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05043发布日期:2020-01-31 16:20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卷绕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卷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池卷绕设备所使用的卷针机构通常包括两个重叠设置的卷针,两个卷针在轴向上同步或者分开进行伸缩动作,从而实现卷针的伸出或者缩回。两个卷针先夹紧两片隔膜进行预卷,然后再将正极片和负极片分别插入两片隔膜之间进行卷绕,最终形成电芯。一方面,现有技术的这种卷针结构在抽针时,电芯与卷针相接触的部分隔膜容易被卷针带出去,从而导致抽芯现象,严重影响电池的卷绕质量;另一方面,现有技术的这种电池卷绕设备必须要设置两套隔膜送料装置分别对两片隔膜进行输送,导致卷绕设备的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卷绕设备,既能够提高电池的卷绕质量,又能够简化卷绕设备的结构,降低制造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卷绕设备,包括:机架、隔膜送料装置和卷绕装置,所述隔膜送料装置和所述卷绕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所述隔膜送料装置包括隔膜上料机构和隔膜拉料机构,所述隔膜上料机构和所述隔膜拉料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卷绕装置的相对两侧,所述隔膜上料机构用于输送隔膜;所述隔膜拉料机构用于夹持所述隔膜,且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隔膜上料机构的方向移动,以将所述隔膜上料机构中的隔膜拉出一段距离;

所述卷绕装置包括卷针机构、第一卷针驱动机构和第二卷针驱动机构,所述卷针机构包括第一卷针和第二卷针;所述第一卷针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卷针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卷针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卷针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卷针;所述第二卷针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卷针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卷针轴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卷针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卷针,且所述第一卷针与第二卷针相互靠近时能夹持所述隔膜上料机构和隔膜拉料机构之间的隔膜;所述第一卷针与所述第二卷针相互远离时的运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卷绕装置还包括第三卷针驱动机构,所述第三卷针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卷针及所述第二卷针均连接,所述第三卷针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卷针及所述第二卷针同步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卷针机构还包括第一延伸轴、第一轴套、第二延伸轴及第二轴套,所述第一延伸轴与所述第一卷针连接,所述第一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一延伸轴,所述第一延伸轴与所述第一卷针驱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卷针驱动机构能带动所述第一延伸轴相对于所述第一轴套轴向移动,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三卷针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三卷针驱动机构能驱动所述第一轴套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一延伸轴及所述第一卷针旋转;

所述第二延伸轴与所述第二卷针连接,所述第二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二延伸轴,所述第二延伸轴与所述第二卷针驱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卷针驱动机构能带动所述第二延伸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轴套轴向移动,所述第二轴套与所述第三卷针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三卷针驱动机构能驱动所述第二轴套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二延伸轴及所述第二卷针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卷针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卷针驱动件、活动轴及转接结构,所述第二卷针驱动件靠近所述第一卷针设置,所述第二卷针驱动件连接于所述活动轴,且用于驱动所述活动轴轴向移动,所述活动轴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卷针的轴向,所述活动轴通过所述转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卷针连接,且所述活动轴与所述第二卷针均能相对于所述转接结构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卷针驱动机构包括第三卷针驱动件、传动轴、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及第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轴套设于所述活动轴外,所述第三卷针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卷针连接,所述传动轴通过所述第三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卷针连接,所述传动轴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卷针的轴向。

进一步的,所述隔膜拉料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一滑动座、第一夹料模组以及第一移动模组,所述第一固定座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一滑动座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夹料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滑动座上,所述第一夹料模组能够夹紧或松开隔膜,所述第一移动模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滑动座相对所述第一固定座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料模组带动所述隔膜移动。

进一步的,第一移动模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及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并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一固定座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带动所述第一滑动座相对所述第一固定座移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并驱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一固定座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带动所述第一滑动座相对所述第一固定座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隔膜上料机构包括隔膜承载台、隔膜压辊和隔膜压持件,所述隔膜承载台和所述隔膜压辊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隔膜穿过的隔膜传输通道,所述隔膜压持件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隔膜压持件用于依靠重力将隔膜压持于所述隔膜承载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隔膜上料机构还包括隔膜止退组件和隔膜切刀组件,所述隔膜止退组件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隔膜压持件的方向移动,以将所述隔膜压持件压紧于所述隔膜承载台上或者松开所述隔膜压持件;所述隔膜切刀组件包括可伸缩的切刀,所述切刀的伸缩方向与所述隔膜承载台垂直,且用于将隔膜切断。

