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座和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04735发布日期:2019-11-25 23:00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座和插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插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插座和插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中的插座都是有孔插座,其弊端在于,由于插孔裸露,防触电、防漏电等级有限。

现有技术的分导式无孔插座(cn103199374b)其原理是通过封堵插孔的方式达到无孔状态,还没有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孔插座。

现有的市场主流插座插头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两个金属片接触实现通电功能。在插头和插座接触不紧密时,会出现通电金属片裸露在外的情况,对意识较差的群体(特别是儿童)容易造成触电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设计主要针对现有插座和插头的接电方式进行改良,实现所有金属导体无外露的防触电通电功能。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座和插头,包括:

安装有所述插座的第一绝缘体外壳以及安装有所述插头的第二绝缘体外壳;

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具有容纳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延伸部的凹陷部;

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铁芯;

环绕于所述凹陷部外的次级线圈,环绕于所述铁芯外的初级线圈;

所述吸合部件安装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的凹陷部内,位置相邻的导电接触面和导电片安装在所述插座内的所述延伸部的空腔内,所述空腔包括铁芯端面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形成的空腔;其中,所述吸合部件用于控制所述导电片位移与所述导电接触面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吸合部件为两个磁性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凹凸配合的正对面以及所述插座的第二绝缘体外壳内,所述导电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磁性部件贴合,导电接触面介于两个磁性部件之间。

进一步,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凹凸配合的正对面为所述插座的延伸部的端面;

所述吸合部件为两个磁性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插座的延伸部的端面和所述插头的凹陷部内,

所述导电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磁性部件贴合,导电接触面介于两个磁性部件之间。

进一步,所述导电片贴合的所述磁性部件通过弹片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座和插头,包括:

安装有所述插座的第一绝缘体外壳以及安装有所述插头的第二绝缘体外壳;

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具有容纳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延伸部的凹陷部;

位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内的铁芯;

环绕于所述凹陷部外的初级线圈,环绕于所述铁芯外的次级线圈;

所述吸合部件安装在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位置相邻的导电接触面和导电片安装在所述插头内或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或,所述吸合部件、位置相邻的导电接触面和导电片安装在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

其中,所述吸合部件用于控制所述导电片位移与所述导电接触面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吸合部件安装在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包括:

所述吸合部件为两个磁性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凹凸配合的正对面,安装在所述插座的一个磁性部件在第一绝缘体外壳内,所述导电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磁性部件贴合,导电接触面介于两个磁性部件之间。

进一步,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凹凸配合的正对面包括所述插头的延伸部的端面;

所述吸合部件为两个磁性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插头的延伸部的端面和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底部正对的第一绝缘体外壳内,

所述导电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磁性部件贴合,导电接触面介于两个磁性部件之间。

进一步,所述导电片贴合的所述磁性部件通过弹片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部。

进一步,所述吸合部件安装在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所述吸合部件为卡勾机构。

进一步,所述卡勾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导电片两端的卡勾、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的凹陷部内表面与所述卡勾配合的卡槽、以及用于将所述卡勾从所述卡槽中弹出的按压开关;所述导电片和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所述按压开关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以初级线圈和铁芯作为插座、次级线圈作为插头或者次级线圈和铁芯作为插头,初级线圈作为插座,实现了电路金属导线完全无外露,较传统插座、插头孔洞设计的接电方式,此设计无孔洞,具有防触电功能;

2、利用磁铁相互吸合的物理现象,在使用用电设备时,插头连接插座时才能触发插座部分电路闭合,有效地解决了空载时插座部分电路闭合造成的电损和涡损,节约了用电成本,也具有简化开关的效果,与传统插座的工作方式一致。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现通电和固定的正常功能,又解决了现有市面上的插座、插头存在的触电风险,操作简单,且易于生产,推广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的磁通式无孔插座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的磁通式无孔插座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的磁通式无孔插座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为初级线圈、1-2为铁芯、1-3为第一绝缘体外壳、1-4为第二磁性部件、1-5为第一磁性部件、1-6为插头线头、1-7为次级线圈、1-8为弹片、1-9为导电片、1-10为导电接触面、1-11为插座线头、1-12为第二绝缘体外壳;

