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包。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锂电子电池都是以电池模组(电池包)用在新能源电动车里,动力电池模组是由多个单体电芯串联并联组装而成,单体电芯之间连接与加固,要求连接片与电池的极柱接触电阻小、抗振动、牢靠程度高。
当用电设备的种类、型号不同时,需要匹配与用电设备的用电电压相符合的锂电池包。但锂电池包的输出电压是固定不变,此时只能更换输出电压与用电设备的用电电压相符合的锂电池包,操作麻烦,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电池包,可根据当前用电设备的用电电压选择串联的锂电池本体数量,操作简单,使用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锂电池包,包括若干个锂电池本体,所述锂电池本体的一侧均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处均设有金属片,所述金属片的两端中心处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锂电池本体上还开设有与安装孔对准的通孔,所述金属片远离所述锂电池本体的一侧设有用于串联若干锂电池本体的铜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金属片的设置,将锂电池本体的正、负极引出,再通过连接于金属片的铜板,实现若干个锂电池本体的串联,这样便可根据当前用电设备的用电电压选择串联的锂电池本体数量,操作简单,使用灵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金属片的中心处均开设有供螺栓穿设的第一连接孔,所述铜板上开设有若干与第一连接孔对准的第二连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实现铜板与若干个锂电池本体上的金属片连接,进而就实现了若干个锂电池本体通过铜板的串联,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金属片远离所述铜板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端、第二电极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片上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的设置,方便将锂电池本体的正负极引出到金属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电极端和所述第二电极端通过第一螺钉安装在所述金属片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钉将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安装在金属片上,操作简单,且安装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锂电池本体包括上壳体、下壳体、若干个单体电芯,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均设有缓冲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壳体和下壳体上缓冲垫的设置,使得单体电芯与上壳体和下壳体不直接接触,使得锂电池单体在移动过程中或者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抗振动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腔体中均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单体电芯放置于所述定位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有若干定位孔的支架,对放置于壳体腔体中的单体电芯起到定位作用,使得单体电芯抗振动、牢靠程度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螺纹筒,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筒对准的第二螺纹筒,所述第二螺纹筒中螺纹安装有第二螺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螺纹筒与第二螺纹筒的配合,实现支架安装于下壳体腔体中,安装方式简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壳体内腔中还凸出形成有带有内螺纹的下连接筒,所述上壳体内腔中还凸出形成有带有内螺纹的上连接筒,所述上连接筒与所述下连接筒对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有内螺纹的下连接筒与带有内螺纹的上连接筒的配合,实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安装情况下,减少第二螺钉对上壳体以及下壳体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锂电池本体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一引出孔、第二引出孔、第三引出孔,所述第一引出孔中引出有第一引出极,所述第二引出孔中引出有第二引出极,所述第三引出孔中引出有第三引出极;其中定义,当需要给锂电池本体充电时所述第三引出极和所述第二引出极与外部市电连接,当锂电池本体放电时,所述第二引出极和所述第一引出极与外部设备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引出极、第二引出极、第三引出极的设置,便于将根据需要给予锂电池本体充电或者锂电池本体进行放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金属片的设置,将锂电池本体的正、负极引出,再通过连接于金属片的铜板,实现若干个锂电池本体的串联,这样便可根据当前用电设备的用电电压选择串联的锂电池本体数量,操作简单,使用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包中铜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包中上壳体与下壳体的爆炸示意图一;
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包中上壳体与下壳体的爆炸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包中锂电池本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锂电池本体;111、上壳体;112、下壳体;113、单体电芯;2、连接口;3、金属片;4、安装孔;5、铜板;6、第一连接孔;7、第二连接孔;8、第一电极端;9、第二电极端;10、缓冲垫;11、支架;12、定位孔;13、第一螺纹筒;14、第二螺纹筒;15、下连接筒;16、上连接筒;17、第一引出极;18、第二引出极;19、第三引出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锂电池包,包括若干个锂电池本体1,锂电池本体1包括上壳体111、下壳体112、若干个串并联的单体电芯113,锂电池本体1的输出电压大小取决于单体电芯113的个数。
参照图3、图4,下壳体112的一侧均开设有长方形状的连接口2,连接口2处均设有呈长方形状的金属片3,金属片3的长边大于连接口2的长边,金属片3的短边大于连接口2的短边。金属片3的两端中心处均开设有安装孔4,下壳体112上还开设有与安装孔4对准的通孔,通过穿设于安装孔4和通孔的螺栓实现金属片3安装于下壳体112处。
参照图2、图4,金属片3远离锂电池本体1的一侧设有用于串联若干锂电池本体1的铜板5。金属片3的中心处均开设有供螺栓穿设的第一连接孔6,铜板5上开设有若干与第一连接孔6对准的第二连接孔7。通过螺栓实现将铜板5安装于锂电池本体1金属片3处,实现若干个锂电池本体1的串联;锂电池本体1的串联数量取决于所接入铜板5的锂电池本体1数量,这样便可根据当前用电设备的用电电压选择串联的锂电池本体1数量,操作简单,使用灵活。
参照图2,金属片3远离铜板5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端8、第二电极端9。第一电极端8和第二电极端9通过第一螺钉安装在金属片3上,其中可定义第一电极端8可以为正极端接线端,第二电极端9为负极接线端。锂电池本体1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一引出孔、第二引出孔、第三引出孔,第一引出孔中引出有第一引出极17,第二引出孔中引出有第二引出极18,第三引出孔中引出有第三引出极19。其中定义,第二引出极18为公共极,当需要给锂电池本体1充电时第三引出极19和第二引出极18与外部市电连接,当锂电池本体1放电时,第二引出极18和第一引出极17与外部设备连接。
参照图5,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均设有缓冲垫10,使得单体电芯113与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不直接接触,使得锂电池单体在移动过程中或者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抗振动的能力;其中,缓冲垫10可以通过环氧树脂粘贴于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上。
参照图5、图6,下壳体112和上壳体111的腔体中还设有支架11,支架11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12,单体电芯113放置于定位孔12中。支架11的边缘等间隔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螺纹筒13,下壳体112上和上壳体111上开设有穿设于第一螺纹筒13对准的第二螺纹筒14,第二螺纹筒14中螺纹安装有第二螺钉,实现了上壳体111腔体中的支架11安装于上壳体111上、下壳体112腔体中的支架11安装于下壳体112上。因第一螺纹筒13和第二螺纹筒14的存在,支架11与缓冲垫10之间形成有空隙,便于散热;其次上壳体111中也设置有支架11。在这里,第二螺钉的长度大于第一螺钉。
参照图6,下壳体112内腔中还凸出形成有带有内螺纹的下连接筒15,上壳体111内腔中还凸出形成有带有内螺纹的上连接筒16,上连接筒16与下连接筒15对准通过螺栓实现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的安装。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但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