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插接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62193发布日期:2020-02-08 00:2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USB插接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usb插接件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usb接插件在移动设备的充电和数据传输中几乎占有很大比例。通常,usb插接件直接插设于终端设备的端口内,然而,在使用过程中,usb插接件非常容易脱落,使得usb插接件与终端设备相分离,从而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者充电失败,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usb插接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usb插接件易脱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usb插接件的终端设备。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usb插接件,usb插接件包括:本体;usb舌,设置于本体,呈长方体状,用于与终端端口相插接;锁紧机构,用于将usb舌与终端端口相锁紧。

进一步地,上述usb插接件中,锁紧机构包括:操作杆、锁紧件和传动机构;其中,本体开设有开口,操作杆穿设于开口且部分置于本体内;usb舌的侧壁开设有开孔,锁紧件与开孔处的侧壁转动连接;传动机构与操作杆置于本体内的端部相连接,且与锁紧件相连接,用于在操作杆的动作下带动锁紧件伸出至usb舌的外部以与终端端口开设的锁紧槽相卡接或者置于usb舌的内部。

进一步地,上述usb插接件中,传动机构包括:弹性件和连动组件;其中,连动组件与操作杆置于本体内的端部相连接且与锁紧件相连接;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操作杆置于本体内的端部相连接,第二端与本体相连接,弹性件与连动组件分别置于操作杆的两侧,弹性件用于在锁紧件伸出至usb舌的外部时处于伸展状态,在锁紧件置于usb舌的内部时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上述usb插接件中,连动组件包括:连杆;其中,本体与usb舌相连接的第一侧壁开设有具有预设宽度的穿设口;连杆的第一端与操作杆置于本体内的端部相连接,连杆的第二端穿设于穿设口且与锁紧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usb插接件中,锁紧件为两个,usb舌相对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开孔,两个锁紧件与两个开孔一一对应,并且,每个锁紧件均与对应开孔处的侧壁转动连接;穿设口为两个,连杆为两个,每个连杆的第一端均与操作杆置于本体内的端部相连接,每个连杆的第二端均穿设于对应的穿设口且与对应的锁紧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usb插接件中,穿设口的预设宽度用于使得锁紧件在连杆的拉动下完全置于usb舌内。

进一步地,上述usb插接件中,每个锁紧件均呈直角三角形状,每个锁紧件相垂直的两个侧边的连接处与usb舌的侧壁转动连接,每个锁紧件相垂直的两个侧边中其中一个侧边与对应的连杆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usb插接件中,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本体的第二侧壁相连接,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为相对的两个侧壁。

进一步地,上述usb插接件中,usb舌的内部中空,并且,usb舌内的底部设置有承载体,承载体与usb舌的顶部具有预设距离,以形成与终端端口相插接的插接孔,承载体朝向usb舌顶部的一面设置有触点。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锁紧机构,能够有效地保证usb舌与终端端口保持插接状态,使得usb舌与终端端口之间的稳定接触,避免usb舌脱落导致与终端端口相分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usb插接件易脱落的问题,进而保证了数据的稳定、准确地传输和持续充电,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终端装置和上述任一种usb插接件;其中,终端装置开设有usb端口,usb插接件中的usb舌与usb端口相插接。

由于usb插接件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usb插接件的终端设备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sb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sb插接件中,usb舌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usb插接件实施例: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sb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usb插接件包括:本体1、usb舌2和锁紧机构3。其中,usb舌2设置于本体1,usb舌2用于与终端端口相插接。具体地,usb舌2设置于本体1的一端,usb舌2插设于终端端口内,本体1置于终端端口的外部。

具体实施时,本体1的内部中空,以容纳线缆。本体1的外部设置有绝缘层,以便于使用者手持。

参见图2,usb舌2呈长方体状,usb舌2的内部中空,并且,usb舌2内的底部设置有承载体22,承载体22与usb舌2的顶部具有预设距离,以形成与终端端口相插接的插接孔23,承载体22朝向usb舌2顶部的一面设置有触点。具体地,usb舌2可以包括:金属的壳体21、承载体22和触点。其中,壳体21呈长方体状且呈扁平状,壳体21的内部中空。壳体21的长度方向上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为第一壁面211和第二壁面212,壳体21的高度方向上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为第三壁面213和第四壁面214。第一壁面211对应的是usb舌2内底部的壁面,第二壁面212对应的是usb舌2内顶部的壁面。承载体22呈长方体状且设置于壳体21内,承载体22的底壁贴设于第一壁面211,承载体22的顶壁朝向第二壁面212,并且,承载体22的顶壁与第二壁面212之间的间隙形成了插接孔23。承载体22的两个相对侧壁一一对应地贴设于壳体21内的第三壁面213和第四壁面214。