2-1为次级线圈、2-2为铁芯、2-3为第二绝缘体外壳、2-4为第三磁性部件、2-5为第一绝缘体外壳、2-6为第四磁性部件、2-7为插头线头、2-8为初级线圈、2-9为插座线头、2-10为导电接触面、2-11为导电片、2-12为弹片;

3-1为次级线圈、3-2为铁芯、3-3为第二绝缘体外壳、3-4为弹簧、3-5为卡勾、3-6为插座线头、3-7为卡槽、3-8为按压开关、3-9为插头线头、3-10为第一绝缘体外壳、3-11为初级线圈、3-12为活动绝缘片、3-13为导电片、3-14为导电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装备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座和插头,包括:

安装有所述插座的第一绝缘体外壳以及安装有所述插头的第二绝缘体外壳;

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具有容纳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延伸部的凹陷部;

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铁芯;

环绕于所述凹陷部外的次级线圈,环绕于所述铁芯外的初级线圈;

所述吸合部件安装在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的凹陷部内,位置相邻的导电接触面和导电片安装在所述插座内的所述延伸部的空腔内,所述空腔包括铁芯端面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形成的空腔;其中,所述吸合部件用于控制所述导电片位移与所述导电接触面电连接。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吸合部件为两个磁性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凹凸配合的正对面以及所述插座的第二绝缘体外壳内,所述导电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磁性部件贴合,导电接触面介于两个磁性部件之间。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凹凸配合的正对面为所述插座的延伸部的端面;

所述吸合部件为两个磁性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插座的延伸部的端面和所述插头的凹陷部内,

所述导电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磁性部件贴合,导电接触面介于两个磁性部件之间。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贴合的所述磁性部件通过弹片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部。

如图1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吸合机构为磁性部件。

插座部分包括:第二绝缘体外壳1-2、第二磁性部件1-4、初级线圈1-1,铁芯1-2、导电片1-9、导电接触面1-10、弹片1-8和插座线头1-11。所述插座线头1-11用于连接火线和零线。

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1-3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端面内侧设有所述导电接触面1-10。所述铁芯1-2位于所述插头的延伸部内部,所述初级线圈1-1围绕所述铁芯1-2。

所述延伸部内部设有所述第二磁性部件1-4,所述导电片1-9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1-4靠近所述延伸部端部的一侧相贴合。所述第二磁性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1-3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磁性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1-3之间的连接部件上贴合有导线。

优选地,所述第二磁性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1-3之间通过弹片1-8活动连接。所述弹片1-8上贴合有导线。

插头部分包括:第二绝缘体外壳1-12、第一磁性部件1-5、次级线圈1-7和插头线头1-6。所述插头线头1-6用于连接导线。

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1-12具有容纳所述插头的延伸部的凹陷部。围绕所述凹陷部的侧壁设置有所述次级线圈1-7。所述凹陷部的端面内侧贴合连接有所述第一磁性部件1-5。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插座和插头,包括:

安装有所述插座的第一绝缘体外壳以及安装有所述插头的第二绝缘体外壳;

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具有容纳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延伸部的凹陷部;

位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内的铁芯;

环绕于所述凹陷部外的初级线圈,环绕于所述铁芯外的次级线圈;

所述吸合部件安装在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位置相邻的导电接触面和导电片安装在所述插头内或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或,所述吸合部件、位置相邻的导电接触面和导电片安装在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

其中,所述吸合部件用于控制所述导电片位移与所述导电接触面电连接。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吸合部件安装在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包括:

所述吸合部件为两个磁性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凹凸配合的正对面,安装在所述插座的一个磁性部件在第一绝缘体外壳内,所述导电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磁性部件贴合,导电接触面介于两个磁性部件之间。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凹凸配合的正对面包括所述插头的延伸部的端面;

