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离触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安全挂锁结构的隔离触头。
背景技术:
隔离触头是开关电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电器,它本身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比较简单,但是由于使用量大,工作可靠性要求高,对变电所、电厂的设计、建立和安全运行的影响均较大,隔离触头的主要作用是分闸后,建立可靠的绝缘间隙,将需要检修的设置或线路与电源用一个明显断开点隔开,以保证检修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即需要检修时,检修人员将隔离触头分闸,使线路断开,再进行检修,检修时,人员会离开隔离触头,同时,一般会在隔离触头上设置如“正在检修,请勿合闸”等标示,以防止有人合闸。设置标示虽然能够避免其他人员的主要意识上的合闸动作,但是,不能避免其他人员在无意的误碰或者其他外来物体的撞击下的合闸,这对正在检修的检修人员来说是极度危险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安全挂锁结构的隔离触头,能够有效的使隔离触头保持在分闸的位置,防止误碰或者其他外来物体的撞击下进行合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安全挂锁结构的隔离触头,包括相枢接设置的触头底座和触桥座,还包括顶杆,所述触桥座上设有第一固定部,所述顶杆上设有连接部,所述顶杆通过连接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桥座的第一固定部,且在第一固定部与连接部的固定连接的状态下,所述顶杆的底部抵触于触头底座上,使触桥座与触头底座保持一定的张角,以保持触桥座与触头底座的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顶杆的连接部包括开设于顶杆上的卡接凹槽,所述触桥座的第一固定部包括形成于触桥座上的连接侧端,所述顶杆的卡接凹槽可拆卸的卡接于触桥座的连接侧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顶杆的连接部还包括开设于顶杆上的第一连接孔,所述触桥座的第一固定部还包括开设于连接侧端上的第二连接孔,所述顶杆的卡接凹槽卡接于触桥座的连接侧端上时,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相对应,并通过一插销件插设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侧端具有朝外设置的外侧壁以及分别位于外侧壁上下端的上表面和下底面,所述顶杆的卡接凹槽自连接侧端的外侧壁卡接所述连接侧端,所述连接侧端的上表面凸起设有一凸耳,所述第二连接孔开设于所述凸耳上,所述顶杆上设有一“u”形座,所述第一连接孔开设于“u”形座的侧壁上,所述“u”形座套接于触桥座的凸耳上,且“u”形座的二侧壁分别对应凸耳的内外侧。
进一步的,在第一固定部与连接部的固定连接的状态下,所述顶杆抵触于触头底座上的端面为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触桥座上还设有用于固定顶杆的第二固定部,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顶杆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固定部与连接部脱离连接,所述顶杆取消对触头底座的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触桥座具有一连接侧端,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侧端上的存放槽,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顶杆的状态下,所述顶杆放置于连接侧端的存放槽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部还包括设置在连接侧端上的凸柱,所述顶杆上还开设有用于配合凸柱的插孔,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顶杆的状态下,凸柱插设于顶杆的插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凸柱与插孔的配合结构设有多组。
进一步的,每组凸柱与插孔的配合结构的直径不相同。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对隔离触头进行分闸后,将顶杆的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桥座的第一固定部上,使得顶杆的底部抵触于触头底座上,使触桥座与触头底座保持一定的张角,限制触桥座的合闸动作,以保持触桥座的触桥与触头底座的上母线的分离,保持分闸状态。需要合闸时,将顶杆拆除,即将顶杆的连接部与触桥座的第一固定部分离,取消顶杆对触头底座的抵触,触桥座可正常进行合闸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具有安全挂锁结构的隔离触头在分闸状态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中具有安全挂锁结构的隔离触头在分闸状态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实施例中具有安全挂锁结构的隔离触头在合闸状态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5所示为实施例中具有安全挂锁结构的隔离触头在合闸状态下另一个角度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安全挂锁结构的隔离触头,包括相枢接设置的触头底座10和触桥座20,具体的,触头底座10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上母线和下母线,所述触桥座20包括盖板和固定于盖板上的触桥,所述触桥与下母线形成枢接,进而使触头底座11和触桥座12枢接设置,所述触桥座12与触头底座11的开/合使触桥与上母线相分离或接触,进而实现隔离触头的分/合闸,此为常规的隔离触头的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还包括顶杆30,所述触桥座20上设有第一固定部,所述顶杆30上设有连接部,所述顶杆30通过连接部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桥座20的第一固定部,且在第一固定部与连接部的固定连接的状态下,所述顶杆30的底部抵触于触头底座10上,以保持触桥座20的触桥与触头底座10的上母线的分离,即保持隔离触头的分闸状态,如图1所示。
对隔离触头进行分闸后,将顶杆30的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触桥座20的第一固定部上,使得顶杆30的底部抵触于触头底座10上,触桥座20、顶杆30和触头底座10形成一稳固的三角形结构,以保持触桥座20的触桥与触头底座10的上母线的分离,保持分闸状态,可有效防止触桥座20的合闸动作,误碰或者其他外来物体的撞击时不会进行合闸动作,对检修人员的安全有保障。需要合闸时,将顶杆30拆除,即将顶杆30的连接部与触桥座20的第一固定部分离,取消顶杆30对触头底座10的抵触,触桥座20可正常进行合闸动作。
