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69140发布日期:2020-06-12 14:3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内的软包电池包中,电池包的冷却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电池箱体的底部或者侧面设置用于导热的水冷板,通过水冷板与电池模组中的电芯进行热量交换,但是此种结构的电池包中不能使电池模组各个电芯均能与冷水板进行热量交换,不利于保持电池模组的各个电芯散热均匀;另一种是在电池模组的电芯与电芯之间设置一块较薄的水冷板,通过水冷板与电芯相贴合,以此降低电芯的温度,但是此种结构的电池包,需要在相邻的电芯之间设置水冷板,在同一个电池模组中具有多个冷水板,导致电池包的制造工艺繁杂,且占用电池箱体较多的空间,同样不利于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其结构简单,降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约箱体的空间。

为达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散热组件以及至少两组电池模组,至少两组所述电池模组并排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相邻两组所述电池模组之间,并与所述电池模组进行热量交换,每组所述电池模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模组单元,所述模组单元包括隔离架、两个导热板以及两个设置在所述隔离架内部的电芯,两个所述电芯沿所述隔离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导热板包括第一导热板和与所述第一导热板连接的第二导热板,两个所述电芯相互背离的一侧面均与所述第一导热板贴合,所述第二导热板与所述散热组件接触。

作为所述的电池包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液板,所述冷液板上分别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冷液板的内部具有腔体结构,所述腔体结构设置有冷却液,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腔体结构连通。

作为所述的电池包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导热翅片,所述导热翅片设置在所述腔体结构中,并将所述腔体结构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的冷液通道,各个所述冷液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

作为所述的电池包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冷液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通过连接框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连接框围设形成所述腔体结构,所述导热翅片沿所述模组单元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围设形成所述冷液通道,且所述凹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贴合。

作为所述的电池包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凹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相背离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均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均与所述第二侧板贴合。

作为所述的电池包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包括凹槽底部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凹槽侧壁,且两个所述凹槽侧壁均与所述凹槽底部垂直。

作为所述的电池包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冷液通道之间设置有进液通道,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冷液通道通过所述进液通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冷液通道之间设置有出液通道,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冷液通道通过所述出液通道连通。

作为所述的电池包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液通道中设置有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具有朝向所述冷液通道中心凸设的第一分流凸块,所述第一分流凸块与所述凹槽的槽口平行;

和/或,

所述出液通道上设置有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二分流板朝向所述冷液通道中心凸设的第二分流凸块,所述第二分流凸块与所述凹槽的槽口平行。

作为所述的电池包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分流凸块和所述第二分流凸块均设置有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分流凸块之间形成第一分流通道,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分流凸块与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分流通道,各个所述第一分流通道和各个所述第二分流通道均与各个所述冷液通道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分流通道宽度和所述第二分流通道的宽度相等。

作为所述的电池包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冷液板通过导热粘接胶片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同时与其两侧面的两组电池模组进行热量交换,使得两组电池模组共用同一个散热组件进行降温,通过此种设计方式,在保证电池包降温效果的同时,减少散热组件的数量,提高箱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两个所述电芯相互背离的一侧面均设置所述第一导热板,第一导热板与电芯直接接触,由于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连接,第二导热板与散热组件进行热量交换,在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的共同作用下,将电芯的热量传导到散热组件,此种方式使同一个模组单元中的两个电芯均能通过导热板与散热组件进行热量交换,提高电池包的散热性能同时,也保证电池包内的各个电芯温度均匀。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述电池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所述模组单元的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所述模组单元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所述冷液板的俯视图。

图5为实施例所述冷液板的分解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8为所述冷液板去除所述第一侧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所述隔离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所述散热组件的截面图。

图中:

1、箱体;

2、电池模组;20、隔离架;21、导热板;210、第一导热板;211、第二导热板;22、限位板;220、第一限位板;221、第二限位板;222、避让位;23、电芯放置位;24、隔离板;