具体实施时,触点可以为至少两个,各触点均设置于承载体22朝向usb舌2顶部的一面,具体地,各触点均设置于承载体22的顶壁。在本实施例中,触点为四个。每个触点均呈长条状。

具体实施时,终端端口内设置有插接体,插接体设置有触点,插接体插设于usb舌2的插接孔23内,并且,插接体上的触点与承载体22上的触点相接触,即实现了usb舌2与终端端口的插接,进而实现数据的传输或充电。其中,插接体上的触点的数量与承载体22上的触点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锁紧机构3用于在usb舌2与终端端口插接后,将usb舌2与终端端口相锁紧,防止usb舌2与终端端口相分离。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锁紧机构3,能够有效地保证usb舌2与终端端口保持插接状态,使得usb舌2与终端端口之间的稳定接触,避免usb舌2脱落导致与终端端口相分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usb插接件易脱落的问题,进而保证了数据的稳定、准确地传输和持续充电,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参见图1,上述实施例中,锁紧机构3可以包括:操作杆31、锁紧件32和传动机构。其中,本体1开设有开口,操作杆31穿设于开口,并且,操作杆31的部分置于本体1内,部分置于本体1外。该开口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开设,则开口的长度方向与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对应,该开口具有预设长度,以使操作杆31在开口内可沿开口的长度方向移动,即操作杆31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移动。具体实施时,预设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usb舌2的侧壁开设有开孔,锁紧件32与开孔处的侧壁转动连接。具体地,usb舌2的壳体21的高度方向上的侧壁上开设开孔,锁紧件32可相对于usb舌2的侧壁转动,以使锁紧件32可伸出至usb舌2的外部或者置于usb舌2的内部。

传动机构与操作杆31置于本体1内的端部相连接,并且,传动机构与锁紧件32相连接,则传动机构部分置于本体1内,部分置于usb舌2的内部。传动机构用于在操作杆31的动作下带动锁紧件32伸出至usb舌2的外部以与终端端口开设的锁紧槽相卡接,或者置于usb舌2的内部以脱离该锁紧槽。具体地,操作杆31置于本体1外的端部在使用者的操作下运动,带动了传动机构的运动,进而带动锁紧件32相对于usb舌2的侧壁转动,使得锁紧件32可伸出至usb舌2的外部或者置于usb舌2的内部。终端端口对应于usb舌2的位置处开设有锁紧槽,锁紧件32伸出usb舌2的外部后与锁紧槽相卡接,从而对usb舌2与终端端口相锁紧。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使用者控制操作杆31动作,带动传动机构运动,进而带动锁紧件32相对于usb舌2的侧壁转动,使得锁紧件32可伸出至usb舌2的外部且与终端端口的锁紧槽相卡接,能够有效地保证usb舌2与终端端口保持插接状态,使得usb舌2与终端端口之间的稳定接触,避免usb舌2脱落导致与终端端口相分离。并且,锁紧件32也可在传动机构的带动下转动至置于usb舌2的内部,便于使用者在不使用usb插接件时从终端端口拔出usb舌2,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1,上述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可以包括:弹性件33和连动组件。其中,连动组件与操作杆31置于本体1内的端部相连接,并且,连动组件与锁紧件32相连接。弹性件33的第一端与操作杆31置于本体1内的端部相连接,弹性件33的第二端与本体1相连接。弹性件33与连动组件分别置于操作杆31的两侧,弹性件33用于在锁紧件32伸出usb舌2的外部时处于伸展状态,在锁紧件32置于usb舌2的内部时处于压缩状态。具体地,弹性件33置于本体1内,连动组件部分置于本体1内,部分置于usb舌2的内部。在本体1内,弹性件33与连动组件分别位于操作杆31相对的两侧。操作杆31的动作带动了弹性件33的压缩或者伸展,并带动了连动组件的运动,进而带动了锁紧件32的转动。

连动组件可以包括:连杆34。其中,本体1与usb舌2相连接的侧壁为第一侧壁11,第一侧壁11开设有具有预设宽度的穿设口。连杆34的第一端与操作杆31置于本体1内的端部相连接,连杆34的第二端穿设于穿设口与锁紧件32相连接。

