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整释放口位置的负氧离子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6918发布日期:2020-01-15 00:57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整释放口位置的负氧离子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调整释放口位置的负氧离子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负氧离子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是是一种生成空气负离子的装置,该装置将输入的直流或交流电经emi处理电路及雷击保护电路处理后,通过脉冲式电路,过压限流;高低压隔离等线路升为交流高压,然后通过特殊等级电子材料整流滤波后得到纯净的直流负高压,将直流负高压连接到金属或碳元素制作的释放尖端,利用尖端直流高压产生高电晕,高速地放出大量的电子(e-),而电子无法长久存在于空气中(存在的电子寿命只有ns级),立刻会被空气中的氧分子(o2)捕捉,从而生成空气负离子。

目前,市面上的空气负氧离子发生器主要为箱体结构,其释放负氧离子的释放口一般固定的设于箱体侧面,难以根据使用场景进行调整。例如,由于负氧离子在空气中会发生沉降,因此负氧离子发生器放置于风扇等出风设备的出风口,可有助于负氧离子的扩散,而市售的风扇造型千奇百怪,因此根据不同的风扇出风口将负氧离子发生器的释放口做出相应的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整释放口位置的负氧离子发生装置,以克服现有负氧离子发生装置的释放口难以调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整释放口位置的负氧离子发生装置,包括有底座、变换装置、负离子输出线和电极针,所述负离子输出线两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变换装置和所述电极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竹节管和套管,所述负离子输出线穿装于所述竹节管内,所述竹节管的一端固定于底座上,竹节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极针固定连接,所述套管包裹于所述竹节管外。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底座内设有安装套,该安装套内设有安装孔,所述竹节管底部设有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嵌入并固定于安装孔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安装孔内的侧壁设有台阶,所述固定单元位于所述台阶上,所述安装套一侧面还设有贯穿安装孔内外的让位槽,所述负离子输出线由让位槽伸出并连接至所述变换装置。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竹节管相对固定单元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单元,该连接单元设有贯穿的螺纹孔,所述电极针一端设有与该螺纹孔适配的外螺纹,且电极针的外螺纹一端螺旋连接于连接单元的螺纹孔内。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底座、变换装置、负离子输出线和电极针,以及可弯曲的竹节管和套管。所述负离子输出线两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变换装置和所述电极针。通过将负离子输出线穿装于竹节管内,且将套管将所述竹节管包裹于其内部,使负离子输出线与外界环境隔离,可避免因为金属成分对高电压产生的影响。并且通过竹节管的可弯曲结构可便于将负离子输出线弯曲至任何形状,以便于对电极针的位置进行任意的调整并固定,即相当对负氧离子的释放口进行调整,以此达到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多种场景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隐藏套管和发散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他4中a向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两竹节单元管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和4所示,一种可调整释放口位置的负氧离子发生装置,包括有底座1、变换装置(示图未示)、负离子输出线6和电极针3,以及竹节管5和套管2。所述底座1可以是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两个壳体扣合,并且通过螺丝锁固固定而成。所述变换装置设置于底座1内,变换装置输入端与电源线7电连接,变换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负离子输出线6电连接,负离子输出线6相对所述变换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极针3电连接。当电源线7通电后,电流经过变换装置然后通过负离子输出线6进入电极针3发生电离,通过电极针电离出的负电子与空气中的氧离子结合,从而形成负氧离子,此为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详细赘述。优选的,电源线7上可配置一个按键开关,该按键开关装配于上壳体11上,通过按键开关控制电源线的电流的通断。

如附图2、4和6所示,所述竹节管5可以是由若干个竹节单元管51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竹节单元管51两端分别设有母接头512和子接头511,其中一个竹节单元管51的子接头511嵌入于另一个竹节单元管5的母接头512内,以此方式逐个连接形成具有一定长度的竹节管5,并且母接头和子接头可以是紧配的连接结构,使相邻两竹节单元管51可转动任意角度后固定。具体的,所述竹节管5还可以是应用于机床加工设备中输送冷却液的塑料万向管。通过此竹节管5的结构可便于将负离子输出线6弯曲至任何形状,以便于对电极针3的位置进行任意的调整,并且由于负氧离子形成于电极针3处,因此电极针3可视为负氧离子的释放口,即调整了电极针3的位置相当于调整了负氧离子释放口的位置。此外,所述套管2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可弯曲的塑料波纹管,通过套管2将竹节管5和负离子输出线6包裹于其内部,可使负离子输出线6与外界环境隔离,从而可避免因为金属成分对高电压产生的影响。

如附图2所示,所述底座1的上壳体11上还设有一各通孔111,竹节管5和套管2均穿过此通孔111连接于底座1内。竹节管5的一端连接有固定单元52,竹节管5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单元53,且固定单元和连接单元53连接于竹节管5上的而连接方式于上述各竹节单元管52的连接方式一致。所述连接单元53设有贯穿的螺纹孔,所述电极针3一端设有与该螺纹孔适配的外螺纹,且电极针3的外螺纹一端螺旋连接于连接单元53的螺纹孔内,以此方式实现电极针3固定于竹节管5的末端。

如附图2至5所示,所述底座1的下壳体12内设有安装套13,该安装套13和下壳体12可以是经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安装套13中心向内凹陷形成有安装孔133,安装套13一侧面还设有贯穿安装孔133内外的让位槽132。所述固定单元52嵌入并固定于安装孔133内,其固定方式可以是利用粘接剂进行固定,也可以是在安装孔133内和固定单元52上配置螺纹以进行螺旋配合固定,通过此安装套13的结构可便于将竹节管5固定于底座1上。安装套13于安装孔133内的侧壁的下方还设有台阶131,当固定单元52嵌入于安装孔133内之后,可被台阶131挡住并位于台阶131上方。装配时,首先将负离子输出线6即将连接变换装置的一端由连接单元53的螺纹孔穿入竹节管5内,并由竹节管5的固定单元52一端伸出;然后,将电极针3固定于竹节管5的连接单元53一端;之后将套管2穿套于竹节管5外;最后,将竹节管5和套管2穿过所述上壳体11的通孔111后,将固定单元52穿入底座内1并固定于安装套13内,使伸出固定单元52一端的负离子输出线6从让位槽132伸出并连接至所述变换装置,此让位槽132的结构可便于负离子输出线6的穿线连接,避免被压住于固定单元52底部,而导致负离子输出线6损坏或者固定单元52无法有效的固定。

如附图1和4所示,此外,所述竹节管5在连接电极针3一端的连接单元53上还可固定连接有发散罩4,具体的该发散罩4与连接单元53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和上述安装套13与固定单元53的连接方式一致。所述套管2相对底座1的另一端可以是固定连接于发散罩4上,套管与发散罩的连接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灯罩和波纹管的连接方式一致,此处不做详细赘述。以此方式实现套管2两端均得到固定,使套管2可将竹节管5完全包裹。

通过上述方式实现负离子输出线穿装于所述竹节管内,且所述套管将所述竹节管包裹于其内部。并且通过此结构在使竹节管和套管可实现对负离子输出线的有效防护,且由于竹节管和套管均为塑料制件,因此可防止竹节管和套管形成超强的静电场。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