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可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及信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类电子电器产品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来,其中一些电子电器产品需要直接连接电源或与其他电器相连接才能使用,与此同时,数据的传输也需要专门的连接器进行连接。但是,目前传统的电源连接器与数据传输连接器是分开的,需要使用多个连接器,导致使用麻烦,且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及用于与该连接器组件适配的可移动平台,旨在解决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器使用麻烦,连接器占用空间较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应用于可移动平台,包括:
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传输部,所述传输部具有相邻设置的电源区和信号区;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具有相邻设置的电源端和信号端;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设于所述可移动平台的机身上,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传输部插接时,所述电源端用于所述电源区电连接并传输电能,所述信号端用于与所述信号区电连接并传输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源端与所述信号端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于容置所述电源区和所述信号区之间的第一隔板;或,
所述电源区与所述信号区之间设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用于容置所述电源端和所述信号端之间的第二隔板。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源区为适配锂电池的公头,所述电源端为适配所述电源区的母头;和/或,
所述信号区为适配杜邦线的针头区,所述信号端为适配所述信号区的针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源端包括至少两个导电端部,所述信号端包括至少两个信号端部,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部以及至少两个所述信号端部均呈线性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源端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插接部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信号端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插接部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垂直。
其中,所述导电端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信号端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电端部之间的中心连线与两个所述信号端部之间的中心连线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过线部,用于引导线材至所述插接部;
其中,所述过线部的出线方向与所述插接部的插接方向相反,或,所述过线部的出线方向与所述插接部的插接方向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设于所述插接部与所述过线部之间;
其中,在所述过线部的出线方向与所述插接部的插接方向相反时,所述过线部、所述手持部、所述插接部能够沿同一条直线依次连接;
在所述过线部的出线方向与所述插接部的插接方向垂直时,所述过线部、所述手持部、所述插接部依次连接且形成L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源端在靠近所述信号端的至少一个边角处设有第一防呆部,用于引导所述插接部与所述传输部的插接方向;和/或,
所述电源端的一侧面设有第二防呆部,用于引导所述插接部与所述传输部的插接方向;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防滑部,所述防滑部设置在所述手持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电源端在靠近所述信号端的至少一个边角处设有第一防呆部时,所述第一防呆部为倒角结构,所述倒角结构沿着所述插接部与所述传输部的插接方向由所述插接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插接部的另一端;
在所述电源端的一侧面设有第二防呆部时,所述第二防呆部为凹槽,用于与所述电源区的凸起配合;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所述防滑部时,所述防滑部为防滑凸台。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电源端的一侧面设有第二防呆部时,所述第二防呆部设置在所述电源端的导电端部之间;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所述防滑部时,所述防滑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防滑部分别设于所述手持部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线材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所述电源线和所述信号线设于同一线材外被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与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组件相配合的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机身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机身移动的动力装置,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设于所述机身,和/或,所述第二连接器设于所述机身。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由所述机身上引出的线材连接于所述机身外,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可插拔地连接于所述机身;
