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7422发布日期:2019-11-12 22:5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广泛应用于各种传媒、游戏、多媒体教学、飞机、工程车辆等电子装置中。根据各电子装置的使用需求,在显示面板中集成多种功能元件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在显示面板中集成光传感器,光传感器获取光信息,显示面板然后根据获取的光信息进一步实现光学指纹识别、环境换感测、距离感测等功能。但目前显示面板中包括比较多的膜层,例如偏光片、发光功能层中的阴极、阳极或者非透明的有机膜层等,这些膜层的存在使得外界光线自显示面板表面入射后传播到光传感器上的光线非常少,进而使得光传感器接收的光信号不足而影响其工作时的光线灵敏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传感器所接收的光线强度的显示面板。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聚光透镜和光传感器,所述聚光透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聚光结构,所述光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聚光结构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外界光线自所述第一表面入射,且被所述第二表面上的聚光结构聚集后出射,并入射到所述光传感器上。

优选的,所述光传感器包括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为所述光传感器的入光面,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聚光透镜的第二表面;自所述聚光结构出射的外界光线入射到所述第三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

优选的,所述光传感器与所述聚光透镜层叠设置,且所述光传感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内。

优选的,所述聚光透镜和所述光传感器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聚光结构包括多个聚光子结构,所述聚光子结构包括第一子表面和第二子表面,所述第一子表面和所述第二子表面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子表面相较于所述第二子表面靠近所述聚光透镜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子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自所述聚光透镜的边缘向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方向增加。

优选的,两个相邻的所述聚光子结构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中设有填充介质以使所述空隙被填充。

优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功能层,所述显示功能层设置在所述聚光透镜与所述光传感器之间,所述显示功能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发光单元,所述光传感器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显示功能层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优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基底,所述基底设置在所述光传感器的一侧,所述聚光透镜设置在所述基底远离所述光传感器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覆盖层和显示功能层,所述聚光透镜设置在所述覆盖层与所述显示功能层之间,所述光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功能层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聚光透镜的结构设置,将外界光线经过聚光透镜聚集后再入射到光传感器上,可以提高入射到光传感器上的光线强度,进而提升光传感器工作时的光线灵敏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界光线入射显示面板中的聚光透镜和光传感器的光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包括聚光透镜100和光传感器200,聚光透镜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0和第二表面120(参阅图2),第二表面120上设有聚光结构130,光传感器200设置在聚光结构130远离第一表面110的一侧。外界光线L自第一表面110入射,且被第二表面120上的聚光结构130聚集后出射,并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

其中,聚光透镜100相较于光传感器2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入光侧。外界光线L被第二表面120上的聚光结构130聚集后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提高光传感器200接收到的外界光线强度。或者说在光传感器200具有相同接收表面的情况下,被聚光结构130聚集后再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的外界光线L的光线强度相较于没有被聚光结构130聚集而直接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的外界光线L的光线强度要高,进而使得光传感器200在相同接收表面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高的光线强度,提升光传感器200工作时的光线灵敏度。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传感器200可以为任意一种显示面板10中需要接收外界光线的器件,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光学指纹识别、环境光感测、距离监测等功能的光传感器。所述显示面板1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或者柔性显示面板。

所述聚光结构130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只要能够将自第一表面110入射的外界光线L聚集即可,图2中示出了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可包括其他的膜层,例如覆盖层、触控层、偏光片、显示功能层或者基底等,在图1中为了说明聚光透镜100和光传感器2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中,而将聚光透镜100设置在触控层600和偏光片700之间,光传感器200设置在基底400下方。在其他实施例中聚光透镜100和光传感器200与其他膜层还具有其他结构设置(请参阅图6至图1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10通过聚光透镜100的结构设置,将外界光线L经过聚光透镜100聚集后再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可以提高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的光线强度,提升光传感器200工作时的光线灵敏度。

请再次参阅图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光传感器200包括第三表面210,第三表面210为光传感器200的入光面,第三表面210朝向聚光透镜100的第二表面120。自聚光结构130出射的外界光线L入射到第三表面210的至少部分区域。当自聚光结构130出射的光线被聚集后,再入射到第三表面210时,其入射到第三表面210的光线范围是小于刚从聚光结构130出射时的光线范围。当光传感器200与聚光透镜100之间的距离越大时,聚集后入射到光传感器200的第三表面210上的光斑越小。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自聚光结构130出射的光线入射到第三表面210的至少部分区域,以使聚集后的光线能够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光传感器200与聚光透镜100层叠设置,且光传感器200在垂直于第一表面110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一表面110内。也就是说,第一表面110的面积大于光传感器200的面积,这使得入射到第一表面110的外界光线范围更大,进而被聚光结构130聚集后的光线强度更高。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0为平面。将第一表面110设置为平面,当将膜层与第一表面110相贴合时,可以贴合的更紧密,降低膜层与第一表面110的界面反射,增强入射到第一表面110的光线强度,进而可以增加聚集后入射到光传感器200的外界光线强度。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聚光透镜100和光传感器200间隔设置。也就是说聚光透镜100与光传感器200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入射到光传感器200的光线范围减少,进而可以缩小光传感器200的体积,降低光传感器200所占显示面板10的内部设计空间。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a,在显示面板10a中,聚光结构130包括多个聚光子结构140,聚光子结构140包括第一子表面141和第二子表面142,第一子表面141和第二子表面142相连接,且第一子表面141相较于第二子表面142靠近聚光透镜100的边缘设置。第一子表面141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距离自聚光透镜100的边缘向聚光透镜100的中心方向增加。

