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弹出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5617发布日期:2020-06-26 21:5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弹出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仪器插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弹出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作为电气产品连接的常用器件,具有连接方便、便于更换电气元件的作用。尤其是在类似血糖仪等仪器中,连接器通常一端连接检测端(一般为试纸),另一端连接仪器,检测端一般需要经常更换,即需要经常插拔,连接器的机械性能要求了连接器应具备最大的插入力和最小分离力,从使用角度来说,插入力要小,而分离力若太小,则会影响接触的可靠性。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通常采用直接插入和直接拔出的方式来连接检测端,直接拔出检测端不但费力,还具有破坏检测端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具弹出功能的连接器,以解决连接器拔出费力问题,并尽可能的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弹出功能的连接器,用以解决连接器拔出费力的问题,同时尽可能的增大连接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可弹出式连接器,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壳体、底座、端子、基座和弹出件,其中,

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配合连接设置在最外侧,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

所述端子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端子一端为自由端,可连接外接件,所述端子另一端伸出所述容纳空间并与所述基座配合连接;

所述弹出件的上端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不与所述端子接触,所述弹出件的下端可沿所述底座伸出设置。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可弹出式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栏杆,所述栏杆的间隙用于容置所述端子,于所述壳体的顶端边沿设有沉槽,所述弹出件的上端呈u型槽结构,所述u型槽的两侧壁顶端均设有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沉槽配合,所述u型槽的两侧壁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外接件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可弹出式连接器中,所述凹槽不贯穿所述u型的两侧壁设置。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可弹出式连接器中,所述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外接件的弹出方向,所述凹槽包括设于前端的导向槽和设于后端的定位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定位槽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可弹出式连接器中,所述导向槽的开口大于所述定位槽的开口。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可弹出式连接器中,于所述翻边与所述沉槽的接触面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的外侧面呈弧形。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可弹出式连接器中,于所述底座中心沿所述外接件的弹出方向设有通孔,所述弹出件的下端沿所述通孔伸出,且可沿所述通孔滑动。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可弹出式连接器中,所述弹出件的下端为多棱柱结构,所述多棱柱结构与所述外接件弹出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为平面,以便于手动推出所述外接件。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可弹出式连接器中,所述多棱柱结构中空设置。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可弹出式连接器中,所述弹出件为一体成型件,且所述弹出件的外轮廓线呈弧线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加设弹出件,在保证连接器的机械性能的前提下使得外接件与连接器的插入更加准确,拔出更加省力,同时增大了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拆解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出件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弹出件与底座装配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与试纸装配结构图。

其中:1-壳体;11-沉槽;12-栏杆;2-底座;21-通孔;3-端子;31-第一端子;32-第二端子;33-第三端子;34-第四端子;4-基座;41-第一基座;42-第二基座;43-第三基座;44-第四基座;5-弹出件;51-u型槽;511-底板;512-侧壁;5121-翻边;5122-凸起;5123-导向槽;5124-定位槽;52-多棱柱结构;521-孔洞;6-试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弹出功能的一种可弹出式连接器。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拆解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出件结构图。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弹出式连接器包括壳体1,底座2,端子3,基座4和弹出件5。其中,壳体1与底座2可拆卸连接固定,壳体1和底座2连接后,两者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在该容纳空间内设有端子3、基座4和弹出件5。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端子3为栅栏式的插接端子,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壳体1内部设置有栏杆12,栏杆12的间隙用于容置端子3,在壳体1内设置栏杆12,可以对端子3起到保护和防止因长时间插拔使用时用力不当导致端子3变形的作用。端子3的一端连接为自由端(如图2中各个端子的左端),于端子3的自由端上设有凸点,该凸点用于与外接件接触,端子3的另一端(如图2中各个端子的右端)与基座4连接,实际应用中,基座4即可以与仪器等连接,即可以将外接件等检测到的信息传递给与之连接的仪器中,以此实现信息的传递。

优选地,壳体1与底座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插接卡合,也可以是螺钉连接,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加设了弹出件5,加设弹出件5可以在保证连接器的机械性能的前提下使得外接件与连接器的插入更加准确,拔出更加省力,有效避免了因用力不当造成的连接器的损坏,同时增大了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具体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弹出件5设于容纳空间内,且不与端子3接触。弹出件5包括两部分,分别是设于上端的呈u型的u型槽51和设于下端的多棱柱结构52,多棱柱结构52可沿底座2伸出设置。其中,u型槽51包括一个水平设置的底板511和垂直于底板511两端设置的两个侧壁512,在两个侧壁512的顶端均设有向外翻折的翻边5121,该翻边5121与呈长方体形的壳体1的上边沿上设置的沉槽11相配合,壳体1上的沉槽11方向与外接件的弹出方向平行,即翻边5121刚好卡合在的壳体1上的沉槽11内,壳体1对弹出件5起到承托的作用,且弹出件5可以沿壳体1上的沉槽11滑动,滑动的同时即可将外接件弹出。