进一步的,所述卷绕设备还包括第一极片送料装置和第二极片送料装置,所述第一极片送料装置和所述第二极片送料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隔膜送料装置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极片送料装置和所述第二极片送料装置分别用于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送入所述卷绕装置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极片送料装置包括第三固定座、摆动组件、第一夹棍、第二夹棍和第三驱动组件,所述第三固定座滑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夹棍和所述摆动组件均转动设于所述第三固定座上,所述第二夹棍转动设于所述摆动组件上,所述第一夹辊和所述第二夹辊之间形成用于供所述极片穿过的传输通道,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摆动组件相抵持,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摆动组件相对所述第三固定座摆动,以带动所述第二夹辊朝靠近所述第一夹辊的方向移动,进而以使所述极片被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夹辊和所述第二夹辊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极片送料装置还包括极片承载台和极片压持件,所述极片承载台连接于所述第三固定座,且所述极片承载台位于所述第一夹棍的下游,所述极片压持件转动设于所述摆动组件上,所述极片压持件用于依靠重力将所述极片压持于所述极片承载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卷绕设备还包括剪刀夹装置,所述剪刀夹装置包括剪刀夹机构、第四驱动组件和第五驱动组件,所述剪刀夹机构包括第一夹和第二夹,所述第一夹和所述第二夹铰接;所述第四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剪刀夹机构运动,以使极片位于所述第一夹与所述第二夹之间;所述第五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夹相对于所述第一夹转动以剪断位于所述第一夹与所述第二夹之间的极片。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传动组件,所述第四传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五驱动组件和所述摆动组件之间,所述第五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夹相对于所述第一夹转动以剪断位于所述第一夹与所述第二夹之间的极片时,所述第五驱动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四传动组件带动所述摆动组件摆动以带动所述第二夹辊朝靠近所述第一夹辊的方向移动,进而以使所述极片被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夹辊和所述第二夹辊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剪刀夹机构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剪刀夹机构分别为第一剪刀夹机构及第二剪刀夹机构,所述第四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剪刀夹机构及所述第二剪刀夹机构运动,以使正极片位于第一剪刀夹机构的第一夹与第一剪刀夹机构的第二夹之间,且使负极片位于第二剪刀夹机构的第一夹与第二剪刀夹机构的第二夹之间;

所述第五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剪刀夹机构的第二夹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剪刀夹机构能够剪断正极片,所述第五驱动组件还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剪刀夹机构的第二夹转动以使所述第二剪刀夹机构能够剪断负极片。

进一步的,所述卷绕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贴胶装置,所述贴胶装置包括送胶机构、压胶机构、切胶机构和取胶机构,所述送胶机构能够夹紧胶带并沿送胶方向运动,以拉出胶带;所述压胶机构能够压紧所述送交机构拉出的胶带;所述切胶机构用于将所述送胶机构和所述压胶机构之间的胶带切断;所述取胶机构包括取胶驱动件和取胶轮,所述取胶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取胶轮在取胶位置和贴胶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取胶轮位于所述取胶位置时能够吸取所述切胶机构切断的胶带,所述取胶轮位于所述贴胶位置时能够将胶带贴至所述卷绕装置卷绕出的电芯上。

进一步的,所述贴胶装置还包括吸胶机构,所述吸胶机构包括相连接的吸胶驱动件及吸胶部,所述吸胶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吸胶部移动,以使所述吸胶部能够将切断后的所述胶带移送至所述取胶轮。

