芯片的结温tj(忍受度)从140度,提升到200~250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电极中的反射层用于反射电极下方光,防止光被电极本身吸收;若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太高,反射层会容易形变,粗糙;若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太低,反射层的反射率会降低。本发明的阻绝层用于阻挡反射层的金属迁移,因此第二金属的金属活性要低于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本发明的接触层用于封装打线,因此第三金属本身需要柔软稳定,本发明对第三金属的金属活性没有要求。本发明的电极通过多层结构的相互配合,在提高芯片结构的同时并提高芯片的出光效率和稳定性。

优选的,第二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为了进一步降低电极金属的迁移,所述第三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二金属的金属活性<第一金属的金属活性。

rh的金属活性为反射率可达85%以上,本发明的第一金属优选为rh。rh作为电极的底层结构,且作为反射结构,可同时代替现有电极结构中的cr层和al层。rh的金属活性远远低于现有电极中的cr和al,因此本发明的电极金属迁移率大大降低,有效将芯片的结温tj(忍受度)从140度,提升到200~250度。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第二金属优选为pt或pd,第三金属优选为au。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金属还可以为w或tiw。w与tiw不是靠金属活性低来阻挡第一金属迁移,而是依靠金属本身的刚硬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金属为rh,所述第二金属为w或tiw,所述第三金属为au。

现有芯片的电极结构一般为cr/al/ti/pt/au,其中,第一电极中的cr直接形成在第一半导体层上,由于cr的金属活性高,容易发生迁移,本发明的第一电极通过透明导电层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上,透明导电层的活性较低,也可以当n-gan接触层。

优选的,本发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为rh/w/au或rh/tiw/au,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rh的金属活性为w的金属活性为au的金属活性为透明导电层(ito)的金属活性为

金属rh的反射率可以达到85%以上,且金属活性相对稳定,因此可以本发明选用rh作为反射层。由于本发明选用了rh作为反射层,因此阻绝层的金属活性要低于rh,才能压制rh,避免其发生迁移,由此本发明选用了稳定性好的w或tiw合金作为阻绝层。

本发明对电极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通过控制电极金属活性,减少电极金属在高温时的迁移,有效将芯片的结温tj(忍受度)从140度,提升到200~250度。

本发明在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一电极之间设置一层接触层,不仅可以将电流更好地扩散到第一半导体层,还可以提高第一电极和第一半导体层的欧姆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层和第二接触层均为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由氧化铟锡或铟锌氧化物制成。

本发明透明导电层的厚度优选为300~3000埃。若透明导电层的厚度大于3000埃,则应力太大,透明导电层容易断裂,影响芯片的光电性能;若透明导电层的厚度小于300埃,则芯片的结温提高不大。

本发明反射层的厚度优选为1000~5000埃。若反射层的厚度大于5000埃,则应力太大,反射层容易断裂,影响芯片的光电性能;若反射层的厚度小于1000埃,则反射率低。

本发明阻绝层的厚度为300~3000埃。阻绝层的厚度在300埃及以上,才能对反射层进行阻挡,若阻绝层的厚度大于3000埃,则应力太大,厚度太厚,造成浪费。

本发明的第一半导体层为n-gan层,有源层为量子阱层,第二半导体层为p-gan层。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