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绝缘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24452发布日期:2020-08-28 16:4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绝缘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绝缘件,尤其是指一种可增加端子之间的密集度的电连接器及绝缘件。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多个收容槽上下贯通所述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用于与一外接元件对接使用。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还会设置一推抵部,所述推抵部位于部分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之间。所述绝缘本体在模具中注塑成型后,所述推抵部用于供一顶针推抵,使得所述绝缘本体从模具中分离出来。

但是,为了使得所述绝缘本体从模具中分离出来时,所述绝缘本体受到均匀的推抵力。因此,所述推抵部一般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端子之间。而且由于所述推抵部与所述顶针相匹配的,因此所述推抵部一般为一水平面,且所述推抵部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顶针的尺寸。如此,在设置所述推抵部时,若所述推抵部的尺寸等于所述顶针的尺寸,所述顶针需要与所述所述推抵部准确的对齐,如果所述顶针与所述推抵部的位置稍有偏差,所述顶针就会推抵到所述绝缘本体的其它位置,从而导致所述绝缘本体的其它位置受到损坏。而且由于所述推抵部为一水平面,所述顶针推抵所述推抵部时所述顶针容易产生滑移到所述绝缘本体的其它位置上,这样会使得所述绝缘本体其它位置受到损坏。若所述推抵部的尺寸大于所述顶针的尺寸,由于所述推抵部一般是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端子之间的,如此会使得相邻两个所述端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不利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密集化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及绝缘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绝缘件上设置凹槽,使所述顶针限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凹槽的第一侧缘与收容槽的内壁面直接连接,减少了限位结构的增设,从而使得相邻两个所述端子之间的排列更加密集的电连接器及绝缘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绝缘件,一顶针将其从注塑模具中顶出,包括:多个收容槽上下贯穿所述绝缘件,至少一凹槽自所述绝缘件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凹设形成,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收容槽的一侧,所述凹槽具有一底面,所述底面具有一第一侧缘,所述第一侧缘与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顶针限位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底面相抵持用于将所述绝缘件从注塑模具中顶出。

进一步,所述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一侧缘对称设置的一第二侧缘,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缘及所述第二侧缘的一第三侧缘和一第四侧缘,所述第二侧缘与所述第四侧缘分别具有朝靠近所述绝缘件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方向延伸的一挡止部。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设有多排,相邻两排所述收容槽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小于同一排两个相邻收容槽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且同一排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之间均具有一隔栏,所述凹槽设于所述隔栏上。

进一步,所述绝缘件设有多个凸块,所述凸块设于所述隔栏上,每一所述凹槽设于两个所述凸块之间且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均不设于同一隔栏上。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在靠近所述绝缘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处具有两个导引面,所述凹槽位于两个所述导引面之间。

进一步,所述绝缘件具有多个凸块,每一所述凸块均具有一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任意一个所述导引面相互呈夹角设置,且两个所述导引面相互呈夹角设置。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件,设有多个收容槽上下贯穿所述绝缘件,至少一凹槽自所述绝缘件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凹设形成,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收容槽的一侧用于供所述顶针推抵将所述绝缘件从注塑模具中顶出,所述凹槽具有一底面,所述底面具有一第一侧缘,所述第一侧缘与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直接连接;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

所述收容槽设有多排,同一排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之间均具有一隔栏,所述绝缘件设有多个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均设于所述隔栏上,每一所述凹槽设于两个所述凸块之间且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均不设于同一隔栏上。