进一步的,所述卷绕设备还包括下料装置和传送装置,所述下料装置设置于所述卷绕装置和所述传送装置之间,所述下料装置包括第一抓取组件、第二抓取组件、第一旋转驱动组件和第二旋转驱动组件,第一抓取组件用于从所述卷绕装置中抓取电芯,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抓取组件,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抓取组件从第一位置旋转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抓取组件将所述卷绕装置中的电芯转移至所述第二抓取组件中;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抓取组件,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抓取组件从第三位置旋转运动至第四位置,以使所述第二抓取组件将所述电芯放置于所述传送装置上。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的卷绕设备,卷针机构的第一卷针和第二卷针分体式设计,两者沿轴向相互靠近则实现卷针机构的闭合,两者沿轴向相互远离则实现卷针机构的打开,这种设计简化了卷针机构的结构,降低了生产难度;且在抽针时第一卷针和第二卷针的运动方向相反,能够有效地避免抽芯现象,提高电池的卷绕质量;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卷绕设备将隔膜送料装置分为隔膜上料机构和隔膜拉料机构,隔膜上料机构和隔膜拉料机构分别位于卷绕装置的相对两侧,卷针机构闭合时能够夹紧隔膜上料机构和隔膜拉料机构之间的隔膜,在卷绕时卷针机构能够将隔膜折成两层进行卷绕,既保证了卷绕出的电芯中有两层隔膜,又简化了卷绕设备的整体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卷绕设备的前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卷绕设备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隔膜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隔膜拉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隔膜拉料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隔膜拉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卷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卷绕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卷绕装置中转接结构、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极片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第一极片送料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剪刀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贴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卷绕设备,该卷绕设备包括机架100和设置于机架上的第一极片放料装置1000、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第二极片放料装置1200、第二极片送料装置500、隔膜放料装置1100、隔膜送料装置300和卷绕装置200。第一极片放料装置1000和第二极片放料装置1200分别设置于卷绕装置200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极片放料装置1000用于对正极片进行放卷;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设置于第一极片放料装置1000和卷绕装置200之间,且用于将正极片送入卷绕装置200中。第二极片放料装置1200用于对负极片进行放卷;第二极片送料装置500设置于第二极片放料装置1200和卷绕装置200之间,且用于将负极片送入卷绕装置200中。隔膜放料装置1100设置于第一极片放料装置1000和第二极片放料装置1200之间,用于对隔膜进行放卷。隔膜送料装置300设置于隔膜放料装置1100和卷绕装置200之间,且用于将隔膜送入卷绕装置200中。卷绕装置200能够夹持隔膜、正极片以及负极片,将三者卷在一起形成电芯。

结合参考图1和图3,该卷绕设备中的隔膜送料装置300包括隔膜上料机构310和隔膜拉料机构320,隔膜上料机构310和隔膜拉料机构320分别位于卷绕装置200的相对两侧。隔膜上料机构310能够接收隔膜放料装置1100中的隔膜并往卷绕装置200方向输送隔膜;隔膜拉料机构320用于夹持隔膜上料机构310中的隔膜,且可沿靠近或远离隔膜上料机构310的方向移动,以将隔膜上料机构310中的隔膜拉出一段距离;隔膜上料机构310和隔膜拉料机构320分别设置于卷绕装置200的相对两侧。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设备来说,隔膜送料装置300分为隔膜上料机构310和隔膜拉料机构320,隔膜上料机构310和隔膜拉料机构320分别位于卷绕装置200的相对两侧,卷针机构210能够夹住隔膜拉料机构320所拉出的隔膜的中部,从而在卷绕时卷绕装置200能够将拉出的隔膜从中折成两层进行卷绕,一方面保证了卷绕出的电芯中有两层隔膜,另一方面隔膜放料装置1100以及隔膜送料装置300都只需设置一个,大大简化了卷绕设备的整体结构。

如图3所示,隔膜上料机构310包括隔膜承载台311、隔膜压辊312和隔膜压持件313,隔膜承载台311和隔膜压辊312之间形成用于供隔膜穿过的隔膜传输通道,隔膜压持件313的一端转动设置于机架100上,隔膜压持件313的另一端用于依靠重力将隔膜压持于隔膜承载台311上。隔膜压持件313的另一端设有滚轮,该滚轮可避免隔膜压持件313损伤隔膜。

在一实施例中,隔膜上料机构310还包括隔膜止退组件314和隔膜切刀组件315,隔膜止退组件314可沿靠近或远离隔膜压持件313的方向移动,以将隔膜压持件313压紧于隔膜承载台311上或者松开隔膜压持件313;隔膜切刀组件315包括切刀气缸3151和切刀3152,切刀气缸3151可驱动切刀3152伸缩,切刀3152的伸缩方向与隔膜承载台311垂直,且用于将隔膜切断。

