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接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接头连接器具备接地用壳体、连接器壳体、以及母线(以下为汇流条)。在接地用壳体收纳接地端子。连接器壳体具有收纳连接端子的端子收纳部和保持接地用壳体的接地端子保持部。汇流条具有:固定用板部,其突出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并固定于车身;突片端子,其与连接端子连接;以及接地用突片端子,其与接地端子连接。突片端子及接地用突片端子并列地突出设置于固定用板部。连接端子收纳于端子收纳部,接地用壳体保持于接地端子保持部,连接端子及接地端子分别与突片端子及接地用突片端子连接,由此连接端子及接地端子经由汇流条进行接头(短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6141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为了阻止汇流条从连接器壳体脱离,在连接器壳体一体设置有带铰链的盖部。另外,为了阻止接地端子用壳体从连接器壳体脱离,在连接器壳体设置有卡合片,并在接地用壳体设置有与卡合片卡止的带卡止突起的卡止臂。因此,整体结构变得复杂,有可能成本升高。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在不使整体结构复杂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多个壳体及汇流条的接头连接器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接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壳体,其收纳第1端子;第2壳体,其收纳第2端子,与所述第1壳体合体;以及汇流条,其具有与所述第1端子连接的第1突片部和与所述第2端子连接的第2突片部,所述汇流条具备将所述第1突片部侧和所述第2突片部侧连接的连结部、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的第1固定部、以及固定于所述第2壳体的第2固定部。
因为第1突片部与第1端子连接,第2突片部与第2端子连接,第1突片部侧和第2突片部侧由连结部连接,所以第1端子和第2端子经由汇流条进行接头。另外,因为第1固定部固定于第1壳体,第2固定部固定于第2壳体,所以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经由汇流条保持为连结状态。汇流条汇集接头功能和保持功能,不必在第1壳体及第2壳体设置保持相互的连结状态的固定结构,或者能够以简易的固定结构完成,所以能够避免整体结构变得复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接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是第1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第2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例2的接头连接器中,汇流条保持于第1壳体的临时固定位置、汇流条的第1突片部的顶端部与第1端子的接触部轻轻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1)优选汇流条收纳于第1壳体。据此,不需要收纳汇流条的专用的中继壳体等,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简单。
(2)优选所述汇流条构成为: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能移动到临时固定位置和正式固定位置,至少在所述正式固定位置上,所述第1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在所述临时固定位置上,所述第1突片部以比所述正式固定位置上的正规的接触压力低的接触压力与所述第1端子接触、或者不与所述第1端子接触。假设在第1端子组装时在第1壳体的矛状部等锁定部分因为第1端子干涉而产生干涉阻力,而且在汇流条的第1突片部因为第1端子接触而产生接触阻力,有可能不能使作业顺利地进展。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汇流条位于临时固定位置时将第1端子组装到第1壳体,从而能够形成为第1突片部与第1端子以较低的接触压力接触或者不与第1端子接触的状态,不会在第1端子与汇流条之间产生较大的接触阻力。其结果是,能够改善第1端子的组装时的作业性。
<实施例1>
利用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接头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10、第2壳体40、第1端子60、第2端子70以及汇流条80。
[第1壳体10]
第1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所示,具有配置于上下方向(图2的z方向)的下层的壳体主体部11、和配置于上层并与壳体主体部11连续设置成一体的收纳部12。如图1所示,壳体主体部11在后部具有能收纳第1端子60的多个第1腔13(图1仅图示一个),在前部具有一个第1汇流条收纳空间14,第1汇流条收纳空间14能收纳汇流条80的后述的第1主体部81。