穿设口的宽度与第一侧壁11的宽度相匹配,穿设口的预设宽度决定了连杆34的运动范围,进而决定了锁紧件32的转动幅度,则预设宽度用于使得锁紧件32在连杆34的拉动下能够完全置于usb舌2内,也就是说,当连杆34在操作杆31的带动下运动,进而拉动锁紧件32转动,由于连杆34穿设穿设口,所以穿设口的宽度限制了连杆34的运动,进而限制了连杆34对锁紧件32的拉动作用,即限制了锁紧件32转动的幅度,则穿设口的宽度应能够保证锁紧件32完全置于usb舌2内。

优选的,弹性件33的第二端与本体1的第二侧壁12相连接,第二侧壁12与第一侧壁11为本体1相对的两个侧壁。更为优选的,弹性件33为弹簧。

具体实施时,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为本体1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的侧壁,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2之间为本体1的长度,则弹性件33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进行压缩或者释放,相应的,连杆34沿本体1的长度方向运动。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并且,通过连动组件能够有效地保证锁紧件32在操作杆31的带动下进行转动,弹性件33在锁紧件32置于usb舌2内部时处于压缩状态,以使锁紧件32在弹性件3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伸出至usb舌2的外部,并有效地保证锁紧件32与锁紧槽之间的卡接。

参见图1,上述实施例中,锁紧件32可以为两个,usb舌2相对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开孔,两个锁紧件32与两个开孔一一对应,并且,每个锁紧件32均与对应开孔处的侧壁转动连接。具体地,两个开孔分别开设于usb舌2的壳体21的第三壁面213和第四壁面214,一个锁紧件32与开孔处的第三壁面213转动连接,另一个锁紧件32与开孔处的第四壁面214转动连接。

本体1的第一侧壁11开设的穿设口为两个,连杆34也为两个,两个连杆34与两个穿设口一一对应。每个连杆34的第一端均与操作杆31置于本体1内的端部相连接,每个连杆34的第二端均穿设于对应的穿设口且与对应的锁紧件32相连接,则两个连杆34与两个锁紧件32一一对应。每个穿设口的预设宽度均使得对应的锁紧件32在对应的连杆34的拉动下能够完全置于usb舌2内。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锁紧件32,能够有效地实现usb舌2与终端端口之间的插接,避免usb舌2脱落,并且,两个连杆34的设置能够分别对两个锁紧件32进行一一对应地控制,便于实施。

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个锁紧件32均呈直角三角形状,每个锁紧件32相垂直的两个侧边的连接处与usb舌2的开孔处的侧壁转动连接,该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为转轴连接、合页连接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每个锁紧件32相垂直的两个侧边中其中一个侧边与对应的连杆34相连接,具体地,锁紧件32可转动至usb舌2的内部,则锁紧件32的相垂直的两个侧边中靠近usb舌2内部的侧边与连杆34相连接,也即相垂直的两个侧边中最先进入usb舌2内部的侧边与连杆34相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每个锁紧件32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结合图1和图2对usb插接件的使用过程进行介绍,其中,是以两个锁紧件32和两个连杆34为例进行介绍的:在将usb插接件插入终端端口时,使用者将操作杆31向远离usb舌2的方向(即本体1的第二侧壁12处)拨动,操作杆31置于本体1内的端部向本体1的第二侧壁12处运动,压缩弹性件33,并带动两个连杆34也向第二侧壁12处运动,进而拉动两个锁紧件32均向usb舌2的内部转动,直至转动至两个锁紧件32均置于usb舌2的内部。这时,将usb舌2插入终端端口内,然后,使用者将操作杆31向usb舌2的方向(即本体1的第一侧壁11处)拨动,操作杆31置于本体1内的端部向本体1的第一侧壁11处运动,并且结合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33的弹性恢复力,带动两个连杆34向第一侧壁11处运动,进而推动两个锁紧件32均向usb舌2的外部转动,直至两个锁紧件32均伸出至usb舌2的外部且一一对应地置于终端端口的两个锁紧槽内,即实现了usb舌2与终端端口的锁紧。

具体实施时,当将usb舌2插入终端端口内后,使用者可以不用拨动操作杆31,只需将操作杆31放开,在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33的弹性恢复力即可带动两个连杆34向第一侧壁11处运动,进而推动两个锁紧件32均向usb舌2的外部转动至一一对应地置于终端端口的两个锁紧槽内。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锁紧机构3,能够有效地保证usb舌2与终端端口保持插接状态,使得usb舌2与终端端口之间的稳定接触,避免usb舌2脱落导致与终端端口相分离,进而保证了数据的稳定、准确地传输和持续充电,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终端设备实施例: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终端装置和上述任一种usb插接件。终端装置开设有usb端口,usb插接件中的usb舌与usb端口相插接。其中,usb插接件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说明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usb插接件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usb插接件的终端设备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usb插接件及终端设备的原理相同,相关之处可以相互参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