隔膜止退组件314包括止退气缸3141和止退压块3142,止退气缸3141的输出端连接于止退压块3142,用于驱动止退压块3142靠近或远离隔膜压持件313。需要切断隔膜时,止退气缸3141伸出,止退压块3142抵持于隔膜压持件313,从而将隔膜压紧在隔膜压持件313和隔膜承载台311之间,防止剪切过程中隔膜偏移。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隔膜拉料机构320包括第一固定座321、第一滑动座322、第一夹料模组323以及第一移动模组324,第一固定座321连接于机架100,第一滑动座322滑动设于第一固定座321上,第一夹料机构设于第一滑动座322上,第一夹料模组323能够夹紧或松开隔膜,第一移动模组324能够驱动第一滑动座322相对第一固定座321移动,以使第一夹料模组323带动隔膜移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料模组323包括第一料夹3231、第二料夹3232及料夹驱动组件3233。第一料夹3231及第二料夹3232转动设于第一滑动座322上,且第一料夹3231与第二料夹3232均与料夹驱动组件3233连接。料夹驱动组件3233能够驱动第一料夹3231及第二料夹3232相对第一滑动座322转动,以使第一料夹3231与第二料夹3232夹紧或者松开隔膜。当第一滑动座322带动第一料夹3231及第二料夹3232移动至靠近隔膜上料机构310的位置后,料夹驱动组件3233驱动第一料夹3231及第二料夹3232相对滑动座转动,以通过第一料夹3231及第二料夹3232夹紧隔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模组324包括第一驱动组件3241、第二驱动组件3242及第一连接件3243。第一连接件3243与滑动座连接,第一驱动组件3241能够与第一连接件3243抵接并驱动第一连接件3243相对第一固定座321移动,以使第一连接件3243带动第一滑动座322相对第一固定座321移动。第二驱动组件3242能够与第一连接件3243抵接并驱动第一连接件3243相对第一固定座321移动,以使第一连接件3243带动第一滑动座322相对第一固定座321移动。

第一驱动组件3241包括第一驱动件32411及第一移动件32412。第一驱动件32411与第一移动件32412连接,第一驱动件32411能够驱动第一移动件32412相对第一固定座321移动,以使第一移动件32412与第一连接件3243抵接并带动第一连接件3243相对第一固定座321移动。

当第一驱动件32411驱动第一移动件32412沿靠近隔膜上料机构310的方向移动时,第一移动件32412可与第一连接件3243抵接并带动第一连接件3243沿靠近隔膜上料机构310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2411为气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2411也可为直线电机或马达。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3242包括第二驱动件32421、第二移动件32422及第三移动件32423。第二驱动件32421与第二移动件32422连接,第二移动件32422穿设于第一连接件3243并与第三移动件32423连接。第二驱动件32421能够通过第二移动件32422驱动第三移动件32423相对固定座移动,以使第三移动件32423与第一连接件3243抵接并带动第一连接件3243相对固定座移动。

当第二驱动件32421驱动第二移动件32422沿远离隔膜上料机构310的方向移动时,第二移动件32422可带动第三移动件32423沿远离隔膜上料机构310的方向移动,以使第第三移动件32423与第一连接件3243抵接并带动第一连接件3243沿远离隔膜上料机构310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32421为气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32421也可为直线电机或马达。

如图6所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模组324只包括第一驱动组件3241及第一连接件3243。第一驱动组件3241与第一连接件3243连接,第一连接件3243与第一滑动座322连接。第一驱动组件3241能够驱动第一连接件3243相对第一固定座321移动,以使第一连接件3243带动第一滑动座322相对第一固定座321移动。

如图7至图9所示,卷绕装置200包括卷针机构210、第一卷针驱动机构220、第二卷针驱动机构230及第三卷针驱动机构240,其中,卷针机构210包括第一卷针211及第二卷针212,第一卷针驱动机构220与第一卷针211连接,第一卷针驱动机构220能够驱动第一卷针211轴向移动,以使第一卷针211靠近或远离第二卷针212,第二卷针驱动机构230与第二卷针212连接,第二卷针驱动机构230能够驱动第二卷针212轴向移动,以使第二卷针212靠近或远离第一卷针211,在第一卷针驱动机构220及第二卷针驱动机构230的作用下,第一卷针211与第二卷针212能够相互靠近并重叠,以夹持极片及隔膜。第一卷针211与第二卷针212相互靠近以及相互远离时的运动方向相反。第三卷针驱动机构240与第一卷针211及第二卷针212均连接,第三卷针驱动机构240能够驱动第一卷针211及第二卷针212同步旋转,以实现极片和隔膜的卷绕,最终形成电芯。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设备来说,第一卷针211与第二卷针212分体式设计,两者沿轴向相互靠近则实现卷针机构210的闭合,两者沿轴向相互远离则实现卷针机构210的打开,这种设计简化了卷针机构210的结构,降低了生产难度,从而整个电池卷绕机的生产成本也能得以降低。

