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8460发布日期:2019-11-27 18:4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稳定连接的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目前电连接器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板对板连接器(boardtoboardconnector,简称btb)用以电性连接两个相互平行的电路板,其通常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其中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分别包括有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绝缘本体主要起绝缘和定位导电端子的作用,导电端子主要起导通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还会增加保护支架以提升自身强度,并且插座连接器的保护支架具有用以过大电流的弹片。然而由于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高度限制,使得弹片的降服量过大,插座连接器在插拔后弹片的力量衰减明显,从而使板对板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差。

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板对板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保护支架的板对板连接器,该保护支架具有易插入难拔出的功能,保证了板对板连接器自身强度的同时提高了插接时接触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沿纵向延伸的插座本体、固持于插座本体上的插座端子及位于插座本体纵向两端的插座保护支架,所述插座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及连接于两侧壁的两端壁。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沿纵向延伸的插头本体、固持于插头本体上的插头端子及位于插头本体纵向两端的插头保护支架,所述插头本体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部及连接于两侧壁部的两端壁部。所述插座保护支架固定于端壁上且包括遮覆于端壁顶面的端壁顶面遮蔽部及固持于端壁的内壁的端壁内壁加强部,所述端壁内壁加强部自端壁顶面遮蔽部的纵向内侧向下弯折延伸且设有竖直贯通的缺口及自端壁顶面遮蔽部纵向内侧向下延伸入缺口内的弹性臂。所述插头保护支架固定于端壁部上且设有遮覆于端壁部的外壁面的端壁部外壁贴覆部及自端壁部外壁贴覆部的外表面向内凹陷的凹槽,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插座保护支架的弹性臂收容于插头保护支架的凹槽内且卡合于所述凹槽。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本体设有自端壁的内壁向内凹陷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对应于缺口设置,当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插接时,所述弹性臂受到插头保护支架的挤压而弹性变形且运动至让位槽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本体的两端壁与两侧壁围设形成插座插槽,所述弹性臂部分突伸入插槽内且设有自端壁顶面遮蔽部纵向内侧倾斜延伸的导引部及自导引部的末端向下延伸的抵压部,所述抵压部抵靠于插头保护支架的凹槽的内壁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保护支架包括遮覆于端壁的端壁加强片、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的侧壁加强片及位于插座插槽下方的连接部,所述端壁加强片连接于连接部的纵向一侧且所述侧壁加强片连接于连接部的横向两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壁加强片包括所述端壁顶面遮蔽部、所述端壁内壁加强部及自端壁顶面遮蔽部的纵向外侧向下弯折延伸的端壁外壁遮蔽部,所述端壁内壁加强部与端壁外壁遮蔽部分别遮蔽于端壁的内、外壁面,且所述端壁内壁加强部的底部连接于连接部的纵向侧边。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本体还包括位于插座插槽内的岛部,所述插座保护支架还包括至少部分遮覆于岛部的端部的岛部加强片,所述岛部加强片设有遮覆于岛部的端部顶面的岛部顶面遮蔽部及自岛部顶面遮蔽部的纵向侧边向下延伸的岛部端面遮蔽部,所述岛部端面遮蔽部的底部连接于连接部上与端壁内壁加强部相对的另一纵向侧边。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加强片设有遮覆于侧壁顶面的侧壁顶面遮蔽部、自侧壁顶面遮蔽部的内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侧壁内壁加强部及自侧壁顶面遮蔽部的外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侧壁外壁遮蔽部,所述侧壁内壁加强部与侧壁外壁遮蔽部分别遮蔽于侧壁的内、外壁面,且所述侧壁内壁加强部的底部连接于连接部的横向侧边。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保护支架一体注塑成型于插头本体上且包括遮覆于端壁部顶面的端壁部顶面贴覆部,所述端壁部外侧贴覆部自端壁部顶面贴覆部的纵向外侧弯折延伸形成,且所述端壁部外侧贴覆部未超出端壁部的外侧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保护支架包括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部外壁面的侧壁部外壁贴覆部,所述侧壁部外壁贴覆部自端壁部顶面贴覆部的横向两端沿纵向延伸形成且未超出侧壁部的外侧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保护支架还包括自端壁部外侧贴覆部的底边向内弯折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暴露于插头本体的底面且沿横向延伸出插头本体,所述焊接部设有向内突伸入插头本体的卡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配合时,所述插座保护支架的弹性臂收容于插头保护支架的凹槽内且卡合于所述凹槽。即所述板对板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弹性臂与凹槽形成倒扣结构,在保证板对板连接器自身强度的同时,实现了易插入难拔出的功能,使得板对板连接器在插接时的接触稳定可靠。同时,所述弹性臂在受到插头保护支架的挤压时弹性变形,从而避免板对板连接器配合时的硬干涉,进而保证了配合时接触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板对板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未插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座保护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头保护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插座保护支架与插头保护支架未插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揭示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插座本体10、固持于插座本体10上的插座端子20及位于插座本体10纵向两端的插座保护支架30。所述插座本体10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中央岛部11、位于岛部11横向两侧的两侧壁12及连接于两侧壁12的两端壁13。所述岛部11、两侧壁12及两端壁13共同限定形成插座插槽14,即所述岛部11位于插座插槽14内,所述插座插槽14可供插头连接器200的插入。

