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车载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7228发布日期:2020-05-06 23:3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移动车载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车载天线。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的短波天线系统以宽带幕形天线为主,其支撑结构通常为固定式。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结构复杂,施工周期长;(2)在受到外围环境影响需要调节天线时无法实现快速转移;(3)战时特殊环境下易被打击摧毁;(4)由于采用整体固定,不能适应需求实现快速转场及快速架设等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移动车载天线。

一种移动车载天线,包括牵引机构、转动机构、第一支腿机构、第二支腿机构、折叠机构及天线主体;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牵引车;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牵引车的固定件及连接所述固定件的转动件;所述第一支腿机构包括铰接所述固定件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一动力元件;所述第一动力元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支撑件,另一端铰接所述固定件;所述第一动力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件摆动;所述第二支腿机构包括铰接所述固定件的第二支撑件及第二动力元件;所述第二动力元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另一端铰接所述固定件;所述第二动力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件摆动;所述折叠机构的一端铰接所述转动件,另一端铰接所述天线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车载天线通过模块化布置,降低生产制造难度,提高制造精度;通过牵引车转移运输,实现快速转场、架设和灵活转移;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摆动设置,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及运输便捷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伸缩部及第一伸缩动力元件;所述第一伸缩动力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伸缩部滑设于第一固定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支腿机构及第四支腿机构;所述第三支腿机构包括铰接所述固定件远离第一支撑件的第三支撑件及第三动力元件;所述第三动力元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支撑件,另一端铰接所述固定件;所述第三动力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支撑件摆动;所述第四支腿机构与第三支腿机构沿所述固定件的径向对称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腿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一侧的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三支腿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一端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对应匹配第一定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腿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一端的第一升降动力元件;所述第三支腿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一端的第三升降动力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摆动角度范围均为0度~90度;所述第三支撑件的摆动角度范围均为0度~18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腿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三支撑件,另一端铰接所述固定件;所述第三动力元件远离固定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一联动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第三支撑件,另一端连接第一联动部;所述第一联动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固定件;所述第三动力元件远离固定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支腿机构、第二支腿机构、转动机构、折叠机构及天线主体信号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天线主体包括若干天线阵子;所述天线阵子排列成阵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移动车载天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移动车载天线中第一支腿机构、第二支腿机构、第三支腿机构及第四支腿机构的张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移动车载天线中第一支腿机构、第二支腿机构、第三支腿机构及第四支腿机构的运输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移动车载天线中折叠机构张开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移动车载天线100;

牵引机构10、牵引车11、支撑车桥12、转动机构20、固定件21、转动件22、第一支腿机构30、第一支撑件31、第一固定部311、第一伸缩部312、第一动力元件32、第一升降动力元件33、第一撑杆34、第一定位件35、第二支腿机构40;

折叠机构50、第一折叠臂51、第一折叠动力元件52、天线支撑臂53、天线动力元件54、第二折叠臂55、第二折叠动力元件56、第三折叠臂57、第三折叠动力元件58、第四折叠动力元件59、天线主体60、天线阵子61;

第三支腿机构70、第三支撑件71、第三固定部711、第三伸缩部712、第三动力元件72、第三升降动力元件73、第一连杆74、第一连接部741、第一联动部742、第三撑杆75、第一限位件76、第四支腿机构8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移动车载天线100,包括牵引机构10、转动机构20、第一支腿机构30、第二支腿机构40、折叠机构50及天线主体60;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车载天线100通过模块化布置,降低生产制造难度,提高制造精度;通过牵引机构10转移运输,实现快速转场、架设和灵活转移;第一支腿机构30与第二支腿机构40摆动设置,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及运输便捷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牵引机构10包括牵引车11、及连接牵引车11的支撑车桥12;可选地,牵引车11还设置动力输出接口(图未示)及电源输出接口(图未示);支撑车桥12由两桥或三桥标准化车桥及中间连接架组成,所需车桥数量根据移动车载天线100的整体结构重量配置,中间连接架将若干车桥组合为整体;支撑车桥12在运输状态时起支撑作用。在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包括连接牵引车11的固定件21、连接固定件21的转动件22、及转动动力元件(图未标);转动动力元件用于驱动转动件22相对固定件21360°无死角任意旋转,较大幅度地加大了天线主体60的覆盖频率范围。可选地,转动件22与固定件21通过回转支承连接;转动动力元件为电机或液压马达。进一步地,转动件22通过牵引销连接牵引车11以拖动整车。