为了提高第一卷针211和第二卷针212的韧性和承受能力,卷针机构210还包括针嘴座213,针嘴座213上设有供第一卷针211和第二卷针212穿过的针孔。在针嘴座213的作用下,第一卷针211和第二卷针212能够卷绕直径为3.0mm-8.0mm的电芯。不仅如此,针嘴座213还能对第一卷针211和第二卷针212起到约束作用,限制两者的活动范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针嘴座213也可以省略,对于直径较大的电芯,可相应增加第一卷针211和第二卷针212的直径。

卷针机构210还包括第一延伸轴214、第一轴套215、第二延伸轴216及第二轴套217,第一延伸轴214与第一卷针211连接,第一轴套215套设于第一延伸轴214,第一延伸轴214与第一卷针驱动机构220转动连接,第一卷针驱动机构220能带动第一延伸轴214相对于第一轴套215轴向移动,第一轴套215与第三卷针驱动机构240连接,第三卷针驱动机构240能驱动第一轴套215旋转以带动第一延伸轴214及第一卷针211旋转。

第二延伸轴216与第二卷针212连接,第二轴套217套设于第二延伸轴216,第二延伸轴216与第二卷针驱动机构230转动连接,第二卷针驱动机构230能带动第二延伸轴216相对于第二轴套217轴向移动,第二轴套217与第三卷针驱动机构240连接,第三卷针驱动机构240能驱动第二轴套217旋转以带动第二延伸轴216及第二卷针212旋转。

容易理解地是,第一延伸轴214和第一轴套215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条形孔,第一延伸轴214和第一轴套215中的另一个上设有穿设于条形孔的限位块。第二延伸轴216和第二轴套217的配合方式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卷针驱动机构220包括第一卷针驱动件221、第一滑块222及第一导轨223,第一卷针驱动件221与第一滑块222连接,第一滑块222滑动设置在第一导轨223上,并通过第一延伸轴214与第一卷针211连接,第一延伸轴214与第一卷针211均能相对于第一滑块222转动,第一导轨2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卷针211的轴向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卷针驱动件221为气缸,通过驱动第一延伸轴214的直线往复移动,来实现第一卷针211靠近或远离第二卷针212。

第二卷针驱动机构230包括第二卷针驱动件231、第二滑块232及第二导轨233,第二卷针驱动件231与第二滑块232连接,第二滑块232滑动设置在第二导轨233上,并通过第二延伸轴216与第二卷针212连接,第二延伸轴216与第二卷针212均能相对于第二滑块232转动,第二导轨23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卷针212的轴向一致。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卷针驱动件231也为气缸,通过驱动第二延伸轴216的直线往复移动,来实现第二卷针212靠近或远离第一卷针21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滑块222与第一导轨223配合形成的直线移动副,以及,第二滑块232与第二导轨233配合形成的直线移动副,都可以用丝杠螺母副进行替换。

进一步,第二卷针驱动机构230还包括活动轴234及转接结构235,活动轴234与第二滑块232连接,活动轴234的轴向平行于第二卷针212的轴向,活动轴234通过转接结构235与第二延伸轴216连接,且活动轴234与第二延伸轴216均能相对于转接结构235旋转。

具体地,转接结构235包括摆臂及固定座,摆臂的一端与活动轴23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延伸轴216连接,活动轴234与第二延伸轴216均能相对于摆臂旋转,摆臂的中部与固定座转动连接。

如图9所示,第二卷针驱动机构230还包括第一限位件236及第二限位件237,第一限位件236与第二限位件237均与固定座连接,第一限位件236与第二限位件237分别位于摆臂的旋转轴421的两侧,且第一限位件236与第二限位件237均能与摆臂抵接,以限制摆臂旋转的最大角度,也就限制了第二卷针212伸缩的最大距离。具体地,当摆臂与第一限位件236抵接时,第二卷针212已经完全伸出。当摆臂与第二限位件237抵接时,第二卷针212已经完全抽回。

如图8所示,第三卷针驱动机构240包括第三卷针驱动件241、传动轴242、第一传动组件243、第二传动组件244及第三传动组件245,第三卷针驱动件241通过第一传动组件243与传动轴242连接,传动轴242通过第二传动组件244与第一卷针211连接,传动轴242通过第三传动组件245与第二卷针212连接,传动轴242的轴向平行于第一卷针211的轴向。