各第1腔13在前后方向(图2的x方向)延伸,在壳体主体部11的后表面开口,且在宽度方向(图2的y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如图1所示,各第1腔13在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图示的情况下为上表面)具有向前方突出的能挠曲变形的第1矛状部15。在宽度方向相邻的各第1腔13间由第1隔壁16隔开。各第1隔壁16遍及第1壳体10的全长而配置,如图2所示,也设置于第1汇流条收纳空间14。
如图1所示,第1壳体10在第1腔13的前端与第1汇流条收纳空间14之间具有第1分隔壁17。在第1分隔壁17且与各第1腔13对应的位置贯穿形成有能供汇流条80的后述的第1突片部84插入的第1插入孔18。
如图2所示,第1汇流条收纳空间14在宽度方向被各第1隔壁16分隔成多个室。在各第1隔壁16的同一高度位置且第1汇流条收纳空间14侧设置有第1缺口19。壳体主体部11在第1汇流条收纳空间14具有狭缝槽状的第1安装槽21,第1安装槽21穿过各第1缺口19在宽度方向延伸。
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部11且第1隔壁16的第1缺口19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图示的情况下为下表面)突出形成有第1被固定部22。第1被固定部22为爪状,具有朝向成为汇流条80的安装方向的后方倾斜的斜面部分。第1被固定部22能够固定于汇流条80的后述的第1固定部86。
如图2所示,收纳部12突出设置于壳体主体部11的上表面中的除后端部之外的部分。收纳部12具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截面为矩形的一个收纳空间23。第2壳体40从后方插入到收纳空间23。如图1所示,收纳部12的上壁部24将收纳空间23的上表面开口封闭,在上壁部24的后端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止动面25。在第2壳体40正规插入到收纳空间23时,第2壳体40的后述的台阶部51能够与止动面25抵止。
如图2所示,第1壳体10在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狭缝状的第1连通槽26。第1连通槽26以横跨上层的收纳部12和下层的壳体主体部11的方式与收纳空间23和第1汇流条收纳空间14(包括第1安装槽21)连通地形成。
[第2壳体40]
第2壳体4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3所示,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的扁平形状。第2壳体40的基本结构与壳体主体部11同样,在后部具有能收纳第2端子70的多个第2腔41,在前部具有能将汇流条80的后述的第2主体部82收纳的一个第2汇流条收纳空间42。
各第2腔41在前后方向延伸,在第2壳体40的后表面开口,且在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地配置。也如图1所示,各第2腔41在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图示的情况下为上表面)具有向前方突出的能挠曲变形的第2矛状部43。如图3所示,在宽度方向相邻的各第2腔41间由第2隔壁44隔开。各第2隔壁44遍及第2壳体40的全长而配置,也设置于第2汇流条收纳空间42。
如图1所示,第2壳体40在第2腔41的前端与第2汇流条收纳空间42之间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2分隔壁45。第2分隔壁45形成为能够使得汇流条80的后述的第2突片部85在与各第2腔41对应的位置从第2分隔壁45的上方插通。
如图3所示,第2汇流条收纳空间42由各第2隔壁44在宽度方向分隔成多个室。在各第2隔壁44的同一高度位置且第2汇流条收纳空间42侧设置有第2缺口46。第2壳体40在第2汇流条收纳空间42具有狭缝状的第2安装槽47,第2安装槽47经由各第2缺口46在宽度方向延伸。第2壳体40在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第2连通槽48,第2连通槽48在上下方向延伸,下端在第2壳体40的下表面开口,上端与第2安装槽47连通。第2安装槽47在与第2连通槽48连通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相反侧在第2壳体4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面开口。
如图3所示,第2壳体40的上表面在除后端部之外的区域具有露出面49,第2汇流条收纳空间42及各第2腔41在露出面49开口,且各第2隔壁44的上端及各第2矛状部43在露出面49露出。第2壳体40的上表面的后端部成为台阶部51,台阶部51比露出面49高出一截,且与露出面49相连的部分朝向前方。台阶部51遍及第2壳体40的整个宽度而设置。