3、散热组件;31、连接框;310、第一连接条;311、第二连接条;312、第三连接条;313、第四连接条;32、第一侧板;33、第二侧板;34、进液接头;35、出液接头;36、导热翅片;360、第二凹槽360;361、第一凹槽;362、凹槽侧壁;363、凹槽底部;37、第一分流板;370、第一分流凸块;38、第二分流板;380、第二分流凸块;39、导热粘接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至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1、散热组件3以及至少两组电池模组2,至少两组所述电池模组2并排设置在所述箱体1的内部,所述散热组件3设置在相邻两组所述电池模组2之间,并与所述电池模组2进行热量交换,每组所述电池模组2均包括至少一个模组单元,所述模组单元包括隔离架20、两个导热板21以及两个设置在所述隔离架20内部的电芯,两个所述电芯沿所述隔离架2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导热板21包括第一导热板210和与所述第一导热板210连接的第二导热板211,两个所述电芯相互背离的一侧面均与所述第一导热板210贴合,所述第二导热板211与所述散热组件3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架20的高度方向为图3中所示的z方向,所述隔离架20的长度方向指为图3中所示的y方向,所述隔离架20的宽度方向为图3中所示的x方向,其中,模组单元的高度方向与所述隔离架20的高度方向相同,模组单元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隔离架20的长度方向相同,模组单元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隔离架20的宽度方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包括两组电池模组2,每组电池模组2包括四个模组单元。在相邻的两组电池模组2之间设置散热组件3,散热组件3同时与其两侧面的两组电池模组2进行热量交换,使得两组电池模组2共用同一个散热组件3进行降温,通过此种设计方式,在保证电池包降温效果的同时,减少散热组件3的数量,提高箱体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此外,两个所述电芯相互背离的一侧面均设置所述第一导热板210,第一导热板210与电芯直接接触,将电芯的热量传导到导热板21上,以实现第一导热板210与电芯进行热量交换。由于第一导热板210和第二导热板211连接,并且第二导热板211与散热组件3接触,第二导热板211可以将导热板21上的热量传导到散热组件3上,在第一导热板210和第二导热板211的共同作用下,将电芯的热量传导到散热组件3,此种方式使同一个模组单元中的两个电芯均能通过导热板21与散热组件3进行热量交换,提高电池包的散热性能同时,也能均匀电池包内各个电芯的温度,降低各个电芯的温度差。

一实施例中,电芯具有相背离的电芯侧面,所述第一导热板210均完全覆盖两个所述电芯相互背离的一侧完全覆盖所述电芯侧面,以保证所述导热板21与电芯具有足大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优选地,第二导热板211与第一导热板210相互垂直设置。其中,每个所述导热板21中第二导热板211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当每个导热板21中设置有一个第二导热板211时,所述导热板21呈l型结构;当每一个导热板21设置有两个第二导热板211时,两个第二导热板211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热板210的相对的两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板21为铝板。由于铝板材质轻,导热系数高且价格便宜,将导热板21设置为铝板,能够保证导热板21的导热性能的同时,也能降低生产成本。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板21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的板材,在此并不对所述导热板21的材质进行限制,只要是能够进行导热的板材均可。

其中,所述散热组件3包括冷液板,所述冷液板上分别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冷液板的内部具有腔体结构,所述腔体结构设置有冷却液,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腔体结构连通。在具体的使用中,冷却液从进液口的通入到腔体结构中,再从出液口排出到冷液板的外部,通过将冷却液的一进一出,实现散热组件3与电池模组2之间的热量传递。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设置在冷液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通过此设计,使得冷却液在腔体结构中沿着模组单元的长度方向流动,有利于减小电芯上各个部位的温度差,有利于均匀电池包的温度。

具体地,所述散热组件3还包括导热翅片36,所述导热翅片36设置在所述腔体结构中,并将所述腔体结构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冷液通道,各个所述冷液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连通。在腔体结构中设置导热翅片36,一方面,能够加强冷液板的结构,降低冷液通道发生形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利用导热翅片36在冷却液与冷液板之间进行热量传递,增强散热组件3的散热效果。由于设置有至少两个冷液通道,使得冷却液分散在冷液板内。具体地,各个所述冷液通道沿着所述模组单元的高度方向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液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所述第一侧板32和所述第二侧板33通过连接框31连接,所述第一侧板32、所述第二侧板33以及所述连接框31围设形成所述腔体结构,所述导热翅片36沿所述模组单元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侧板32或所述第二侧板33围设形成所述冷液通道,且所述凹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一侧板32或所述第二侧板33贴合。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凹槽361和第二凹槽360,所述第一凹槽361的槽口与所述第二凹槽360的槽口相背离设置,所述第一凹槽361的槽口和所述第二凹槽360的槽底均与所述第一侧板32贴合,所述第二凹槽360的槽口与所述第一凹槽361的槽底均与所述第二侧板33贴合。第一凹槽361的槽底与第二侧板33贴合,第二凹槽360的槽底与第一侧板32贴合,可保证所述冷液板靠近电池模组2一侧面的平整性,提高冷液板与电池模组2之间热量交换的效率。

具体地,所述连接框3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条310、第二连接条311、第三连接条312和第四连接条313,所述第一连接条310和所述第三连接条312分别沿着所述模组单元的长度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条311和所述第四连接条313分别沿着所述模组单元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四连接条313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条311的上方。本实施例中,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条310上,出液口设置在第四连接条313上。