具体地,第一传动组件243包括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及第一同步带,第三卷针驱动件241与第一同步轮连接,第一同步轮通过第一同步带与第二同步轮连接,第二同步轮与传动轴242同轴连接。

第二传动组件244包括第三同步轮、第四同步轮及第二同步带,第三同步轮与传动轴242同轴连接,第四同步轮与第一卷针211连接,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四同步轮与第一轴套215连接,第三同步轮通过第二同步带与第四同步轮连接。

第三传动组件245包括第五同步轮、第六同步轮及第三同步带,第五同步轮与传动轴242同轴连接,第六同步轮与第二卷针212连接,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六同步轮与第二轴套217连接,第五同步轮通过第三同步带与第六同步轮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动轴242套设于活动轴234,活动轴234能相对于传动轴242轴向移动,传动轴242能相对于活动轴234旋转。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减小卷绕设备的体积。

进一步,第三卷针驱动机构240还包括第一张紧轮246及第二张紧轮247,第一张紧轮246与第二同步带抵接,以控制第二同步带的张紧度,防止第二同步带太松影响第一卷针211的转动,也防止第二同步带太紧而磨损第三同步轮与第四同步轮。第二张紧轮247与第三同步带抵接,以控制第三同步带的张紧度,防止第三同步带太松影响第二卷针212的转动,也防止第三同步带太紧而磨损第五同步轮与第六同步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张紧轮246能相对于第二同步带摆动,以调节第二同步带的张紧程度,第二张紧轮247能相对于第三同步带摆动,以调节第三同步带的张紧程度。

如图1所示,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和第二极片送料装置500分别设置于隔膜送料装置300的相对两侧,卷绕装置200先对隔膜卷绕一段距离形成预卷体。此时,预卷体与隔膜上料机构310之间有一段隔膜,预卷体与隔膜拉料机构320之间有另一段隔膜,然后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将正极片送入预卷体和一段隔膜之间,第二极片送料装置500将负极片送入预卷体和另一段隔膜之间,依靠隔膜卷绕的力量将正极片和负极片带入隔膜之间与隔膜一起卷绕,以使卷绕装置200中卷绕的电芯是按照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的顺序依次层叠。

如图10所示,第一极片送料机构包括第三固定座410、摆动组件420、第一夹辊430、第二夹辊440和第三驱动组件450,第三固定座410滑动设置于机架100上,第一夹辊430和摆动组件420均转动设于第三固定座410上,第二夹辊440转动设于摆动组件420上,第一夹辊430和第二夹辊440之间形成用于供极片穿过的传输通道,第三驱动组件450与摆动组件420相抵持,第三驱动组件450能够带动摆动组件420相对第三固定座410摆动,以带动第二夹辊440朝靠近第一夹辊430的方向移动,进而以使极片被夹持固定于第一夹辊430和第二夹辊440之间。

如图10及图11所示,进一步地,摆动组件420包括转轴421、摆动件422及连接臂423,转轴421设于第三固定座410上,摆动件422转动套设于转轴421上,第二夹辊440转动设于摆动件422上,连接臂423设于摆动件422上,并与驱动组件相抵持,驱动组件能够通过连接臂423带动摆动件422相对第三固定座410绕转轴421的轴向摆动,以带动第二夹辊440朝靠近第一夹辊430的方向移动,进而以使极片被夹持固定于第一夹辊430和第二夹辊440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驱动组件450包括驱动轴451和第一传动臂452,驱动轴451架设于第三固定座410的上方,第一传动臂452设于驱动轴451的一端,并与摆动组件420相抵持,驱动轴451能够带动第一传动臂452绕驱动轴451的轴向摆动,以带动摆动组件420相对第三固定座410摆动,进而带动第二夹辊440朝靠近第一夹辊430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臂452与连接臂423相抵持。

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还包括极片承载台460和极片压持件470,极片承载台460连接于第三固定座410,且极片承载台460位于第一夹辊430的下游,极片压持件470转动设于摆动组件420上,极片压持件470用于依靠重力将极片压持于极片承载台460上。通过极片承载台460和极片压持件470的设置,从而可以对穿过传输通道的极片起到一定的辅助承接和固定作用,以提高极片的传输稳定性,也避免极片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侧向滑动,同时降低了极片发生褶皱、撕裂或者断裂的风险。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还包括接料辊480,接料辊480转动设于基座上,并位于传输通道的一端,接料辊480用于引导极片沿传输通道的传输,以减小极片穿过传输通道的过程中产生的抖动。