结合图3所示,所述插座保护支架30固定于插座本体10的端壁13上,用以提升插座连接器100的整体强度。所述插座保护支架30包括遮覆于端壁13的端壁加强片31、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12的侧壁加强片32及位于插座插槽14下方的连接部33,所述端壁加强片31连接于连接部33的纵向一侧且所述侧壁加强片32连接于连接部33的横向两端。

所述端壁加强片31包括遮覆于端壁13顶面的端壁顶面遮蔽部311、自端壁顶面遮蔽部311的纵向内侧向下弯折延伸的端壁内壁加强部312及自端壁顶面遮蔽部311的纵向外侧向下弯折延伸的端壁外壁遮蔽部313,所述端壁内壁加强部312遮蔽于端壁13的内壁面且所述端壁外壁遮蔽部313遮蔽于端壁13的外壁面。所述端壁内壁加强部312的底部连接于连接部33的纵向侧边,从而将端壁加强片31与连接部33连成一体。

所述端壁内壁加强部312固持于端壁13的内壁且设有竖直贯通的缺口314及自端壁顶面遮蔽部311纵向内侧向下延伸入缺314内的弹性臂315。所述弹性臂315部分突伸入插槽14内且设有自端壁顶面遮蔽部311的纵向内侧倾斜延伸的导引部316及自导引部316的末端向下延伸的抵压部317,所述导引部316用于板对板连接器插接时导引插头连接器200的插入。所述插座本体10设有自端壁13的内壁向内凹陷的让位槽15,所述让位槽15对应于缺口314设置。当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插接时,所述弹性臂315受到插头保护支架60的挤压而弹性变形且运动至让位槽15内,从而实现对插头连接器200插接时的避让。

所述端壁顶面遮蔽部311未超出端壁13的顶面且端壁外壁遮蔽部313未超出端壁的外壁面,即该端壁顶面遮蔽部311与端壁外壁遮蔽部313在提升插座本体10的端壁13自身强度的同时未额外增大插座连接器100整体的体积。所述端壁加强片31还包括自端壁外壁遮蔽部313的底端向外延伸的焊接脚318,所述焊接脚318可固定地安装在与插座连接器100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未图示)上。

