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快速接线的三芯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00278发布日期:2020-06-30 20:03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可快速接线的三芯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可快速接线的三芯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一般包括插座和插头,插座设于外部设备的机箱内(内部设有电源),插头设有外部线缆,插头经外部线缆与外部负载连接;当插头插入于插座内后,进而可实现对外部负载进行供电。

直流电源连接器一般是正负极两芯,交流电源连接器是l/n/pe三芯。而常规的交流电源连接器设计不合理、设计零件数量过多、导致体积过大、成本高、安装复杂、不易拆卸维修、安全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可快速接线的三芯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可实现外部线缆的快速接入、同时兼容两芯直流应用的功能,安装组装方便、实用性强、安全性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可快速接线的三芯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头、与其对插的插座、内置于插头的接线机构、内置于插座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壳体、横向穿过连接壳体布置的连接端子模组;所述连接端子模组从连接壳体穿出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接线机构、外部设备机箱连接;所述接线机构用于接入若干外部线缆,若干外部线缆的一端插入接线机构内并与连接端子模组的一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子模组包括n端子、l端子、pe端子;所述n端子、l端子及pe端子与外部设备机箱连接的一端均开设有一安装孔,n端子、l端子及pe端子与接线机构连接的一端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机构包括接线壳体、横向插设于接线壳体内的若干接线端子及若干夹紧模组;所述若干接线端子平行间隔布置,每一夹紧模组对应一接线端子布置于其下方;所述连接端子模组的n端子、l端子及pe端子分别与一接线端子的一端连接,每一外部线缆从接线壳体的一端插入接线壳体内并分别与一接线端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夹紧模组用于将接线端子与外部线缆连接的一端夹紧固定。

进一步地,每一接线端子与连接端子模组连接的一端均设有一弹性夹,弹性夹用于将连接端子模组的一端夹紧固定。

进一步地,每一夹紧模组包括一滑块、一笼式弹簧;每一滑块从接线壳体的一端下方插入至接线壳体内,且每一滑块的顶部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向一端倾斜的斜坡,笼式弹簧置于第一凹槽内且其底部与斜坡的倾斜面抵接;每一接线端子与外部线缆连接的一端置于一笼式弹簧的顶部,滑块用于经斜坡驱动笼式弹簧放松,以使外部线缆的一端穿入至笼式弹簧的顶部与接线端子底部一端之间;所述滑块还用于经斜坡驱动笼式弹簧压缩,以将外部线缆的一端夹紧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壳体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接线前壳及接线后壳;所述若干接线端子及若干夹紧模组横向插设于接线前壳内,若干外部线缆从接线后壳的一端插入至接线壳体内;所述接线后壳的顶部与每一笼式弹簧对应处还均设有一透明窗,透明窗用于便于观察外部线缆的一端是否插入至笼式弹簧的顶部与接线端子底部一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包括插头壳体;所述接线机构从插头壳体的一端插入至插头壳体内,外部线缆从插头壳体的另一端插入至插头壳体内并与接线机构连接;所述插头壳体接入外部线缆的一端还设有线缆密封圈、第一螺母、第一密封塞;所述第一螺母用于与线缆密封圈相互配合将若干线缆的另一端锁紧固定;所述线缆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及同轴内嵌于第一密封圈的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及第二密封圈用于实现对不同线径的外部线缆进行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包括插座壳体;所述连接机构从插座壳体的一端插入至插座壳体内并与其卡合式连接,插头壳体及接线机构从插座壳体的另一端插入至插座壳体,且插座壳体的该端外侧还设有一把手卡勾,把手卡勾用于将插座壳体及插头壳体卡紧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壳体的顶部一端设有第一弹性卡扣、插座壳体的顶部与第一弹性卡扣对应处设有第一卡槽;所述连接壳体经第一弹性卡扣、第一卡槽与插座壳体卡合式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壳体插入至插座壳体的一端外侧还设有防水密封圈。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安装组装方便、便于维修、成本低、实用性强、安全性高;

2)通过夹紧模组的滑块与笼式弹簧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外部线缆的快速接入,且可保证外部线缆与接线端子接触良好,不易掉落;

3)接线机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同时可适用于两芯直流电源应用,泛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2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线机构的立体图;

图5为图4的爆炸图;

图6为线缆密封圈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识说明:

