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件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5561发布日期:2020-06-30 20:44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接触件和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卡止于壳体而被防止脱落的矛状件的接触件、和具备该接触件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具备矛状件的接触件和具备该接触件的连接器是已知的。该矛状件具有悬臂梁形状,其在接触件的插入至连接器壳体的方向的前方具有固定端并向后方延伸。而且,该矛状件在后方的自由端侧具有与连接器壳体卡合的卡合部。在接触件,例如连接有电线。如果向后方拔出的力施加至该电线,则卡合部与连接器壳体相碰而防止脱落。

在此,矛状件具有悬臂梁形状。因此,电线等易于从自由端侧进入矛状件的下侧,有可能发生进入的电线等勾挂于矛状件而矛状件变形的故障。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矛状件的自由端延长而潜入至接触件的上壁的下方的构造的接触件。依据该构造,防止电线等进入矛状件的下方,抑制矛状件的变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1472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文揭示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的情况下,虽然抑制了矛状件的变形,但该矛状件是将从接触件的上壁向前方延伸的梁向后方折返而形成的。因此,存在着接触件的材料的成品率低、对于材料的板的每单位面积只能生产少量的接触件这一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防止电线等进入到矛状件的下方,而且与引用文献1的构造相比而使接触件的材料的成品率提高的构造的接触件和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接触件是插入至壳体内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侧壁;插入的前端侧和后端侧的上壁,其从侧壁连续地延伸;矛状件,其与前端侧的上壁的后端连续而向后方延伸,在后端部具有当插入至壳体时卡止于壳体而被防止脱落的卡止部;以及延长片,其与上述后端部连续而进一步向后方延伸,并进入后端侧的上壁的下方。

本发明的接触件使从侧壁连续的前端侧的上壁按原样向后方延长而形成矛状件和延长片。因此,与将从接触件的上壁向前方延伸的梁向后方折返而形成矛状件的引用文献1的构造相比,成品率提高。而且,本发明的接触件形成与矛状件的后端部连续的延长片并使其进入上壁的下方。因此,依据本发明的接触件,防止电线等进入到矛状件的下方。

在此,在本发明的接触件中,优选的是,上述延长片与矛状件的后端部的侧方连续而从该后端部向下折返,进一步折返成位于该后端部的下方,在比矛状件的后端部更靠近后方,延伸直至进入后端侧的上壁的下方。

矛状件通过卡止于连接器壳体而防止接触件的脱落。因此,在矛状件的与连接器壳体卡止的部分,采用板材的端面,采用使该端面的边缘卡止于连接器壳体的构造。如上所述,通过将矛状件的后端部向侧方折返而形成延长片,从而容易地实现使矛状件的边缘卡止于连接器壳体的构造。

另外,在采用将矛状件的后端部向侧方折返而形成延长片的构造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侧壁设于左右两侧,上述前端侧和后端侧的上壁是与左右两侧的侧壁中的每一个连续的彼此重叠的一对上壁,上述矛状件从前端侧的一对上壁中的位于上侧的上壁向后方延伸,上述延长片进入后端侧的一对上壁中的位于下侧的上壁的下方。

这样,通过使矛状件为从前端侧的一对上壁中的位于上侧的上壁向后方延伸的矛状件,从而能够在矛状件的下方配置接点。另外,当将接触件插入至连接器壳体时,矛状件暂且被该连接器壳体从上方按压而弹性变形。延长片与矛状件一体地相连。因此,当矛状件弹性变形时,延长片也有必要向下侧位移。在此,使延长片进入后端侧的一对上壁中的位于下侧的上壁的下方,从而使其位移成为可能。

另外,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接触件和处于插入有该接触件的状态的壳体。

发明的效果

依据以上的本发明,实现了防止电线等进入到矛状件的下方并进一步使接触件的材料的成品率提高的构造的接触件和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接触件的沿着图1(a)所示的箭头z-z的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接触件的主视图(a)、侧视图(b)和后视图(c)。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触件的立体图。在此,图1(a)和图1(b)是彼此反向的姿势的立体图。由于图1(a)和图1(b)是彼此反向的姿势的立体图,因而在图1(a)和图1(b)中,箭头f-r彼此反向地示出。