继续参照图1所示,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杆30的连接部包括开设于顶杆30上的卡接凹槽31,所述触桥座20的第一固定部包括形成于触桥座20上的连接侧端21,所述连接侧端21具有朝外设置的外侧壁(未标示出)以及分别位于外侧壁上下端的上表面(未标示出)和下底面(未标示出),所述顶杆30的卡接凹槽31可拆卸的卡接于触桥座20的连接侧端21上,即卡接凹槽31的槽底正对连接侧端21的外侧壁,其上下槽壁分别抵靠住连接侧端21的上表面和下底面。该卡接凹槽31与连接侧端21的卡接配合能够很好防止顶杆30相对于触桥座20摆动,触桥座20、顶杆30和触头底座10形成的三角形结构更为稳固。
再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杆30的连接部还包括开设于顶杆30上的第一连接孔321,所述触桥座20的第一固定部还包括开设于连接侧端21上的第二连接孔221,所述顶杆30的卡接凹槽31卡接于触桥座20的连接侧端21上时,所述第一连接孔321和第二连接孔221相对应,并通过一插销件(未示出)插设连接。在卡接凹槽31与连接侧端21的卡接配合的基础上,增加顶杆30与触桥座20之间的插设配合(即插销件插设于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321和第二连接孔221上),能够有效的限制顶杆30沿连接侧端21的长度方向上的滑动,能够使触桥座20与触头底座10保持稳定不变的张角,以防止顶杆30沿连接侧端21的长度方向滑动造成触桥座20与触头底座10之间的张角变小而出现合闸的风险。
再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杆30的卡接凹槽31自连接侧端21的外侧壁卡接所述连接侧端21,所述连接侧端21的上表面凸起设有一凸耳22,所述第二连接孔221开设于所述凸耳22上,所述顶杆30上设有一“u”形座32,所述第一连接孔321开设于“u”形座32的二侧壁上,所述“u”形座32套接于触桥座20的凸耳22上,且“u”形座32的二侧壁分别对应凸耳22的二外侧。在进行装配顶杆30时,其中一种装配为:先将顶杆30的卡接凹槽31对准触桥座20的连接侧端21,并相卡接设置,此时,顶杆30的“u”形座32与凸耳22相错位,然后滑动顶杆30,使“u”形座32套至凸耳22上,“u”形座32的二内侧壁分别位于凸耳22的二外侧,所述第二连接孔221与第一连接孔321相对应,并通过一插销件插设连接固定。如此,通过“u”形座32与凸耳22的套接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顶杆30向外脱离所述触桥座20的连接侧端21,使第一固定部与连接部的固定连接更牢固。
需要拆卸时,先将连接第二连接孔221与第一连接孔321的插销件拆出,然后移动顶杆30,使“u”形座32和凸耳22错位分离,然后向外拔出顶杆30,使顶杆30的卡接凹槽31脱离触桥座20的连接侧端21。
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接凹槽31与连接侧端21的卡接配合能够满足限制顶杆30与触桥座20的连接时,即单纯通过卡接凹槽31与连接侧端21的卡接配合能够保证顶杆30不会相对滑动和向外脱出时,也可以无需采用其他限制结构。又或者是,第一固定部与连接部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进行可拆卸的固定配合。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固定部与连接部的固定连接的状态下,所述顶杆30抵触于触头底座10上的端面34为平面,使顶杆30与触头底座10的接触面积增大,单位面积内的作用力小,有效防止相互搓损。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桥座20上还设有用于固定顶杆30的第二固定部,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顶杆30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固定部与连接部脱离连接,所述顶杆30取消对触头底座10的抵触,实现正常合闸。当第一固定部与连接部脱离后,顶杆30固定放置于第二固定部上,用于存放顶杆30,便于下次使用,如图4、图5所示。
再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侧端21上的存放槽,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顶杆30的状态下,所述顶杆30放置于连接侧端21的存放槽上。具体的,在连接侧端2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一“l”形部件23,所述“l”形部件23与连接侧端21的外侧壁共同组成所述存放槽,即“l”形部件23的竖板与连接侧端21的外侧壁为存放槽的槽壁,“l”形部件23的横板作为存放槽的槽底。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存放槽的形成结构不局限于此。
再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还包括设置在连接侧端21上的凸柱24,所述顶杆30上还开设有用于配合凸柱24的插孔33,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顶杆30的状态下,凸柱24插设于顶杆的插孔33内,通过存放槽和凸柱24插设配合,共同固定所述顶杆30,存放槽的长度尺寸无需变大,只要给顶杆30提供一个向下的支撑和向外的限制即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再具体的,所述凸柱24与插孔33的配合结构设有多组,多组凸柱24与插孔33的配合结构能够很好的固定住顶杆30,防止顶杆30在触桥座20进行分合闸动作时出现摆动。本具体实施例中设置有二组,数量少,同样能够实现上述作用。
再具体的,每组凸柱24与插孔33的配合结构的直径不相同,即本实施例中,二组凸柱24与插孔33的配合结构中,设置一大一小,将顶杆30装配至第二固定部上进行收纳时,可提醒装配人员按不同尺寸进行装配,即大的插孔33与大的凸柱24配合,小的插孔33与小的凸柱24配合,对于有放置位置要求的结构中,如“u”形座32需要位于远离触桥与上母线的碰触点时,能够有效防止放错位。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没有放置位置要求的结构中,每组凸柱24与插孔33的配合结构的直径也可以相同。又或者是,凸柱24与插孔33为方形等具有限制旋转的结构时,凸柱24与插孔33的配合结构也可以设置一组。
第二固定部采用上述结构,方便连接,当然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存放槽能够固定顶杆30的情况下,也可以无需采用凸柱24与插孔33的配合结构。又或者是,第二固定部采用其他能够存放顶杆的结构。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