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安装的古建筑物避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5686发布日期:2020-04-21 18:26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于安装的古建筑物避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易于安装的古建筑物避雷装置。



背景技术:

古建筑是人类所处各个时代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古建筑能够体现相应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科学与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古建筑对于现代的人们研究古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受限于建造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古建筑的避雷系统往往不够完备,且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大部分的古建筑的避雷装置已经腐蚀失效,而在古建筑中木质材料占比极高,甚至有的古建筑为全屋木质结构,因而在雷电天气,古建筑极易受到袭击,并引发火灾,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显然,现有的用于现代建筑的避雷装置无法直接应用于古建筑物,而且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极易造成对古建筑物的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安装的古建筑物避雷装置,其拆装方便,且在安装的过程中不会破坏建筑物。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易于安装的古建筑物避雷装置,所述避雷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避雷单元,每个所述避雷单元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针体、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所述第一针体呈“丿”形,所述第一针体的下端与所述引下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针体的上端位于建筑的正中心的上方,所述避雷单元还包括第二针体,所述第二针体的下端与所述引下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针体的上端朝向远离建筑物的方向向外伸出,所述第二针体的上端所处位置低于所述第一针体的上端所处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的避雷装置的各个避雷单元都是独立设置,并可进行独立拆装,且在安装各个避雷单元时不会破坏建筑物也无需利用建筑物自身的结构,因而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古建筑物的破坏。通过第一针体和第二针体能够对古建筑物屋顶上方及位置稍低处的挑檐等全部结构进行有效避雷。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针体的上端连接的第三针体,所述第三针体呈圆锥形,所述第一针体与所述第三针体的下端连接。因而,通过第三针体能够快速将雷电传导并分散至第一针体后经引下线输送至地面。

更进一步的,环绕所述第三针体的下端的外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槽孔,所述安装槽孔的设置方向从上到下向远离所述第三针体的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针体的上端部与所述安装槽孔相匹配。因而第一针体能够很轻松的插入第三针体的安装槽孔中并与第三针体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针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弹性固定带。通过弹性固定带使得第三针体与第一针体的连接更牢固确保雷电的快速传递。

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固定带的两端均固定于所述第三针体的下表面,在所述第一针体的外侧壁上沿其周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对所述弹性固定带进行固定的限位槽。因而能够根据需要将弹性固定带卡接于相应的限位槽中以确保第一针体与第三针体接触更紧,不会松动。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易于安装的古建筑物避雷装置的所述引下线外部设置有防护套,所述防护套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为扇形并可将所述防护套端部处的引下线与所述防护套中间的缝隙完全填充。因而,可防止雨水等进入防护套内,有效保护引下线,使其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延长其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套在展开时为矩形,所述防护套的沿着垂直于水平面的边缘处设置有密封条,在设置有密封条的所述防护套的对边处设置有与所述密封条相应设置的凹槽,在所述防护套的外侧面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多个沿着所述防护套的周向设置的突出筋,在每个所述突出筋的上方分别可拆卸的连接有卡箍。因而防护套能够被快速而紧密的安装于引下线的外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避雷装置易于拆装。

本实用新型的易于安装的古建筑物避雷装置在所述防护套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在靠近建筑物一侧设置有安装孔。因而可以对避雷装置通过安装板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避雷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安装板连接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安装板通过穿过所述安装孔的螺栓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单独的固定柱对避雷装置的引下线进行固定,减少了对古建筑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防护套的密封条与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1-第一针体、111-限位槽、12-第二针体、13-第三针体、131-安装槽孔、132-弹性固定带、2-引下线、3-接地装置、4-防护套、41-密封条、42-凹槽、43-突出筋、44-卡箍、5-安装板、51-安装孔、6-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实施例的避雷装置包括在建筑物外侧对称设置的两个避雷单元,避雷单元可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占地面积不同进行调整。如图1所示,每个避雷单元包括第一针体11、第二针体12、第三针体13、引下线2和接地装置3,第一针体11、引下线2和接地装置3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第一针体1呈“丿”形,第一针体1的下端与引下线2的上端连接,第一针体1的上端位于建筑的正中心的上方,第二针体12的下端与引下线2的上端连接,第二针体12的上端朝向远离建筑物的方向向外伸出,第二针体12的上端所处位置低于第一针体11的上端所处的位置,因而第二针体12能够对处于较低位置的建筑物的房顶的雷电进行快速传导至地面。第三针体13呈圆锥形,第一针体1的上端与第三针体13连接。

第三针体13呈圆锥形,第一针体11与第三针体13通过安装于第三针体13下端外侧面的安装槽孔131连接。如图2所示,安装槽孔131环绕第三针体13的下端的外侧面而设置,安装槽孔131的设置方向为从上到下向远离第三针体13的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倾斜,第一针体11的上端部与安装槽孔131相匹配。在第三针体13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弹性固定带132,弹性固定带132的两端均固定于第三针体13的下表面,弹性固定带132采用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如橡胶)制备而来。在第一针体11的外侧壁上沿其周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对弹性固定带132进行固定的限位槽111(再次如图2所示)。在将第三针体13与第一针体11连接时,首先将第一针体11穿过弹性固定带132并插入安装槽孔131内,然后将弹性固定带132套设于凹槽111内以确保第一针体11与第三针体13接触紧密从而利于雷电的快速传递。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引下线2外部还设置有防护套4,防护套4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卡接件,卡接件可将防护套4端部处的引下线2与防护套4中间的缝隙完全填充,因而防护套4与卡接件可对引下线2进行保护,防止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腐蚀生锈,影响避雷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卡接件可以为具有弹性的橡胶圈,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具有弹性的密封部件。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套4在展开时为矩形,防护套4的沿着垂直于水平面的边缘处设置有密封条41,在设置有密封条的防护套4的对边处设置有与密封条相应设置的凹槽42,防护套4通过密封条41和凹槽42进行固定连接并套设于引下线2的外部,在防护套4的外侧面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多个沿着防护套的周向设置的突出筋43,在每个突出筋43的上方分别可拆卸的连接有卡箍44,因而突出筋43可防止卡箍44掉落,防护套4在卡箍44的作用下紧紧的套设于引下线2的外侧。

本实施例的避雷装置在防护套4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两个安装板5,安装板5在靠近建筑物一侧设置有安装孔51,安装板5通过固定柱6固定于地面上,固定柱6与安装板5通过穿过安装孔51的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避雷装置的安装方式为,将第一针体11的上端对应于古建筑物的屋顶上方的位置设置后,将接地装置3固定好,然后将防护套4在引下线2外部套设,将密封条41卡接于凹槽42内,并在突出筋43上方利用卡箍44进行固定后在防护套4的两端分别插入卡接件,使得防护套4对引下线2具有良好的密封保护的效果。随后,利用固定柱6对防护套4的位置进行固定。在需要将第三针体13与第一针体11连接时,将第一针体11的上端穿过弹性固定带132后插入第三针体13的安装槽孔131内。本实用新型的避雷装置安装方便,不会因为拆装避雷装置而对古建筑物造成破坏。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