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变系统复合母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4159发布日期:2020-04-21 18:18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变系统复合母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具体为一种辅变系统复合母排。



背景技术:

目前连接器领域中采用的母排普遍为单个母排,并且母排的绝缘、阻抗、导电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而且一旦连接线路复杂,多个母排同时使用时接线复杂程度高,操作不便,结构连接不稳定,现需要一种集成化程度高的母排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变系统复合母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辅变系统复合母排,包括大母排和小母排,所述大母排和所述小母排通过若干粗铜柱和若干细铜柱可拆卸连接,所述大母排包括大母排绝缘纸、下外侧铜排、下内侧铜排、上外侧铜排以及上内侧铜排,所述下外侧铜排和所述下内侧铜排以及所述上外侧铜排和所述上内侧铜排分别位于同一平面,铜排的两面均布置有大母排绝缘纸,所述小母排包括小母排绝缘纸、一组铜排、二组铜排、三组铜排、四组铜排、长板绝缘板、中板绝缘板、短板绝缘板以及长杆绝缘板,所述长杆绝缘板、所述短板绝缘板、所述中板绝缘板、所述长板绝缘板分别与所述一组铜排、所述二组铜排、所述三组铜排、所述四组铜排配合,所述一组铜排到所述四组铜排之间均夹设有所述小母排绝缘纸。

优选的,所述下外侧铜排和所述下内侧铜排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上外侧铜排和所述上内侧铜排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下外侧铜排和所述下内侧铜排的两面均贴设有大母排绝缘纸,所述上外侧铜排和所述上内侧铜排的两面均贴设有大母排绝缘纸。

优选的,所述下外侧铜排和所述下内侧铜排的板体结构相同,所述上外侧铜排和所述上内侧铜排的板体结构相同,所述下外侧铜排和所述上内侧铜排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下内侧铜排和所述上外侧铜排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的一侧位置。

优选的,所述一组铜排包括一组外侧铜排和一组内侧铜排,所述二组铜排包括二组外侧铜排和二组内侧铜排,所述三组铜排包括三组外侧铜排和三组内侧铜排,所述四组铜排包括四组外侧铜排和四组内侧铜排,所述一组外侧铜排和所述一组内侧铜排为对称结构,所述二组外侧铜排和所述二组内侧铜排为对称结构,所述三组外侧铜排和所述三组内侧铜排的板体结构相同,所述三组外侧铜排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四分之三边长的位置,而所述三组内侧铜排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一侧的位置,所述四组外侧铜排和所述四组内侧铜排的板体结构相同,所述四组外侧铜排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一侧的位置,而所述四组内侧铜排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四分之三边长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长板绝缘板位于所述四组外侧铜排和所述四组内侧铜排之间,所述中板绝缘板位于所述三组外侧铜排和所述三组内侧铜排之间,所述短板绝缘板位于所述二组外侧铜排和所述二组内侧铜排之间,所述长杆绝缘板位于所述一组外侧铜排和所述一组内侧铜排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辅变系统复合母排使用时,所述大母排绝缘纸和所述小母排绝缘纸上均加工有若干与所述粗铜柱或细铜柱适配的通孔或让位槽,便于大母排、小母排与粗铜柱或细铜柱配合,下外侧铜排和下内侧铜排之间以及上外侧铜排和上内侧铜排之间也均布置有长杆绝缘板,起到保证绝缘的作用,由下外侧铜排和下内侧铜排组成的下铜排组、由上外侧铜排和上内侧铜排组成的上铜排组之间以及外漏的一面均贴设大母排绝缘纸保证绝缘效果,长板绝缘板、中板绝缘板、短板绝缘板以及长杆绝缘板分别与四组铜排、三组铜排、二组铜排、一组铜排配套设计,对合可靠契合,绝缘效果良好,铜排均选用高导电钝紫铜t2制作,铜排通过cnc雕刻、拆弯成型,尺寸精确,一致性好,绝缘板均选用高绝缘材料,使得本复合母排充分发挥导电、绝缘优越的电子特性和物理特性,使得产品相互之间满足耐压6000vac,60s,无闪络、无击穿;满足局部放电1200vac,局部放电<10pcs;满足1000v,绝缘电阻≥1000mω;爬电距离≥14mm,电气间隙≥12mm;本装置具有高绝缘、低阻抗、高导电性、结构易安装的优点,使用更加安全可靠、输入输出性能稳定,把产品的正负极输入、输出及交流的输出集合在一起,集成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后视图。

图5为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将大母排和小母排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大母排部分的爆炸视图。

图9为图8的左视图。

图10为图8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下外侧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上外侧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4中小母排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右视后的爆炸视图。

