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用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1670发布日期:2020-06-26 21:35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压器用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变压器用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能够将电压进行转换的电气装置,部分种类的变压器是将高压电网上的高压电转换为市电送入各个居民的家中,保障居民的正常用电,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现有的电网上变压器大多安装在电线杆上,距离地面或居民的居所较近,而由于变压器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电流声,因此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若安装隔音板则需要在安装变压器后一块块进行组装,操作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压器用降噪装置,具备能够在隔绝噪音的同时,方便组装装置的效果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变压器降噪装置组装较为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用降噪装置,包括装置底座,所述装置底座的顶面活动连接有变压器,所述装置底座的顶面开设有与变压器相适配的凹槽,所述装置底座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变压器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底端贯穿支撑板的顶面并延伸至支撑板的外部且通过螺母与支撑板的底面活动连接,所述装置底座的内部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的内腔底面固定连接有吸气气囊,所述支撑板的内部镶嵌有输气管,所述吸气气囊通过输气管与外界连通,所述输气管远离吸气气囊的一端内部设有单向气阀,所述吸气气囊的表面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吸气气囊的一端连通有膨胀气囊,所述装置底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与膨胀气囊相适配的弧形活动管,所述装置底座的内部开设有与膨胀气囊相适配的通孔,所述装置底座的顶面通过转轴与扭簧固定连接有活动滚筒,所述活动滚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空心传动带,所述空心传动带远离活动滚筒的一端连通有注气管,所述注气管远离空心传动带的一端与膨胀气囊连通,所述弧形活动管的表面开设有与注气管相适配的活动槽。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用降噪装置,其中膨胀气囊远离注气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带动杆,所述弧形活动管的表面开设有与带动杆相适配的活动槽,通过吸气气囊与膨胀气囊,使得在安装好变压器后需要对变压器进行隔音降噪时,能够通过输气管给吸气气囊中充气,从而膨胀气囊胀起,将空心传动带从活动滚筒中拉起挡住变压器的四周,为变压器进行隔音,不需组装更多的隔音组件即可完成对变压器的降噪操作,达到了隔绝噪音的同时,方便组装装置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用降噪装置,其中带动杆远离膨胀气囊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表面套接有伸缩套管,所述伸缩套管的底端与装置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通过伸缩杆与伸缩套管,使得在膨胀气囊胀起时,能够为膨胀气囊与空心传动带提供支撑,保证在将空心传动带被撑起后不会受到来自户外的风吹而四处晃动,避免降噪效果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用降噪装置,其中空心传动带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弧形活动管的数量为八个,且两个弧形活动管与一个空心传动带为一组,四组弧形活动管与空心传动带以装置底座的中心线为圆点呈十字形分布在装置底座的顶面,通过四个空心传动带,使得能够对变压器的四周均进行遮挡。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用降噪装置,其中连接管与吸气气囊的表面均活动连接有固定罩,所述固定罩的表面与收纳腔的内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用降噪装置,其中伸缩套管与伸缩杆的数量均为四个,所述带动杆的数量为八个,且一个伸缩套管与一个伸缩杆为一组,四组伸缩套管与伸缩杆均匀分布在装置底座的顶面四角,且四组伸缩套管与伸缩杆通过八个带动杆与四个弧形活动管连接,通过固定罩,使得能够保证吸气气囊在膨胀后能够被撑住将足够的气体送入至膨胀气囊中,达到了保证装置在组装完成后更为稳定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吸气气囊与膨胀气囊,使得在安装好变压器后需要对变压器进行隔音降噪时,能够通过输气管给吸气气囊中充气,从而膨胀气囊胀起,将空心传动带从活动滚筒中拉起挡住变压器的四周,为变压器进行隔音,不需组装更多的隔音组件即可完成对变压器的降噪操作,达到了隔绝噪音的同时,方便组装装置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伸缩杆与伸缩套管,使得在膨胀气囊胀起时,能够为膨胀气囊与空心传动带提供支撑,保证在将空心传动带被撑起后不会受到来自户外的风吹而四处晃动,避免降噪效果降低,通过固定罩,使得能够保证吸气气囊在膨胀后能够被撑住将足够的气体送入至膨胀气囊中,达到了保证装置在组装完成后更为稳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在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底座;2、变压器;3、支撑板;4、安装柱;5、收纳腔;6、吸气气囊;7、输气管;8、连接管;9、膨胀气囊;10、弧形活动管;11、活动滚筒;12、注气管;13、空心传动带;14、带动杆;15、伸缩杆;16、伸缩套管;17、固定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用降噪装置,包括装置底座1,装置底座1的顶面活动连接有变压器2,装置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与变压器2相适配的凹槽,装置底座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变压器2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柱4,安装柱4的底端贯穿支撑板3的顶面并延伸至支撑板3的外部且通过螺母与支撑板3的底面活动连接,装置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收纳腔5,收纳腔5的内腔底面固定连接有吸气气囊6,支撑板3的内部镶嵌有输气管7,吸气气囊6通过输气管7与外界连通,输气管7远离吸气气囊6的一端内部设有单向气阀,吸气气囊6的表面连通有连接管8,连接管8远离吸气气囊6的一端连通有膨胀气囊9,装置底座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与膨胀气囊9相适配的弧形活动管10,装置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与膨胀气囊9相适配的通孔,装置底座1的顶面通过转轴与扭簧固定连接有活动滚筒11,活动滚筒1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空心传动带13,空心传动带13远离活动滚筒11的一端连通有注气管12,注气管12远离空心传动带13的一端与膨胀气囊9连通,弧形活动管10的表面开设有与注气管12相适配的活动槽,通过吸气气囊6与膨胀气囊9,使得在安装好变压器2后需要对变压器2进行隔音降噪时,能够通过输气管7给吸气气囊6中充气,从而膨胀气囊9胀起,将空心传动带13从活动滚筒11中拉起挡住变压器2的四周,为变压器2进行隔音,不需组装更多的隔音组件即可完成对变压器2的降噪操作,达到了隔绝噪音的同时,方便组装装置的效果。

