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24428发布日期:2020-08-28 16:4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双面压缩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已知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及设于绝缘本体的多个端子,绝缘本体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及上下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多个收容槽,每一所述收容槽收容一端子,所述端子包括一第一导电体和一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设有一第一贴合部和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二导电体设有一第二贴合部和一第二弹臂,其中,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以表面贴合的方式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弹臂设有一第一接触部凸出所述第一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一元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弹臂设有一第二接触部凸出所述第二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二元件电性连接。

当所述第一元件压接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元件压接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端子会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此种所述端子的结构承受多次压接以后,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第二贴合部容易松动,造成接触不良,不利于信号的传输。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第一导电体被绝缘本体限位且夹持第二导电体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元件与一第二元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及上下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多个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的槽壁设有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两个第一限位部;多个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所述端子包括一第一导电体和一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一导电体设有收容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的一第一基部,自所述第一基部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一弹臂设有凸伸出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一接触部,用以与所述第一元件电性连接,自所述第一基部朝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延伸形成两个第一延伸臂,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左右隔开设置且之间设有一开口,自所述第一延伸臂朝背离所述开口的方向凸伸形成一第一挡部和朝向所述开口的方向凸伸形成一第二挡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较所述第一挡部靠近所述第一表面且挡止所述第一挡部,所述第二导电体设有收容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的一第二基部,自所述第二基部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二弹臂设有凸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第二接触部,用以与所述第二元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基部朝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形成一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二延伸臂被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夹持于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延伸臂的左右两侧分别凸设有一凸出部,所述第二挡部较所述凸出部靠近所述第二表面且挡止所述凸出部。

进一步,所述开口具有较所述第二挡部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一边缘,所述第二延伸臂具有较所述凸出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第二边缘,所述凸出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二挡部的一第三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挡部之间在上下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之间在上下方向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的槽壁具有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基部设有较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三挡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以限制所述第一端子朝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移动。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的槽壁具有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二基部设有较所述第三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第四挡部,所述第三限位部用以限制所述第二端子朝所述第一表面移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基部具有左右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左侧缘与一第一右侧缘,所述第一左侧缘与所述第一右侧缘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一挡部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二基部具有左右相对设置的一第二左侧缘与一第二右侧缘,所述第一左侧缘与所述第二左侧缘上下对齐设置,所述第一右侧缘与所述第二右侧缘上下对齐设置。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的槽壁还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与一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基部设有较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一表面设置的一第三挡部,所述第二限位部挡止所述所述第三挡部,用以限制所述第一导电体朝所述第二表面移动,所述第二基部设有较所述第三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二表面设置的一第四挡部,所述第三限位部挡止所述所述第四挡部,用以限制所述第二导电体朝所述第一表面移动,所述第一限位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三挡部与所述第四挡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

进一步,在所述第二延伸臂的左右两侧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部在左右方向上较所述第三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二延伸臂设置。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包括收容所述第一基部的一第一槽、收容所述第二基部的一第二槽及上下连通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的一第三槽,所述第三槽收容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三槽设有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槽壁与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槽壁,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一延伸臂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延伸臂在前后方向的厚度之和大于两个所述第二槽壁在前后方向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臂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延伸臂在前后方向的厚度相同,两个所述第二槽壁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延伸臂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凸伸出所述第一表面且向前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收容槽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弹臂凸伸出所述第二表面且向前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收容槽在前后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自所述第一表面对应每一所述收容槽朝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凸伸形成一第一支撑部,用以支撑所述第一元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对应所述第一弹臂的后方,自所述第二表面对应每一所述收容槽朝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凸伸形成一第二支撑部,用以支撑所述第二元件,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对应所述第二弹臂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上下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金属件,所述金属件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金属件对应每一所述收容槽设有一通孔,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二延伸臂均穿过所述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所述第一导电体的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设有所述第一挡部和所述第二挡部,所述第二导电体的所述第二延伸臂设有所述凸出部,所述收容槽的槽壁设有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挡部挡止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夹持所述第二延伸臂,且所述第二挡部挡止所述凸出部,当所述端子上下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分别受到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挤压时,借助上下方向的作用力,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会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述凸出部具有进一步缩进所述开口的趋势,因此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均不会彼此脱离,保证所述第一导电体和所述第二导电体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端子组于绝缘本体后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金属件与端子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端子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分离的立体图;

