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接线束用的单侧连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6311发布日期:2020-01-15 00:52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挂接线束用的单侧连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挂接线束用的单侧连通器,属于汽车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线束挂接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超声波焊接,热缩管保护,胶带包扎;另一种是挂接端子压接,挂点胶带包扎。上述两种方式均需手工操作,工时长,不良率高,且导线挂接做成汽车成品线束后,由于成品线束外包胶带导致不易诊断及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挂接线束用的单侧连通器,包括内壳体和u型导体;所述内壳体包括上空腔和下空腔,上空腔与下空腔之间设有贯通的腔体缺口;所述u型导体包括本体和不少于两个针脚;所述u型导体插接于内壳体中,本体位于上空腔,针脚穿过腔体缺口进入下空腔;所述内壳体还包括用于固定外接端子的端子卡口。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体还包括内壳体卡口,所述u型导体还包括卡头;u型导体通过内壳体卡口与内壳体插接,内壳体卡口与卡头相配合使u型导体固定于内壳体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为半包结构,外壳体与内壳体套接并覆盖u型导体。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均包括彼此适配的限位机构和固定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对称设于外壳体上的外壳体导板和对称设于内壳体上的内壳体导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对称设于外壳体上的外壳体缺口和对称设于内壳体上的内壳体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对称设于外壳体上的外壳体卡槽和对称设于内壳体上的内壳体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先将压接好导线的外接端子置于内壳体下空腔中对应位置,再将外壳体与内壳体相互组装即可完成导线挂接,生产效率、稳定性和成品率均有显著提高;导线挂接后无需用胶带在挂接处进行包扎,因而更利于导线的后续诊断与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壳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u型导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外壳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压接导线后的外接端子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壳体与u型导体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内壳体、u型导体、外壳体组装示意图。

图中:1、内壳体;2、下空腔;3、内壳体导槽;4、内壳体挡板;5、内壳体卡块;6、内壳体卡口;7、端子卡口;8、上空腔;9、腔体缺口;10、本体;11、针脚;12、卡头;13、外壳体导板;14、外壳体缺口;15、外壳体卡槽;16、导线;17、端子卡扣;18、端子通孔;19、u型导体;20、外壳体;21、外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挂接线束用的单侧连通器,包括内壳体1、外壳体20、u型导体19;所述内壳体1内部设有上空腔8与下空腔2,上空腔8与下空腔2之间设有贯穿的腔体缺口9;所述内壳体1外部设有对称的内壳体导槽3和对称的内壳体挡板4;所述内壳体1上还设有对称的内壳体卡口6和对称的内壳体卡块5;所述u型导体19由本体10与针脚11组成,所述针脚11不少于两个,u型导体19本体10安装在内壳体1上空腔8中,u型导体19针脚11穿过腔体缺口9进入下空腔2中;所述的u型导体19上还设有一对卡头12;所述外壳体20为半包结构,且外壳体20设有一对外壳体缺口14和一对外壳体卡槽15。

使用该连通器时,首先,将内壳体卡口6与u型导体19卡头12相互配合,使u型导体19通过内壳体卡口6插接于内壳体1内部,其中u型导体19本体10位于内壳体1上空腔8中,u型导体19针脚11穿过腔体缺口9进入下空腔2。

然后,将压接好导线16的外接端子21装配到内壳体1下空腔2中;u型导体19针脚11插入端子通孔18中,端子卡扣17与端子卡口7相配合,从而起到将外接端子21与内壳体1固定的作用;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压接导线后的外接端子示意图。

最后,将外壳体20套接于内壳体1,其中,外壳体导板13与内壳体导槽3相配合,外壳体缺口14抵住内壳体挡板4,从而起到限定安装位置、避免安装偏差的作用;外壳体卡槽15与内壳体卡块5配合,从而起到将外壳体20与内壳体1固定的作用;如图5、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组装示意图。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