请一并参阅图2与图3,第一支腿机构30包括铰接固定件21的第一支撑件31及第一动力元件32;第一动力元件32的一端铰接第一支撑件31,另一端铰接固定件21;第一动力元件32用于驱动第一支撑件31摆动。可选地,第一支撑件31包括第一固定部311、连接第一固定部311的第一伸缩部312及第一伸缩动力元件(图未示);第一伸缩动力元件用于驱动第一伸缩部312滑设于第一固定部311,从而实现第一支撑件31的跨距变化,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31摆动角度范围为0度~90度;第一伸缩动力元件内置于第一固定部311及第一伸缩部31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31摆动角度范围为45度。第一支腿机构30还包括连接第一支撑件31一端的第一升降动力元件33,实现顶升或下降;可选地,第一升降动力元件33连接于第一伸缩部312远离第一固定部311的一端。进一步地,第一伸缩动力元件、第一动力元件32及第一升降动力元件33均为液压油缸。第一支腿机构30还包括第一撑杆34;第一撑杆34的一端铰接固定件21,另一端铰接第一支撑件31,避免第一升降动力元件33在顶升过程中导致第一撑杆34发生水平位移。可选地,第一撑杆34的一端铰接于第一固定部311的一侧。第一支腿机构30还包括连接第一支撑件31一侧的第一定位件35;可选地,第一定位件35设置于第一固定部311的外侧。

第二支腿机构40与第一支腿机构30沿固定件21的径向对称布置,以保证结构的稳定。第二支腿机构40包括铰接固定件21的第二支撑件(图未标)及第二动力元件(图未标);第二动力元件的一端铰接第二支撑件,另一端铰接固定件21;第二动力元件用于驱动第二支撑件摆动。可选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固定部(图未标)、连接第二固定部的第二伸缩部(图未标)及第二伸缩动力元件(图未标);第二伸缩动力元件用于驱动第二伸缩部滑设于第二固定部。第二支腿机构40还包括连接第二支撑件一端的第二升降动力元件(图未标);第二支腿机构40还包括第二撑杆、及连接第二支撑件一侧的第二定位件(图未标);第二支腿机构40与第一支腿机构30的结构相似,以下不作详细介绍。

请一并参阅图4,为了便于运输,折叠机构50连接支撑车桥12上,折叠机构50的一端铰接转动件22,另一端铰接天线主体60。折叠机构50包括第一折叠臂51、连接第一折叠臂51的第一折叠动力元件52、连接第一折叠臂51的天线支撑臂53、及连接天线支撑臂53的天线动力元件54;第一折叠动力元件52用于驱动第一折叠臂51折叠变形;第一折叠动力元件52的一端连接转动件22,另一端连接第一折叠臂51;天线动力元件51用于驱动天线支撑臂53俯仰;天线动力元件51的一端连接第一折叠动力元件52,另一端连接天线支撑臂53。可选地,折叠机构50还包括连接第一折叠臂51的第二折叠臂55、第二折叠动力元件56、第三折叠臂57、第三折叠动力元件58、及第四折叠动力元件59;第三折叠臂57的一端连接第二折叠臂55,另一端连接天线支撑臂53。第二折叠动力元件56的一端连接第一折叠臂51,另一端连接第二折叠臂55;第二折叠动力元件56用于带动第二折叠臂55折叠变形;第三折叠动力元件58的一端连接第二折叠臂55,另一端连接第三折叠臂57;第三折叠动力元件58用于带动第三折叠臂57折叠变形;第四折叠动力元件59的一端连接第三折叠臂57,另一端连接天线支撑臂53;第四折叠动力元件59用于带动天线支撑臂53折叠变形。第二折叠动力元件56与第三折叠动力元件58配合使第二折叠臂55实现折叠变形。进一步地,第一折叠动力元件52、天线动力元件54、第二折叠动力元件56、第三折叠动力元件58及第四折叠动力元件59均为液压油缸。折叠机构50的长度及数量根据天线主体60的整体参数配置。天线主体60包括若干天线阵子61;天线阵子61排列成阵列。