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还包括送料驱动件4130和第五传动组件4140,送料驱动件4130通过第五传动组件4140连接于第三固定座410,送料驱动件4130能够驱动第三固定座410在机架100上移动,移动方向为靠近或远离卷绕装置200。送料驱动件4130驱动第三固定座410朝向靠近卷绕装置200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将极片送入卷绕装置200中;送料驱动件4130驱动第三固定座410朝向远离卷绕装置200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带着极片退回。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还包括位置感应件490和两个接近开关4100,位置感应件490连接于第三固定座410,两个接近开关4100固定于机架100上,且分别布设在位置感应件490的两侧。通过位置感应件490和两个接近开关4100能够确定第三固定座410靠近和远离卷绕装置200的极限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还包括检测器4110,检测器4110设于第一夹辊430和第二夹辊440的附近,检测器4110用于检测极片的极耳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还包括调节组件4120,调节组件4120架设于摆动组件420的上方,并与检测器4110连接,调节组件4120用于调节检测器4110相对第一夹辊430的位置,以便于检测器4110能够准确地获取识别夹持于第一夹辊430和第二夹辊440之间的极片的极耳位置。

第二极片送料装置500与第一极片送料装置40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及图12所示,该卷绕设备还包括剪刀夹装置600,剪刀夹装置600设置于机架100的后面,机架100上与卷绕装置200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剪刀夹装置600包括剪刀夹机构、第四驱动组件620和第五驱动组件630,剪刀夹机构包括第一支剪611和第二支剪612,第一支剪611和第二支剪612铰接;第四驱动组件620用于驱动剪刀夹机构运动以使剪刀夹机构从机架100的后面穿过通孔到达机架100的前面,从而使极片位于第一支剪611与第二支剪612之间;第五驱动组件630用于驱动第二支剪612相对于第一支剪611转动以剪断位于第一支剪611与第二支剪612之间的极片。

在一实施例中,剪刀夹机构的数目为两个,两个剪刀夹机构分别为第一剪刀夹机构610及第二剪刀夹机构640,第四驱动组件620同时驱动第一剪刀夹机构610及第二剪刀夹机构640运动,以使正极片位于第一剪刀夹机构610的第一支剪611与第一剪刀夹机构610的第二支剪612之间,且使负极片位于第二剪刀夹机构640的第一支剪611与第二剪刀夹机构640的第二支剪612之间。第五驱动组件630用于驱动第一剪刀夹机构610的第二支剪612转动以使第一剪刀夹机构610能够剪断正极片,第五驱动组件630还用于驱动第二剪刀夹机构640的第二支剪612转动以使第二剪刀夹机构640能够剪断负极片。

在一实施例中,该剪刀夹装置600还包括第四传动组件650,第四传动组件650连接于第五驱动组件630和摆动组件420之间,第五驱动组件630驱动第二支剪612相对于第一支剪611转动以剪断位于第一支剪611与第二支剪612之间的极片时,第五驱动组件630能够通过第四传动组件650带动摆动组件420摆动以带动第二夹辊440朝靠近第一夹辊430的方向移动,进而以使极片被夹持固定于第一夹辊430和第二夹辊440之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四传动组件650连接于摆动组件420的第二传动臂453。第二传动臂453连接于驱动轴451的另一端。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剪刀夹装置600剪切极片时,第一夹辊430和第二夹辊440能够把极片固定住,放置极片发生偏移,剪刀夹机构的驱动以及极片压紧的驱动为同一个,结构更加简单。

如图1及图13所示,该卷绕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机架100上的贴胶装置700,贴胶装置700包括第四固定座760、送胶机构710、压胶机构720、切胶机构730和取胶机构740,第四固定座760连接于机架100,且第四固定座760与机架100垂直设置。送胶机构710、压胶机构720、切胶机构730和取胶机构740均设置于第四固定座760上。送胶机构710能够夹紧胶带并沿送胶方向运动,以拉出胶带;压胶机构720能够压紧送交机构拉出的胶带;切胶机构730用于将送胶机构710和压胶机构720之间的胶带切断;取胶机构740包括取胶驱动件和取胶轮742,取胶驱动件能够驱动取胶轮742在取胶位置和贴胶位置之间移动,且取胶轮742上设有用于吸住胶带的第一真空孔。取胶轮742位于取胶位置时能够吸取切胶机构730切断的胶带,取胶轮742位于贴胶位置时能够将胶带贴至卷绕装置200卷绕出的电芯上。本实施例的取胶轮742可转动设置,在贴胶的过程中,取胶轮742贴紧电芯,能够随着电芯的转动一起转动,从而将取胶轮742上的胶带完全粘贴在电芯上。