图15为图13仰视后的爆炸视图。

图16为图1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旋转后得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的一组外侧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6中的二组外侧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6中的三组外侧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6中的四组外侧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6中的长板绝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16中的中板绝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16中的短板绝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16中的长杆绝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大母排,2、小母排,3、粗铜柱,4、细铜柱,5、大母排绝缘纸,6、下外侧铜排,7、下内侧铜排,8、上外侧铜排,9、上内侧铜排,10、小母排绝缘纸,11、一组外侧铜排,12、一组内侧铜排,13、二组外侧铜排,14、二组内侧铜排,15、三组外侧铜排,16、三组内侧铜排,17、四组外侧铜排,18、四组内侧铜排,19、长板绝缘板,20、中板绝缘板,21、短板绝缘板,22、长杆绝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辅变系统复合母排,包括大母排1和小母排2,所述大母排1和所述小母排2通过若干粗铜柱3和若干细铜柱4可拆卸连接,所述大母排1包括大母排绝缘纸5、下外侧铜排6、下内侧铜排7、上外侧铜排8以及上内侧铜排9,所述下外侧铜排6和所述下内侧铜排7以及所述上外侧铜排8和所述上内侧铜排9分别位于同一平面,铜排的两面均布置有大母排绝缘纸5,所述小母排2包括小母排绝缘纸10、一组铜排、二组铜排、三组铜排、四组铜排、长板绝缘板19、中板绝缘板20、短板绝缘板21以及长杆绝缘板22,所述长杆绝缘板22、所述短板绝缘板21、所述中板绝缘板20、所述长板绝缘板19分别与所述一组铜排、所述二组铜排、所述三组铜排、所述四组铜排配合,所述一组铜排到所述四组铜排之间均夹有所述小母排绝缘纸10,所述下外侧铜排6和所述下内侧铜排7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上外侧铜排8和所述上内侧铜排9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下外侧铜排6和所述下内侧铜排7的两面均贴设有大母排绝缘纸5,所述上外侧铜排8和所述上内侧铜排9的两面均贴设有大母排绝缘纸5,所述下外侧铜排6和所述下内侧铜排7的板体结构相同,所述上外侧铜排8和所述上内侧铜排9的板体结构相同,所述下外侧铜排6和所述上内侧铜排9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下内侧铜排7和所述上外侧铜排8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的一侧位置,所述一组铜排包括一组外侧铜排11和一组内侧铜排12,所述二组铜排包括二组外侧铜排13和二组内侧铜排14,所述三组铜排包括三组外侧铜排15和三组内侧铜排16,所述四组铜排包括四组外侧铜排17和四组内侧铜排18,所述一组外侧铜排11和所述一组内侧铜排12为对称结构,所述二组外侧铜排13和所述二组内侧铜排14为对称结构,所述三组外侧铜排15和所述三组内侧铜排16的板体结构相同,所述三组外侧铜排15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四分之三边长的位置,而所述三组内侧铜排16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一侧的位置,所述四组外侧铜排17和所述四组内侧铜排18的板体结构相同,所述四组外侧铜排17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一侧的位置,而所述四组内侧铜排18的接脚位于板体端部四分之三边长的位置,所述长板绝缘板19位于所述四组外侧铜排17和所述四组内侧铜排18之间,所述中板绝缘板20位于所述三组外侧铜排15和所述三组内侧铜排16之间,所述短板绝缘板21位于所述二组外侧铜排13和所述二组内侧铜排14之间,所述长杆绝缘板22位于所述一组外侧铜排11和所述一组内侧铜排12之间。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辅变系统复合母排时,所述大母排绝缘纸5和所述小母排绝缘纸10上均加工有若干与所述粗铜柱3或细铜柱4适配的通孔或让位槽,便于大母排1、小母排2与粗铜柱3或细铜柱4配合,下外侧铜排6和下内侧铜排7之间以及上外侧铜排8和上内侧铜排9之间也均布置有长杆绝缘板22,起到保证绝缘的作用,由下外侧铜排6和下内侧铜排7组成的下铜排组、由上外侧铜排8和上内侧铜排9组成的上铜排组之间以及外漏的一面均贴设大母排绝缘纸5保证绝缘效果,长板绝缘板19、中板绝缘板20、短板绝缘板21以及长杆绝缘板22分别与四组铜排、三组铜排、二组铜排、一组铜排配套设计,对合可靠契合,绝缘效果良好,铜排均选用高导电钝紫铜t2制作,铜排通过cnc雕刻、拆弯成型,尺寸精确,一致性好,绝缘板均选用高绝缘材料,使得本复合母排充分发挥导电、绝缘优越的电子特性和物理特性,使得产品相互之间满足耐压6000vac,60s,无闪络、无击穿;满足局部放电1200vac,局部放电<10pcs;满足1000v,绝缘电阻≥1000mω;爬电距离≥14mm,电气间隙≥12mm。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