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7992发布日期:2019-09-20 21:33阅读:6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



背景技术:

绕线机是把线状的物体缠绕到特定的工件上的机器。凡是电器产品大多需要用漆包铜线(简称漆包线)绕制成电感线圈,就需要用到绕线机。电子行业单个串联空心线圈制作加工通常都需要用到主轴驱动装置。所述主轴驱动装置用于夹设线圈的骨架,以在旋转该骨架的同时将导线缠绕在所述骨架上。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线圈,为了实现某些特殊功能,如屏蔽,耐磨等性能,需要在线圈上所绕制的漆包线的起线与尾线上穿设塑料软管。在将漆包线穿入所述软管后,则需要固定该穿管后的漆包线上的软管,以拉动穿设在该软管中的漆包线,并将该漆包线绕设在骨架上。因此夹持该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夹具将成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为了实现自动化,保证该夹具对该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夹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也是很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保证对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夹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的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所述穿管后的漆包线包括一个软管,以及一根穿设于该软管中的漆包线,所述其包括一个驱动器,一个设置在所述驱动器上的第一夹持部,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驱动器上的第二夹持部。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作相向和相背运动以夹持和放松穿管后的漆包线。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一个本体,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贴合面,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V形导向槽,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贴合面上的夹设槽。两个所述V形导向槽沿所述夹设槽的延伸方向排列。在沿所述夹设槽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夹设槽包括一段U形槽段,以及一段喇叭槽段。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一个抵顶平面,该抵顶平面插设在两个所述V形导向槽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夹设槽包括一个入口端,以及一个出口端。

进一步地,所述喇叭槽段设置在所述出口端侧。

进一步地,在沿所述夹设槽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上,所述喇叭槽段的轮廓线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条直线与两条弧形线。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线的圆心角大于90度。

进一步地,所述U形槽段在垂直所述夹设槽的延伸方向上的深度小于所述软管的最大直径。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V形导向槽与所述本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V形导向槽的顶点位于所述U形槽段的中心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U形槽段在垂直所述夹设槽的延伸方向上的深度等于所述漆包线的外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的第一夹持部由于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V形导向槽,使得当穿管后的漆包线在从其他工站过来后,进入该两个V形导向槽中的一个,然后再进入该两个V形导向槽中的另一个,从而当所述第二夹持部与该第一夹持部相向运动时,便在该两个V 形导向槽的作用下将该穿管后漆包线推入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上的夹设槽,保证该夹具夹设该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准确性。而该夹设槽的U形槽段在垂直所述夹设槽的延伸方向上的深度等于所述漆包线的直径,从而使得当第一、第二夹持部相抵顶在一起时,只有软管被所述第一、第二夹持部夹持,而该软管内穿设的漆包线仍然可以被拉动,同时由于所述夹设槽还具有一个喇叭槽段,当漆包线往骨架上绕设时,该漆包线可以在该喇叭槽段内转动,从而保证该夹具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一个基座10,一个设置在所述基座10上的驱动器20,一个设置在所述驱动器20上的第一夹持部30,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驱动器20上的第二夹持部40。可以想到的是,所述用于夹持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功能模块,如组装组件,安装组件如螺钉,电气连接组件等等,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在一一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穿管后的漆包线包括一个软管,以及一个穿设于所述软管中的漆包线。在将该漆包线绕制到骨架上时,需要首先将软管固定住,然后再将该漆包线绕制在骨架上。当漆包线绕设完成后,然后再放开对该软管的夹设,即可完成该线圈的绕制。

所述基台10用于设置所述驱动器20,也用于将所述夹持装置固定设置在其他的结构上,以与其他零部件形成一个整体。所述基台10通常由金属制成,以实现一定的强度。也因此,所述基台10的结构与形状应当根据所述驱动器20 及其他零部件的结构与形状来设定。

所述驱动器20为气动驱动器或电动驱动器,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第二夹持部30、40作相向和相背运动以夹持和放开穿管后的漆包线。对于驱动器20 本身,其应当为一种现有技术,该气动驱动器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在此就不再详细说明。

所述第一夹持部30包括一个本体31,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31上的贴合面 32,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31上的V形导向槽33,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贴合面32上的夹设槽34。所述本体31可以金属制成,以保证一定的刚度。该本体 31设置在所述驱动器20的一个输出端上。所述贴合面32设置在所述本体31上,并为一个平面,其用于所述第二夹持部40相耦合。所述V形导向槽33具有两个,并沿所述漆包线的穿设方向即所述夹设槽34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两个所述V形导向槽33与所述本体31一体成型。两个所述V形导向槽33与所述夹设槽34配合从而准确地将穿管后的漆包线自动在夹设在所述夹设槽34中,具体的工作原理会下面进行详细说明。两个所述V形导向槽33与所述本体31一体成型。所述夹设槽34在沿所述夹设槽34的延伸方向上包括一段U形槽段341,以及一段该U形槽段341连接的喇叭槽段342。所述夹设槽34还包括一个入口端343,和一个与该入口端343间隔设置的出口端344。所述喇叭槽段342位于出口端344侧。所述U形槽段341在垂直所述夹设槽341的延伸方向上的深度大于漆包线的最大直径,且等于所述软管的外径,从而使得在夹持该穿管后的漆包线时,可以夹持住所述软管,而可以让漆包线被抽拉。所述喇叭槽段342 在沿所述夹设槽34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上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条直线345与两条弧形线346。所述两条直线345与U形槽段341连接,而两条弧形段346分别与该两条直线345连接。所述两条直线345与所述夹设槽341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弧形线346的圆心角大于90度,从而形成该喇叭样式的喇叭槽段342。该喇叭槽段342有助于在将漆包线绕制时,扩大该漆包线旋转时的锥形角。所述夹设槽34与两个V形导向槽33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很重要,其决定所述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导向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V形导向槽33的顶点位于所述U形槽段341的中心轴上,从而可以将该穿管后的漆包线导入到所述夹设槽34。

所述第二夹持部40包括一个抵顶平面41。该抵顶平面41沿所述夹设槽34 的延伸方向上尺寸等于或小于两个所述V形导向槽33之间的最小距离。当所述第一、第二夹持部30、40相互贴合或抵顶时,所述抵顶平面41插设在两个V 形导向槽33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固定夹具的第一夹持部30由于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V形导向槽33,使得当穿管后的漆包线在从其他工站过来后,进入该两个V形导向槽30中的一个,然后再进入该两个V形导向槽30中的另一个,从而当所述第二夹持部40与该第一夹持部30相向运动时,便在该两个V形导向槽33的作用下将该穿管后漆包线推入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30上的夹设槽34中,保证该夹具夹设该穿管后的漆包线的准确性。而该夹设槽34的U形槽段341在垂直所述夹设槽34的延伸方向上的深度等于所述漆包线的直径,从而使得当第一、第二夹持部30、40相抵顶在一起时,只有软管被所述第一、第二夹持部30、40夹持,而该软管内穿设的漆包线仍然可以被拉动,同时由于所述夹设槽34还具有一个喇叭槽段342,当漆包线往骨架上绕设时,该漆包线可以在该喇叭槽段342内转动,从而保证该夹具的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