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以及包含它的FP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7765发布日期:2020-05-06 23:33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以及包含它的FP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以及包含它的fpc连接器。



背景技术:

软性排线(flexibleflatcable,ffc)为一种信号传输用组件,本身具有可任意绕曲、高讯号传输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运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该软性排线借助于fpc连接器与电子连接器搭配使用,以将讯号由一端传递至另一端,达到讯号传递的目的。通常应用在各种数码通讯产品、便携式电子产品、电脑周边设备、测量仪器、汽车电子等领域。

fpc连接器包括上胶座、下胶座、接线端子以及软性排线。上胶座和下胶座相互扣合连接。接线端子并排地布置于上胶座和下胶座之间,且插设、固定于下胶座上,以对软性排线进行压紧。在现有技术中,每个接线端子仅通过一个接触点与软性排线相导通,当ffc软性排线出现厚度误差、装配误差以及平面变形量超差时,极易导致其与接线端子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接触,从而导致接触不稳定现象的出现,影响信号传输。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成型容易,且与软性排线可靠导通的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由一片状金属本体冲压、折弯而成,其由插接段、弯折过渡段以及功能段构成,且沿着由右至左的方向依序连接。其中,上述功能段包括第一导通支路和第二导通支路,均直接由弯折过渡段向左继续延伸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导通支路由第一连接段、第一弧形导通段以及第一上倾自由段构成,且沿着由右至左的方向依序连接;上述第二导通支路由第二连接段、第二弧形导通段以及第二上倾自由段构成,亦沿着由右至左的方向依序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弧形导通段和第二弧形导通段沿着左右方向相互错开布置,且距离不小于0.0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导通支路和第二导通支路相互平行布置,且在两者之间设置有浮动间隙。浮动间隙的开档控制在0.02-0.05mm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第一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的内侧均开设有条形通槽,且沿着上下方向进行贯穿;且对条形通槽的左、右侧壁进行倒圆角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沿前后方向,对上述第一弧形导通段以及第二弧形导通段进行减薄处理。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接线端子,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其采取双触点设计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ffc软性排线厚度误差、装配误差以及平面变形量超差等因素而导致的接触不良情况的出现,确保了其与ffc软性排线的可靠导通。且该接线端子成型相对容易,未明显增加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的fpc连接器。

一种fpc连接器,其包括上胶座、下胶座、软性排线以及上述多触点接线端子。多触点接线端子沿下胶座的长度方向进行并列排布、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下胶座注塑成型阶段,插接段即预先内置于注塑模具的型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上胶座和下胶座相互扣合连接。上胶座包括有2个铰轴,对称地固定于其左、右侧壁的后端,另外,还包括2个卡槽,对称地开设于上胶座左、右侧壁的前端,相应地,在下胶座左、右侧壁的后端开设有与上述铰轴相适配的铰接孔,其左、右侧壁的前端设置有与上述卡槽相适配的钩挂凸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fpc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fpc连接器的俯视图(隐线显示状态)。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fpc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去除上胶座)。

图6是本实用新型fpc连接器中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fpc连接器中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fpc连接器中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fpc连接器中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fpc连接器中上胶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fpc连接器中下胶座的立体示意图。

1-上胶座;11-铰轴;12-卡槽;2-下胶座;21-铰接孔;22-钩挂凸起;3-ffc软性排线;4-接线端子;41-插接段;42-弯折过渡段;43-功能段;431-第一导通支路;4311-第一连接段;43111-条形通槽;4312-第一弧形导通段;4313-第一上倾自由段;432-第二导通支路;4321-第二连接段;4322-第二弧形导通段;4323-第二上倾自由段;433-浮动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图2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fpc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及其俯视图,可知,其主要由上胶座1、下胶座2、ffc软性排线3以及接线端子4等几部构成,其中,上胶座1和下胶座2以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接线端子4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并排地布置于上胶座1和下胶座2之间,且插设、固定于下胶座2上,以对ffc软性排线3进行弹性压紧、导通(如图5中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出于拆装ffc软性排线3的便利性方面考虑,还可以对上述fpc连接器的结构作进一步的细化,具体如下:其上胶座1包括有2个铰轴11,对称地固定于其左、右侧壁的后端,另外,还包括2个卡槽12,对称地开设于上胶座1左、右侧壁的前端(如图10中所示),相应地,在下胶座2左、右侧壁的后端开设有与上述铰轴11相适配的铰接孔21,其左、右侧壁的前端设置有与上述卡槽12相适配的钩挂凸起22(如图11中所示),从而实现了上胶座1和下胶座2的扣合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细化,上述上胶座1以及下胶座2均为一体注塑件,即铰轴11、卡槽12、铰接孔21以及钩挂凸起22直接成型(如图10、11中所示),从而避免了后期装配、二次加工工序,有效地降低了其生产、制造成本。

图6、图7、图8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fpc连接器中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由一片状金属本体冲压、折弯而成,其由插接段41、弯折过渡段42以及功能段43构成,且沿着由右至左的方向依序连接。其中,上述功能段43由第一导通支路431和第二导通支路432构成,均直接由弯折过渡段42向左继续延伸而成。通过采取双触点设计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ffc软性排线3厚度误差、装配误差以及平面变形量超差等因素而导致的接触不良情况的出现,确保了其与ffc软性排线3的可靠导通。且该接线端子成型相对容易,未明显增加制造成本。

作为上述接线端子结构的进一步细化,上述第一导通支路431由第一连接段4311、第一弧形导通段4312以及第一上倾自由段4313构成,且沿着由右至左的方向依序连接;上述第二导通支路432由第二连接段4321、第二弧形导通段4322以及第二上倾自由段4323构成,亦沿着由右至左的方向依序连接(如图6、7中所示)。在此,需要强调一点,第一上倾自由段4313和第二上倾自由段4323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ffc软性排线3的插装进程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防止刮擦受损现象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确保与ffc软性排线3的导通稳定性,上述第一弧形导通段4312和第二弧形导通段4322优选沿着左右方向相互错开一段距离布置,且不小于0.05mm(如图3、4、6、7中所示),从而在一定程度消除了ffc软性排线3的自身弯曲度对导通性的影响。

再者,还可以在第一连接段4311以及第二连接段4321的内侧均开设有条形通槽43111(在此仅以第一连接段4311为例),且沿着上下方向进行贯穿。且对条形通槽43111的左、右侧壁进行倒圆角处理(如图8中所示)。这样一来,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导通支路431和第二导通支路432的成型难度,减少制作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在第一导通支路431和第二导通支路432的根部出现应力集中,防止因开裂问题而导致的降低接线端子4使用寿命情况的发生。

再者,还可以沿前后方向,对上述第一弧形导通段4312以及第二弧形导通段4322进行减薄处理(如图8中所示),从而使其与ffc软性排线3始终保持于弹性接触状态,防止ffc软性排线3的表面受到压伤或刮擦,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fpc连接器中接触稳定的接线端子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视图,其相较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在第一导通支路431和第二导通支路432之间设置有浮动间隙433。且该浮动间隙433的开档控制在0.02-0.05mm之间,从而使得第一导通支路431和第二导通支路432具有一定的前、后浮动量,确保与ffc软性排线3的可靠接触。

最后,需要申明的是,用来导通ffc软性排线3的接线端子4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双触点设计,当然,亦可以根据导通稳定性要求以及设计空间局限等因素增设有第三导通支路、第四导通支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