图6为图5中第一导电体与第二导电体分离的侧视图;

图7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a的放大图;

图9为图1中沿b-b线剖切后的局部立体图:

图10为图1中沿c-c线剖切后的局部立体图;

图11为图2中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2中沿e-e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

收容槽13第一槽13a第二槽13b第三槽13c

第一槽壁13c1第二槽壁13c2第一限位部131第二限位部132

第三限位部133第一支撑部14第二支撑部15定位孔16

端子2第一导电体3第一基部31第一左侧缘311

第一右侧缘312第三挡部313第一弹臂32第一接触部321

第一延伸臂33开口34第一边缘341第一挡部35

第二挡部36第二导电体4第二基部41第二左侧缘411

第二右侧缘412第四挡部413第二弹臂42第二接触部421

第二延伸臂43第二边缘431凸出部44第三边缘441

厚度t1,t2距离s金属件5通孔51

第一元件200第二元件300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

上下方向z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元件200与一第二元件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元件200为芯片模块,所述第二元件300为电路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元件200与所述第二元件300可为其他的元器件。为了便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中具体结构的描述,定义有一前后方向x、一左右方向y、一上下方向z,且所述前后方向x、所述左右方向y及所述上下方向z两两相互垂直。

如图1、图3和图1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2,每一所述端子2包括彼此导接的一第一导电体3与一第二导电体4,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一金属件5,所述金属件5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

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11和一第二表面12及上下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与所述第二表面12的多个收容槽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11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表面12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所述收容槽13包括一第一槽13a、一第二槽13b及上下连通所述第一槽13a与所述第二槽13b的一第三槽13c。其中,所述第一槽13a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设置,所述第二槽13b靠近所述第二表面12设置,所述第三槽13c设有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槽壁13c1与前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槽壁13c2,所述第一槽壁13c1位于所述第二槽壁13c2的前方。

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收容槽13的槽壁设有面向所述第二表面12的两个第一限位部131、倾斜面向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两个第二限位部132以及倾斜面向所述第二表面12的两个第三限位部133,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131设于所述第三槽13c的两个所述第一槽壁13c1,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132位于所述第一槽13a,两个所述第三限位部133位于所述第二槽13b,所述第一限位部131在上下方向z上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32与所述第三限位部133之间。

如图1和图13所示,自所述第一表面11对应每一所述收容槽13朝远离所述第二表面12的方向凸伸形成一第一支撑部14,用以支撑所述第一元件200,所述第一支撑部14位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3的后方。自所述第二表面12对应每一所述收容槽13朝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1的方向凸伸形成一第二支撑部15,用以支撑所述第二元件300,所述第二支撑部15位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3的后方。

如图1、图7和图11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多个定位孔16,所述定位孔16上下贯穿所述第一表面11与所述第二表面12。

如图1和图12所示,多个所述端子2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13,多个所述端子2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所述第一导电体3自所述第一表面11朝向所述第二表面12插入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3。

如图5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导电体3设有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槽13a的一第一基部31,所述第一基部31具有左右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左侧缘311与一第一右侧缘312,所述第一基部31于其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三挡部313,所述第三挡部313为所述第一基部31朝向所述第二表面12的两个弧形边缘,其中一个所述第三挡部313连接所述第一左侧缘311,另一个所述第三挡部313连接所述第一右侧缘312,所述第三挡部313较所述第二限位部132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132挡止所述第三挡部313,用以限制所述第一导电体3朝所述第二表面12移动。

