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胶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7327发布日期:2020-09-08 14:4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胶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器内的固定胶芯。



背景技术:

高压大电流连接器是应用于乘用电动汽车电源分配单元(pdu,powerdistributionunit)中的重要电路元件,其对乘用电动汽车的电路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现有连接器中的端子一般均是通过一体式的环状胶芯进行固定后再装入连接器壳体中,在环状胶芯中固定连接端子需要在内部设计固定结构和利用额外的卡环等卡接部件进行卡合固定,整体结构复杂,胶芯不便于生产且不便于连接端子的组装固定,且也不便于拆卸。

但现有的高压大电流连接器的插头部件和插座部件之间的连接角度基本局限于90度和180度,其他角度的应用需靠连接的线缆去调整,若线缆较粗较硬就较难操作且较占空间,维修时拆卸也很不方便。

而目前的120°的连接器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为通过两个插口端子进行转接实现120°转角的技术方案,该种方案一是增多了一个端子的成本,二是会影响连接器的电连接质量,不利于实际应用中耐振动的性能保持以及达到整车的质量轻量化和降低能耗的目的,三是两个端子转接的方式使连接的接触点多导致接触电阻和温升会增大,进而影响连接器的性能;第二种为带螺纹转接,因为该结构受空间限制紧锁螺纹的有效长度较短,紧固效果不理想,产品的耐振动性能较差,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松脱,导致接触电阻增大、温升过高和烧毁接插件的情况,或者接触基本脱离将使车辆断电,影响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固定胶芯,将胶芯分为上下分离的两部分,可方便将连接端子装于胶芯内,且便于上下胶芯中用于固定连接端子的结构通过一体成型制成,便于胶芯的加工生产,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组装和拆卸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定胶芯,所述固定胶芯包括具有一容腔的下胶芯以及盖合于所述下胶芯中容腔上端的上胶芯,所述容腔的前后端均为贯穿式的开口,所述容腔内设有凸起的支撑平台,所述上胶芯的内侧凸起设有向下延伸至所述容腔内并与所述支撑平台对应的限定部,且所述支撑平台与限定部之间设有供连接端子穿过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下胶芯包括前段和后段,且所述前段和后段的夹角为120度,所述支撑平台位于所述前段和后段之间的转折处;所述上胶芯的形状与下胶芯一样整体呈120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平台一侧的下胶芯内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上端为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上胶芯的表面和下胶芯的底面处凸起设有上下对称的定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的后端设有第一弹性卡扣。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的前端中间设有前小后大的定位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上胶芯的前端凸起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扣,所述上胶芯的后端两侧均凸起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扣,所述下胶芯上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一一对应卡合的孔槽。

进一步的,所述容腔后端的开口底部与上胶芯的后端端部内侧均为弧形过渡面。

进一步的,所述上胶芯和下胶芯均采用塑胶一体成型制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原有的环状胶芯分为上下分离的下胶芯和上胶芯,在安装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时,可方便将连接端子装于胶芯内,其将上胶芯打开即可将连接端子安装于下胶芯内,而后再盖合上胶芯,利用相对应的支撑平台和限定部夹紧连接端子,使连接端子的位置固定,不发生移动,上下分离组装的胶芯结构便于上下胶芯中用于固定连接端子的结构通过一体成型制成,便于胶芯的加工生产;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组装和拆卸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1和2中固定胶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和2中固定胶芯的正视图;

图3为实施例1和2中固定胶芯的分解图;

图4为实施例1和2中上胶芯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120°非转接一体连接器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120°非转接一体连接器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2中插头壳体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内部固定胶芯与连接端子组合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分解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定位胶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定位胶芯的正视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将各部件装入插头壳体内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正文中如有“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固定胶芯3,固定胶芯3包括具有一容腔30的下胶芯32以及盖合于下胶芯32中容腔30上端的上胶芯33,容腔30的前后端均为贯穿式的开口34,容腔30内设有凸起的支撑平台301,上胶芯33的内侧凸起设有向下延伸至容腔30内并与支撑平台301上下对应的限定部331,且支撑平台301与限定部331之间设有供连接端子穿过的间隙36,上述结构中,在将连接端子装于容腔内后,利用上下对应的支撑平台和限定部夹紧连接端子,使连接端子的位置固定,不发生移动。

