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有声无声切换功能的按键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3280发布日期:2020-05-12 18:2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有声无声切换功能的按键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键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有声无声切换功能的按键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按键开关按有声和无声分类,可以分为有声按键开关和无声按键开关,有声按键开关能让用户获得更好的手感与声感,然而其发出的声音会使得在某种场合下比较嘈杂;无声按键开关则不会发出声音,可以满足部分用户对按压无声的需求,但无声按键开关的手感较差。而现有的按键开关仅能实现有声或者无声的功能,不能根据用户需要对有声与无声进行自由切换,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有声无声切换功能的按键开关,可实现有声与无声按压效果的自由切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要自由灵活切换有声与无声状态,操作便捷,产品的灵活性高,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有声无声切换功能的按键开关,包括一外壳,该外壳主要由一基座、及设置于基座上的一上盖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基座上的一导芯、带动导芯转动且延伸至外壳外部的一切换件、分别设置于导芯侧边的一发声弹片与一无声弹片、设置于发声弹片下方的一第一接触泡点组件、及设置于无声弹片下方的一第二接触泡点组件,其中,该发声弹片的中部与无声弹片的中部均向上拱起形成一上拱部,在该导芯侧边设置有作用于上拱部的至少一作用臂;该第一接触泡点组件主要由设置于发声弹片下方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接触泡点、及设置于发声弹片下方且位于两个第一侧接触泡点之间的一第一中接触泡点组成;该第二接触泡点组件主要由设置于无声弹片下方两侧的两个第二侧接触泡点、及设置于无声弹片下方且位于两个第二侧接触泡点之间的一第二中接触泡点组成;且该第一侧接触泡点与第一中接触泡点的高度差,大于第二侧接触泡点与第二中接触泡点的高度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作用臂下端设置有位于上拱部上方的一胶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作用臂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作用于发声弹片的上拱部的第一作用臂、及作用于无声弹片的上拱部的第二作用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作用臂下端胶垫的硬度小于第二作用臂下端胶垫的硬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作用臂与第二作用臂之间呈直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用于对作用臂进行限位的至少一限位弹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作用臂端部具有一弧形部,在所述限位弹片上具有与弧形部相匹配的一限位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座上形成有供导芯与作用臂活动的一活动槽,所述发声弹片与无声弹片设置于活动槽内底部;同时,在该活动槽相对的两内壁上分别形成有一插槽,所述限位弹片两端插入插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声弹片为第一金属弹片,所述第一侧接触泡点为第一导通点a,所述第一中接触泡点为第一导通点b,该第一金属弹片、第一导通点a与第一导通点b组合形成第一导通组件;所述无声弹片为第二金属弹片,所述第二侧接触泡点为第二导通点a,所述第二中接触泡点为第二导通点b,该第二金属弹片、第二导通点a与第二导通点b组合形成第二导通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由导芯的上下移动控制导通与断开的动静片导通结构、光导通结构、磁性导通结构与霍尔导通结构四种导通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一导芯导向座,该导芯导向座向上凸设有一导向柱,所述导芯下端向上形成有供导向柱插入的一第一导向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导向柱外围套设有位于第一导向孔内的一第一复位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切换件为设置于导芯导向座下端的旋动件,且该旋动件下端外露于基座下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导向柱外侧凸设有若干第一限位条,在所述第一导向孔下部形成有延伸至导芯下端面并供第一限位条卡入的若干第一限位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动件为螺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切换件为连接于导芯侧边上的拨动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外壳侧边上开设有供拨动块穿出的一条形拨动开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一导向槽座,在该导向槽座内具有一中心槽;所述切换件为设置于基座上且上部位于中心槽内的一按钮,在该导向槽座上设置有位于按钮上方的一转轴,在该转轴上部具有一插柱,在该导芯下端向上形成有供插柱插入的一第二导向孔,在该插柱外围套设有位于第二导向孔内的一第二复位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槽座主要由数块弧形导向块围设而成,且在每相邻两块弧形导向块之间形成一纵向滑槽,同时,在该弧形导向块上端形成有一旋转导向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转轴下端设置有嵌入纵向滑槽内的数个限位导块,该限位导块与纵向滑槽一一对应设置,且在该限位导块下端面形成有一下导向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按钮主要由贯穿至基座下端面的一按动部、及设置于按动部上端的一作用部组成,其中,在该作用部侧边上凸设有嵌入纵向滑槽内的数条纵向导向滑块,该纵向导向滑块与纵向滑槽一一对应设置;同时,在该作用部上端边缘形成有数个v型槽,在该v型槽内侧壁上具有与限位导块的下导向斜面相匹配的一上导向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插柱外侧凸设有若干第二限位条,在所述第二导向孔下部形成有延伸至导芯下端面并供第二限位条卡入的若干第二限位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按键开关内部增设发声弹片与无声弹片,并设置发声弹片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大于无声弹片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同时增设可带动导芯转动的切换件,通过切换件即可改变导芯上作用臂是作用于发声弹片还是无声弹片。当作用臂作用于发声弹片时,按压时发出较大的声音,可实现按压发声效果,并获得良好的按压手感;当作用臂作用于无声弹片时,按压发出的声音很微弱(人耳听不到),可实现按压无声效果,并获得一定的按压手感,由此,实现有声与无声按压的自由切换,获得两种不同的按压效果,给使用者的使用带来很大的便利性。