所述侧壁加强片32设有遮覆于侧壁12顶面的侧壁顶面遮蔽部321、自侧壁顶面遮蔽部321的内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侧壁内壁加强部322及自侧壁顶面遮蔽部321的外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侧壁外壁遮蔽部323,所述侧壁顶面遮蔽部321位于端壁顶面遮蔽部311的横向两端。所述侧壁内壁加强部322遮蔽于侧壁12的内壁面且所述侧壁内壁加强部322的底部连接于连接部33的横向侧边,从而将侧壁加强片32与连接部33连成一体。同时,所述侧壁外壁遮蔽部323遮覆于侧壁12的外壁面且未超出侧壁12的外壁面,该侧壁外壁遮蔽部323提升插座本体10的侧壁12自身强度的同时未额外增大插座连接器100整体的体积。

所述插座保护支架30还包括至少部分遮覆于岛部11的端部的岛部加强片34,所述岛部加强片34设有遮覆于岛部11的端部顶面的岛部顶面遮蔽部341、自岛部顶面遮蔽部341的纵向侧边向下延伸的岛部端面遮蔽部342及自岛部顶面遮蔽部341的横向侧边向下延伸的岛部侧面遮蔽部343。所述岛部端面遮蔽部342的底部连接于连接部13上与端壁内壁加强部312相对的另一纵向侧边,从而将岛部加强片34与连接部33连成一体。所述岛部端面遮蔽部342遮覆于岛部11的端部端面,且所述岛部侧面遮蔽部343至少部分的遮覆于岛部11的端部侧面,用以提升插头本体40的岛部11的强度且避免了插头连接器200插拔时对岛部11的破损。

结合图4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插头本体40、固持于插头本体40上的插头端子50及位于插头本体40纵向两端的插头保护支架60,所述插头本体40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侧壁部41及连接于两侧壁部41的两端壁部42。所述插头保护支架60一体注塑成型于插头本体40上,从而提升了插头本体40的强度且避免了插头连接器200插拔时对插头本体40的破损。

所述插头保护支架60固定于端壁部上且包括遮覆于端壁部42顶面的端壁部顶面贴覆部61、自端壁部顶面贴覆部61的纵向外侧弯折延伸的端壁部外侧贴覆部62及至少部分遮覆于侧壁部41的外壁面的侧壁部外壁贴覆部63,所述侧壁部外壁贴覆部63自端壁部顶面贴覆部61的横向两端沿纵向延伸形成。所述端壁部外壁贴覆部62遮覆于端壁部42的外壁面且设有自其外表面向内凹陷的凹槽621。

结合图6所示,当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配合时,所述插座保护支架30的弹性臂315收容于插头保护支架60的凹槽621内且卡合于所述凹槽621。同时所述抵压部317抵靠于插头保护支架60的凹槽621的内壁上,即所述板对板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弹性臂315与凹槽621形成倒扣结构,在保证板对板连接器自身强度的同时,实现了易插入难拔出的功能,使得板对板连接器在插接时的接触稳定可靠。同时,所述弹性臂315在受到插头保护支架60的挤压时弹性变形,从而避免板对板连接器配合时的硬干涉,进而保证了配合时接触的稳定性。

所述端壁部外侧贴覆部62未超出端壁部42的外侧面,且所述侧壁部外壁贴覆部63未超出侧壁部41的外侧面,使得插头保护支架60在增加插头本体40的强度的同时,亦未额外增大插头连接器200整体的体积。所述插头保护支架60还包括自端壁部外侧贴覆部62的底边向内弯折的焊接部64,所述焊接部64暴露于插头本体40的底面且沿横向延伸出插头本体40,所述焊接部64可固定地安装在与插头连接器200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焊接部64设有向内突伸入插头本体40的卡勾641,用以将插头保护支架60稳固的固定至插头本体40上。

结合图5及图6所示,当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配合时,所述插座保护支架30的弹性臂315收容于插头保护支架60的凹槽621内且卡合于所述凹槽621。即所述板对板连接器配合时所述弹性臂315与凹槽621形成倒扣结构,在保证板对板连接器自身强度的同时,实现了易插入难拔出的功能,使得板对板连接器在插接时的接触稳定可靠。同时,所述弹性臂315在受到插头保护支架60的挤压时弹性变形,从而避免板对板连接器配合时的硬干涉,进而保证了配合时接触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