可以理解地,卷绕设备还包括真空发生器(图中未示出)及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真空发生器与取胶轮742连接,以使得第一真空孔能够在真空状态与非真空状态之间切换。控制器与各驱动件及真空发生器电连接,控制器能够控制各驱动件及真空发生器协同动作,以完成贴胶。

现有技术中的贴胶机构都是先在电芯上贴胶,然后再将胶切断,由于胶带的拉扯作用,会对电芯进行二次缩紧,容易造成电芯抽芯。而本实施例的贴胶装置700能够先将胶带切断,然后由取胶轮742将切断的胶带贴至电芯上,能够有效避免胶带对电芯进行二次缩紧。

进一步的,在一实施例中,贴胶装置700还包括吸胶机构750,吸胶机构750包括相连接的吸胶驱动件及吸胶部,吸胶部上设有用于吸住胶带的第二真空孔(图中未示出),第二真空孔与真空发生器连接。吸胶驱动件能够驱动吸胶部移动,以使吸胶部能够将切断后的胶带移送至取胶轮742。

如图1及图14所示,该卷绕设备还包括下料装置800和传送装置900,下料装置800设置于卷绕装置200和传送装置900之间,第一抓取组件810、第二抓取组件820、第一旋转驱动组件830和第二旋转驱动组件840,卷绕装置200、传送装置900、第一抓取组件810、第二抓取组件820、第一旋转驱动组件830和第二旋转驱动组件840均设置于机架100上。第一抓取组件810用于从卷绕装置200中抓取电芯,且转动设置于机架100上;第一旋转驱动组件830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抓取组件810,且用于驱动第一抓取组件810从第一位置旋转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第一抓取组件810将卷绕装置200中的电芯转移至第二抓取组件820中(当然的,第一旋转驱动组件830也能够驱动第一抓取组件810从第二位置旋转回复至第一位置);第二抓取组件820用于从第一抓取组件810中抓取电芯;第二旋转驱动组件840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抓取组件820,且用于驱动第二抓取组件820从第三位置旋转运动至第四位置,以使第二抓取组件820将电芯放置于传送装置900上(当然的,第二旋转驱动组件840也能够驱动第二抓取组件820从第四位置旋转回复至第三位置)。具体的,第一抓取组件810位于第一位置时,能够从卷绕装置200中夹取电芯;第一抓取组件810旋转至第二位置时,能够将所夹取的电芯送入第二抓取组件820中。第二抓取组件820位于第三位置时,能够从第一抓取组件810中夹取电芯;第二抓取组件820旋转至第四位置时,能够将电芯放置于传送装置900中。

本实施方式的下料装置800采用可旋转的第一抓取组件810和第二抓取组件820,可将卷绕装置200中的电芯转自动移至传送装置900上,能够完全取代人工操作,提高电芯转移的自动化程度,且转移至传送装置900上的电芯的正负极能够保持一致,还能降低电芯的损坏风险。且该下料装置800采用两组抓取组件,将电芯的转移动作分两级进行,可使结构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减少下料装置800所需的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组件810由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的旋转角度为90°,第二抓取组件820由第三位置至第四位置的旋转角度为90°,也就是说,电芯从卷绕装置200至传送带共旋转运动了180°。且本实施例的第一抓取组件810与第二抓取组件820在同一平面内旋转。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组件810与第二抓取组件820可在不同的平面内进行旋转,具体可根据卷绕装置200与传送装置900的不同布局而定。

第一抓取组件810包括第一夹爪气缸811和第一夹爪812,第一夹爪气缸811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夹爪812,且用于驱动第一夹爪812开合,第一夹爪812闭合时,能够夹紧电芯;第一夹爪812张开时,能够松开电芯。

第二抓取组件820包括第二夹爪气缸821和第二夹爪822,第二夹爪气缸821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夹爪822,且用于驱动第二夹爪822开合,第二夹爪822闭合时,能够夹紧电芯;第二夹爪822张开时,能够松开电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