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3048发布日期:2020-03-27 14:1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络转接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诸如卫星通信、计算机等领域中使用到的信息处理系统,通常由不同的信号设备联接组成。不同信号设备的信号线缆之间通常采用m12连接器串联,然而,当不同信号设备所需使用的网络制式不同时,m12连接器并不能够实现不同网络直接转换,而需要在pc线板上有限空间内增加信号转化系统,如此一来不仅会增加制造使用成本,同时系统结构复杂,造成后期维保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增加信号转化系统导致成本升高、系统结构负载、后期维保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其包括:

转接外壳,呈两端贯穿的中空状;及

信号转接组件,所述信号转接组件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的以太网连接器、电子线和通信连接器,所述以太网连接器通过所述电子线与所述通信连接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以太网连接器为m12公端插接件或m12母端插接件;所述通信连接器为rj45母端插接件或rj45公端插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屏蔽壳,所述以太网连接器插置于所述屏蔽壳内,所述屏蔽壳插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壳的壳腔内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形成有沿环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容置隔仓,所述以太网连接器包括与所述容置隔仓数量适配的多根触针,每两根所述触针一一对应的插置于所述容置隔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卡凸且外侧壁设有第二卡凸,所述屏蔽壳与所述固定壳相对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屏蔽壳插置于所述固定壳内,使得所述第一卡凸与所述第一卡槽卡合;所述固定壳插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使得所述第二卡凸与所述转接外壳的内壁卡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配装外壳,所述屏蔽壳依次穿插设置于所述配装外壳和所述固定壳内,所述配装外壳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远离所述通信连接器的一端外部;所述配装外壳的外壁设有螺纹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装外壳的外壁上还设有与所述螺纹结构相邻设置的防滑纹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壳远离所述转接外壳的一端外壁还设有定位凸体,所述定位凸体与所述配装外壳的端部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弹片,所述通信连接器的外壳侧壁开设有卡口,所述弹片卡固于所述卡口内并与所述转接外壳的内壁抵接。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网络转接结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线端网络转接头。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中的线端网络转接头通过采用一种异型网络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从而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网络信号高精、有效转换。具体而言,转接外壳内安装有信号转接组件,转接外壳能够对信号转接组件实现承载固定。且由于转接外壳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状结构,因而能够与不同设备的线缆端部的连接器相连。由于信号转接组件由依次电性相连的以太网连接器、电子线和通信连接器组成,使得以太网连接器能够与一端的使用以太网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而通信连接器则能够与另一端的使用通信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由此实现以太网络直接高效转换为通信网络,实现不同设备兼容联接,加强网络一体化建设。且由于本线端网络转接头的集成化程度高、结构紧凑,因而不会增加制造使用成本,不会占用pc线板端安装空间且利于减少复杂信号源,使其设备连接后组构的通信系统满足超5类传输标准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10、转接外壳;20、信号转接组件;21、以太网连接器;211、触针;22、电子线;23、通信连接器;231、卡口;30、屏蔽壳;31、容置隔仓;32、第一卡槽;33、定位凸体;40、固定架;50、固定壳;51、第一卡凸;52、第二卡凸;60、配装外壳;61、螺纹结构;62、防滑纹路;70、弹片。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线端网络转接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右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转接结构,其包括两台(可理解为至少两台)信号设备和线端网络转接头。其中,两台信号设备使用的工作网络制式不同,其中一台信号设备采用以太网网络工作,而另一台信号设备采用通信网络工作。两台信号设备均延伸出有连接线缆,连接线缆的端部安装有连接器。两个连接器通过与线端网络转接头插接可实现不同网络信号的转换传输。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线端网络转接头,其包括:转接外壳10及信号转接组件20。转接外壳10用于承载固定信号转接组件20,并对其起到保护;而信号转接组件20,顾名思义,能够对不同网络信号实现转换传输。

本方案中,转接外壳10呈两端贯穿的中空状;优选为中空筒状结构,由此便形成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如此当信号转接组件20安装于转接外壳10内后,第二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能够与两个连接器实现插装连接。所述信号转接组件20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10内的以太网连接器21、电子线22和通信连接器23,所述以太网连接器21通过所述电子线22与所述通信连接器23电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方案中的线端网络转接头通过采用一种异型网络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从而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网络信号高精、有效转换。具体而言,转接外壳10内安装有信号转接组件20,因而转接外壳10能够对信号转接组件20实现承载固定。且由于转接外壳10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状结构,因而能够与不同设备的线缆端部的连接器相连。由于信号转接组件20由依次电性相连的以太网连接器21、电子线22和通信连接器23组成,使得以太网连接器21能够与一端的使用以太网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而通信连接器23则能够与另一端的使用通信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由此实现以太网络直接高效转换为通信网络,实现不同设备兼容联接,加强网络一体化建设。且由于本线端网络转接头的集成化程度高、结构紧凑,因而不会增加制造使用成本,不会占用pc线板端安装空间且利于减少复杂信号源,使其设备连接后组构的通信系统满足超5类传输标准要求。