(2)通过在作用于发声弹片与无声弹片的不同作用臂下端设置具有不同硬度的胶垫,由于作用于发声弹片的作用臂下端胶垫的硬度小,按压时,发出的声音更大、更清脆;由于作用于无声弹片的作用臂下端胶垫的硬度大,按压时,发出的声音更微弱、更闷,人耳几乎听不到。由此,使得有声按压效果与无声按压效果差异更明显,更易感知出来,满足更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3)通过增设可带动导芯转动的切换件,切换件可以为旋动件、拨动件或按动件,使用者通过简单的旋动、拨动或按动切换件,即可对按键开关的有声状态与无声状态进行切换,操作方便、快捷,满足使用者的更多需求。

上述是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爆炸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按键开关处于有声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按键开关处于无声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发声弹片与无声弹片设置于基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第一接触泡点组件与第二接触泡点组件设置于基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导芯与作用臂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导芯导向座设置于基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按键开关处于有声状态的一剖面图;

图10为实施例一中发声弹片与无声弹片设置于基座上的一剖面图;

图11为实施例一中旋动件设置于基座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二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二的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三的爆炸图;

图15为实施例三中按键开关处于有声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三中按键开关处于有声状态的一剖面图;

图17为实施例三中按键开关处于无声状态的一剖面图;

图18为实施例三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三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三中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三中按钮与转轴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三中导芯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三中按钮设置于基座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有声无声切换功能的按键开关,包括一外壳1,该外壳1主要由一基座11、及设置于基座11上的一上盖12组成。本实施例按键开关还包括设置于基座11上的一导芯2、带动导芯2转动且延伸至外壳1外部的一切换件3、分别设置于导芯2侧边的一发声弹片4与一无声弹片5、设置于发声弹片4下方的一第一接触泡点组件7、及设置于无声弹片5下方的一第二接触泡点组件8,其中,该发声弹片4的中部与无声弹片5的中部均向上拱起形成一上拱部(41,51),如图10所示,对于上拱部41与上拱部51的拱起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上拱部41的拱起高度大于上拱部51的拱起高度,具体的,发声弹片4的上拱部41的拱起高度为0.17±0.03mm,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41的拱起高度为0.15±0.03mm。同时,在该导芯2侧边设置有作用于上拱部(41,51)的至少一作用臂6,在导芯2被按压下移的过程中,由作用臂6直接作用于发声弹片4或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41,51)。对于作用臂6是作用于发声弹片4还是无声弹片5,可以通过切换件3带动导芯2转动,从而改变作用臂6的位置,实现作用臂6在发声弹片4与无声弹片5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第一接触泡点组件7主要由设置于发声弹片4下方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接触泡点71、及设置于发声弹片4下方且位于两个第一侧接触泡点71之间的一第一中接触泡点72组成,具体的,两个第一侧接触泡点71的高度相同,且比第一中接触泡点72的高度高。同时,该第二接触泡点组件8主要由设置于无声弹片5下方两侧的两个第二侧接触泡点81、及设置于无声弹片5下方且位于两个第二侧接触泡点81之间的一第二中接触泡点82组成,具体的,两个第二侧接触泡点81的高度相同,且比第二中接触泡点82的高度高。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泡点组件7与第二接触泡点组件8均设置于基座11上。同时,第一中接触泡点72与第二中接触泡点82分别由等高的两块半圆形泡点组成,如图10所示。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侧接触泡点71与第一中接触泡点72的高度差,大于第二侧接触泡点81与第二中接触泡点82的高度差,即发声弹片4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大于无声弹片5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具体的,第一侧接触泡点71与第一中接触泡点72的高度差(发声弹片4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为0.04~0.06mm,第二侧接触泡点81与第二中接触泡点82的高度差(无声弹片5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为0.02~0.035mm。