具体的,下胶芯32包括前段323和后段324,且前段321和后段322的夹角为120度,用于匹配整体呈120度的连接器壳体,支撑平台301位于前段和后段之间的转折处,使连接端子置于支撑平台上后前后相对平衡;上胶芯33的形状与下胶芯一样整体呈120度,即与下胶芯一样具有相对应的前段和后段。

具体的,支撑平台301一侧的下胶芯内壁上设有卡槽321,卡槽321的上端为开口,便于连接端子中相对应的凸起部卡入。

具体的,上胶芯33的表面和下胶芯的底面处凸起设有上下对称的定位部31,用于固定胶芯在装入连接器壳体时对其止挡,定位部31的后端设有朝外的第一弹性卡扣311,用于与连接器壳体内对应的卡槽卡合固定,定位部的前端中间设有前小后大的定位凸起312,用于对固定胶芯的位置进行定位,方便其组装到位并使第一弹性卡扣与连接器壳体内对应的卡槽准确对位并卡接。

具体的,上胶芯的前端凸起设有两个第一卡扣331,上胶芯33的后端两侧均凸起设有一个第二卡扣332,下胶芯32上设有多个分别与第一卡扣331和第二卡扣332一一对应扣合的孔槽322,利用多个扣位的组装方式使上胶芯和下胶芯结合在一起,便于组装和拆卸,且结合牢固。

具体的,容腔30后端的开口34底部与上胶芯33的后端端部内侧均为弧形过渡面35且上下对应,用于与线缆的形状适配。

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胶芯和下胶芯均采用塑胶一体成型制成。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120°非转接一体连接器结构,包括插头壳体1,插头壳体1包括前端用于与配套的插座插接的插接端11以及后端用于与线缆2连接的接线端12,插接端11与接线端12的夹角为120度,使该插头壳体具有120度的转角,方便后期与插座的插接,避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插接困难的问题;插头壳体1内设有如实施例1所述的固定胶芯3,固定胶芯3沿插接端11和接线端12延伸设置,即固定胶芯与插头壳体的结构一样具有120度的转角,且为了便于固定胶芯装入插头壳体内,在插头壳体内设有由前往后贯穿设置的通孔13,且通孔中位于插接端处的尺寸与置于插接端内的固定胶芯前端的尺寸相匹配,而通孔中位于接线端处的尺寸远大于固定胶芯的最大尺寸,在固定胶芯装于通孔内后,固定胶芯的两侧与接线端处的通孔内壁间存在比较大的间隙,从而在固定胶芯后端与接线端的内壁之间还设有用于固定固定胶芯3的定位胶芯4,即通过定位胶芯来填充固定胶芯与通孔内壁间的间隙并与插头壳体配合进行固定;固定胶芯3内设有连接端子5,连接端子5的前端沿插接端1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凸出于固定胶芯3,从而使连接端子前端与插接端内壁间形成插接口14,连接端子5的后端沿接线端1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插入固定胶芯内线缆2压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该120°非转接一体连接器结构还包括套紧在线缆2上的尾盖6,尾盖6与接线端12的尾部内侧扣合,用于夹紧并锁紧线缆,避免线缆受到外部拉力影响其与连接端子的连接可靠性;在接线端12内还设有套装于所述线缆2外的第一防水圈21,第一防水圈21位于定位胶芯4与尾盖6之间,且第一防水圈21的外周与接线端12的内壁(即通孔的内壁)抵接,用于对插头壳体的后端进行密封防水。

本实施例中,插接端11的前端设有用于插接的插槽111,且插槽环设于插接口14的外周,插槽111的外周套设有第二防水圈112,用于插接口与插座壳体插合后的防水,插槽111的外侧端部通过扣合的方式套设有向内压紧固定胶芯前端的压板7,压板7的外侧卡设有多个环绕其设置的屏蔽片8。

