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10338发布日期:2020-05-20 01:5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断路器通常设有储能手柄,工作人员通过反复扳动储能手柄给断路器的储能件储存能量。在断路器合闸或开闸时,储能件能够释放能量,减小合闸或开闸的时间,具有灭弧效果。现有的储能手柄在扳动时费力,储能的便捷性差。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旨在提升储能便捷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包括:壳体;储能手柄,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驱动棘爪,与所述储能手柄转动连接;以及,棘轮,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棘轮与所述驱动棘爪配合,所述棘轮的轴心处设有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用于驱动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的储能件;所述连接部到所述驱动棘爪的距离小于所述棘轮的半径。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在所述棘轮的侧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棘轮的侧面内。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到所述驱动棘爪的距离与所述棘轮的半径之比为1:(1.5-3)。可选地,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还包括:蜗轮,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为蜗杆,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配合,所述蜗轮的轴心处设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用于驱动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的储能件。可选地,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的传动比为1.5-4。可选地,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还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驱动棘爪与所述储能手柄转动连接,所述复位弹性件与所述驱动棘爪、所述储能手柄连接,以使所述驱动棘爪抵接所述棘轮。可选地,所述复位弹性件为扭簧。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棘轮轴心的下方,所述储能手柄具有握把部,所述握把部位于所述棘轮轴心的上方。可选地,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还包括:止逆棘爪,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止逆棘爪与所述棘轮配合。可选地,所述壳体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储能手柄的下方,所述限位部用于抵接所述储能手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储能手柄的连接部异于所述棘轮的轴心,且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驱动棘爪的距离设置为小于所述棘轮的半径,使得所述储能手柄受力端的力臂短,从而使得扳动所述储能手柄以驱动所述棘轮转动实现储能件储能时,所需要的力量小,具有储能便捷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壳体200储能手柄210连接部220握把部300驱动棘爪400棘轮410第一驱动轴500储能件600蜗轮610第二驱动轴700止逆棘爪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技术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包括:壳体100;储能手柄200,具有连接部210,所述连接部210与所述壳体100转动连接;驱动棘爪300,与所述储能手柄200转动连接;以及,棘轮400,位于所述壳体100内,并与所述壳体100转动连接,所述棘轮400与所述驱动棘爪300配合,所述棘轮400的轴心处设有第一驱动轴410,所述第一驱动轴410用于驱动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的储能件500;所述连接部210到所述驱动棘爪300的距离小于所述棘轮400的半径。现有的断路器扳动储能手柄200时具有很大的阻力,而且要完成储能需要往复多次扳动储能手柄200,非常耗费体力。本实施例通过扳动所述储能手柄200,从而带动所述驱动棘爪300运动,所述驱动棘爪300与所述棘轮400配合,使得所述驱动棘爪300驱动所述棘轮400转动,使得所述棘轮400上的第一驱动轴410转动,从而驱动所述储能件500进行储能。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储能手柄200与所述壳体100转动连接,并设置所述连接部210到所述驱动棘爪300的距离小于所述棘轮400的半径,所述连接部210为所述储能手柄200驱动所述棘轮400的支点,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能手柄200作为杠杆,驱动棘爪300这一受力部件到支点的距离小,因此储能手柄200上受力端的力臂短,工作人员能更加轻松地扳动所述储能手柄200,进而完成储能。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部210在所述棘轮400的侧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棘轮400的侧面内。断路器的内部通常具有很多电器元件,因此断路器内部的安装空间有限,所述连接部210在所述棘轮400的侧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棘轮400的侧面内,有利于使得所述驱动手柄与所述棘轮400之间的相对位置更加紧凑,充分利用所述壳体100内部的安装空间。本实施例所述连接部210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部在所述棘轮的侧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棘轮的侧面的外侧。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部210到所述驱动棘爪300的距离与所述棘轮400的半径之比为1:(1.5-3)。当所述连接部210到所述驱动棘爪300的距离过大时,所述储能手柄200的省力效果弱;当所述连接部210到所述驱动棘爪300的距离过小时,完成储能件500需要往复扳转所述储能手柄200的次数过多,储能效率低。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还包括:蜗轮600,位于所述壳体100内,并与所述壳体10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410为蜗杆,如图1所示,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600配合,所述蜗轮600的轴心处设有第二驱动轴610,所述第二驱动轴610用于驱动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的储能件500。所述棘轮400的第一驱动轴410带动所述蜗轮600的第二驱动轴610转动,所述第二驱动轴610转动实现对所述储能件500进行储能。蜗轮600传动具有省力的优点,同时蜗轮600传动具有一定的自锁性能,能够有效防止所述储能把手对所述棘轮400进行一次驱动后复位时,所述棘轮400回转。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600的传动比为1.5-4。当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600的传动比过大时,所述储能手柄200的储能效率低,当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600的传动比过小时,所述储能手柄200的省力效果弱。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还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驱动棘爪300与所述储能手柄200转动连接,所述复位弹性件与所述驱动棘爪300、所述储能手柄200连接,以使所述驱动棘爪300抵接所述棘轮400。当所述储能手动转动时,所述驱动棘爪300抵接所述棘轮400,并推动所述棘轮400转动,此时所述驱动棘爪300与所述储能手柄200之间也发生了相对转动,所述储能手柄200完成一次储能后,所述储能手柄200转动到初始位置,所述复位弹性件带动所述驱动棘爪300复位,以使驱动棘爪300始终与所述棘轮400配合抵接,避免所述驱动棘爪300从所述棘轮400上脱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弹性件为扭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能手柄200上凸设有安装轴,所述棘爪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轴设置在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安装轴上,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棘爪连接。本实施例所述复位弹性件不仅限于扭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复位弹性件为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一端与所述储能手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棘爪连接。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部210位于所述棘轮400轴心的下方,所述储能手柄200具有握把部220,所述握把部220位于所述棘轮400轴心的上方。将所述连接部210设置所述棘轮400轴心的下方,同时件所述握把部220设置在所述棘轮400轴心的上方,所述把握部导所述连接部210之间的距离长,使得所述储能手柄200具有施力端的力臂长的优点,在有效的壳体100内部空间内,有效地增加了施力端的力臂长度,增强了储能手柄200储能时的省力效果。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自复型智能万能式断路器还包括:止逆棘爪700,位于所述壳体100内部,并与所述壳体100连接,所述止逆棘爪700与所述棘轮400配合,所述止逆棘爪700用于防止所述棘轮400逆转。所述储能扳手转动驱动所述棘轮400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轴410转动,从而使得所述储能件500进行储能,然后所述储能扳手需要回转以进行下一次储能,此时驱动棘爪300对所述棘轮400不具有推动力,所述止逆棘爪700抵接所述棘轮400,防止所述棘轮400发生逆转。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00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储能手柄200的下方,所述限位部用于抵接所述储能手柄200。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储能手柄200向下转动的角度,并固定所述储能手柄200转动时的终点位置,便于量化储能手柄200转动一次转动的角度。当所述储能手柄200碰触到所述限位部时,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手部受力能够感知,然后复位所述储能手柄200,再进行下一次储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