如图5、图6和图13所示,所述第一导电体3具有自所述第一基部31朝所述第一表面1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弹臂32,所述第一弹臂32设有凸伸出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第一接触部32,用以与所述第一元件20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弹臂32凸伸出所述第一表面11且向前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收容槽13在前后方向x的长度,较长的所述第一弹臂32有利于增强所述端子2的弹性效果,使得每个所述端子2的所述第一导电体3都能与所述第一元件200保持良好的接触,所述第一支撑部14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弹臂32的后方。

如图4、图5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导电体3具有自所述第一基部31朝向所述第二表面12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延伸臂33,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33收容于所述第三槽13c。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33左右隔开设置且二者之间设有一开口34,所述开口34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侧设有一第一边缘341。所述第一延伸臂33设有一第一挡部35和一第二挡部36,所述第一挡部35自所述第一延伸臂33朝背离所述开口34的方向凸伸形成,所述第二挡部36自所述第一延伸臂33朝向所述开口34的方向凸伸形成,所述开口34的所述第一边缘341较所述第二挡部36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131较所述第一挡部35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且挡止所述第一挡部35,所述第一左侧缘311与所述第一右侧缘312之间在左右方向y上的最大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一挡部35之间在左右方向y上的最大距离。当所述第一导电体3插入所述收容槽13之后,所述第一限位部131挡止所述第一挡部35,因此所述第一导电体3不会向上脱离所述收容槽13。

如图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二导电体4自所述第二表面12朝向所述第一表面11插入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3。

如图5和图12所示,所述第二导电体4设有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槽13b的一第二基部41,所述第二基部41具有左右相对设置的一第二左侧缘411与一第二右侧缘412,且所述第二基部41于其顶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四挡部413,所述第四挡部413较所述第三限位部133靠近所述第二表面12设置,所述第四挡部413为所述第一基部31朝向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两个弧形边缘,其中一个所述第四挡部413连接所述第二左侧缘411,另一个所述第四挡部413连接所述第二右侧缘412,所述第三限位部133挡止所述第四挡部413,用以限制所述第二导电体4朝所述第一表面11移动。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左侧缘311与所述第二左侧缘411上下对齐设置,所述第一右侧缘312与所述第二右侧缘412上下对齐设置。所述第三挡部313与所述第四挡部413之间在上下方向z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32与所述第三限位部133之间在上下方向z上的距离,即所述端子2在所述收容槽13内有一定的上下浮动空间。

如图5、图6和图13所示,所述第二导电体4具有自所述第二基部41朝所述第二表面1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弹臂42,所述第二弹臂42设有凸伸出所述第二表面12的一第二接触部421,用以与所述第二元件30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弹臂42凸伸出所述第二表面12且向前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收容槽13在前后方向x的长度,较长的所述第二弹臂42有利于增强所述端子2的弹性效果,使得每个所述端子2的所述第二导电体4都能与所述第二元件300保持良好的接触,所述第二支撑部15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42的后方。

如图4、图5和图12所示,所述第二导电体4具有自所述第二基部41朝所述第一表面1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延伸臂43,所述第二延伸臂43被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33夹持于所述开口34中,因此形成所述第一导电体3和所述第二导电体4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延伸臂43收容于所述第三槽13c,所述第二延伸臂43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一端设有一第二边缘431。所述第二延伸臂43的左右两侧分别凸设有一凸出部44,所述凸出部44较所述第二挡部36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设置,即所述凸出部44位于所述第二挡部36的上方,所述第二边缘431较所述凸出部44远离所述第二表面12设置。所述凸出部44具有面向所述第二挡部36的一第三边缘441,即所述第三边缘441设于所述第二挡部36的上端,所述第一边缘341与所述第二挡部36之间在上下方向z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边缘431与所述第三边缘441之间在上下方向z的距离,即所述第二边缘431与所述第一边缘341在上下方向z存在间隙。通过所述第一延伸臂33上的所述第二挡部36与所述第二延伸臂43的所述凸出部44配合,使所述第二导电体4不会脱离所述第一导电体3。