当作用臂6位于发声弹片4的上拱部41上方时,向下按压导芯2,作用臂6随着下移,在作用臂6下移的过程中,接触发声弹片4的上拱部41,并对上拱部4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上拱部41产生形变向下凹,发声弹片4的两侧由两个第一侧接触泡点71支撑,而上拱部41下凹直到与第一中接触泡点72接触,由于第一侧接触泡点71与第一中接触泡点72的高度差较大,因此,上拱部41可以下凹较长的行程。当释放对导芯2的按压时,作用臂6对发声弹片4的上拱部41的作用力消失,发声弹片4的上拱部41在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快速反弹向上拱起复位,由于上拱部41下凹了较长的行程,具有较大的弹性势能,从而使得上拱部41因快速反弹复位而击打到作用臂6下端部而发声,由此实现有声按压效果,并获得良好的按压手感。同时,发声弹片4的上拱部41反弹复位,带动作用臂6与导芯2复位。

当通过切换件3转动导芯2,将作用臂6转换到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51上方时,同理,向下按压导芯2,作用臂6随着下移,在作用臂6下移的过程中,接触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51,并对上拱部5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上拱部51产生形变向下凹,无声弹片5的两侧由两个第二侧接触泡点81支撑,而上拱部51下凹直到与第二中接触泡点82接触,由于第二侧接触泡点81与第二中接触泡点82的高度差较小,因此,上拱部51可以下凹较短的行程,且小于上拱部41可以下凹的行程;当释放对导芯2的按压时,作用臂6对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51的作用力消失,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51在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快速向上拱起复位,由于上拱部51下凹了较短的行程,具有较小的弹性势能,在上拱部51快速反弹向上拱起复位时,以较小的力接触到作用臂6下端部,发出人耳几乎听不到的微弱声音,由此,实现无声按压效果,并获得一定的按压手感。同时,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51反弹复位,带动作用臂6与导芯2复位。

因此,由于第一侧接触泡点71与第一中接触泡点72的高度差,大于第二侧接触泡点81与第二中接触泡点82的高度差,使得作用臂6转换到发声弹片4上方与转换到无声弹片5上方,达到的发声效果差异更明显。具体的,作用臂6转换到发声弹片4上方发出的声音更大,转换到无声弹片5上方发出的声音更微弱(人耳听不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所述作用臂6下端设置有位于上拱部(41,51)上方的一胶垫60,在作用臂6随着导芯2下移时,直接由胶垫60接触上拱部(41,51)。具体的,本实施例作用臂6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作用于发声弹片4的上拱部41的第一作用臂61、及作用于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51的第二作用臂62。对于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之间形成的角度设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而设定,可以为30°、60°或90°,优选的,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之间形成的角度选用90°,即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之间呈直角。