如图3中的光路所示,外界光线L入射到聚光透镜100的第一表面110后,在自聚光子结构140的第一子表面141出射,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子表面141出射的外界光线L的光路偏离入射第一表面110时的光路并朝偏向第一表面110中心的方向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中,进而可以达到聚光效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子表面141为弧面,且弧面的曲率中心朝向第一表面100。也就是说第一子表面141凹部是朝向第一表面100的。

请参阅图4,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的聚光子结构140之间设有空隙150,空隙150中设有填充介质160以使空隙150被填充。当显示面板10a为柔性显示面板时,由于聚光子结构140之间存在空隙150,使得柔性显示面板处于弯折状态时,聚光子结构140容易从与之相邻的膜层上剥离,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空隙150中用填充介质160填充,当柔性显示面板弯折时对聚光透镜100造成的应力可被填充介质160吸收,进而可以降低弯折状态时聚光透镜100被剥离的风险。优选的,填充介质160的折射率小于聚光子结构140的折射率,而使外界光线L能够聚集而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如图4中的光路图所示,当填充介质160的折射率小于聚光子结构140的折射率时,光线L1能够向聚光透镜100的中心方向偏离,进而可以达到聚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a中还可包括其他功能膜层,图3和图4中仅示出聚光透镜100和光传感器200以说明。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b,在显示面板10b中,多个聚光子结构140为同心圆设置,靠近聚光透镜100中心的聚光子结构140的直径小于远离聚光透镜100中心的聚光子结构140的直径。如图4中的,聚光子结构140a的直径小于聚光子结构140的直径。采用同心圆设置,可以使得外界光线的聚光效果更集中。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c,在显示面板10c中还包括显示功能层300,显示功能层300设置在聚光透镜100与光传感器200之间,显示功能层300包括间隔设置的发光单元310,光传感器200与发光单元310在显示功能层3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其中显示功能层300为显示面板10c中用于发光的一层,发光单元310至少为一个像素大小。当发光单元310发出的光自显示功能层300向外出射时,其会影响外界光线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另外,发光单元310也会阻挡外界光线L从聚光透镜100入射到光传感器200的传播路径。在本实施例中,将光传感器200与发光单元310至少部分错开设置,可以使得外界光线L能够自发光单元310之间的缝隙中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

优选的,将光传感器200做成微米级的大小,而将光传感器200与发光单元310在显示功能层300上的正投影完全不重叠,以进一步降低发光单元310出射的光线对光传感器200接收外界光线的影响。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10至少包括一个子发光单元,光传感器200与子发光单元在显示功能层3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其中子发光单元是指至少为一个子像素大小,例如红色子发光单元、绿色子发光单元或者蓝色子发光单元,也就是说,光传感器200与上述子像素大小的子发光单元至少部分错开设置,可以使得外界光线能够自子发光单元之间的缝隙中入射到光传感器200上,进一步降低发光单元310出射的光线对光传感器200接收外界光线的影响。

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d,在显示面板10d中还包括基底400,基底400设置在光传感器200的一侧,聚光透镜100设置在基底400远离光传感器200的一侧。即在本实施例中,将聚光透镜100和光传感器200设置在基底400的两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d还包括覆盖层500、触控层600、偏光片700以及显示功能层300,显示功能层300设置在基底400远离光传感器200的一侧,偏光片700设置在显示功能层300远离基底400的一侧,触控层600设置在偏光片700远离显示功能层300的一侧,覆盖层500设置在触控层600远离偏光片70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聚光透镜100设置在覆盖层500与触控层600之间。其中偏光片700用于将显示功能层300出射的光线进行滤光,触控层600用于实现显示面板10d的触控感应功能,覆盖层500用于封装位于其下方的膜层以保护下方的膜层。

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e,与第五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聚光透镜100设置在触控层600与偏光片700之间。

请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f,与第五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聚光透镜100设置在偏光片700与显示功能层300之间。

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g,与第五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聚光透镜100设置在显示功能层300与基底400之间。

请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h,在显示面板10h中包括覆盖层500和显示功能层300,聚光透镜100设置在覆盖层500与显示功能层300之间,光传感器200设置在显示功能层300中。将光传感器200设置在显示功能层300中,以降低显示面板10h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h还包括设置在覆盖层500与显示功能层300之间的触控层600和偏光片700,其中聚光透镜100可设置在覆盖层500与显示功能层300之间的任意两层之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i,在显示面板10i中还包括设置有聚光透镜100的聚光透镜层800,聚光透镜层800包括聚光透镜100以及与聚光透镜100相邻设置的平坦层900。当将聚光透镜100设置在显示面板中的任意一层中时,由于聚光透镜100具有一定的厚度,其会造成与之相邻的上下两层之间具有段差,而导致显示面板不平整,在本实施例中,将聚光透镜100所在的层,并与之相邻的位置设置平坦层900,使聚光透镜100所在的层平坦,避免段差。在图12中示出了聚光透镜层800设置在覆盖层500与触控层600之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10,电子装置10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其中电子装置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电子书、智能手机(如Android手机、iOS手机、Windows Phone手机等)、平板电脑、柔性掌上电脑、柔性笔记本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s)或穿戴式设备等,或者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电子装置、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电子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