如图12所示,在所述第二延伸臂43的左右两侧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部131在左右方向y上较所述第二限位部132、所述第三限位部133靠近所述第二延伸臂43设置。

如图5、图6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延伸臂33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t1与所述第二延伸臂43在前后方向x的厚度t2之和大于两个所述第二槽壁13c2在前后方向x的距离s,防止所述第二延伸臂43从前后方向x脱离所述开口34,可保证所述第二延伸臂43始终被夹持于所述开口34中,使所述第一导电体3和所述第二导电体4保持稳定的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延伸臂33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t1与所述第二延伸臂43在前后方向x的厚度t2相同,两个所述第二槽壁13c2在前后方向x的距离s大于所述第一延伸臂33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t1,使所述第一导电体3与所述第二导电体4在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时,避免过多地与所述收容槽13的槽壁干涉,便于所述端子2的组装。

如图3、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在注塑过程中通过所述定位孔16定位所述金属件5,确保所述金属件5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位置,通过设置所述金属件5增加所述绝缘本体1的强度。所述金属件5对应每一所述收容槽13设有一通孔51,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33与所述第二延伸臂43均穿过所述通孔51,所通孔51环绕所述第一延伸臂33和所述第二延伸臂43,增强所述金属件5对所述端子2中的信号端子的屏蔽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第一导电体3的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33设有所述第一挡部35和所述第二挡部36,所述第二导电体4的所述第二延伸臂43设有所述凸出部44,所述收容槽13的槽壁设有面向所述第二表面12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131,所述第一挡部35挡止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31,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33夹持所述第二延伸臂43,且所述第二挡部36挡止所述凸出部44,当所述端子2上下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弹臂32和所述第二弹臂42分别受到第一元件200和第二元件300挤压时,借助上下方向的作用力,所述第一导电体3和所述第二导电体4会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述凸出部44具有进一步缩进所述开口34的趋势,因此所述第一导电体3和所述第二导电体4均不会彼此脱离,保证所述第一导电体3和所述第二导电体4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

(2)所述第一延伸臂33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t1与所述第二延伸臂43在前后方向x的厚度t2之和大于两个所述第二槽壁13c2在前后方向x的距离s,因此能防止所述第二延伸臂43从前后方向x脱离所述开口34,可保证所述第二延伸臂43始终被夹持于所述开口34中,使所述第一导电体3和所述第二导电体4保持稳定的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延伸臂33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t1与所述第二延伸臂43在前后方向x的厚度t2相同,两个所述第二槽壁13c2在所述前后方向x的距离s大于所述第一延伸臂33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t1,使所述第一导电体3与所述第二导电体4在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时,避免过多地与所述收容槽13的槽壁干涉,便于所述端子2的组装。

(3)所述第一弹臂凸伸出所述第一表面11且向前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收容槽13在前后方向x的长度,所述第二弹臂42凸伸出所述第二表面12且向前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收容槽13在所述前后方向x的长度,较长的所述第一弹臂32和所述第二弹臂42有利于增强所述端子2的弹性效果,使得每个所述端子2都能与所述第一元件200和所述第二元件300保持良好的接触,且在有限的所述绝缘本体1上设置更多的所述收容槽13,从而布置更多的所述端子2,增加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信号传输能力。

(4)所述第一限位部131挡止所述第一挡部35,用以限制所述第一导电体3朝所述第一表面11移动,所述第二限位部132挡止所述第三挡部313,用以限制所述第一导电体3朝所述第二表面12移动,所述第三限位部133挡止所述第四挡部413,用以限制所述第二导电体4朝所述第一表面11移动,所述第二挡部36挡止所述凸出部44,用以限制所述第二导电体4朝所述第二表面12移动,通过这些限位结构的设置,使所述端子2完全限位于所述收容槽13而不易脱离。

(5)所述金属件5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金属件5对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加强的作用,且能对作为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导电体3和所述第二导电体4具有屏蔽的作用,有利于高频信号的传输。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