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料端子冲压折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80276发布日期:2020-06-05 19:58阅读:659来源:国知局
下料端子冲压折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下料端子冲压折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连接器成为了电子产品中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端子组是组成连接器的必要部件。

传统的下料端子组是于料带之连接带的前端扭弯形成,为了保证下料端子组与连接带保持垂直,所以加工时,需要非常高的精准度,加工时间长,效率低下,且加工稍有偏差就会导致产品的报废,浪费了成本,不能稳定的量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下料端子冲压折弯结构,其有效解决了现有之下料端子组加工时加工时间长,效率低下,浪费了成本,不能稳定量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下料端子冲压折弯结构,包括有一料带主体以及于料带主体前端一体延伸出的多个连接带;多个连接带间隔排布;每一连接带的同一侧分别冲压折弯出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且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与连接带相垂直;该第一端子和对应的第二端子间隔排布,且第二端子的连接端和对应的第一端子的连接端前后错位排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带包括由后往前依次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一成型部、连接部、延伸部以及第二成型部;该第一成型的后端与料带主体一体成型连接,上述第一端子于第一成型部的前端右侧冲压折弯形成;该连接部于第一成型部的前端倾斜向左延伸出;该延伸部于连接部的前端水平向左延伸出;该第二成型部于延伸部的左端向前延伸出,上述第二端子于第二成型部的前端右侧冲压折弯形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为缩小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带的同一侧分别冲压折弯有连接第一端子的第一弯折部和连接第二端子的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前后间隔排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子包括有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端子本体,该第一连接端的后端与第一弯折部一体成型连接;该第一端子本体的后端与第一连接端一体成型连接,且第一端子本体与第一连接端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折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有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延伸部,该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弯折部一体成型连接,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延伸部连接处呈直角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端子包括有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端子本体,该第二连接端的后端与第二弯折部一体成型连接;该第二端子本体的后端与第二连接端一体成型连接,且第二端子本体与第二连接端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折线,该第二折线与上述第一折线位于同一水面直线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有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延伸部,该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弯折部一体成型连接,且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延伸部连接处斜坡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料带主体的上下表面贯穿有多个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在每一连接带的同一侧分别冲压折弯出有与连接带相垂直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且第一端子和对应的第二端子间隔排布,同时,第二端子的连接端和对应的第一端子的连接端前后错位排布;此类加工下料端子结构相较传统的加工结构,其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能稳定量产。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料带主体101、定位孔

20、连接带21、第一成型部

22、连接部23、延伸部

24、第二成型部25、第一弯折部

26、第二弯折部30、第一端子

31、第一连接端311、第一连接部

312、第一延伸部32、第一端子本体

33、第一折线40、第二端子

41、第二连接端411、第二连接部

412、第二延伸部42、第二端子本体

43、第二折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一料带主体10以及于料带主体10前端一体延伸出的多个连接带20。

该料带主体10的上下表面贯穿有多个定位孔101,其用于在模具中的定位。

多个连接带20间隔排布;每一连接带20的同一侧分别冲压折弯出有第一端子30和第二端子40,且第一端子30和第二端子40均与连接带20相垂直。该第一端子30和对应的第二端子40间隔排布,且第二端子40的连接端和对应的第一端子30的连接端前后错位排布。具体而言,连接带20包括由后往前依次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一成型部21、连接部22、延伸部23以及第二成型部24;该第一成型21的后端与料带主体10一体成型连接,上述第一端子30于第一成型部21的前端右侧冲压折弯形成。该连接部22于第一成型部21的前端倾斜向左延伸出。该延伸部23于连接部22的前端水平向左延伸出。该第二成型部24于延伸部23的左端向前延伸出,上述第二端子40于第二成型部24的前端右侧冲压折弯形成。第一成型部21、连接部22、延伸部23和第二成型部24的设计,使连接带20的前端和后端形成错位,从而保证第一端子30和第二端子40的成型空间,避免第一端子30和第二端子40产生干涉。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2为缩小结构,使空间面积更大化。此类结构实现任意pin数的端子组。

连接带20的同一侧分别冲压折弯有连接第一端子30的第一弯折部25和连接第二端子40的第二弯折部26,第一弯折部25和第二弯折部26前后间隔排布。上述第一端子30包括有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一连接端31和第一端子本体32,该第一连接端31的后端与第一弯折部25一体成型连接;该第一端子本体32的后端与第一连接端31一体成型连接,且第一端子本体32与第一连接端31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折线33,从而便于第一端子本体32从第一连接端31取下。两个错位弯折部的结构,实现了小间距之间两端子的成型。

第二端子40包括有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二连接端41和第二端子本体42,该第二连接端41的后端与第二弯折部26一体成型连接;该第二端子本体42的后端与第二连接端41一体成型连接,且第二端子本体42与第二连接端41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折线43,该第二折线43与上述第一折线33位于同一水面直线上,从而便于第二端子本体42和第一端子本体32一次取下。

第一连接端31包括有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一延伸部312,该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一弯折部25一体成型连接,且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一延伸部312连接处呈斜坡状。第二连接端41包括有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11和第二延伸部412,该第二连接部411与第二弯折部26一体成型连接,且第二连接部411与第二延伸部412连接处呈直角状。

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将料带主体10固定在冲压模具中,启动冲压模具,冲压形成第一端子30和第二端子40,取出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通过在每一连接带的同一侧分别冲压折弯出有与连接带相垂直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且第一端子和对应的第二端子间隔排布,同时,第二端子的连接端和对应的第一端子的连接端前后错位排布;此类加工下料端子结构相较传统的加工结构,其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能稳定量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