进一步,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固持于所述收容槽,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所述凸块靠近所述弹性臂的一侧设有一倾斜面,且所述倾斜面的底端较所述倾斜面的顶端靠近所述弹性臂。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在靠近所述绝缘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处具有两个导引面,两个所述导引面于水平面上相互呈夹角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及绝缘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凹槽自所述绝缘件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凹设形成,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收容槽的一侧,所述凹槽具有所述底面,所述底面具有所述第一侧缘,所述第一侧缘与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顶针限位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底面相抵持用于将所述绝缘件从注塑模具中顶出。由于所述顶针限位于所述凹槽内,如此,当所述顶针推抵所述绝缘件的时候,所述凹槽会限制所述顶针的移动,从而避免所述顶针由于滑移而损坏所述绝缘件的情况发生。所述第一侧缘与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相连接,如此无需在所述第一侧缘与所述收容槽之间额外设置限位结构,这样缩小了相邻两个所述端子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密集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在b-b上的局部分解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件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的绝缘件在a上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件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的绝缘件在c-c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现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和图示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d,所述电连接器d用以与一外接元件(未图示,下同)对接使用。所述电连接器d具有一绝缘件1(本实施例图中只画了绝缘件1的一部分,下同),所述绝缘件1用以供一顶针(未图示,下同)将其从注塑模具中顶出。所述电连接器d还设上下贯穿于所述绝缘件1的多个收容槽13,多个端子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3内。每一所述端子2的一端用以与所述对接元件对接,另一端用以连接一锡球3,所述锡球3用于与一电路板(未图示,下同)焊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所述端子2均为金属板冲压弯折形成。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基部21,自所述基部21的一端向上延伸且弯折形成一弹性臂22,所述弹性臂22用于与所述外接元件对接。所述基部21在靠近所述弹性臂22的一端侧向弯折且向上延伸形成一连料部23,所述连料部23的顶端用以连接料带(未图示,下同)。每一所述端子2还具有一定位部24,所述定位部24自所述基部21的侧边侧向弯折且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定位部24位于所述连料部23的下方,用于与所述绝缘件1相配合将所述端子2固定于所述收容槽13内。且所述定位部24与所述锡球3相连接,用于将所述端子2焊接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所述绝缘件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11及一第二表面12,所述第一表面11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2的上方。所述收容槽13上下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及所述第二表面12,且多个所述收容槽13为多排设置。相邻两排所述收容槽13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小于同一排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13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每一所述收容槽13在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端设有多个导引面131,任意两个所述导引面131在水平面上相互呈夹角设置。所述导引面131为所述绝缘件1从注塑模具中脱离出来提供让位,使得所述绝缘件1从注塑模具中脱离出来更加方便。所述绝缘件1还设有多个隔栏14,所述隔栏14位于同一排相邻的两个所述收容槽13之间,且所述隔栏1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11相平齐。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件1还设多个凹槽15,所述凹槽15由部分所述隔栏14的上表面向下凹设形成。所述凹槽15还设有一底面151,沿竖直方向上所述底面151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表面11的高度,且所述底面151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顶针的横截面积。所述底面151用于与所述顶针相抵持,使得所述绝缘件1从注塑模具中脱离出来。所述底面151为矩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圆形或者其它形状),且其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缘1511和一第二侧缘1512,及连接所述第一侧缘1511和所述第二侧缘1512的一第三侧缘1513和一第四侧缘1514。所述第一侧缘1511与所述第二侧缘151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侧缘1513与所述第四侧缘1514的长度。所述第一侧缘1511与相邻的其中一个所述收容槽13的内壁面直接连接,且与所述第一侧缘1511相连接的所述收容槽13的内壁面在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端未设有所述导引面131。所述第二侧缘1512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收容槽13为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侧缘1512沿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侧延伸形成纵长的一挡止部1515,所述挡止部1515的顶面与所述第一表面11相平齐。所述挡止部1515用以挡止所述顶针,防止所述顶针在推抵所述绝缘件1的时候产生滑移,从而损坏所述绝缘件1。所述第三侧缘1513一端与所述第一侧缘1511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缘1512相连接,且所述第三侧缘1513与相邻的其中一个所述收容槽13的内壁面直接连接。所述第四侧缘1514与所述第三侧缘1513相对设置,且所述第四侧缘1514沿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侧延伸具有所述挡止部1515。所述第二侧缘1512的所述挡止部1515与所述第四侧缘1514的所述挡止部1515相互连接。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绝缘件1还设有多个凸块16,所述凸块16由未设置有所述凹槽15的所述隔栏14的上表面向上凸设形成。所述凸块16与所述凹槽15为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凹槽15设于两个所述凸块16之间。所述凸块16与所述凹槽15均不设于同一所述隔栏14上,且所述凸块16的数量大于所述凹槽15的数量。所述凸块16具有一第一凸出部161和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161上方的一第二凸出部162。所述第一凸出部161与所述隔栏14的上表面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凸出部16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凸出部162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凸出部161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沿从下往上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凸出部161在靠近所述弹性臂22的一侧设有一倾斜面1611。所述倾斜面1611与任意一个所述导引面131相互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倾斜面1611的底端相对于所述倾斜面1611的顶端更加靠近所述弹性臂22。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凸出部162位于所述第一凸出部161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凸出部16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凸出部161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凸出部162在靠近所述弹性臂22的一端为一竖直平面(未标号,下同),所述竖直平面到所述弹性臂22的水平距离等于所述倾斜面1611的顶端到所述弹性臂22的水平距离。每一所述第二凸出部162的上表面具有一支撑面1621,所述支撑面1621用以支撑所述外接元件,防止所述外接元件过度下压所述弹性臂22,使得所述弹性臂22失去弹性,从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d与所述外接元件之间的对接。沿竖直方向上所述支撑面1621的高度低于所述弹性臂22顶端的高度,使得当所述外接元件与所述电连接器d对接时,所述弹性臂22能与所述外部元件对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d及绝缘件1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凹槽15自所述绝缘件1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凹设形成,所述凹槽15位于所述收容槽13的一侧,所述凹槽15具有所述底面151,所述底面151具有所述第一侧缘1511,所述第一侧缘1511与所述收容槽13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顶针限位于所述凹槽15内且与所述底面151相抵持用于将所述绝缘件1从注塑模具中顶出。由于所述顶针限位于所述凹槽15内,如此,当所述顶针推抵所述绝缘件1的时候,所述凹槽15会限制所述顶针的移动,从而避免所述顶针由于滑移而损坏所述绝缘件1的情况发生。所述第一侧缘1511与所述收容槽13的内壁面相连接,如此,无需在所述第一侧缘1511与所述收容槽13之间额外设置限位结构,这样缩小了相邻两个所述端子2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d的所述端子2密集化设计。

