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温度调节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69520发布日期:2019-08-31 01:07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温度调节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温度调节体。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的核心,电池工作温度长期过高工作,则可能会烧毁电池内部结构,电池工作温度过低则会导致放电不充分,影响电池的工作效率。现有的常见的散热方式有动力电池风冷结构散热和动力电池液冷结构散热,其中由于动力电池液冷结构散热涉及液体较为复杂。现有动力电池风冷结构散热存在散热效率不佳、容易累积灰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温度调节体,以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温度调节体,包括固定壳体和若干电芯,若干所述电芯相互串联形成电池,置于所述固定壳体内部;若干所述电芯间隔设置,相邻两电芯的两个相对面上连接有导热硅胶片,所述固定壳体上设置有若干翅片,若干所述翅片设置于两相邻电芯之间并与导热硅胶片连接,所述固定壳体的一侧面上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与翅片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壳体的一侧面还滑动连接有吸尘网,所述吸尘网与所述风扇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吸尘网的上端与固定壳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翅片包括第一竖板、第二竖板和若干翅板,所述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平行间隔设置,且与导热硅胶片连接,若干所述翅板连接于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翅板呈“人”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的两侧与固定壳体内壁之间连接有导热硅胶片,与导热硅胶垫相对的固定壳体的外侧设置有散热片。

进一步的,所述电芯的侧面和底面黏贴有导热丝,若干所述电芯的导热丝相互连接,所述固定壳体上设置有加热电路正极和加热电路负极,所述导热丝的两端分别与加热电路正极和加热电路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温度调节体将电芯间隔设置,并在相邻两电芯之间设置翅片,加速散热;与翅片相对的固定壳体上一端设置有风扇一端设置有吸尘网,不仅能够提高散热效率,还能将击落在翅片的灰尘吹至吸尘网进行吸收;洗尘网与固定壳体滑动连接,方便更换清洗吸尘网。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截面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4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芯与导热硅胶垫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7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温度调节体,包括固定壳体1和若干电芯2,若干所述电芯2相互串联形成电池,置于所述固定壳体1内部,若干所述电芯相互串联形成的电极与固定壳体上的正极和负极电性连接;若干所述电芯2间隔设置,相邻两电芯2的两个相对面上连接有导热硅胶片3,所述导热硅胶片为倒“U”形,将若干电芯相互连接至一起,若干个电芯工作温度不均匀时,导热硅胶垫能够将温度高的电芯和温度低的电芯进行热交换,保证整体的热平衡;所述固定壳体1上设置有若干翅片4,若干所述翅片4设置于两相邻电芯2之间并与导热硅胶片3连接,所述固定壳体1的一侧面上设置有风扇5,所述风扇5与翅片4相对。

所述固定壳体1的一侧面连接有吸尘网6,所述吸尘网与风扇设置于固定壳体1上两个相对的侧面,所述固定壳体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吸尘网的两侧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吸尘网6与所述风扇5相对,所述吸尘网6的上端与固定壳体1通过沉头螺栓连接,拧下沉头螺栓,去下吸尘网即可实现对吸尘网的更换清洗,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吸尘网采用干磨砂纸型吸尘网。

所述翅片4包括第一竖板7、第二竖板8和若干翅板9,所述第一竖板7和第二竖板8平行间隔设置,且与导热硅胶片3连接,若干所述翅板9连接于第一竖板7和第二竖板8之间。

所述翅板9呈“人”字形,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

所述电池的两侧与固定壳体1内壁之间连接有导热硅胶片3,与导热硅胶垫相对的固定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散热片10。

所述电芯2的侧面和底面黏贴有导热丝11,若干所述电芯2的导热丝11相互连接,所述固定壳体1上设置有加热电路正极12和加热电路负极13,所述导热丝11的两端分别与加热电路正极12和加热电路负极13连接,加热电路正极和加热电路负极连接有加热电路。所述导热丝刻蚀至金属片上后再粘连至电芯的表面,粘连有导热丝的电芯的侧面与连接有导热硅胶片的侧面为不同的侧面。当电池温度过低时,启动加热电路,导热丝将温度传递至电芯上。

所述固定壳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以方便电芯的安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