为了进一步确保结构稳固,移动车载天线100还包括第三支腿机构70及第四支腿机构80;第三支腿机构70包括铰接固定件11远离第一支撑件31的第三支撑件71及第三动力元件72;第三动力元件72的一端铰接第三支撑件71,另一端铰接固定件21;第三动力元件72用于驱动第三支撑件71摆动。可选地,第三支撑件71包括第三固定部711、连接第三固定部711的第三伸缩部712及第三伸缩动力元件(图未示);第三伸缩动力元件用于驱动第三伸缩部712滑设于第三固定部711,从而实现第三支撑件71的跨距变化。进一步地,第三支撑件71摆动角度范围为0度~180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71摆动角度范围为135度;第三伸缩动力元件内置于第三固定部711及第三伸缩部712。第三支腿机构70还包括连接第三支撑件71一端的第三升降动力元件73,实现顶升或下降;可选地,第三升降动力元件73连接于第三伸缩部712远离第三固定部711的一端。进一步地,第三伸缩动力元件、第三动力元件72及第三升降动力元件73均为液压油缸。为了降低第三动力元件72的成本,第三支腿机构70还包括第一连杆74;第一连杆74的一端铰接第三支撑件71,另一端铰接固定件21;第三动力元件72远离固定件21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74。可选地,第一连杆74包括第一连接部741及第一联动部742;第一连接部741的一端连接第三支撑件71,另一端连接第一联动部742;第一联动部742远离第一连接部741的一端连接固定件21;第三动力元件72远离固定件21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接部741的一端;通过第三动力元件72驱动第一连杆74变形的同时,第一连杆74带动第三支撑件71摆动,实现第三支撑件71收展;在第三支撑件71承受侧向负载时,改善了第三动力元件72的受力,因此可以减小第三动力元件72尺寸规格,有效的降低了第三动力元件72的成本,解决现有的液压油缸规格大而引起的成本过高问题。第三支腿机构70还包括第三撑杆75,第三撑杆75的一端铰接固定件21,另一端铰接第三支撑件71,避免第三升降动力元件73在顶升过程中导致第三撑杆75发生水平位移。第三支腿机构70还包括连接第三支撑件71一端的第一限位件76;第一限位件76对应匹配第一定位件35以在运输状态时锁定第三支撑件71及第一支撑件31。进一步地,运输状态时,第三支撑件71位于第一支撑件31的外侧,如图3所示。

第四支腿机构80与第三支腿机构70沿固定件21的径向对称布置,以保证结构的稳定。第四支腿机构80包括铰接固定件21远离第二支撑件的第四支撑件(图未标)及第四动力元件(图未标);第四动力元件的一端铰接第四支撑件,另一端连接固定件21;第四动力元件用于驱动第四支撑件摆动。可选地,第四支撑件包括第四固定部(图未标)、连接第四固定部的第四伸缩部(图未标)及第四伸缩动力元件(图未标);第四伸缩动力元件用于驱动第四伸缩部滑设于第四固定部。第四支腿机构80还包括连接第四支撑件一端的第四升降动力元件(图未标)。第四支腿机构80还包括第四撑杆、及连接第四支撑件一端的第二限位件(图未标);第四支腿机构80还包括第二连杆(图未标);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第四支撑件,另一端铰接固定件21;第四动力元件远离固定件21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可选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连接部及第二联动部;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第四支撑件,另一端连接第二联动部;第二联动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固定件21;第四动力元件远离固定件21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第四支腿机构80与第二支腿机构40的结构相似,以下不作详细介绍。

为了实现自动化操作,本移动车载天线100还包括控制机构(图未示);控制机构分别与转动机构20、第一支腿机构30、第二支腿机构40、折叠机构50、天线主体60、第三支腿机构70及第四支腿机构80信号连接,以便控制转动机构20、第一支腿机构30、第二支腿机构40、折叠机构50、天线主体60、第三支腿机构70及第四支腿机构80的运作,实现移动车载天线100的架设及折叠。可选地,控制机构安装于牵引车11上;采用牵引车11的动力源通过快装管路与转动机构20连接,输出电源;进一步地,控制机构还包括远程遥控系统实现非接触式遥控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车载天线100通过模块化布置,降低生产制造难度,提高制造精度;通过牵引车11转移运输,实现快速转场、架设和灵活转移;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摆动设置,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及运输便捷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