所述吸合部件为两个磁性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插头的延伸部的端面和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底部正对的第一绝缘体外壳内,

所述导电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的磁性部件贴合,导电接触面介于两个磁性部件之间。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贴合的所述磁性部件通过弹片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内部。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吸合部件安装在所述插座的凹陷部内,所述吸合部件为卡勾机构。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卡勾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导电片两端的卡勾、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的凹陷部内表面与所述卡勾配合的卡槽、以及用于将所述卡勾从所述卡槽中弹出的按压开关;所述导电片和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所述按压开关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的外表面。

如图2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吸合机构为磁性部件。

插头部分包括:第二绝缘体外壳2-3、第三磁性部件2-4、次级线圈2-1、铁芯2-2和插头线头2-7。所述插头线头2-7用于连接导线。

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2-3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端面上贴合连接有所述第三磁性部件2-4。

插座部分包括:第一绝缘体外壳2-5、初级线圈2-8、第四磁性部件2-6、导电接触面2-10、导电片2-11、弹片2-12和插座线头2-9。所述插座线头2-9用于连接火线和零线。

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2-5具有容纳所述插头的延伸部的凹陷部。围绕所述凹陷部的侧壁设置有所述初级线圈2-8。所述凹陷部的端面内侧设置有导电接触面2-10。

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2-5的内部设置有第四磁性部件2-6,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6靠近所述导电接触面2-10的一侧贴合连接有导电片2-11。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6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2-5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6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2-5之间的连接部件上贴合有导线。

优选地,所述第四磁性部件2-6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2-5之间通过弹片2-12活动连接。所述弹片2-12上贴合有导线。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当所述插头插入所述插座中时,采用磁性部件实现导电片和导电接触面的相吸合,接通插座部分的初级线圈电路,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电流,从而实现插头部分的电路导通。

如图3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吸合机构为卡勾机构。

插头部分包括:第二绝缘体外壳3-3、次级线圈3-1、铁芯3-2和插头线头3-9。所述插头线头3-9用于连接导线。所述第二绝缘体外壳3-3具有延伸部。

所述次级线圈3-1围绕所述铁芯3-2。

插座部分包括:第一绝缘体外壳3-10、初级线圈3-11、导电接触面3-14、导电片3-13、卡勾3-5、卡槽3-7、按压开关3-8、弹簧3-4、绝缘面3-12和插座线头3-6。所述插座线头3-6用于连接火线和零线。

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3-10具有容纳所述插头的延伸部的凹陷部。围绕所述凹陷部的侧壁设置有所述初级线圈1-11。所述凹陷部的端面外侧设置有导电接触面3-14。所述活动绝缘片3-12和所述导电片3-13相贴合。

所述卡勾3-5设置于所述导电片3-13的两端,所述凹陷部内表面的导电接触面3-14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卡勾3-5相配合的卡槽3-7。所述弹簧3-4位于所述导电片3-13和所述凹陷部的端面之间分别与所述导电片3-13和所述凹陷部的断面相连接。所述按压开关3-8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壳3-10的外表面,用于将所述卡勾3-5从卡槽3-7中弹出。所述按压开关3-8将所述卡勾3-5从卡槽3-7中弹出的实现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当所述插头插入所述插座,所述插头的延伸部推动所述活动绝缘片向所述插座的凹陷部运动,直至所述导电片与所述导电接触面相接触,接通插座部分的初级线圈电路,通过电磁感应在插头部分的次级线圈产生电流从而实现电路导通。同时卡勾和卡槽相互卡持实现插座与插头之间的固定。

在上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铁芯的材质为硅钢材质。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插座延伸部的铁芯部分在所述插头和插座相插合后形成次级线圈的铁芯。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插头延伸部的铁芯部分在所述插头和插座相插合后形成初级线圈的铁芯。

读者应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