所述机身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一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组件以及与该连接组件相适配的可移动平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其中一个设在可移动平台上,第二连接器具有插接部,插接部集成有相邻设置的电源端以及信号端,第一连接器具有电源区以及信号区,其中,电源端与电源区之间电连接,以便实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电能传输,同时,信号端与信号区之间电连接,以便实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端与信号端以相邻的位置状态集成在插接部,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占用空间较小的特点,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器插接在第一连接器的过程中,能够同时使电源端与电源区实现电连接以及使信号端与信号区实现电连接,无需分步将电源端、信号端分别插接在电源区、信号区上,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插接过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第二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第二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第二连接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的第一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的第一连接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二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图9中的第二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图9中的第二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图9中的第二连接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图13中的第一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图13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图13中的第一连接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第二连接器100,防滑部101,电源端200,第二防呆部201,导电端部202,第一防呆部203,信号端300,信号端部301,过线部400,手持部500,第一连接器600,信号区601,电源区602,第一隔板603,凸起6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应用于可移动平台(图中未显示)上,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600和第二连接器100,第一连接器600与第二连接器100两者之中至少一个设于可移动平台上,第一连接器600与第二连接器100之间可接合,以便实现第一连接器600与第二连接器100之间的电传输以及信号传输。
实施例1
如图1-图8所示,第一连接器600包括传输部,传输部具有相邻设置的电源区602和信号区601,在本实施例中,电源区602内陷形成第一凹槽,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位于第一凹槽内;信号区601内陷形成第二凹槽,信号区601的导电端子位于第二凹槽内。
第二连接器100包括插接部,插接部与传输部之间能够相互接合并实现电传输以及信号传输,从而实现第一连接器600与第二连接器100之间的电传输以及信号传输。其中,插接部具有相邻设置的电源端200和信号端300,电源端200用于与电源区602电连接并传输电能,信号端300用于与信号区601电连接并传输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端200及信号端300均大致为柱状,当插接部与传输部接合时,电源端200插入到电源区602的第一凹槽内,电源端200的导电端子与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导电连接,同步地,信号端300插入到信号区601的第二凹槽内,信号端300的导电端子与信号区601的导电端子电连接。采用上述方案不仅可以实现同时传输电能以及信号,还可以确保插接部与传输部之间具有较好的接合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信号区601与电源区602之间相邻地集成在第一连接器600的传输部上,而信号端300与电源端200相邻集成在第二连接器100上,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器600以及第二连接器100具有体积较小,结构紧凑的优点,而且其生产的工艺流程得到简化,有利于生产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无需分步将电源端200、信号端300分别插接在电源区602、信号区601上,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第二连接器100与第一连接器600之间的插接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器100中,电源端200与信号端300之间设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宽度为2mm、3mm或5mm或其他宽度。电源区602与信号区601之间设有第一隔板603,具体地,第一隔板603位于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第一间隙用于容置电源区602和信号区601之间的第一隔板603,当第一连接器600与第二连接器100接合时,第一隔板603插入第一间隙内;第一间隙对第一隔板603起到导向的作用,使第一隔板603能够较为准确地进入第一间隙内,进而使传输部与插接部之间的配合更加精确。
另外,在另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中,电源区602与信号区601之间设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宽度为2mm、3mm或5mm或其他宽度。第二间隙位于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电源端200与信号端300之间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间隙用于容置第二隔板。其中,在本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源端200与信号端300之间设有第一间隙,电源区602与信号区601之间设有第一隔板603,第一间隙与第一隔板603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源区602为适配锂电池的公头,电源端200为适配电源区602的母头;和/或,