在通过切换件3带动导芯2转动,以实现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位置转换时,每次转换,均可以使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转动90°。如图3与图9所示,第一作用臂61位于发声弹片4的上拱部41上方,在第一作用臂61随着导芯2下移时,直接由第一作用臂61下端的胶垫60作用于上拱部41,实现按压发声效果,此时按键开关处于有声状态。当通过切换件3将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转动90°时,如图4所示,第一作用臂61转动90°离开发声弹片4,第二作用臂62转动至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51上方,在第二作用臂62随着导芯2下移时,直接由第二作用臂62下端的胶垫60作用于上拱部51,实现按压无声效果,此时按键开关处于无声状态。

同时,为了使有声按压效果与无声按压效果差异更明显,本实施例第一作用臂61下端胶垫60的硬度小于第二作用臂62下端胶垫60的硬度。具体的,第一作用臂61下端胶垫60的硬度为60度,第二作用臂62下端胶垫60的硬度为78度。

在发声弹片4的上拱部41反弹复位击打到第一作用臂61下端胶垫60时,由于第一作用臂61下端胶垫60的硬度小,发出的声音更大、更清脆。在无声弹片5的上拱部51反弹复位击打到第二作用臂62下端胶垫60时,由于第二作用臂62下端胶垫60的硬度大,发出的声音更微弱、更闷,人耳几乎听不到。由此,使得有声按压效果与无声按压效果差异更明显,更易感知出来,满足更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本实施例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的位置改变由切换件3实现,为了提高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位置改变后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在所述基座11上设置有用于对作用臂6进行限位的至少一限位弹片9,如图3与图4所示。同时,所述作用臂6端部具有一弧形部63,在所述限位弹片9上具有与弧形部63相匹配的一限位部91。如图3所示,当按键开关处于有声状态时,第二作用臂62的弧形部63卡入限位弹片9的限位部91中,由限位部91对第二作用臂62进行限位,防止导芯2、第一作用臂61和/或第二作用臂62发生横向晃动、转动或移位等现象;同理,如图4所示,当按键开关处于无声状态时,第一作用臂61的弧形部63卡入限位弹片9的限位部91中,由限位部91对第一作用臂61进行限位,防止导芯2、第一作用臂61和/或第二作用臂62发生横向晃动、转动或移位等现象,由此提高按键开关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进行位置调整转换时,由人为作用于切换件3,对切换件3施加作用力,以使导芯2转动,从而实现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位置的改变。因此,通过人力作用,在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端部的弧形部63进入限位弹片9的限位部91之前,会对限位弹片9施加作用力,由于限位弹片9具有一定的弹性,限位弹片9会发生形变,使第一作用臂61与第二作用臂62端部的弧形部63顺利转换位置,直到弧形部63进入限位弹片9的限位部91中。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11上形成有供导芯2与作用臂6活动的一活动槽111,所述发声弹片4与无声弹片5设置于活动槽111内底部,如图5所示;同时,在该活动槽111相对的两内壁上分别形成有一插槽112,所述限位弹片9两端插入插槽112内,如图3与图4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弹片4为第一金属弹片,所述第一侧接触泡点71为第一导通点a,所述第一中接触泡点72为第一导通点b,该第一金属弹片、第一导通点a与第一导通点b组合形成第一导通组件;所述无声弹片5为第二金属弹片,所述第二侧接触泡点81为第二导通点a,所述第二中接触泡点82为第二导通点b,该第二金属弹片、第二导通点a与第二导通点b组合形成第二导通组件。因此,本实施例按键开关为轻触开关。

具体的,发声弹片4(第一金属弹片)与无声弹片5(第二金属弹片)材质均为301不锈钢弹片。第一侧接触泡点71(第一导通点a)、第一中接触泡点72(第一导通点b)、第二侧接触泡点81(第二导通点a)与第二中接触泡点82(第二导通点b)均为表面镀银的黄铜,且四个泡点均伸出基座11外,形成端子(引脚)与pcb板连接。同时,第一金属弹片与第二金属弹片均为锅仔片。

