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5724发布日期:2019-11-29 17:37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共模滤波器,尤其涉及一种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



背景技术:

一般的共模滤波器,其主要是于一铁芯上绕设有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末端,则分别连接于铁芯的端电极上,其滤波的动作原理是利用当杂讯电流如共模电流经过该共模滤波器时,该共模电流会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上产生同向的磁场,因而会增加该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感抗(inductivereactance),而使该共模滤波器表现为高阻抗,也即可产生较高的共模阻抗(commonmodeimpedance),可衰减该共模电流,进而可达到滤除共模杂讯的目的。

然而,现有的共模滤波器存在有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模式转换特性(modeconversioncharacteristic,又称scd)较高的问题,亦即,当差模讯号输入该共模滤波器之后,仍有较高比例的差模讯号会转换成共模讯号(杂讯)并输出,如此一来,现有的共模滤波器,即无法达到更好的降低杂讯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其包含:

一芯柱体,该芯柱体上依序设有第一绕线区域、第二绕线区域和第三绕线区域,该芯柱体上两端分别延伸设有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

第一线圈,是于该第一绕线区域、第二绕线区域和第三绕线区域分别依序绕设固定m1匝的第一绕线部、m2匝的第二绕线部和m3匝的第三绕线部;

第二线圈,是于该第一绕线区域、第二绕线区域和第三绕线区域的相邻该第一线圈分别依序绕设固定n1匝的第四绕线部、n2匝的第五绕线部和n3匝的第六绕线部,该m1+m2+m3匝等于该n1+n2+n3匝;其中,该第二绕线区域的第五绕线部其中两线匝之间设有一隔离区。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绕线区域的第一绕线部和第四绕线部形成为相互层叠绕设,该第二绕线区域的第二绕线部和第五绕线部形成为相互水平绕设,且该第三绕线区域的第三绕线部和第六绕线部形成为相互层叠绕设。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三绕线部的最后一匝接触设置于该第二法兰上,第四绕线部的第一匝接触设置于该第一法兰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绕线区域的第二绕线部和第五绕线部,形成为相互交替配置水平绕设。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m1+m2+m3匝等于13匝,所述的n1+n2+n3匝等于13匝。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有效降低模式转换特性(scd),也可提高产品的降低杂讯的性能,进而可大幅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且具有工序简单,并且进而能提高产品良率,使达成功效。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芯柱体;11、第一绕线区域;12、第二绕线区域;13、第三绕线区域;14、第一法兰;15、第二法兰;2、第一线圈;21、第一绕线部;22、第二绕线部;23、第三绕线部;3、第二线圈;31、第四绕线部;32、第五绕线部;33、第六绕线部;4、隔离区;5、第一端电极;6、第二端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降低差模讯号转共模讯号的共模滤波器,其包含:一芯柱体1、第一线圈2和第二线圈3。其中,该芯柱体1上依序设有第一绕线区域11、第二绕线区域12和第三绕线区域13,该芯柱体1上两端分别延伸设有第一法兰14和第二法兰15,该法兰称为flange或frame,而使该芯柱体1、第一法兰14和第二法兰15构成如工字型铁芯或i字型铁芯。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线圈2与第二线圈3两者可以双线绕(bifilarwinding)卷绕于该芯柱体1上的该第一绕线区域11、第二绕线区域12和第三绕线区域13且均有变化,进一步说明如下:

该第一线圈2于该第一绕线区域11、第二绕线区域12和第三绕线区域13分别依序绕设固定m1匝的第一绕线部21、m2匝的第二绕线部22和m3匝的第三绕线部23。该第二线圈3同样于该第一绕线区域11、第二绕线区域12和第三绕线区域13的相邻该第一线圈2分别依序绕设固定n1匝的第四绕线部31、n2匝的第五绕线部32和n3匝的第六绕线部33,该m1+m2+m3匝等于该n1+n2+n3匝,即两者卷绕圈数相同,该m1+m2+m3匝等于13匝,该n1+n2+n3匝等于13匝。其中,该第二绕线区域12的第五绕线部32其中两线匝之间设有一隔离区4,本实施例为第五绕线部32的第6、7匝之间,从而让线圈之间减少接触所产生的杂散电容(parasiticcapacitance)。

较佳的,该第一绕线区域11的第一绕线部21和第四绕线部31形成为相互层叠绕设,该第二绕线区域12的第二绕线部22和第五绕线部32形成为相互水平(交错、交替)绕设,且该第三绕线区域13的第三绕线部23和第六绕线部33形成为相互层叠绕设,出现交错绕的间隔圈数越少,对于改善本实用新型共模滤波器的模式转换特性(scd)的效果也就越好,且层叠绕设置亦能够缩小体积。

理想上,该第一线圈2与第二线圈3应该每一圈均交错绕,然而,若是每一圈均交错绕(本实用新型仅第二绕线部22和第五绕线部32交错),绕线时不同绕线之间将容易产生相互干涉的叠线问题,从而影响产品品质或良率。同时,也会大幅增加绕线作业的时间,制造困难,降低生产效率,因而本实用新型避免了这些问题,亦提供良好scd,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在实务上最能兼顾产品性能、品质及生产效率的最佳方案。

此外,该第三绕线部23的最后一匝(第13匝)接触设置于该第二法兰15上,该第四绕线部31的第一匝接触设置于该第一法兰14上,均予以形成椅靠的设置,因此,在绕线作业上及绕线完成后均可避免脱线,进而提升产品良率。

综上所述,因此,可使本实用新型达到可有效降低模式转换特性(scd),也可提高产品的降低杂讯的性能,进而可大幅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且具有工序简单,并且进而能提高产品良率,使达成功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