1—插头;2—插座;

3—接线机构;4—连接机构;

5—外部线缆;6—防水密封圈;

11—插头壳体;12—线缆密封圈;

13—第一螺母;14—第一密封塞;

21—插座壳体;22—把手卡勾;

23—第一弹性卡扣;24—第一卡槽;

31—接线壳体;32—接线端子;

33—夹紧模组;41—连接壳体;

42—连接端子模组;121—第一密封圈;

122—第二密封圈;311—接线前壳;

312—接线后壳;313—透明窗;

321—弹性夹;331—滑块;

332—笼式弹簧;333—第一凹槽;

334—斜坡;421—n端子;

422—l端子;423—pe端子;

424—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可快速接线的三芯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头1、与其对插的插座2、内置于插头1的接线机构3、内置于插座2的连接机构4;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连接壳体41、横向穿过连接壳体41布置的连接端子模组42;所述连接端子模组42从连接壳体41穿出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接线机构3、外部设备机箱连接;所述接线机构3用于接入若干外部线缆5(多芯电缆),若干外部线缆5的一端插入接线机构3内并与连接端子模组42的一端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端子模组42包括n端子421、l端子422、pe端子423;所述n端子421、l端子422及pe端子423与外部设备机箱连接的一端均开设有一安装孔424,n端子421、l端子422及pe端子423与接线机构3连接的一端间隔布置;所述接线机构3包括接线壳体31、横向插设于接线壳体31内的若干接线端子32及若干夹紧模组33;所述若干接线端子32平行间隔布置,每一夹紧模组33对应一接线端子32布置于其下方;所述连接端子模组42的n端子421、l端子422及pe端子423分别与一接线端子32的一端连接,每一外部线缆5从接线壳体31的一端插入接线壳体31内并分别与一接线端子3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夹紧模组33用于将接线端子32与外部线缆5连接的一端夹紧固定;每一接线端子32与连接端子模组42连接的一端均设有一弹性夹321,弹性夹321用于将连接端子模组42的一端夹紧固定。

每一夹紧模组33包括一滑块331、一笼式弹簧332;每一滑块331从接线壳体31的一端下方插入至接线壳体31内,且每一滑块331的顶部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333;所述第一凹槽333内设有一向内倾斜的斜坡334,笼式弹簧332置于第一凹槽333内且其底部与斜坡334的倾斜面抵接;每一接线端子32与外部线缆5连接的一端置于一笼式弹簧332的顶部,滑块331用于经斜坡334驱动笼式弹簧332放松,以使外部线缆5的一端穿入至笼式弹簧332的顶部与接线端子32底部一端之间;所述滑块331还用于经斜坡334驱动笼式弹簧332压缩,以将外部线缆5的一端夹紧固定;所述接线壳体31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接线前壳311及接线后壳312;所述若干接线端子32及若干夹紧模组33横向插设于接线前壳311内,若干外部线缆5从接线后壳312的一端插入至接线壳体31内;所述接线后壳312的顶部与每一笼式弹簧332对应处还均设有一透明窗313,透明窗313用于便于观察外部线缆5的一端是否插入至笼式弹簧332的顶部与接线端子32底部一端之间;所述插头1包括插头壳体11;所述接线机构3从插头壳体11的一端插入至插头壳体11内,外部线缆5从插头壳体11的另一端插入至插头壳体11内并与接线机构3连接;所述插头壳体11接入外部线缆5的一端还设有线缆密封圈12、第一螺母13、第一密封塞14;所述第一螺母13用于与线缆密封圈12相互配合将若干线缆的另一端锁紧固定,;所述线缆密封圈12包括第一密封圈121、及同轴内嵌于第一密封圈121的第二密封圈122,第一密封圈121及第二密封圈122用于实现对不同线径的外部线缆5进行密封;所述插座2包括插座壳体21;所述连接机构4从插座壳体21的一端插入至插座壳体21内并与其卡合式连接,插头壳体11及接线机构3从插座壳体21的另一端插入至插座壳体21,且插座壳体21的该端外侧还设有一把手卡勾22,把手卡勾22用于将插座壳体21及插头壳体11卡紧固定;所述连接壳体41的顶部一端设有第一弹性卡扣23、插座壳体21的顶部与第一弹性卡扣23对应处设有第一卡槽24;所述连接壳体41经第一弹性卡扣23、第一卡槽24与插座壳体21卡合式连接;所述插头壳体11插入至插座壳体21的一端外侧还设有防水密封圈6。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继续参照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流用的三芯电源连接器,故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32及夹紧模组33均设置为3个,连接端子模组42的n端子421(零线)、l端子422(火线)、pe端子423(接地线)分别与一接线端子32的一端连接,接线端子32的另一端与外部线缆5连接,插座2内置于外部设备机箱内,且连接端子模组42的n端子421、l端子422及pe端子423分别经其顶部一端的安装孔424与外部设备机箱的pcb板螺栓紧固连接,将插头1插入插座2内,经外部线缆5进而实现供电。

