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30940发布日期:2021-06-18 20:2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

衬底;

发光外延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发光层以及第二半导体层;

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中的一个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中的另一个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面电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内部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发光外延层的至少部分发光区域内的任意一发光点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的最短间隔距离之和不大于80微米,所述发光外延层的有效发光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例不大于65%,且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均是采用基于氮化铝镓体系的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在工作时的峰值波长介于220nm-260nm、260nm-300nm、300nm-320nm或320nm-365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短间隔距离之和进一步介于60微米-80微米之间,所述发光外延层的有效发光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例介于60%-65%之间;

或者,所述最短间隔距离之和进一步介于30微米-60微米之间,所述发光外延层的有效发光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例介于45%-6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短间隔距离之和进一步小于20微米,所述发光外延层的有效发光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例小于38%;

所述最短间隔距离之和进一步介于20微米-30微米之间,所述发光外延层的有效发光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例介于38%-45%;

所述最短间隔距离之和进一步介于30微米-40微米之间,所述发光外延层的有效发光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例介于45%-55%之间;

所述最短间隔距离之和进一步介于40微米-60微米之间,所述发光外延层的有效发光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例介于55%-6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数量总和不少于5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数量总和不少于7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数量总和不少于9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数量总和不少于11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和所述有源发光层上设置有沟槽,所述沟槽将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和所述有源发光层划分成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台面结构,并暴露部分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其中所述至少部分发光区域包括至少一台面结构,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沟槽内并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半导体层,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上并电连接至第二半导体层,或者所述第二电极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沟槽内并通过分支电极或电流扩散层电连接至所述第二半导体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为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条状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外延层上的所有所述至少部分发光区域的集合与所述发光外延层上的全部发光区域的面积比不小于5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外延层上的所有所述至少部分发光区域的集合与所述发光外延层上的全部发光区域的面积比不小于7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外延层上的所有所述至少部分发光区域的集合与所述发光外延层上的全部发光区域的面积比不小于9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工作时的所述平均电流密度不小于0.5a/mm2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工作时的所述平均电流密度不小于1a/mm2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工作时的所述平均电流密度不小于2a/mm2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工作时的所述平均电流密度不小于10a/mm2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工作时的所述平均电流密度不小于20a/mm2

19.一种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包括:

衬底;

发光外延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发光层以及第二半导体层;

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中的一个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中的另一个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面电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内部且彼此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最短间隔距离不大于80微米,所述发光外延层的有效发光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例不大于65%,且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均是采用基于氮化铝镓体系的材料。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发光外延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衬底上的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发光层以及第二半导体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衬底上的投影彼此错开,发光外延层的至少部分发光区域内的任意一发光点在衬底上的投影与第一电极在衬底上的投影和第二电极在衬底上的投影的最短间隔距离之和不大于80微米,发光外延层的有效发光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例不大于65%,且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均是采用基于氮化铝镓体系的材料。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有效改善电流分布的均匀性,进而提升发光二极管的流明密度和流明效率,降低流明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闫春辉;蒋振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9.12.17
技术公布日:2021.06.1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