信号区601为适配杜邦线的针头区,信号端300为适配信号区601的针座,针头区与针座插合配对,以便两者之间实现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源端200包括至少两个盲孔状的导电端部202,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端部202的配置数量为两个;电源端200的导电端子设于导电端部202内,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为柱状,当插接部与传输部接合时,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插入导电端部202内并与电源端200的导电端子电连接。信号端300包括至少两个插孔状的信号端部301,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端部301的配置数量为两个;信号端300的导电端子设于信号端部301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源端200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插接部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平行,信号端300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插接部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垂直。这样,电源端200的横截面与信号端300的横截面之间呈T型排布,使插接部与传输部之间的接合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导电端部202之间的对应连线与两个信号端部301之间的中心连线垂直,这样布置合理,结构紧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插接部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100还包括过线部400,过线部400的出口处可以延伸有直条状的线套或线材外被,用于引导线材至插接部,其中,线材包括信号线与电源线,信号线与电源线设于同一线材外被或同一线套中;其中,过线部400的出线方向与插接部的插接方向相反。
其中,第二连接器100还包括手持部500,手持部500设于过线部400与插接部之间,过线部400、手持部500、插接部能够沿同一条直线依次连接。当第二连接器100与第一连接器600插接时,外界直接施力于手持部500,使第二连接器100插接在第一连接器60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器100中,电源端200在靠近信号端300的至少一个边角处设有第一防呆部203,用于引导插接部与传输部的配合连接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呆部203的配置数量为两个,第一防呆部203为倒角结构或弧面过渡结构。优选地,第一防呆部203为倒角结构,其中,倒角结构沿着插接部与传输部的配合连接方向由插接部的一端延伸至插接部的另一端;和/或,电源端200的另一侧面设有第二防呆部201,用于引导插接部与传输部的配合连接方向,第二防呆部201可以相对于电源端200的表面外凸或相对于电源端200的表面内陷,而电源区602则设置有适配的凹槽或凸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呆部201相对于电源端200的表面内陷而形成条形的凹槽,电源区602的第一凹槽内具有条状的凸起604,当电源端200插入电源区602的第一凹槽内时,该凸起604进入第二防呆部201。第二防呆部201不仅起到标示电源端200插接方向的作用,还能引导电源端200与电源区602对接,起到导向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电源端200的另一侧面设有第二防呆部201时,第二防呆部201设置在电源端200的两个导电端部202之间,以平衡受力并实现空间的合理布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器组件相适配的可移动平台(图中未显示),可移动平台可以为遥控车的车身或者无人机的机身,其包括机身(图中未显示)以及用于驱动机身移动的动力装置(图中未显示),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机身可以移动,当移动平台为遥控车的车身时,动力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车轮以及用于使驱动电机与车轮之间形成联动的传动组件。可以理解,移动平台除了上述说明的遥控车、无人机之外,还可以为其它可以移动的电子设备,如无人船、移动机器人等。
其中,连接组件中的第一连接器600可以设于机身,和/或,第二连接器100可以设于机身。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连接器100由机身上引出的线材连接于机身外,且通过第一连接器600可插拔地连接于机身。具体地,第一连接器600设在机身上,第二连接器100可插拨地与第一连接器600连接配对,机身引出的线材与第一连接器600上的电源区的导电端子及信号区的导电端子电连接,第二连接器的信号端的导电端子及电源端的导电端子分别与电源区的导电端子及信号区的导电端子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连接器600与机身上引出的线材之间电连接。其中,机身上设有凹槽,凹槽形成第一连接器600。
其中,由于第一连接器600可插拔地连接于机身,从而第二连接器100还可以作为一个接口,并用于与类似于第一连接器600的连接器的插接,使得移动平台可以与其它设备或以其它形式进行电能或信号的传输。
实施例2
如图9-图16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一、在实施例1中,过线部400、手持部500、插接部能够沿同一条直线依次连接;而在实施例2中,过线部400、手持部500、插接部依次连接且形成L型。
二、在实施例1中,第二连接器100不设置防滑部;而在实施例2中,第二连接器100包括有防滑部101,防滑部101设置在手持部500上,防滑部101的作用是方便对第二连接器100进行施力,使第二连接器100插合到第一连接器600。防滑部101的配置数量为两个,两个防滑部101设置手持部500相对的两个侧面上,防滑部101可以为防滑凸台或者防滑凹槽或者多个阵列式排布的凸点,在本实施例中,防滑部101为防滑凸台。
具体地,第一连接器600包括传输部,传输部具有相邻设置的电源区602和信号区601,在本实施例中,电源区602内陷形成第一凹槽,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位于第一凹槽内;信号区601内陷形成第二凹槽,信号区601的导电端子位于第二凹槽内。
第二连接器100包括插接部,插接部与传输部之间能够相互接合并实现电传输以及信号传输,从而实现第一连接器600与第二连接器100之间的电传输以及信号传输。其中,插接部具有相邻设置的电源端200和信号端300,电源端200用于与电源区602电连接并传输电能,信号端300用于与信号区601电连接并传输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端200及信号端300均大致为柱状,当插接部与传输部接合时,电源端200插入到电源区602的第一凹槽内,电源端200的导电端子与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导电连接,同步地,信号端300插入到信号区601的第二凹槽内,信号端300的导电端子与信号区601的导电端子电连接。采用上述方案不仅可以实现同时传输电能以及信号,还可以确保插接部与传输部之间具有较好的接合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信号区601与电源区602之间相邻地集成在传输部上,且信号端300与电源端200相邻集成在第二连接器100上,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器600以及第二连接器100具有体积较小,结构紧凑的优点,而且其生产工艺的得到简化,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无需分步将电源端200、信号端300分别插接在电源区602、信号区601上,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第二连接器100与第一连接器600之间的插接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器100中,电源端200与信号端300之间设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宽度为2mm、3mm或5mm或其他宽度。电源区602与信号区601之间设有第一隔板603,具体地,第一隔板603位于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第一间隙用于容置电源区602和所述信号区601之间的第一隔板603,当第一连接器600与第二连接器100接合时,第一隔板603插入第一间隙内;第一间隙对第一隔板603起到导向的作用,使第一隔板603能够较为准确地进入第一间隙内,进而使传输部与插接部之间的配合更加精确。