在该接触件10,除了图示的部分以外,在箭头r所示的后方,还存在与电线(未图示)连接的电线连接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电线连接部没有特征,所以在此省略图示。另外,该接触件10沿箭头f的方向插入至连接器壳体内,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连接器壳体也没有特征,所以在此,对于连接器壳体也省略图示。

另外,图2是图1所示的接触件的、沿着图1(a)所示的箭头z-z的截面图。

而且,图3是图1所示的接触件的主视图(a)、侧视图(b)和后视图(c)。

该接触件10具有底壁11、一对侧壁12a、12b以及彼此重叠的一对上壁13a、13b。一对侧壁12a、12b由右侧的侧壁12a和左侧的侧壁12b构成。另外,一对上壁13a、13b中的上侧的上壁13a与右侧的侧壁12a连续。另外,一对上壁13a、13b中的下侧的上壁13b与左侧的侧壁12b连续。在此,上壁13a、13b分成前端侧的上壁13f和后端侧的上壁13r。在前端侧的上壁13f中,上壁13b位于下侧,上壁13a位于上侧。另一方面,在后端侧的上壁13r中,与前端侧的上壁13f相反,上壁13a’位于下侧,上壁13b’位于上侧。

另外,在该接触件10,设有矛状件20。该矛状件20具有悬臂梁形状,从前端侧的上壁13f向箭头r所示的后方延伸。而且,该矛状件20在后端部20a具有卡止部21,当插入至连接器壳体时,卡止部21卡止于该连接器壳体而被防止脱落。

如上所述,前端侧的上壁13f由彼此重叠的一对上壁13a、13b构成。矛状件20与这一对上壁13a、13b中的位于上侧的上壁13a相连,从位于该上侧的上壁13a延伸。如图2所示,与对方连接器(未图示)的接触件相接的接触梁14从一对上壁13a、13b中的位于下侧的上壁13b延伸。通过使矛状件20从位于上侧的上壁13a延伸,从而确保在该矛状件20的下方配置接触梁14的空间。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侧壁12a折返而形成上壁13a,在该上壁13a的延长上形成矛状件20。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接触件10成为如下的构造:与将从上壁向前方延伸的梁向后方折返180°而形成矛状件的上文揭示的专利文献1的接触件相比,使成品率提高。

在矛状件20的后端部20a的更后方,设有延长片30。该延长片30具有折返部31,折返部31与矛状件20的后端部20a的侧方连续而从后端部20a向下折返,进一步折返成位于后端部20a的下方。为了确保该折返部31的配置空间,在左侧的侧壁12b的内壁面形成有凹陷部121。而且,该延长片30具有延长部32,延长部32与该折返部31连续而进一步向后方延伸,直至进入后端侧的上壁13r的下方。在此,通过形成有折返部31,从而在矛状件20的后端部20a与延长片30的向后方延伸的延长部32之间产生阶梯差。而且,通过该阶梯差,确保了作为当卡止部21卡止于连接器壳体时的余裕量所需要的空间。另外,在该接触件10的情况下,形成有使矛状件20延长的延长片30,使该延长片30的延长部32进入后端侧的上壁13r的下方。由此,电线变得难以进入矛状件20的下方。另外,即使电线在矛状件20的后端部20a进入下方的空间,也抑制矛状件20被该电线提起而变形的故障。

在此,后端侧的上壁13r也由彼此重叠的一对上壁13a’、13b’构成。延长部32进入这一对上壁13a’、13b’中的位于下侧的上壁13a’的下方。当将该接触件10插入连接器壳体时,矛状件20暂且被该连接器壳体从上方按压而弹性变形。延长片30与矛状件20一体地相连。因此,当矛状件20弹性变形时,延长片30也有必要向下侧位移。在此,使延长片30的延长部32进入后端侧的一对上壁13a’、13b’中的位于下侧的上壁13a’的下方。由此,使延长片30的位移成为可能。

符号说明:

10接触件

11下壁

12a、12b横壁

13a、13a’、13b、13b’上壁

13f前端侧的上壁

13r后端侧的上壁

14接触梁

20矛状件

20a矛状件的后端部

21卡止部

30延长片

31折返部

32延长部

121凹陷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