在第2壳体40的各第2隔壁44的第2缺口46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图示的情况下为上表面)突出设置有第2被固定部52。第2被固定部52为爪状,具有朝向成为汇流条80的安装方向的后方倾斜的斜面部分。第2被固定部52能够固定于汇流条80的后述的第2固定部87(参照图1)。
[第1端子60及第2端子70]
第1端子60及第2端子70均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成形,分别设置有与各第1腔13及各第2腔41对应的个数。如图1所示,第1端子60及第2端子70以相互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尺寸构成。
第1端子60及第2端子7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为一体,如图1所示,分别具有筒状(详细为方筒状)的连接部61、71和设置于比连接部61、71靠后方的开放筒状的筒部62、72。在连接部61、71设置有矛状部接纳部63、73。筒部62、72压接连接于电线65、75的末端部。在连接部61、71内设置有能挠曲变形的接触部66、76。通过在第1端子60的连接部61内插入第1突片部84,且接触部66与第1突片部84弹性地接触,从而第1端子60和汇流条80电连接。同样,通过在第2端子70的连接部71内插入第2突片部85,且接触部76与第2突片部85弹性地接触,从而第2端子70和汇流条80电连接。
[汇流条80]
汇流条8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成形,如图4所示,具有:带板状的第1主体部81,其沿着宽度方向配置;带板状的第2主体部82,其在比第1主体部81靠上方与第1主体部81平行地配置;以及连结部83,其在上下方向延伸,下端与第1主体部8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连成直角,并且上端与第2主体部8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连成直角。第1主体部81、连结部83以及第2主体部82成为以相同的前后宽度呈有角c字状连续的形态。
另外,汇流条80具有从第1主体部81的后端呈梳齿状突出的多个第1突片部84、和同样地从第2主体部82的后端呈梳齿状突出的多个第2突片部85。各第1突片部84及各第2突片部85分别在第1主体部81及第2主体部82中按以同一间距对置的方式沿宽度方向并列配置。
在第1主体部81的前部,沿着宽度方向在各第1突片部84之间及两端的第1突片部84的外侧设置有多个第1固定部86。各第1固定部86是在板厚方向贯穿第1主体部81的截面为矩形的孔,如图1所示,能够将对应的第1被固定部22嵌合。同样,在第2主体部82的前部,沿着宽度方向在各第2突片部85之间及两端的第2突片部85的外侧设置有多个第2固定部87。各第2固定部87是在板厚方向贯穿第2主体部82的截面为矩形的孔,如图1所示,能将对应的第2被固定部52嵌合。如图4所示,各第1固定部86及各第2固定部87分别在第1主体部81及第2主体部82中以同一间距对置的方式沿宽度方向并列配置。
[组装方法]
在组装时,汇流条80安装于第1壳体10的壳体主体部11。第1主体部81从前方插入到第1汇流条收纳空间14的第1安装槽21,并且连结部83的下部从前方插入到第1连通槽26,各第1被固定部22弹性地嵌入到各第1固定部86,由此汇流条80在第1壳体10保持为防脱状态。此时,各第1突片部84通过各第1插入孔18而突出配置到各第1腔13内。
接着,各第1端子60从后方插入到各第1腔13。各第1端子60通过第1矛状部15的顶端部嵌入到矛状部接纳部63,从而在第1壳体10保持为防脱状态。另外,在各第1端子60的连接部61内插入各第1突片部84,各第1突片部84与接触部66弹性地接触。另外,也可以与上述相反,在将各第1端子60插入到各第1腔13后将汇流条80安装于壳体主体部11。
第2壳体40在预先安装有各第2端子70的状态下从后方插入到第1壳体10的收纳部12的收纳空间23。在第2壳体40的插入过程中,第2主体部82从前方插入到第2汇流条收纳空间42的第2安装槽47,并且连结部83的上部从前方插入到第2连通槽48。然后,通过各第2被固定部52弹性地嵌入到各第2固定部87,从而第2壳体40借助汇流条80在第1壳体10保持为防脱状态。另外,第2壳体40的台阶部51能与收纳部12的止动面25抵止地配置,从而可限制第2壳体40的插入动作。第2壳体40的露出面49由收纳部12的上壁部24覆盖,各第2矛状部43处于被保护的状态。
并且,当第2壳体40正规插入到收纳空间23时,各第2突片部85插入到各第2端子70的连接部71内,且各第2突片部85与接触部76弹性地接触。于是,各第1端子60和各第2端子70经由汇流条80进行接头(短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1,通过各第1固定部86将各第1被固定部22固定,从而汇流条80和第1壳体10相互被保持(固定),通过各第2固定部87将各第2被固定部52固定,从而汇流条80和第2壳体40相互被保持(固定)。其结果是,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经由汇流条80保持为连结状态。其结果是,能够省略对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40进行连结保持的锁定结构等,能够避免整体结构变得复杂。