另外,在另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中,电源区602与信号区601之间设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宽度为2mm、3mm或5mm或其他宽度。第二间隙位于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电源端200与信号端300之间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间隙用于容置第二隔板。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源端200与信号端300之间设有第一间隙,电源区602与信号区601之间设有第一隔板603,第一间隙与第一隔板603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源区602为适配锂电池的公头,电源端200为适配电源区602的母头;和/或,
信号区601为适配杜邦线的针头区,信号端300为适配信号区601的针座,针头区与针座之间插合配对,以便使两者实现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源端200包括至少两个盲孔状的导电端部202,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端部202的配置数量为两个;电源端200的导电端子设于导电端部202内,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为柱状,当插接部与传输部接合时,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插入导电端部202内并与电源端200的导电端子电连接。信号端300包括至少两个插孔状的信号端部301,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端部301的配置数量为两个;信号端300的导电端子设于信号端部301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源端200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插接部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平行,信号端300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插接部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垂直。这样,电源端200的横截面与信号端300的横截面之间呈T型排布,使插接部与传输部之间的接合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导电端部202之间的对应连线与两个信号端部301之间的中心连线垂直,这样布置合理,结构紧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插接部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100还包括过线部400,过线部400的出口处可以延伸有直条状的线套或线材外被,用于引导线材至插接部,其中,线材包括信号线与电源线,信号线与电源线设于同一线材外被或同一线套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器100中,电源端200在靠近信号端300的至少一个边角处设有第一防呆部203,用于引导插接部与传输部的配合连接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呆部203的配置数量为两个,第一防呆部203为倒角结构或弧面过渡结构。优选地,第一防呆部203为倒角结构,其中,倒角结构沿着插接部与传输部的配合连接方向由插接部的一端延伸至插接部的另一端;和/或,
电源端200的另一侧面设有第二防呆部201,用于引导插接部与传输部的配合连接方向,第二防呆部201可以相对于电源端200的表面外凸或相对于电源端200的表面内陷,而电源区602则设置有适配的凹槽或凸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呆部201相对于电源端200的表面内陷而形成条形的凹槽,电源区602的第一凹槽内具有条状的凸起604,当电源端200插入电源区602的第一凹槽内时,该凸起604进入第二防呆部201。第二防呆部201不仅起到标示电源端200插接方向的作用,还能引导电源端200与电源区602对接,起到导向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电源端200的另一侧面设有第二防呆部201时,第二防呆部201设置在电源端200的两个导电端部202之间,以平衡受力并实现空间的合理布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器组件相适配的可移动平台(图中未显示),可移动平台可以为遥控车的车身或者无人机的机身,其包括机身(图中未显示)以及用于驱动机身移动的动力装置(图中未显示),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机身可以移动,当移动平台为遥控车的车身时,动力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车轮以及用于使驱动电机与车轮之间形成联动的传动组件。可以理解,移动平台除了上述说明的遥控车、无人机之外,还可以为其它可以移动的电子设备,如无人船、移动机器人等。
其中,连接组件中的第一连接器600可以设于机身,和/或,第二连接器100可以设于机身。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连接器100由机身上引出的线材连接于机身外,且通过第一连接器600可插拔地连接于机身。具体地,第一连接器600设在机身上,第二连接器100可插拨地与第一连接器600连接配对,机身引出的线材与第一连接器600上的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及信号区601的导电端子电连接,第二连接器100的信号端300的导电端子及电源端200的导电端子分别与信号区601的导电端子及电源区602的导电端子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连接器600与机身上引出的线材之间电连接。其中,机身上设有凹槽,凹槽形成第一连接器600。
其中,由于第一连接器600可插拔地连接于机身,从而第二连接器100还可以作为一个接口,并用于与类似于第一连接器600的连接器的插接,使得移动平台可以与其它设备或以其它形式进行电能或信号的传输。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平台,可以具有上述说明的针对连接组件的有益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