为了方便将冷却液通入到冷液通道以及方便将冷液通道中的冷却液排出,所述进液口连接有进液接头34,所述出液口连接有出液接头35。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361和所述第二凹槽360均包括凹槽底部363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凹槽侧壁362,且两个所述凹槽侧壁362均与所述凹槽底部363垂直。

在本实施例,所述导热翅片36通过连续弯折形成多个依次排布的u形槽,其中,开口朝向第一侧板32的u形槽为第一凹槽361,开口朝向第二侧板33的u形槽为第二凹槽360。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凹槽侧壁362均与所述凹槽底部363呈小于90°的角度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凹槽361和所述第二凹槽360的加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翅片36通过纤焊与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连接,保证导热翅片36与第一侧板32和第二侧板33焊接的效果。

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冷液通道之间设置有进液通道,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冷液通道通过所述进液通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冷液通道之间设置有出液通道,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冷液通道通过所述出液通道连通。所述进液通道中设置有第一分流板37,所述第一分流板37具有朝向所述冷液通道中心凸设的第一分流凸块370,所述第一分流凸块370与所述凹槽的槽口平行。第一分流凸块370的设置,主要是减缓进液通道的进液速度,将进液通道中的冷却液分散传输到各个冷液通道内,通过此设计,有利于将对同一模组单元的各个电芯进行降温。所述出液通道上设置有第二分流板38,所述第二分流板38朝向所述冷液通道中心凸设的第二分流凸块380,所述第二分流凸块380与所述凹槽的槽口平行。第二分流凸块380主要是减缓出液通道冷却液的输出速度,保证各个冷液通道均有冷却液的排出。通过第一分流凸块370和第二分流凸块380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控制各个冷液通道的流量的均一性。

其中,所述第一分流板37与第一连接条310连接,所述第二分流板38与第四连接条31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板37与第一连接条310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二分流板38与第四连接条313连接一体成型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分流凸块370和所述第二分流凸块380均设置有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分流凸块370之间形成第一分流通道,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分流凸块380与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分流通道,各个所述第一分流通道和各个所述第二分流通道均与各个所述冷液通道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分流通道宽度和所述第二分流通道的宽度相等,保证各个冷液通道的进液量和出液量相等。其中,第一分流通道宽度指的两个所述第一分流凸块370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分流通道的宽度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分流凸块380与之间的距离。

在另外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分流通道的数量和第二分流通道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设置,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流通道的数量可以不等于第二分流通道的数量。只要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冷却液在腔体结构的分布均可。

为了确保电池模组2与散热组件3紧密贴合,提高电池模组2与散热组件3之间的传热性能,所述电池模组2与所述冷液板通过导热粘接胶片39连接,导热粘接胶片39相背的两侧分别与电池模组2和冷液板粘接,同时起到导热和粘接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架20的内部设置有两个电芯放置位23,两个所述电芯放置位23沿着所述隔离架2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两个所述电芯放置位23之间凸设有隔离板24,所述隔离板24与所述隔离架20之间形成台阶结构。

在具体的操作时,分别将两个电芯放置在电芯放置位23中的台阶结构上,通过台阶结构的台阶面与电芯的远离所述第一导热板210的一侧面抵接(即两个电芯的一侧面分别与所述隔离板24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抵接)。

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振动而导致所述电芯与隔离发生碰撞,防止减低电芯被损坏,所述电芯放置位23于所述电芯之间设置有泡棉板,利用泡棉板对电芯的进行缓冲,并且当电芯发生膨胀时泡棉板也可以为释放少量的空间,进一步保护电芯。

为了防止所述电芯在隔离架20内部移动,所述隔离架20内设置有限位板22,所述电芯长度方向的两端与隔离架20之间均设置有所述限位板22。为了方便将电芯放置到电芯放置位23中,通常情况下会设置电芯放置位23的长度大于电芯的长度,将电芯放置到电芯放置位23后,再分别在电芯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隔离架20的侧壁之间放置限位板22,利用限位板22限制电芯隔离架20的移位,方便电芯的安装。

优选地,所述限位板22具有朝向所述电芯放置位2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板220以及朝向所述隔离板24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限位板221,且所述第二限位板221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220之间,所述隔离架2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对应所述第二限位板221凹设有安装槽,在具体的安装时,所述第一限位板220设置在隔离架20的内部,并且所述第一限位板220位于电芯与隔离架20的侧壁之间,而第二限位板221设置在安装槽内。

所述第一限位板220设置用于避让所述安装槽侧壁的避让位222,所述避让位222的存在使得所述第一限位板220的上表面与隔离架20之间具有间隙,在拆卸模组单元时,可通过该间隙将限位板22取出。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电池模组2可以是软包电池模组,也可以硬包电池模组,在此并不对电池模组2的具体类型做限制。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