另外,因为汇流条80收纳于第1壳体10,第2壳体40与第1壳体10嵌合为合体状态,所以不需要收纳汇流条80的专用的中继壳体等,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其结果是,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简单。
<实施例2>
实施例2在汇流条80a相对于第1壳体10以能移动到临时固定位置与正式固定位置的方式安装的方面与实施例1不同。示出实施例2的图5为汇流条80a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临时固定位置的状态。另外,以下对与实施例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汇流条80a在第1主体部81具有沿宽度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的正式固定部86(图5仅图示一个)、和在比各正式固定部86靠后方同样沿宽度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的临时固定部88(同样仅图示一个)。各正式固定部86呈在板厚方向贯穿第1主体部81的矩形孔状,相当于实施例1的第1固定部86。各临时固定部88同样呈在板厚方向贯穿第1主体部81的矩形孔状,在对应的正式固定部86的后方配置于同轴上。在汇流条80a位于临时固定位置时,各第1被固定部22嵌入固定于各临时固定部88,各第1突片部84的顶端部较浅地进入到第1腔13内。另一方面,在汇流条80a位于正式固定位置时,各第1被固定部22嵌入固定到各正式固定部86,各第1突片部84的顶端部较深地(以正规深度)进入到第1腔13内。
在各第1被固定部22嵌入到各临时固定部88、汇流条80a相对于第1壳体10的壳体主体部11保持在临时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各第1端子60插入到各第1腔13。各第1端子60在插入到各第1腔13的过程中,连接部61与各第1矛状部15干涉而使各第1矛状部15挠曲变形,伴随正规插入到各第1腔13,弹性复原的各第1矛状部15嵌入到矛状部接纳部63,从而各第1端子60被固定于各第1矛状部15。在各第1端子60正规插入到各第1腔13的状态下,各第1突片部84的顶端部较浅地进入到连接部61内并与接触部66轻轻接触,但是不达到使接触部66挠曲变形。因此,当各第1端子60插入到各第1腔13时,仅产生由各第1端子60和各第1矛状部15的干涉引起的干涉阻力,在各接触部66与各第1突片部84之间不会产生实质的接触阻力。因此,能够使各第1端子60插入到各第1腔13的作业顺利地进展。
在各第1端子60正规插入到各第1腔13后,汇流条80a被治具等按压,向成为正式固定位置侧的后方移动。当汇流条80a达到正式固定位置时,各第1被固定部22嵌入到各正式固定部86,汇流条80a在第1壳体10中防脱并保持为正规状态。另外,当汇流条80a达到正式固定位置时,各第1突片部84较深地进入到连接部61内而使各接触部66挠曲变形,并且维持与各接触部66接触的状态。然后,通过第2壳体40收纳于收纳部12的收纳空间23,且安装于第2壳体40的各第2端子70与各第2突片部85接触,从而与实施例1同样,各第1端子60和各第2端子70经由汇流条80a进行接头。
根据实施例2,若在汇流条80a位于临时固定位置时各第1端子60插入到各第1腔13,则各第1突片部84只不过与各第1端子60以极小的接触压力接触,因此在各第1端子60与汇流条80a之间不会产生实质的接触阻力。其结果是,能够改善各第1端子60的组装时的作业性。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汇流条不收纳于第1壳体及第2壳体的任一个,第1突片部及第2突片部在第1壳体内及第2壳体内以对置的方式配置。
(2)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从第1壳体省略收纳部,第2壳体在第1壳体的上表面载置为层叠状态。
(3)也可以辅助地设置有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保持为连结状态的锁定部。
(4)第1固定部及第2固定部也可以分别设置于各第1突片部及各第2突片部。
(5)第1固定部及第2固定部也可以通过将汇流条在板厚方向切割冲起等而形成为突状。
(6)在实施例2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正式固定部及临时固定部设置于第2壳体侧,在汇流条设置有一个第1固定部。
(7)在实施例2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使得在汇流条相对于第1壳体位于临时固定位置时,第1突片部与第1端子完全不接触。
(8)第1端子和第2端子也可以以相互不同的形状且不同的尺寸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1壳体
40:第2壳体
60:第1端子
70:第2端子
80、80a:汇流条
83:连结部
84:第1突片部
85:第2突片部
86:第1固定部(正式固定部)
87:第2固定部
88:临时固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