具体的,固定胶芯3中在对应接线端11位置处的上下表面设有上下对称的定位部31,接线端12的内壁上下侧均凸起设有分别与两个定位部31的前端一一对应抵止的止挡部121,利用止挡部与定位部的配合对固定胶芯向前的前进方向进行挡止,避免其向前超出安装位;在两个定位部31的后端设有朝外的第一弹性卡扣311,接线端的内壁上下侧均设有与两个第一弹性卡扣311一一对应卡合的第一卡槽122,利用第一弹性卡扣和第一卡槽的配合对固定胶芯向后的退出方向进行挡止,避免其组装后掉出;从而利用上述多个扣位和定位的组合结构将固定胶芯固定于插头壳体内。

具体的,定位部31的前端中间设有前端小后端大的定位凸起312,止挡部121的后端设有容纳定位凸起312的凹槽123,利用定位凸起与凹槽的配合,便于固定胶芯识别定位安装位置,确保第一弹性卡扣311和第一卡槽122的对位组装。

具体的,固定胶芯3包括用于固定连接端子5的下胶芯32以及盖合于下胶芯32上端的上胶芯33,下胶芯32的内侧设有上端为开口的卡槽321,连接端子5的外侧凸起设有与卡槽321的卡合的凸起部51,在连接端子的前端穿过固定胶芯后,凸起部51可由上往下卡入卡槽321中,从而对连接端子进行固定;两个定位部31分设于下胶芯32的底面和上胶芯33的表面上。

具体的,上胶芯33的前端间隔凸起设有两个第一卡扣331,上胶芯33的后端两侧均凸起设有一个第二卡扣332,下胶芯32上设有多个分别与第一卡扣331和第二卡扣332一一对应扣合的孔槽322。

本实施例中,定位胶芯4包括套装于线缆2外并与固定胶芯3后端抵止的主体41以及两个分设于主体41前端两侧的定位片42,且两个定位片42分别向前延伸置于下胶芯32的后端两侧,即通过两个定位片来填充固定胶芯与通孔内壁间的间隙;两个定位片42的外侧均设有三个朝外的第二弹性卡扣421,接线端12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二弹性卡扣421卡合的第四卡槽124,用于实现定位胶芯的固定以及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胶芯的固定力;其在定位片的内侧设有多个沿其长度延伸设置的滑槽422,减少定位片内侧与下胶芯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定位胶芯插入时的摩擦阻力,便于定位片的滑动。

具体的,定位片42的后端外侧下凹设有过渡平面43,使过渡平面43与定位片42的前端之间形成一竖直设置的台阶面44,三个第二弹性卡扣421的一端设于台阶面44上,第二弹性卡扣421的另一端向后延伸并置于过渡平面43的上方;定位片42前端端部的内外侧均设有倒角斜面423,通过两个倒角斜面降低定位片前端接触面的厚度,且斜面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方便定位胶芯的插入安装;定位片42的前端外侧为弧形的过渡弧面424,且过渡弧面424的中间部分为平面425,通过过渡弧面可更好的与插头壳体内的转角弧面配合,便于定位片插入插头壳体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120°非转接一体连接器结构还包括可拆卸设于插头壳体1外部的手柄9,用于插头壳体与配套的插座插合后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插头壳体内设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并用于组装固定胶芯及其它相应的零件的通孔,即该固定胶芯为具有两插接口的多口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插头部件的具体组装过程为:第一步先将连接端子与剥好的线缆压接在一起,第二步将压接好的端子组件装入下胶芯,第三步将上胶芯盖合与下胶芯上,第四步利用工装或人工将组装好的固定胶芯斜插入插头壳体内安装,按压到底使上下胶芯上的扣位与插头壳体内对应的卡槽卡止,第五步再将定位胶芯按压装入,使定位胶芯上的卡扣与与插头壳体内对应的卡槽卡止,第六步将第一防水圈与尾盖安装卡止,第七步依次将第二防水圈、压板和屏蔽片安装到位,完成组装。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