(2)每一所述凹槽15设于两个所述凸块16之间,且所述凸块16与所述凹槽15均不设于同一所述隔栏14上。如此,所述隔栏14的上表面仅需预留所述凸块16或者所述凹槽15位置,相对于所述凸块16与所述凹槽15设于同一个所述隔栏14上的情况,不仅减小了所述隔栏14的上表面的面积,而且还缩小相邻两个所述端子2之间的间距,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d的所述端子2密集化设计。而且每一所述凹槽15设于两个所述凸块16之间,可以使所述绝缘件1受到所述顶针的顶推力分散,避免所述绝缘件1在脱模时,因为受力集中而遭到破坏。

(3)每一所述收容槽13的内壁面在靠近所述绝缘件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处具有多个所述导引面131,且任意两个所述导引面131在水平面上相互呈夹角设置。在将所述绝缘件1从模具中脱离出来时,所述导引面131不仅能使得所述绝缘件1更容易从模具中脱离出来;而且所述导引面131还能为所述端子2提供让位,防止所述端子2插入所述收容槽13时与所述收容槽13相碰撞,损坏所述端子2。

(4)每一所述第一凸出部161在靠近所述弹性臂22的一侧均设有一倾斜面1611,而且所述倾斜面1611的底端较所述倾斜面1611的顶端更加靠近所述弹性臂22,所述倾斜面1611不仅能使得所述绝缘件1更容易从模具中脱离出来,而且在所述弹性臂22与所述对接元件对接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倾斜面1611能够为所述弹性臂22提供让位,防止所述弹性臂22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一凸出部161发生碰撞,从而损坏所述端子2。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