膨胀气囊9远离注气管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带动杆14,弧形活动管10的表面开设有与带动杆14相适配的活动槽,带动杆14远离膨胀气囊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5,伸缩杆15的表面套接有伸缩套管16,伸缩套管16的底端与装置底座1的顶面固定连接,通过伸缩杆15与伸缩套管16,使得在膨胀气囊9胀起时,能够为膨胀气囊9与空心传动带13提供支撑,保证在将空心传动带13被撑起后不会受到来自户外的风吹而四处晃动,避免降噪效果降低。

空心传动带13的数量为四个,弧形活动管10的数量为八个,且两个弧形活动管10与一个空心传动带13为一组,四组弧形活动管10与空心传动带13以装置底座1的中心线为圆点呈十字形分布在装置底座1的顶面,通过四个空心传动带13,使得能够对变压器2的四周均进行遮挡。

连接管8与吸气气囊6的表面均活动连接有固定罩17,固定罩17的表面与收纳腔5的内壁固定连接,伸缩套管16与伸缩杆15的数量均为四个,带动杆14的数量为八个,且一个伸缩套管16与一个伸缩杆15为一组,四组伸缩套管16与伸缩杆15均匀分布在装置底座1的顶面四角,且四组伸缩套管16与伸缩杆15通过八个带动杆14与四个弧形活动管10连接,通过固定罩17,使得能够保证吸气气囊6在膨胀后能够被撑住将足够的气体送入至膨胀气囊9中,达到了保证装置在组装完成后更为稳定的效果。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变压器2安装到装置底座1上后,通过外接气泵将空气注入至输气管7中,并由输气管7进入至吸气气囊6中,从而吸气气囊6中的气压进入至连接管8,使得膨胀气囊9逐渐膨胀,并由弧形活动管10中伸出至外部,膨胀气囊9即可牵扯带动杆14与注气管12一同活动,而此时注气管12能够将膨胀气囊9中的气流注入至空心传动带13中,最后逐渐伸长的膨胀气囊9将空心传动带13与伸缩杆15一同拉起,空心传动带13在变压器2四周立起,将变压器2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进行隔绝,避免噪音传递到居民家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