在未按压导芯时,两个第一导通点a与第一金属弹片下边缘接触,第一导通点b位于第一金属弹片的上拱部41下方,且第一导通点b与第一金属弹片的上拱部41分离;同时,两个第二导通点a与第二金属弹片下边缘接触,第二导通点b位于第二金属弹片的上拱部41下方,且第二导通点b与第二金属弹片的上拱部51分离;此时,按键开关处于断开未导通状态,如图9所示。

当向下按压导芯2时,第一金属弹片与第二金属弹片两者中的一者被作用臂6挤压,使得上拱部(41,51)因被向下挤压而产生形变下凹,从而与第一导通点b(或第二导通点b)接触,实现信号的导通功能,从而实现按键开关的导通功能。而当释放对导芯2的按压时,由于第一金属弹片(或第二金属弹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上拱部(41,51)回弹,上拱部(41,51)与第一导通点b(或第二导通点b)4分离,并带动导芯2复位,实现按键开关的断开功能。

当然,本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动静片导通结构、光导通结构、磁性导通结构与霍尔导通结构四种导通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来实现按键开关的导通功能。具体由导芯2的上下移动控制导通与断开。对于动静片导通结构、光导通结构、磁性导通结构与霍尔导通结构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本领域内常规的结构设计。

具体的,动静片导通结构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721440657.5的实用新型专利。光导通结构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410536104.4的发明专利。磁性导通结构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820231798.4的实用新型专利。霍尔导通结构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811017870.4的发明专利申请。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所述基座11上设置有一导芯导向座113,该导芯导向座113向上凸设有一导向柱1131,所述导芯2下端向上形成有供导向柱1131插入的一第一导向孔21。在导芯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由导向柱1131提供导向作用,使得导芯2始终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提高导芯2移动的稳定性与动作精确性。

同时,在所述导向柱1131外围套设有位于第一导向孔21内的一第一复位弹簧10。由第一复位弹簧10为导芯2的按压复位提供更准确的弹性复位作用力。

同时,在上盖12上开设有供导芯2上端穿出的一开口121,以便于对导芯2的按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11所示,所述切换件3为设置于导芯导向座113下端的旋动件31,且该旋动件31下端外露于基座11下端面。具体的,该旋动件31为螺丝。通过人为旋动螺丝,即可带动导芯导向座113、导芯2与作用臂6整体转动,从而改变作用臂6的位置,实现有声与无声按压的自由切换,因此获得两种不同的按压效果。

同时,如图7至图9所示,在所述导向柱1131外侧凸设有若干第一限位条11311,在所述第一导向孔21下部形成有延伸至导芯2下端面并供第一限位条11311卡入的若干第一限位槽211。由于导向柱1131的第一限位条11311卡入了导芯2的第一限位槽211中,使得导芯2与导芯导向座113之间只能发生纵向相对运动,而在横向上,导芯2与导芯导向座113之间不能发生相对运动,由此,可保证在旋动导芯导向座113转动时,导芯2也会发生同步转动。

实施例二:

如图12与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切换件3为连接于导芯2侧边上的拨动块32。同时,在所述外壳1侧边上开设有供拨动块32穿出的一条形拨动开孔13。

通过人为拨动拨动块32,使得拨动块32在条形拨动开孔13内移动,即可带动导芯2转动一定的角度,例如30°、60°或90°等,从而实现作用臂6位置的改变,实现有声与无声按压的自由切换,因此获得两种不同的按压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切换件3为按动件。

具体结构设计如下:

如图14至图18所示,在所述基座11上设置有一导向槽座114,在该导向槽座114内具有一中心槽1140;所述切换件3为设置于基座11上且上部位于中心槽1140内的一按钮33,在该导向槽座114上设置有位于按钮33上方的一转轴20,在该转轴20上部具有一插柱201,在该导芯2下端向上形成有供插柱201插入的一第二导向孔22,在导芯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由插柱201提供导向作用,使得导芯2始终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提高导芯2移动的稳定性与动作精确性。同时,在该插柱201外围套设有位于第二导向孔22内的一第二复位弹簧30,由第二复位弹簧30为导芯2的按压复位提供更准确的弹性复位作用力。