继续参照4-5所示,本实施例中,接线前壳311的顶部一端周侧设有若干第一卡扣、接线后壳312的顶部周侧与若干第一卡扣对应处设有若干第二卡槽,接线前壳311与接线后壳312经第一卡扣、第二卡槽卡合式连接,且在其内部形成第一容腔,接线端子32及夹紧模组33均内置于第一容腔;接线前壳311的一端长度方向并行设置有3个第一通孔、3个第二通孔,每一第二通孔对应一第一通孔布置于其一侧;每一接线端子32设有弹性夹321的一端插入于一第一通孔内,每一滑块331经第二通孔插设于接线壳体31内;接线后壳312的一端的长度方向上还设有3个第三通孔,每一外部线缆5经一第三通孔插入至接线壳体31内;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接线机构3采用模块化设计,既可适用于连接交流电(布置三个接线端子32),也可接直流电(布置两个接线端子32,位于中间的第一通孔不布置),设计合理、体积小、结构紧凑、兼容性强。

继续参照5所示,接线机构3组装时,先将滑块331、笼式弹簧332、接线端子32装入接线前壳311内,使得接线端子32设有弹性夹321的一端及滑块331的一端分别插入至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然后,通过第一卡扣、第二卡槽将接线前壳311及接线后壳312扣合固定;最后将透明窗313安装于接线后壳312的顶部,笼式弹簧332位于透明窗313的正下方。

继续参照4-5所示,接入外部线缆5时,首先用工具通过第二通孔将滑块331向接线前壳311内推动(朝向外部线缆5的方向),滑块331滑动时,滑块331顶部的斜坡334会挤压笼式弹簧332的底部,从而打开笼式弹簧332(使得笼式弹簧332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将剥好线皮的外部线缆5的一端,从第一螺母13、线缆密封圈12插入至插头壳体11内(线缆密封圈12采用双层设计,其包括第一密封圈121及内嵌于第一密封圈121的第二密封圈122,当需要密封直径较大的外部线缆5时,撕下第二密封圈122即可,简单实用),并经接线后壳312的第三通孔插入接线壳体31内,然后经笼式弹簧332的开口穿入至笼式弹簧332的顶部与接线端子32底部之间(通过透明视窗可以观察外部线缆5是否接到接线端子32底部,便于安装);然后,将滑块331向外拉,通过笼式弹簧332的回复力将外部线缆5夹紧固定,安装方便、且通过笼式弹簧332可保证外部线缆5与接线端子32接触良好、外部线缆5不易掉落;最后,锁紧第一螺母13,第一螺母13会压缩线缆密封圈12,保证外部线缆5与插头1间防尘防水,在不使用电源连接器时(未接入外部连线5时),可通过第一密封塞14实现插头1与插座2的密封,防尘防水,避免设备机箱内部电源损坏。

继续参照2-3所示,插座2安装时,首先将连接端子模组42的n端子421、l端子422、pe端子423横向插入至连接壳体41内,通过第一弹性卡扣23、第一卡槽24将连接壳体41与插座壳体21卡合固定;然后将安装好外部线缆5的插头1插入至插座壳体21的一端,同时,n端子421、l端子422、pe端子423的一端分别经一第一通孔插入至接线端子32的弹性夹321内,实现接线端子32与连接端子模组42的电线连接,弹性夹321可保证连接的稳定性,最后,通过插座壳体21外侧的把手卡勾22将插头1、插座2卡合固定,保证插头1与插座2连接的稳固性,防水密封圈6可实现插头1与插座2的防尘防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