在本方案中,所述以太网连接器21为m12公端插接件或m12母端插接件;所述通信连接器23为rj45母端插接件或rj45公端插接件。例如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以太网连接器21为m12公端插接件,通信连接器23为rj45母端插接件;相应地,采用以太网网络工作的设备的线缆端部的连接器则为m12母端插接件,如此m12母端插接件便能够与m12公端插接件适配插接;同理,以通信网络工作的设备的线缆端部的连接器则为rj45公端插接件,如此rj45母端插接件便能够与rj45公端插接件适配插装,实现转接头与不同型号设备的连接器快速装联,并且这种插装连接方式更利于提升装联效率,即提升工作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屏蔽壳30,所述以太网连接器21插置于所述屏蔽壳30内,所述屏蔽壳30插置于所述转接外壳10内。如此屏蔽壳30能够有效隔离及屏蔽掉外部环境中电磁波对以太网连接器21的干扰,保证信号传输稳定、逼真。

可以理解的,屏蔽壳30为两端贯穿的圆筒体,其内径与以太网连接器21的外径适配,因而可确保以太网连接器21安插装到屏蔽壳30内能够被卡紧而不松脱。而为保证良好的屏蔽效果,屏蔽壳30可选采用硅钢、铝、铜等金属材料制造。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壳30的壳腔内设置有固定架40,所述固定架40形成有沿环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容置隔仓31,所述以太网连接器21包括与所述容置隔仓31数量适配的多根触针211,每两根所述触针211一一对应的插置于所述容置隔仓31内。如此,可保证各触针211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避免各触针211在与m12母端插接件插装时不会因受挤压力力发生形变、偏摆而导致无法正常插接。

请继续参阅图3,此外,一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固定壳50,所述固定壳50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卡凸51且外侧壁设有第二卡凸52,所述屏蔽壳30与所述固定壳50相对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卡槽32,所述屏蔽壳30插置于所述固定壳50内,使得所述第一卡凸51与所述第一卡槽32卡合;所述固定壳50插置于所述转接外壳10内,使得所述第二卡凸52与所述转接外壳10的内壁卡紧。如此,屏蔽壳30与以太网连接器21便能够通过固定壳50与转接外壳10组装固定形成一体,该装配结构及步骤简单,连接强度高,装拆方便,便于后续维保更换。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需要还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它连接方式替换上述的卡接方式,来实现固定壳50、屏蔽壳30与转接外壳10三者互配装联,例如螺接、铆接、粘接等。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另外,为便于与m12母端插接件更加可靠连接,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配装外壳60,所述屏蔽壳30依次穿插设置于所述配装外壳60和所述固定壳50内,所述配装外壳60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10远离所述通信连接器23的一端外部;所述配装外壳60的外壁设有螺纹结构61。如此,配装外壳60设有的螺纹结构61能够与m12母端插接件的螺纹孔螺接固定,由此进一步提升连接强度,进而保证信号传输稳定。

而为了方便拧动配装外壳60旋转而完成螺纹安装,所述配装外壳60的外壁上还设有与所述螺纹结构61相邻设置的防滑纹路62。手部握持防滑纹路62可有效增加摩擦力,防止打滑问题发生。

请继续参阅图3,此外,为了保证屏蔽壳30与配装外壳60装配精度,所述屏蔽壳30远离所述转接外壳10的一端外壁还设有定位凸体33,所述定位凸体33与所述配装外壳60的端部相抵。屏蔽壳30插装入配装外壳60内并向转接外壳10方向推动,当定位凸体33与配装外壳60的端部抵接时,则表明屏蔽壳30安装到位,可保证屏蔽壳30的安装精度。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弹片70,所述通信连接器23的外壳侧壁开设有卡口231,所述弹片70卡固于所述卡口231内并与所述转接外壳10的内壁抵接。在本方案中,较优选地,卡口231开设有两个,并对称布置在转接外壳10上;适配地,弹片70也为两个,并一一对应的卡装在卡口231内,并能够同时与转接外壳10的内壁接触,由此能够减轻外部电磁波对通信连接器23信号传输造成干扰,保证信号传输稳定、逼真。

此外,为保证安装牢固,通信连接器23的外壁设有环形凸条,环形凸条的直径等于或稍大于转接外壳10的内径,使得环形凸条能够与转接外壳10的内壁卡紧。进一步地,通信连接器23的外壁还设有与环形凸条间隔布置的第二卡槽,第二卡槽与转接外壳10的内壁上预设的第三卡凸卡合,而可进一步加强通信连接器23与转接外壳10装联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