具体的,如图18所示,所述导向槽座114主要由数块弧形导向块1141围设而成,且在每相邻两块弧形导向块1141之间形成一纵向滑槽1142,由纵向滑槽1142作为按钮33与转轴20上下移动的滑道,为按钮33与转轴20的上下移动提供竖直导向作用;同时,在该弧形导向块1141上端形成有一旋转导向斜面11411。

具体的,如图15与图19所示,在所述转轴20下端设置有嵌入纵向滑槽1142内的数个限位导块202,该限位导块202与纵向滑槽1142一一对应设置,由纵向滑槽1142作为限位导块202上下移动的滑道,为限位导块202的上下移动提供竖直导向作用;且在该限位导块202下端面形成有一下导向斜面2021。

具体的,如图15、图20与图23所示,所述按钮33主要由贯穿至基座11下端面的一按动部331、及设置于按动部331上端的一作用部332组成,其中,在该作用部332侧边上凸设有嵌入纵向滑槽1142内的数条纵向导向滑块3321,该纵向导向滑块3321与纵向滑槽1142一一对应设置,由纵向滑槽1142作为纵向导向滑块3321上下移动的滑道,为纵向导向滑块3321的上下移动提供竖直导向作用;同时,在该作用部332上端边缘形成有数个v型槽3322,在该v型槽3322内侧壁上具有与限位导块202的下导向斜面2021相匹配的一上导向斜面33221,如图21所示。

如图19与图22所示,在所述插柱201外侧凸设有若干第二限位条2011,在所述第二导向孔2011下部形成有延伸至导芯2下端面并供第二限位条2011卡入的若干第二限位槽2012。由于插柱201的第二限位条2011卡入了导芯2的第二限位槽2012中,使得导芯2与转轴20之间只能发生纵向相对运动,而在横向上,导芯2与转轴20之间不能发生相对运动,由此,可保证在转轴20旋转时,导芯2也会发生同步旋转。

在初始状态下,按钮33的作用部332上的上导向斜面33221与转轴20的限位导块202上的下导向斜面2021接触。当向上按压按钮33的按动部331时,按钮33对转轴20施加向上的作用力,使得按钮33与转轴20同时沿着基座11上的纵向滑槽1142向上移动,同时,导芯2内部的第二复位弹簧30被压缩;当转轴20上移到限位导块202上的下导向斜面2021与导向槽座114的旋转导向斜面11411一样高度时,转轴20在导芯2内第二复位弹簧30的弹性恢复力反作用下产生旋转动作,在转轴20旋转的过程中,下导向斜面2021与旋转导向斜面11411接触,并由旋转导向斜面11411提供导向作用,使得下导向斜面2021沿着旋转导向斜面11411滑动旋转;当对按钮33的按压力消失时,转轴20上的限位导块202落入到相应的纵向滑槽1142内,下移复位至初始状态,完成转轴20的一次旋转动作,相应的,导芯2随着转轴20一起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导向槽座114的弧形导向块1141的数量为4块,则纵向滑槽1142的数量相对应为4条。则每按压一次按钮33,转轴20带动导芯2旋转90°。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作用臂6的数量为1个,如图15所示,则要实现作用臂6位置的改变,从而实现按键开关有声与无声的切换,每次切换,需要按动按钮33两次,使得转轴20带动导芯2旋转两次,共旋转180°。当然,作用臂6的数量还可以为2个或3个等,例如,当作用臂6的数量为2个时,这两个作用臂6可呈90°设置,在切换时,按动按钮33的次数作相应的改变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不管选用1个作用臂6还是两个作用臂6,作用臂6下端的胶垫60可选用相同的硬度,例如70度。

因此,本实施例按键开关实现有声无声的切换,影响的主要因数有:(1)发声弹片的上拱部的拱起高度大于无声弹片的上拱部的拱起高度;(2)发声弹片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大于无声弹片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具体的,发声弹片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为0.04-0.06mm,无声弹片下方的接触泡点落差为0.02-0.035mm。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