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09490发布日期:2020-03-31 10:4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其用来承载芯片模组。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cn208571022u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安装至电路板上并与芯片模块对接配合以进行电性连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设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本体部、自本体部一侧弯折延伸并与本体部之间形成一夹角的弯折部、自本体部上方弯折延伸的弹性部、自弹性部上方进一步倾斜延伸以与芯片模块对接的接触部以及自弯折部下方延伸以焊接至电路板的焊接部。弯折部与本体部收容在端子槽内,弹性部向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上表面,本体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在端子槽内的第一、第二固持片。

然而,在现在导电端子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般设计成zerox-yoffset,即,芯片模组的导电件为等间距设计,而电路板的导电件相对芯片模组做一定的偏移,包括排方向及列方向。但是上述专利则无法实现该设计。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能改善端子的机械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端子,所述端子呈矩阵式排列且包括至少两排端子及至少两列端子;所述端子由金属板制成,其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的固定部、焊接部、弹性部以及位于弹性部末端的接触部;位于同一排的端子的固定部彼此肩并肩对齐排列;自上向下看,所述固定部构成一条虚拟直线,所述虚拟直线具有相对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焊接部与接触部均位于所述虚拟直线的第二侧,所述弹性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虚拟直线彼此交叉且为非正交关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同排端子的固定部呈一条虚拟直线排列,而弹性部与虚拟直线呈夹角的形式排布,延长了弹性部,改善了端子的机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前视图。

图5是图1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的俯视图,同于图5,仅在于标号的不同。

图7是图1中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图1局部拆解的立体图,仅拆解出两根端子。

图9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9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端子20虚拟直线p

本体10固定部21第一侧p1

第一平面11焊接部22第二侧p2

第二平面12弹性部23延伸方向a

支撑柱13下延伸部231延伸方向b

端子孔14上延伸部232夹角a

容纳孔141接触部24第一方向d1

固定缝142连接部25第二方向d2

收容缝143开口251

料带连接部25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0介绍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下方焊接在电路板(未图示),上方容纳芯片模组(未图示),在电路板与芯片模组之间建立电性连接。参图1至图10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本体10及若干端子20,在最佳实施例中,本体10由绝缘材料制成。端子20呈矩阵式排列且包括至少两排端子及至少两列端子,图示中仅显示三排三列,在实际的产品中,目前的芯片电连接器已经承载高达几千个端子。参图7至图10所示,每一端子20由金属板制成,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的固定部21、焊接部22、弹性部23以及位于弹性部23末端的接触部24,弹性部连接于连接部25,连接部25再连接于所述固定部21。本发明的特色在于,参图5所示,位于同一排的端子20的固定部21彼此肩并肩对齐排列;自上向下看,固定部21构成一条虚拟直线p,虚拟直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p1与第二侧p2,焊接部22与接触部24均位于虚拟直线p的第二侧p2,弹性部23的延伸方向a与虚拟直线p彼此交叉而呈一个夹角a,可以看出两者为非正交关系。弹性部23的延伸方向a与虚拟直线p之间呈夹角状,以便延伸弹性部23的长度,以增加接触部24的力矩,实现较佳的机械特性。弹性部23自虚拟直线的第一侧p1延伸至第二侧p2,更加延长弹性部23的长度。而焊接部22自固定部21的下边缘水平弯折,其延伸方向b与所述虚拟直线p呈正交关系。从图面可以看到,接触部24的中心点离焊接部22的中心点一定距离,这使得在芯片模组上的导电元件等间距排列的情况下,电路板上的导电垫则偏移一定距离,给电路板更大的设计空间。

在具体实施例中,弹性部23包括向上且同时沿远离焊接部22方向延伸的下延伸部231,以及自下延伸部231上缘向上延伸且同时朝向焊接部22方向延伸的上延伸部232,上、下延伸部大致呈一个倒v字型设计,接触部24自上延伸部232的末端继续延伸。该倒v字型成设计使得弹性部自虚拟直线的第一侧延伸至第二侧,延长了弹性部的长度,改善了端子的机械性能,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形成。为形成上述夹角a,端子20进一步包括连接部25,所述连接部25自固定部21的一个侧边弯折,下延伸部231自连接部25的上缘弯折而形成;自上向下看,弹性部23的延伸方向a正交于连接部25。所述连接部25内开设有开口251而形成料带连接部252,料带连接252部自所述固定部21的侧边延伸出并与固定部21在同一平面内,料带连接部252穿过开口251。

绝缘本体10设有朝上的第一平面11与第二平面12、自第一平面向上延伸的若干支撑柱13及端子孔14,支撑柱13的上表面形成上述第二平面12,第二平面为方便芯片模组放置的平面,即芯片承载面。所述端子孔14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平面11,所述端子的固定部21固定在端子孔13内,所述弹性部22则容纳在所述支撑柱13之间的空间内,所述接触部24向上凸伸出所述第二平面12。参图8,所述端子孔14包括尺寸较大的容纳孔141、位于容纳孔旁侧的固定缝142与收容缝143,固定部21硬干涉在固定缝142内,连接部25容纳在收容缝143内,所述焊接部22则穿过所述容纳孔141而位于绝缘本体的下表面。从图面可以看出,同排的固定缝142呈肩并肩直线排列,而收容缝133则与对应的固定缝132则呈钝角交叉设置。绝缘本体的第一平面11大致位于高度方向的一半,在受到芯片模组的向下作用力后,弹性部23的下延伸部231可以部分坐落在所述第一平面11,增加端子的反作用力。第一平面同时也为形成绝缘本体10的顶出面,方便模具的退出,实现制造的方便性。

参图6,位于同一排的端子孔14彼此肩并肩相邻设置,且彼此呈对齐设置,形成第一方向d1,即,同排的支撑柱13肩并肩排列且在虚拟直线p的方向上彼此对齐。支撑柱13位于端子孔14的旁侧,位于同一排的支撑柱13彼此肩并肩相邻设置,且彼此在第一方向d1上呈对齐设置。每一支撑柱13为倾斜设置,使得相邻排的支撑柱13形成第二方向d2(即,倾斜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锐角交叉。弹性部23及接触部24位于相邻的支撑柱13之间,起到限位作用。上述倾斜延伸方向同于所述弹性部的延伸方向a。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