为方便弹出件5可以在壳体1上的沉槽11内滑动,本实用新型在翻边5121与沉槽11相配合的面上设置了凸起5122,并设置凸起的外侧面呈弧形,以减小弹出件5在沉槽11内滑动的摩擦力,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将凸起5122设置有多个,进一步减小弹出件5在沉槽11内滑动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u型槽51的两侧壁内侧面上设有与外接件配合的凹槽,该凹槽不贯穿u型槽51的两侧壁设置(即凹槽在如图3中的左侧和后侧方向上均不贯穿)。且凹槽的开口朝向外接件的弹出方向,凹槽包括设于前端(如图3中的左侧)的导向槽5123和设于后端(如图3中的右侧)的定位槽5124,导向槽5123与定位槽5124连通设置。设置导向槽5123用于在外接件插入连接器时引导外接件进入弹出件5的定位槽5124内,以实现对外接件进行插入深度的定位,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导向槽5123的开口设置较大,以稍大于定位槽5124的开口为最佳。定位槽5124的开口大小以少稍大于插入连接器的外接件的宽度为最佳。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底座2的中心位置,沿插入连接器的外接件的弹出方向上设有通孔21,弹出件5的下端的多棱柱结构52可沿通孔21伸出,且可沿通孔21滑动。多棱柱结构52上与外接件弹出方向垂直的一个侧面为平面,如此设置,以便于手动滑动弹出件5时候,手指与平面接触可以更方便地滑动弹出件5进而实现将插入连接器的外接件推出。

优选地,上述的多棱柱结构52为上大下小的四棱柱结构,在符合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中将多棱柱结构52设置为中空式,以便于节约成本同时减轻可弹出式连接器整体的重量,使用更加便捷。

优选地,弹出件5为一体成型件,且弹出件5的整体外轮廓线呈弧线形,弧形的外轮廓面可以最大程度减小弹出件5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同时还能够保护可弹出式连接器的内部结构。

进一步地,为确保端子3的连接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中将端子3设置为多组,包括第一端子31、第二端子32、第三端子33和第四端子34,与之对应设置的基座4也设置为多组,包括第一基座41、第二基座42、第三基座43和第四基座44,其中第一端子31和第一基座41对应连接、第二端子32和第二基座42对应连接、第三端子33和第三基座43对应连接,第四端子34和第四基座44对应连接。第一端子31和第一基座41、第二端子32和第二基座42、第三端子33和第三基座43的设置方向相同,第四端子34和第四基座44的设置方向与上述三组方向相反,且第一端子31和第三端子33自由端上的凸点向下设置,第二端子32和第四端子34自由端上的凸点向上设置,即当外接件从图2中的左端向右端插入时,第一端子31和第三端子33限制外接件的上限位移,第二端子32和第四端子34限制外接件的下限位移,如此设置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对外接件进行均衡限位,配合壳体1的左右限位功能以及弹出件5的定位槽5124的后限位功能即可实现对外接件的全面限位。

工作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弹出式连接器外接检测试纸6的结构图。

在实际应用中,将外接检测试纸6手动从如图4的左至右插入可弹出式连接器中,在外接检测试纸6插入的过程中,先后与第四端子34、第一端子31、第二端子32和第三端子33接触,其中第四端子34和第二端子32限制试纸6的下限位移,第一端子31和第三端子33限制试纸6的上限位移,且试纸6的右端在壳体1的作用下左右限位,在当试纸6的右端继续向右插入时,首先进入弹出件5的导向槽5123,在导向槽5123的导向作用下进入弹出件5的定位槽5124,直至试纸6的右端接触到定位槽5124的槽底即完成试纸6的插入连接过程。

待外接检测试纸6检测完成后,需要将试纸6弹出可弹出式连接器,此时,操作人员手动滑动弹出件5的多棱柱结构52,试纸6的右端在定位槽5124的槽底作用下向左运动,试纸6的弹出过程与插入过程相反,即操作人员手动动滑弹出件5的多棱柱结构52,此时多棱柱结构52沿底座2上的通孔21滑动,弹出件5的u型槽51上的翻边5121沿壳体1边沿上的沉槽11滑动,同时带动试纸6向左滑动,此时试纸6的右端先后与第三端子33、第二端子32、第一端子31和第四端子34分离,直至试纸6弹出可弹出式连接器即完成试纸6的弹出。

上述过程为可弹出式连接器外接件的插入和弹出的全过程,上述过程可根据实际需要反复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